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刘锜(附李显忠、魏胜)





  宋宁宗时任史官的章颖,从“然后可传于百世,庶几耸动于四方,张大国家之威,发舒华夏之气”的角度,选择了“皆志未尽展,时不再来,失机一瞬之间,抱恨九泉之下”的刘锜、岳飞、李显忠、魏胜四人,于开禧二年(1206)北伐中原之际,撰写了《刘、岳、李、魏传》,以刘锜为首。

  刘锜刘锜(1098—1162),字信叔,成纪(今甘肃天水)人。父刘仲武,熙宁时补官,积功为泾原路第一将、熙河路兵马都监。元符二年(1099),从王赡占领邈川城(今青海乐都南),建为湟州,刘仲武以功任河州(今甘肃东乡西南)知州。崇宁四年(1105),随高永年西征失利,降为西宁都护。大观二年(1108),从童贯征西,招降羌王臧征仆哥,收复积石军(今贵德西),以功受到宋徽宗召见,九子“悉命以官”②。后历任西宁州、渭州(今甘肃平凉)、熙州(今临洮)、秦州知州,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等职,领泸川军节度使。宣和二年(1120)死于熙州知州任上。刘仲武九子,以刘锡、刘锜最知名。

  刘锜为刘仲武第九子,史称德顺军(今宁夏隆德)人①,当为出生地。大观年间入官。南宋建立后,任岷州(今甘肃岷县)知州、陇右都护。建炎三年(1129),南宋为牵制东南地区金军南侵,派知枢密院事张浚兼任宣抚处置使以经营川、陕,刘锜被任为泾原路经略使兼渭州(今平凉)知州。建炎四年九月,宋、金决战于富平(今陕西富平东北)时,刘锜“身先士卒”,① 《宋史》卷367《杨存中传》。

  ① 《宋会要辑稿》礼59 之20。《郡斋读书志》卷5,赵希弁《附志·传记类》有章颖《四将传》;《宋史》卷207《艺文志·兵书类》有章颖《四将传》3 卷。

  ② 《宋史》卷350《刘仲武传》。

  ① 《宋史》卷366《刘锜传》。

  抗击金兵②,激战半日,胜负未分。宋军已击败金左路宗弼所部,但由于环庆经略使赵哲弃军先逃,导致宋军全线溃败。赵哲以此被斩首,其部属慕容洧据庆阳(今属甘肃)叛变,进攻环州(今环县),刘锜因回救不及而被降为绵州(今四川绵阳)知州兼沿边安抚使。

  绍兴三年(1133)冬,金军攻占和尚原(今甘肃宝鸡西南)。宋军重新调整防务,刘锜负责文州(今文县)、龙州(今四川平武西南)至威州(今理县东北)、茂州(今茂县)一带防务。绍兴四年三月,川陕宣抚司都统制吴玠抗击金兵于仙人关(今陕西略阳西北),刘锜奉令驰援,与吴玠会师。八月,宋高宗得知刘锜战绩,诏令到行在临安朝见,被川陕宣抚使王似以刘锜“守边不可遣”为由,继续留在川陕边境。绍兴五年二月,宋高宗“诏将兵不须起发,令锜疾速赴行在”。七月,当岳飞镇压杨么起义后,正在湖湘的宰相张浚,想中途截留刘锜任岳州(今湖南岳阳)知州,宋高宗再次“诏趣赴行在”①,到后被任为江南东路马步军副总管、带御器械。从此,刘锜离开西北而在东南战场上建功立业。

  绍兴六年二月,因宋高宗的心腹杨沂中出征,任命刘锜临时接替杨沂中,兼权提举宿卫亲军,说明宋高宗对刘锜相当信任。十月,伪齐南侵,宋高宗亲征抗击,刘锜改任浙西、淮东沿海制置副使,以加强南宋的海防、江防。绍兴七年正月,当宋高宗巡幸在平江时,行营前护副军都统制王彦所部与权主管侍卫亲军马军司公事解潜部属械斗,解潜被罢职,宰相张浚荐刘锜文武全才,被任为权主管侍卫亲军马军司及殿前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公事,统管重建的三衙军,但三衙军数量不多,只是宋高宗的护卫军。二月,王彦罢兵权出任地方官,将王彦所部也隶属于刘锜。刘锜将侍卫马军司2000 多人及王彦所部万人,淘汰老弱,整编为六军十二将,共6000 人。十月,刘锜兼任庐州知州、淮西制置副使、主管淮西安抚司公事,率部进驻庐州。绍兴八年六月,刘锜奉诏移驻镇江,不久改任枢密院都统制,刘锜所部成为枢密院的直属部队。绍兴九年二月,刘锜升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并再次担任权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

