李继勋李继勋(916—977),大名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后汉末,枢密使郭威镇邺都时,李继勋投入郭威部下。后周初已任殿前司散员都指挥使。显德元年(955)三月,参加“高平之战”,以功升殿前都虞候,不久,改任虎捷右厢都指挥使,领永州(今湖南零陵,时在湖南割据政权境内)防御使,赵匡胤才继任殿前都虞候。同年十月,升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昭武军(利州,今四川广元,时在后蜀境内)节度使。赵匡胤才继李继勋之后领永州防御使。李继勋在“义社十兄弟”中不仅最年长,而且升迁速度最快,是第一个升任殿前司副长官殿前都虞候、第一个升为节度使的。“义社十兄弟”结社时也有可能原是以他为首。但当显德三年六月,李继勋在攻打南唐寿州(今安徽凤台)的战役中,因“怠于守御”,以致南唐守军“出城来攻”,“破栅而入”,后周军攻城之具并为所焚,“将士死者数百人”,影响后周军的① 《宋史》卷250《韩重琦传》。原作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步”字衍。士气,“军无固志,诸将议欲退军”①。但“世宗以继勋武臣,不之责也”②,所以并没有重责李继勋,只是免去其军职,出为河阳三城(孟州,今河南孟县南)节度使,而从昭武军节度使改为河阳三城节度使,不是降而是升,所以“议者以为失责帅之义”③,次年七月才免去其节度使而责为右武卫大将军,而赵匡胤只在此前二月才正式升为节度使,李继勋此后的名位虽降在赵匡胤之下,但仍高于石守信。李继勋以后屡建战功,官衔也不断升迁,显德六年世宗攻辽时,李继勋任战棹左厢都部署,已成为水路都部署赵匡胤的部属。显德六年七月,李继勋又升为安国军(邢州)节度使。
赵匡胤代周建宋时,李继勋正在安国军节度使任上,没有参与兵变活动,不属于开国元勋。建隆元年(960)六月,赵匡胤平定潞州刘筠,李继勋朝见赵匡胤于潞州行营,即被移为昭义军节度使以镇守新平定的潞州地区,后在进攻北汉边境及抗击北汉中屡建功勋,乾德五年(967)加同平章事为使相。开宝元年(968)八月,以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党进为副都部署、曹彬为监军,指挥宋军攻入北汉。北汉随即派侍卫都虞候刘继业(即杨业)等率军扼守团柏谷(今山西太谷西南),枢密使马峰监其军;并向辽求援,北汉马峰率军南过洞过河(今潇河,在今榆次南),与宋李继勋的先锋部署何继筠军相遇,宋军大获全胜,斩首2000,获马500 匹,擒北汉将张环、石斌,夺汾河桥,直抵北汉都城太原城下,李继勋率宋军围攻太原。辽穆宗已命西南面都统、南院大王耶律挞烈救援北汉,辽军经雁门(今山西代县)南下,李继勋率军退回宋境。
次年二月,宋太祖又派曹彬、党进各率部先攻北汉,仍以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赵匡胤随后亲征督战。北汉派刘继业、冯进琦仍屯团柏谷以抗宋军,派陈廷山率数百骑进行侦察,正遇李继勋所部前军,陈廷山即率部投降,刘继业等退回太原后即被罢军职。李继勋率部再次进抵太原城下,辽贺北汉刘继元即位的使臣韩知璠(一作范)也于此时到达太原,并协助北汉守卫太原,随即又向辽求援。赵匡胤在得知李继勋等已兵抵太原,遂从潞州到达太原城下,并下令征集附近民伕,筑连城围攻太原,又接受陈承昭建议,在汾河上筑坝蓄水准备以水灌城。李继勋率宋军主力于太原城南,党进、赵赞、曹彬分率所部于城东、西、北三面,围攻太原。四月,辽分兵两路南下救援北汉,西路军经石岭关(今忻州南)南下,东路辽军经定州西境进援太原,都分别为宋军击败。五月,宋军又引汾河水灌太原城,但北汉仍坚守不降,进入闰五月,夏雨连绵,宋军多病,辽再派援军前来。赵匡胤在采纳李光赞建议“屯兵上党,使夏取其麦,秋取其禾”;薛化光建议的“起其部内(北汉)人户”迁于宋境内,以削弱北汉经济及人力的政策后退兵①。李继勋于次年移镇天雄军节度使。宋太宗即位后,李继勋的使相衔升为侍中。太平兴国二年(977),李继勋以病回洛阳治病,以太子太师致仕,同年死,终年62 岁,追封陇西郡王,谥庄武。
刘廷让(光义)
① 《旧五代史》卷116《后周世宗纪》三。
② 《旧五代史》卷128《王敏传》。
③ 《宋史》卷254《李继勋传》。
①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开宝二年闰五月壬子、庚申。
刘廷让(929—987),本名光义,宋太宗即位后赐名廷让。祖籍涿州范阳(今河北涿州),曾祖刘仁恭,唐卢龙军(幽州,今北京)节度使,唐末割据者;祖刘守文,为唐横海军(沧州,今河北沧州东南)节度使,为弟刘守光所杀,父刘延进携家避难南逃。后汉枢密使郭威镇守邺都时,刘光义(一作毅)入麾下,后周太祖时,任至侍卫司龙捷右厢都指挥使。
