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皇位
阿里不哥(Ariq-Boge,?—1266)为拖雷正妃唆鲁禾帖尼幼子,元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和伊利汗国开国之王旭烈兀的同母弟。蒙哥南征时,命他统率留在蒙古的军队和斡耳朵,并有意让他继位。1259 年秋,蒙哥在四川合州城下死去,大臣孛鲁合与阿兰答儿向阿里不哥献计:忽必烈与旭烈兀远征在外,宜以留镇和林的有利地位抢夺帝位,以免受制于人。阿里不哥召集诸臣会议,决定立即行动起来,命蒙哥旧臣阿兰答儿发兵于漠北诸部,并与浑都海等人谋取关陇;令刘太平、霍鲁海等人办集粮饷,暗图秦蜀;命脱里赤为断事官,行尚书省事于燕都,按图籍,号令诸道,括兵于漠南诸州,准备以武力为后盾称帝,并遣使安抚忽必烈。蒙哥妃出卑三皇后向忽必烈通报了阿里不哥的活动。忽必烈立即遣使至阿里不哥与脱里赤处,要求停止从诸部诸州征调军队。阿里不哥知阴谋败露,为稳住局面,一面再度遣使忽必烈,告以已停止括兵,另一面加紧称帝准备,召请各路宗王会集漠北。忽必烈亦会集诸王大臣,决定与之争位。遂与南宋达成和议,于1259 年底迅速北归。忽必烈至燕京,召见脱里赤,下令释所集之兵。1260 年三月,忽必烈在开平会集东、西道诸王,宣布即位,置百官僚署,建元中统。次月,阿里不哥于和林西按坦河夏营地亦召集忽里台大会,宣布称帝①。支持阿里不哥的有察合台后王合剌旭烈之妃兀鲁忽乃和察合台之孙阿鲁忽,蒙哥之子阿速台、玉龙答失等。拖雷家族内部一场争夺皇位的斗争爆发了。
因阿里不哥势力的中心远在朔漠,单以汉地武装难以消灭,为争取察合台汗国的支持,忽必烈于是派出不里之子阿必失哈、哈萨儿兄弟去察合台汗国夺取权力。阿必失哈行至河西,遇阿里不哥军,被缚送至漠北。
1260 年夏,两方使者往还,因立场相差甚远,未达成协议。其后传来旭烈兀、别儿哥等支持阿里不哥的传言。入秋时分,阿里不哥以旭烈兀汗长子药木忽儿及其他宗王数人率左路军逾漠南进,与忽必烈之先锋移相哥、纳邻合丹相遇,阿里不哥之军大败。从阿里不哥不久退出和林,以及忽必烈年底“自和林”归至燕京的记载看,此战发生的地点距和林不远。阿里不哥闻知败讯,下令处死囚系的阿必失哈及随行使者200 人。同年冬忽必烈率军亲征漠北,攻至和林,阿里不哥向其母后唆鲁禾帖尼的份地谦州溃逃。此前,阿里不哥的大将阿兰答儿已率部前往河西,与浑都海和哈剌不华汇合。
蒙哥死后征蜀的蒙古军先由蒙哥子阿速台统辖,阿速台至漠北奉立阿里不哥后,继由浑都海和哈剌不华统率,屯驻于六盘山区。中统元年(1260)六月,浑都海率军次灵夏,渡河,过应吉里城。转战以进,积尸蔽野。七月至甘州。阿里不哥的大将阿兰答儿在甘州与浑都海和哈剌不华汇合,率师至焉支山①。合兵后,哈剌不华“以语不合,引其兵北去,阿兰答儿遂与浑都海① 此据《元史·世祖纪》。据《史集》阿里不哥先称帝,当他所发诏旨被截获后,忽必烈才称帝。见《史集》第2 卷,汉译本页293—295。
① 危素:《耶律希亮神道碑》,《危太仆文续集》卷二。这里提到的灵夏或为灵州,应吉里或为应理州。焉支山,《括地志》云:“一名删丹山,在甘州删丹县东南五十里。”《元和郡县志》卷四十则曰:“山在县南五十里,东西一百余里,南北二十里,水草丰美。”