  绍兴十年正月,刘锜任东京副留守兼节制军马。三月,刘锜率所部6000人和殿前司3000 人以及诸军家属前往。同年五月,金破坏和议,当刘锜于五月中旬到达顺昌府(今安徽阜阳)时,东京留守孟庾已向南犯的金军主帅宗弼投降。刘锜与顺昌知府陈规立即部署防务,坚壁清野,拆除、烧毁城外民房,修缮城池,部将许青、贺辉、焦文通、钟彦、杜杞等分守四城门。五月末,金军开始围攻顺昌。六月初,围城中的刘锜升任枢密院副都承旨、沿淮制置使,随后又接到“择利班师”的诏旨,刘锜认为大敌当前,不能轻易退兵,应继续坚守。由于刘锜屡败攻城金兵,金军主帅完颜宗弼(兀术)亲率主力由开封赶到顺昌,对金将说:“顺昌城壁如此,可以靴尖踢倒,来日(顺昌)府衙会食。”次日清晨,10 万金军四面猛攻,宗弼率重铠亲兵“铁浮图”(铁塔兵)进攻东门,刘锜亲自率军出东门抗击,宋军将士以枪揭去金兵兜牟,以刀斧斫敌臂,甚至以手抓扯,恶战大半天,终于将金军打败。刘锜“遍诣诸营,抚劳官军及安慰中伤之人,盖家至户到,人人皆得其欢心”,鼓舞②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7,建炎四年九月癸丑。

  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9,绍兴四年八月己丑;卷85,绍兴五年二月乙酉;卷91,七月甲午;卷96,十二月丙午。

  士气,准备再战①。金军害怕刘锜派兵夜袭,加上大雨及颍河水涨,相持数日后,只得撤兵北归。顺昌之战阻遏了金军南侵的矛头,稳定了局势。当时“马军都虞候刘锜大败乌珠(宗弼)于顺昌,乌珠拔寨还东京,两淮遂定”,被列入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②。刘锜以功建节,授武泰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军都虞候、顺昌知府、沿淮制置使。同年七月,刘锜任淮北宣抚判官,时岳飞北伐驻颍昌(今河南许昌),而张俊已自毫州退兵,岳飞已陷入于孤军作战地位,告急于刘锜,刘锜派部将雷仲出兵牵制,进抵太康(今属河南)。岳飞被迫奉诏南撤,岳飞部将赵秉渊尚坚守淮宁府(今淮阳),刘锜部将韩直协助赵秉渊击退进犯的金军。九月,在宋高宗、秦桧乞和政策下,诸大将都奉诏退兵,刘锜退驻太平州。

  绍兴十一年正月,金军攻占寿春府,刘锜率部渡江抗击南下的金军,到达庐州,刘锜随即巡视,因其城残破不利于防守,随即冒雨退向东关(今含山西北),“依山据水,以遏金人之冲”。二月,刘锜自东关出兵至柘皋,与10 万金军相遇,杨沂中、王德等军先后到达,宋、金两军会战,金军大败,退向西北的紫金山。柘皋之战是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也是宋、金绍兴和议前的最后一次决战。金军战败后逐步北退,主帅张俊因争功而忌妒刘锜,命刘锜先回,自己想与杨沂中耀兵淮上以显声威,但当得知北退的金兵正攻打濠州时,又命刘锜率军北上抗金。由于轻敌,杨沂中、王德被金伏兵所袭而大败,张俊、杨沂中、王德等惊慌南逃渡江,只有刘“锜乃按部位,整旌旗,最后徐行”,驻军历阳(今和县),奏请准许后,才渡江回归太平州,这也使张俊、杨沂中怀恨在心①。

  同年四月,宋高宗、秦桧罢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兵权,刘锜因而自请退闲。七月,尽管枢密副使岳飞请求不要罢刘锜的兵权,但刘锜仍被罢军权,改任为荆南府(今湖北江陵)知府。绍兴十七年,以宫观退闲,绍兴二十五年,重又起用为潭州知州。绍兴二十七年,加太尉,又任荆南知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绍兴二十九年,面对金帝完颜亮准备南侵的形势,刘锜兼节制荆南府屯驻御前军马,重掌兵权。绍兴三十年五月,设荆南府御前诸军都统司,刘锜兼任都统制。十月,刘锜调任镇江府御前诸军都统制,随即拣退病马,训兵练卒。

  绍兴三十一年六月,刘锜移骑军渡江屯驻扬州。面对金军大举南下的形势,宋高宗想借助刘锜顺昌之战建功的威名,任命刘锜为淮南、浙西、江南东西路制置使,以建康府都统制王权为副使。八月,刘锜扶病出镇扬州,并派部将王刚屯守宝应(今属江苏),又派部将吴超进驻淮河南岸的盱眙军(今盱眙县)。