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从征潞州李筠时任行营先锋使。次年升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宁江军(夔州,时为后蜀辖区)节度使。乾德二年(964)四月,率军赴潞州守边以防北汉侵扰。同年十一月,宋军进攻后蜀,王全斌任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率主力从陕西南下;刘光义任副都部署与都监曹彬率步骑2 万,自归州(今湖北兴山南)沿长江西上,在距夔州30 里处舍舟登陆,先夺城东过江浮桥,然后乘舟而上,一举攻占江防重镇夔州,击破后蜀川东防御体系的枢纽。刘廷让军纪严明,后蜀万(今重庆万县)、施(今湖北恩施)、开(今重庆开县)、忠(今忠县)四州刺史皆迎降,刘廷让军遂迅速占领峡中的所有州县。乾德三年正月,刘廷让率军西进至遂州(今四川遂宁),后蜀遂州知州迎降。此时,宋军北路王全斌军已进至成都附近,后蜀降。
同年三月,后蜀降将全师雄叛乱,迅速占领川西除成都以外的许多州县,全师雄叛军至成都西北新繁,刘光义率部击败全师雄,俘万余人。同年十二月宋军平定全师雄。次年正月,刘光义以功改领镇安军节度使。开宝六年(973),刘光义被罢军职,出为镇宁军节度使。
开宝九年(太平兴国元年)十月,皇弟赵光义夺位,是为宋太宗。刘光义因与赵光义同名,被赐名廷(一作庭)让。太平兴国二年五月,一批节度使被授以环卫闲职,刘光义被罢节度使改授右骁卫上将军。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986)五月,宋辽岐沟关(今河涿州西南)之战,宋军大败。六月,宋太宗又起用张永德等久处环卫闲职的宿将,任河北沿边诸州知州以抗辽,刘廷让被任为雄州(今雄县)知州,后移为瀛州(今河间)都部署。同年十二月,辽圣宗率南京(今北京)留守耶律休哥(逊宁)等部入侵,刘廷让以精兵付沧州(今沧州东南)都部署李继隆殿后,以备紧急时进行救援,自率数万宋军北上抗击辽军,大战于莫州(今任丘南)南,刘廷让军被围于君子馆(今河间北),部将桑赞率部激战半天多,辽援军不断,而宋援军李继隆部不但不进行救援,反而南逃,桑赞遂率部先逃,先锋雄州知州贺令图被俘,部将、高阳关(今高阳东)部署杨重进力战阵亡,李“继隆退保乐寿(今献县),(刘)廷让一军皆没,死者数万,仅以数骑获免”①。因是李继隆率部南逃才导致战败,宋太宗没有责罚刘廷让。次年初,代张永德继任雄州知州兼兵马部署。此次战败的责任者李继隆虽被逮赴中书推问,但也无罪释放,可能引起刘廷让的不满,同年秋刘廷让病,宋太宗派御医前往医治,刘廷让上表要求回京城,未等宋太宗批准即擅离治所南归,因而被下御史台按问,被削夺官爵配隶商州(今属陕西)。子永德、永和亦被贬官。刘廷让在贬途中绝食,行至华州(今华县)死,终年59 岁,也许宋太宗觉得对刘廷让处分太重,“太宗念之,赠太师”①。
① 《宋史》卷259《刘廷让传》。
① 《东都事略》卷20《刘廷让传》。
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赵匡胤“义社十兄弟”中的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四人,史书记载不详。两宋之际的李攸记载:“太祖义社兄弟,保静军节度使杨光义,天平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石守信,昭义军节度使兼侍中李继勋,忠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书令、秦王王审琦,忠远军节度使、观察留后刘庆义,左骁卫上将军刘守忠,右骁卫上将军刘廷让,彰德军节度使韩重斌(赟),解州刺史王政忠。”②这个排列顺序也许就是十兄弟的排行顺序。
刘守忠,相州(今河南安阳市)人,一作“左骁卫大将军致仕”③,大将军应是上将军之误,其经历或许与右骁卫上将军刘廷让(光义)有某些近似之处,可能也任过节度使。刘守忠父刘万国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马步军都指挥使,也许是在后周时。刘守忠子刘用是宋太宗晋王府旧人,太宗末任至高阳关副都部署,真宗时历任州部署、副都部署、知州等职。
王政忠,据李焘记载:“世言太祖义社十兄弟,政忠盖其一人也”,还说“并当检讨”④,可见南宋初叶所存史料已极少。开宝八年(975)五月,王政忠以解州刺史权知晋州(今山西临汾)兼兵马钤辖。次年八月,宋太祖以党进、潘美为帅进攻北汉,又派兵分路进兵,其中一路由郝崇信与解州刺史王政忠率领,出汾州(今汾阳)进攻太原。九月,宋军击败北汉军于太原城下。十月,当宋军继续攻打太原之际,宋太祖被其弟赵光义害死,“是月,太宗即位,召诸将还”①。此后,王政忠已不见于记载。
从以上七人的最后官衔与李攸记载的相同,推测未见于其他记载的杨光义、刘庆义二人,杨光义的最后官衔当即是保静军节度使。而李攸所记刘庆义官衔忠远军节度使、观察留后则稍有误,北宋初未设忠远军,可能是安远军(安州,今湖北安陆)之误;节度使、观察留后,可能是“节度观察留后”之误,衍“使”字,他的官衔可能是安远军节度观察留后。
② 李攸:《宋朝事实》卷9《勋臣·太祖义社兄弟》。
③ 《宋史》卷279《刘用传》。上将军在大将军之上。
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开宝八年五月庚寅注。
① 《宋史》卷482《北汉世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