合军而南”(《元史·商挺传》)。这支大军曾东向进取,败忽必烈之军,“河右大震,西土亲王执毕帖木儿辎重皆就食秦雍”②。七月,在忽必烈出漠北之前,已令诸王合丹、合必赤、阿合马进讨。大军至山丹,置营,按兵不战者凡二月。俄大举至耀碑谷,两军大战,获阿兰答儿、浑都海杀之。阿兰答儿、浑都海死后,其残卒与原先北去的哈剌不华合,“推哈剌不华为主将,十月至肃州,与阿里不哥使者会,后经沙州,次伊州(今哈密),获宪宗所置守臣帖哥术”(《元史·脱力世官传》),于伊州北涉天山,年底至别失八里。哈剌不华军一路西行,为的是避从漠北南下的忽必烈大将札剌亦儿人阿剌罕的兵锋。败兵占据畏兀儿之地的北部。
谦州之地虽有少量农业,但土地高寒,所获有限,并不足以维持大量军队的消耗。蒙古建国后,和林以及漠北各地所需粮食、饮料自汉地以车载转运供应已数十年。阿里不哥退居谦州后,军队给养发生困难。忽必烈下令禁绝粮道,阿里不哥之军陷于饥馑。依靠汉地粮秣既不可能,只能转而求诸西方,阿里不哥命令自己身边的察合台之子拜答里之子阿鲁忽归国即位。而且要他派兵沿阿姆河布防,使旭烈兀不得东援忽必烈。
阿鲁忽来到阿力麻里后称察合台兀鲁思汗,迅速向阿姆河以北地区发展。阿里不哥派出以不里台必阇赤(Buritei Bitik- chi)、要束木(Yoshmut)之子沙的(Shadi)和也里可温(Erkeg-un)为首的使团至阿鲁忽处,传达阿里不哥的旨意,下令征集财物、马匹和各种器械。阿鲁忽为阻止启运这些财富,寻找借口扣留使臣所征集的物资。不里台、沙的和也里可温等人发现所征集的财物没有启运,向阿里不哥报告,阿鲁忽乃命囚系诸使,没收其财物,并召集大臣会议,决定彻底与阿里不哥决裂,投向忽必烈,于是处死阿里不哥的使臣,把全部钱财和武器装备据为已有,并与窝阔台兀鲁思之主禾忽一起攻杀阿里不哥在忽只儿地所置镇守者唆罗海。
阿鲁忽背叛的消息传到时,阿里不哥正在漠北与忽必烈大战。阿里不哥战败,退至和林,决定出师往攻阿鲁忽,和林之地听忽必烈占据。阿里不哥西去后,忽必烈进至和林近郊。中统三年二月,因山东李璮叛蒙降宋,忽必烈退兵,解阿里不哥后顾之忧。阿里不哥全力西向讨伐阿鲁忽,驱迫驻牧于叶迷立的阿鲁忽、禾忽之军西溃1500 里,至孛劣撒里之地①。六月,阿里不哥之兵继至,再败阿鲁忽、禾忽兵于换札孙,即察合台大斡耳朵虎牙思,“僵死相枕”。
阿鲁忽退亦列河流域,九月,从河西退至北庭的阿里不哥之将哈剌不华率兵追至,阿鲁忽、禾忽兴师抵抗,于不剌之西5 里处击败阿里不哥军,杀哈剌不华及其族弟脱鲁火察儿,尽歼其众并函其首至忽必烈处报捷②。
阿鲁忽击杀哈剌不华后,返军亦列河,归居其诸斡耳朵中,遣散其军,不复设备。此时党于阿里不哥的蒙哥之子阿速台突以后军至,逾铁门(TemurQahalqa,按,即《西使记》之铁木儿忏察)之群山,直指亦列(Hila)河和阿力麻里,以攻取阿鲁忽之兀鲁思。阿鲁忽之军散在他处,仓促携其妃② 苏天爵:《平章廉文正王》,《元朝名臣事略》卷七。
① 危素:《耶律希亮神道碑》。孛劣撒里,原文作孛劣里,《元史》卷一八○《耶律希亮传》作孛劣撒里,从《元史》。今地无考。按其距离计算,约已至垂河、塔剌思河流域。
② 《耶律希亮神道碑》。《忽必烈汗纪译释》,页99—100。《史集》对这次战斗记载如下:“阿里不哥之前锋哈剌不华至不剌城附近速惕湖尼亚国王海屯一世的旅行》。