  十月,刘锜又兼京东、河北东路招讨使。随后扶病前驻盱眙军部署防务,又沿淮河进至淮阴,正当刘锜在淮东抗击金兵,主管淮西防务的王权及其部属,当金军渡淮南下,便即不战而逃。面对金军临江的形势,宋高宗以金字牌召刘锜退兵守江。刘锜自淮阴退到扬州时,金军已占领真州(今仪征)。刘锜退守长江边的瓜洲镇,无日不战,为稳定人心,又将妻、子从镇江渡江迁来瓜洲。金军占领扬州后,以重兵南下争夺瓜洲渡,与刘锜部将左军统领①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201。

  ②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9《十三处战功》。

  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9,绍兴十一年正月丁卯,二月丁亥、乙未,三月丁巳。员琦相遇于皂角林,员“琦陷重围,下马死战数十合,中军第四将王佐以步卒百有四人往林中设伏”,杀败金兵,金又派大量生力军前来,刘锜也派两军支援员琦,双方恶战大半天,金军死伤三千余人,战败退兵。皂角林之战是此次金军南犯以来首次失利的恶战,被列入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①。但淮西主将王权已逃回江南,宋高宗诏令刘锜退回江南,专守长江防线,遂留其侄中军统制刘汜率部属1500 人坚守瓜洲渡口,已病重的刘锜乘肩舆渡江到镇江,知枢密院事、督视江淮军马叶义问即以李横代刘锜指挥作战。十一月,金军再次大举进攻瓜洲渡,李横、刘汜战败,金军占领瓜洲渡口。数日后,“采石之战”,虞允文组织军民,打败企图渡江南下的金帝完颜亮,完颜亮东走扬州,不久为部下所杀。

  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月,刘锜病死于临安,后谥武穆。《宋史》称:“刘锜神机武略,出奇制胜,顺昌之捷,威震敌国,虽韩信泜上之军,无以过焉”。又称:“金主亮之南也,下令有敢言锜姓名者,罪不赦。枚举南朝诸将,问其下孰敢当者,皆随姓名其答如响,至锜,莫有应者,金主曰:吾自当之。然锜卒以病不能成功。”评论虽不无夸张,但刘锜抗金,除形势不利而主动退兵外,大多战胜,因而被“世传锜通阴阳家,行师所避就”①。李显忠(世辅)

  李显忠(1110—1178),原名世辅,绥德军青涧城(今陕西青涧)人。

  其先世唐末以来世袭苏尾九族都巡检使,父名李永奇。建炎二年(1128)正月,鄜延经略安抚使王庶时在鄜州,招募“硬探”,17 岁的李世辅应募从军。建炎五年(金天会九年,1131),金将陕西划属伪齐,李永奇、李世辅父子仕伪齐,后李世辅谋叛伪齐归宋,李永奇家属二百余口遇害,李世辅逃往西夏。绍兴九年(金天眷二年)二月,借西夏兵攻延安,时金已废伪齐,陕西也已划归南宋,遂往河池(今甘肃徽县)见四川宣抚使吴玠,即被授护国军承宣使衔、枢密行府前军都统制军职。九月,到南宋首都临安府晋见宋高宗,又被授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衔,初赐名忠辅,又改赐名显忠,任枢密院都统制军职。

  绍兴十年二月,刘锜任东京副留守的同时,李显忠被任为南京副留守,未及赴任,金军已毁约南犯。同年五月,刘光世出任三京招抚处置使,李显忠任前军都统制。绍兴十一年二月,宋金“柘皋之战”,金军战败北撤时,李显忠率部追击建功。六月,刘光世罢军职,所部改编为池州(今贵池)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司,李显忠任都统制。

  绍兴十二年三月,宋金签订“绍兴和议”。一向主张抗金的李显忠于同年十二月以病请辞军职,升领保信军节度使,改任两浙东路马步军副都总管。绍兴十八年,李显忠因上书恢复中原,而且“止用申状”,秦桧大怒。同年五月,借口李显忠私自派人去金境内迎归故妻,降领平海军承宣使衔、提举宫观闲差,在台州(今浙江临海)居住。绍兴二十三年正月,才又复领宁国军节度使衔、两浙东路马步军副总管。奸相秦桧死后,李显忠才出任军职,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93,绍兴三十一年十月乙丑;《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9《十三处战功》,卷20《刘锜皂角林之胜》。