及右翼未败之军退至斡端、可失哈耳之地。阿里不哥踵进,遂于亦列沐涟阿力麻里驻冬③。阿鲁忽、禾忽为阿里不哥战败后,于次月(即10 月)至亦思宽(IsikKol,突厥语,译言“热海”,今伊塞克湖)。中统四年(1263),至可失哈耳城。此时阿里不哥之军渡亦列河而南,阿鲁忽、禾忽则从可失哈耳率军东趋迎敌至浑八升。阿里不哥攻入今天山南路,阿鲁忽再次失败。此时漠北之地已尽为忽必烈所据,西域察合台、窝阔台两系宗王亦站在忽必烈一边,阿里不哥的阵营逐渐瓦解,麾下诸王大将纷纷借机脱其阵营。旭烈兀之子药木忽儿以欲往撒麻耳干治病为由,于回历662 年(1264 年1 月)首先离开了阿里不哥①。
兵败而降1263 年阿里不哥将阿鲁忽逐出亦列河流域后,立帐于此,肆意屠戮阿鲁忽的无辜的兵民,大启衅乱,使其诸将皆感寒心,托词叛去者甚多。至元元年(1264)春,阿力麻里大饥。阿里不哥毫不顾惜人民,其士卒以小麦代大麦饲马,而人民竟以刍秣为食,饿死者甚众。当地回回长老亦多饥饿而死。人民无计,群祷于天,诉兵士残暴横行,求上苍护佑。一日,阿里不哥方纵游宴,狂风忽起,其朝会大帐(Khaimeh)之钉数千尽拔,帐柱亦折,与会者皆伤。国相(arkan-i daulat)及诸大臣视为不祥之兆,皆以为灾祸将降于阿里不哥,于是决定背弃他,相率引去。阿里不哥与阿速台势力大衰,众叛亲离,无计可施,率残存士卒留驻阿力麻里,缺粮少食,窘迫万状。
叛变之风从驻于亦列河的军队蔓延至阿里不哥留驻蒙古本土的宗王大将。蒙哥之子玉龙答失驻于阿勒台沙碛前扎卜罕沐涟(Jabuqan-Muran)河畔之地①。阿里不哥部下诸千户,叛阿里不哥后,行至此,使人告之。玉龙答失同意投降忽必烈。且遣使至阿里不哥处索其父玉印。阿里不哥失察其情,竟以予之。玉龙答失乃与诸千户率军投归忽必烈。阿里不哥在金山一线的防线土崩瓦解。
避居于斡端、可失哈耳之地的阿鲁忽,见阿里不哥势衰,乘危攻之。阿里不哥无兵可御,不得已命原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大臣麻速忽别乞,护送兀鲁忽乃妃子返阿鲁忽处,谋议罢兵,但仍不能挽救败局,只得投降忽必烈。忽必烈赦免了阿里不哥及追随他的宗亲诸王,并遣使诏告西北诸藩王,但其谋臣孛鲁合、秃满、脱忽思等皆被处决。
忽必烈曾讯问阿里不哥有关这场内战的是非,阿里不哥并不认为自己即③ 《忽必烈汗纪译释》,页100。铁门(Timur Qahalqa)。《西使记》对此关记曰:“西南行二十里,有关曰铁木儿忏察,守关者皆汉民,关径崎岖似栈道,出关至阿里麻城。”① 《忽必烈汗纪译释》,页101;《史集》第2 卷俄译本、英译本译作:药木忽儿“因某些轻微的病疼。要求阿里不哥许其离去,称他将赴撒麻耳干医治。”(见汉译本页304)其离去事在阿里不哥越天山而南之前。药木忽儿赴撒麻耳干之事,在《史集》之《旭烈兀汗传》和《阿八哈汗传》中,还有记载,兹不赘引。
① 拉施都丁在叙述帖坚古(或译作迭怯里古,波斯文写作TKLKH)之战时,提到了在帖坚古山之旁,有CHAWQN 河流过,即此河(拉施都丁的这段记载,仅见维尔霍夫斯根据《史集》塔什干本和伊斯坦布尔抄本整理的刊本,不见布洛晒刊本)。参见《史集》第2 卷,汉译本页19。在清内府地图中,有札布干河,在现代地图上或作匝盆河,或作扎布罕河。
位为非法,只承认忽必烈是胜利者。十四世纪四十年代马木鲁克史家乌马里在记录元朝帝系时,把阿里不哥列为宪宗蒙哥和世祖忽必烈之间的皇帝②,有如元天顺帝阿剌吉八与文宗图帖睦尔之间的关系。
② 《眼历诸国行记》,来西刊本,阿拉伯文,页20—21;德译,页1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