  ① 《宋史》卷366《刘锜传》及《传论》。

  历殿前司右军、先锋军统制,都统制。

  绍兴三十年(金正隆五年,1160)三月,金军即将南犯,李显忠复任池州都统制。次年渡江至淮河南岸寿春(今寿县)一带设防。十月,李显忠部将击败渡淮金兵于大人洲,李显忠也邀击南下的金军获胜,在得知奉命守淮的建康都统制王权已南逃后,李显忠遂退回池州防江。十一月初,王权被撤职,李显忠接任建康都统制,未及赴任,虞允文已组织“采石之战”,击败企图渡江的金军。次日,李显忠也赶到采石接替江防,并随即派兵1.6 万人随虞允文赴镇江防守。李显忠随后升任淮西制置使,京畿、河北西路招讨使。次年五月,招讨司撤消前,改任主管马军司,升太尉。

  隆兴元年(金大定三年,1163)四月,枢密使张浚主持北伐。五月,李显忠渡淮北上,攻占灵璧,虹县(今泗县)金守将降,又攻占宿州。李显忠以功授开府仪同三司为使相,任招讨使,邵宏渊任副使。李显忠在宿州城外设防,邵宏渊守城。金帅纥石烈志宁率金军10 万反攻宿州,李显忠苦战于城外;次日,金军再攻,李显忠约邵宏渊内外夹击攻城金军,但当李显忠率部激战百余合,邵宏渊却坐视不出。当夜,“建康中军制统制周宏及邵都统(宏渊)子世雄,阳为虏劫寨自遁”①。次日,李显忠入城守御,邵宏渊又扬言:“金添生兵二十万来,傥军不返,恐不测生变。”李显忠知邵宏渊怯战,而“势不可孤立”②,于是不得已退兵,宋军溃退,但金军亦因损伤惨重而未追击,宿州治符离县,史称“符离之战”。李显忠因而被责降为清远军节度副使,再责降为果州团练副使,潭州安置。宋孝宗后知符离之溃,主要是邵宏渊动摇军心与怯战所造成,除贬降邵宏渊外,乾道元年(1165)召还李显忠,复授容州防御使衔,后又升随州观察使、两浙东路副都总管,但李显忠乞祠,遂改为提举宫观闲差。乾道六年,再次起用李显忠,升领威武军节度使、主管马军司公事;七年,再升太尉;九年,因病以提举宫观闲差养病。淳熙五年(1178)去世,终年69 岁,后谥忠襄。

  魏胜魏胜(1120—1164),字彦威,淮阳军宿迁(今属江苏)人。少应募为弓箭手,移居山阳(今江苏淮安)。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1131)七月,金军即将南犯,魏胜率义军300 人,渡过淮河占领涟水。八月初,又“率其徒数百人至海州,自称制置司前军,大兵且继至”,金守将高文富(多)闭城门拒守,魏胜在城外多树旗帜、举烟火,魏胜率部众攻上城头,民众又开城门,魏胜遂占领海州,附近各县也纷纷归降。南宋随后任命魏胜为统制忠义军马。魏胜又一度出兵攻入沂州。同年十月,金军围攻海州,浙西副总管李宝率水师登陆击退金兵,魏胜被任为海州知州。绍兴三十二年五月,魏胜升任山东忠义军都统制,仍兼海州知州,金军又围攻海州,金帝完颜亮被杀于扬州后,金军撤围退兵。

  隆兴元年(1163),枢密使兼都督张浚派贾和仲任山东、河北路招抚使,置司海州。魏胜被诬告,因而改任京东路副总管、都督府统制,驻扎建康府。不久,张浚得知魏胜被贾和仲诬陷,恢复魏胜旧职重回海州。隆兴二年,因① 张抡:《故太尉..赠开府仪同三司李公(显忠)行状》,《琬琰集删存》卷3。② 《宋史》卷367《李显忠传》。

  宋金议和,改命魏胜为楚州知州,专守楚州西南的清河口,淮东安抚使刘宝守楚州。金将徒单克宁进攻魏胜于淮阴东十八里口,“魏胜取敝舟凿其底,贯以大木列植水中,别以船载巨石贯以铁锁,沉之水底,以塞十八里口及淮渡舟路”①。魏胜抗击金军,“自卯至申,胜负未决”,金军又增派援军,魏胜全力抗战,并向李宝求援,李“宝在楚州,相距四十里,坚谓方讲和,决无战事,迄不发一兵”②,魏胜援绝箭尽,仍依土岗列阵,坚苦抗击,以步兵列前,骑兵殿后,魏胜中箭落马而死,终年45 岁。赠保宁军节度使,谥忠壮。魏胜生前只是中级武官,战功亦仅是攻占海州,血战淮阴,完全不能和独当一面、战功显赫的许多大将相比,甚至不及众多的中级武将。史学家章颖将他列入“南渡四将”,这不仅因为魏胜忠心报国、战死疆场,更因为他是“山东忠义之冠”①,代表着抗金阵营中的忠义军这支重要抗金力量。① 《金史》卷92《徒单克宁传》。

  ② 《宋史》卷368《魏胜传》。

  ① 《宋会要辑稿》礼59 之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