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邱处机 八思巴 爱薛


第一节 邱处机





  金宋蒙三方争取的全真道首领

  邱处机(1148—1227),字通密,道号长春子,世称长春真人。山东登州栖霞县人。幼年失母,父娶继室抚育之。聪敏强记,能日诵千余言,久而不忘。金大定六年(1166),十九岁弃家遁居昆嵛山石门峪学道。次年,闻重阳真人王喆在宁海州(今山东牟平)传道,创全真庵,道行甚高,即前往拜谒,礼之为师,遂被留庵中掌文翰。其名、字及道号皆王喆所命。王喆本京兆咸阳儒生,兼精武艺,家产丰厚,但文武两业均无成。正隆四年(1159),自称遇异人面授口诀,不久弃家屏居终南刘蒋村修道。大定七年游山东,得到宁海州富者马钰的尊信,乃建庵授徒。其创立的道教新派,因主张三教合一,道、释、儒兼修,倡言“屏去幻妄,独全其真”,故名“全真”。大弟子有马钰(号丹阳子)、谭处端(号长真子)、刘处玄(号长生子)、邱处机(号长春子)、王处一(号玉阳子)、郝大通(号广宁子)及马钰妻孙不二(号清静散人)七人。后全真道门以祖师王喆(重阳)与马、谭、刘、邱、王、郝并称“七真”。

  大定九年冬,马、谭、刘、邱四子从师至汴。十年初,王喆死于寓舍,遗命马钰(丹阳)掌教,令邱处机师事之。四子遵师命同往王喆原修道处终南刘蒋村故庵(此处全真门人奉为“祖庭”)。十二年,赴汴奉灵柩归葬刘蒋村,为之守墓。十四年,四子分处,丹阳仍守祖庭,长真、长生往游汴洛传道,长春则西至磻溪(今宝鸡东南),凿洞以居,日丐一食,潜心修炼。二十年,移居陇州(今陕西千阳)龙门山娄景洞,率门徒数人继续苦修,自谓至此道业始成。从居磻溪以来,长春道誉渐著,秦陇士人颇有与之结交者。二十二年,丹阳归山东,以关中教门事付处机。二十六年,金陕西统军使夹谷清臣差官召他主持终南祖庭。此时全真道在陕右、河南北、山东诸地已拥有很多信徒,声名甚大。二十八年初,金世宗遣使者访求重阳门人,长春应召至中都,主持万春节醮事,敕建官庵居之。都下亲王、公主及官民等多有来问道者,金世宗也两次召见,问以养生之术及“天人精微之理”。八月,辞还,途中在河南北各地传道数月,创立卫(今辉县)、孟、洛阳等处道观数所。次年春回到祖庭。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东还栖霞故里;门人先已于其祖宅建长春庵,后请于礼部,命名为太虚观。

  全真道提倡“除情去欲,忍耻含垢”,“以柔弱为本”,不抗争,勤耕作,耐辛劳。这一套逆来顺受的哲学,很有利于统治者,因而受到赏识。但其势力发展很快,到处“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形成宗教社团,又引起统治者的疑忌。金章宗明昌初年,即以全真“惑众乱民”下令禁罢。明昌六年,又“沙汰道流”,连终南祖庵也被没官。到承安二年(1197),经长春倾资纳粟,金廷才许登、莱、陕右重立道观九所,并赐额。全真道经过这些年的挫折后,“稍微而更炽”,道门复兴,长春起了很大作用。泰和三年(1203)刘处玄(长生子)死后,邱处机成为最有威望的掌教首领。他① 本传主要依据《长春真人西游记》、尹志平《北游语录》、史志经《玄风庆会图说》卷一《龙门全真》等著作。

  与金统治者结合起来,“达官贵人敬事者日益多”,定海军(莱州)节度使刘师鲁、邹谷皆与为友。大安三年(1211),他再次奉召赴都,后因蒙古攻金而未成行。次年,山东红袄军起义,两年中发展到数十万人,夺取许多州县。贞祐二年(1214),金宣宗向蒙古求和后,即派仆散安贞率军镇压起义,时登州、宁海都在起义军手里,仆散安贞请长春出面“抚谕”,长春果然用说教平息了起义,因而得到金朝的封号。

  金宣宗迁都汴京后,先已遭受蒙古军攻掠过的黄河以北地区,更陷入蒙、金及各地土豪武装的争夺攻战之中,战祸使人民处于极度困苦境地,希望从宗教得到庇护以免兵燹之苦。在这种背景下,全真道徒众大为增加,成为北方最有社会影响力的宗教派别,金、南宋和蒙古三方也都想争取它。贞祐四年,长春居登州长春观,金宣宗命东平监军王庭玉来请,公主亦差官来请,皆辞不赴。兴定二年(1218),移居莱州昊天观。这一年,山东红袄军首领李全、益都金元帅张林等归附南宋。兴定三年八月,南宋命彭义斌、李全邀请长春南行,众人以为南方重道,他会接受邀请,却也被推却。他说:“我之行止天也,非若辈所及知。当有留不住时去也。”所谓“天”,其实就是时势。此时金朝已衰弱不足依倚,南宋比金更弱,新兴的蒙古则势力强盛,非金、宋所能抗衡。待机选择新的依托,是长春审时度势、深思熟虑的结果。时机果然来到了。这年五月,成吉思汗西征途中,侍臣刘仲禄荐举长春“有保养长生之术”,侍臣耶律楚材从三教“皆有益于世”、能帮助大汗“安天下”的角度也加以赞成。于是成吉思汗遣刘仲禄与蒙古20 人传旨邀请长春面见。仲禄等经半年跋涉,先到潍州访得其门人尹志平同行劝驾,十二月抵莱州。尹谓长春:“道其将行,开化度人,此其时矣。”此言正合其意,遂决意应召北行。时年已七十岁。

  晋见成吉思汗1220 年正月,长春与选定同行的弟子十八人从山东出发,二月抵燕京。

  闻成吉思汗尚在西域,惧年老不堪远行,欲留在燕京等待班师后觐见。仲禄派使者去西域报告,长春亦上表请求。八月,应宣德路长官耶律秃花邀请至宣德(今河北宣化)。十月,使者阿里鲜、燕京宣抚使王檝分别传达斡赤斤旨意,请他西行时先到其斡耳朵。去西域的使者带来成吉思汗诏书,敦请西行,命仲禄善为护送。次年二月,离宣德,出野狐岭,过抚州(今河北张北)向东北行;三月初一,至鱼儿泊(今内蒙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四月初一,至斡赤斤斡耳朵(今内蒙新巴尔虎旗东辉河旁),停留十七日,转西北行,过大海子(呼伦湖),沿陆局河(克鲁伦河)南岸西行至其上游,又西进入多山地区(土拉河之南),经契丹故城(辽镇州,喀鲁哈河下游青托罗古城),度数河及山岭(鄂尔浑河上游东西),六月底至皇后斡耳朵;七月,西南行过大山(杭爱山),西行至镇海城(在今哈腊乌斯湖之南),金公主及被掳章宗妃等并众多汉民工匠居此,有城郭、耕作。镇海来见,长春表示想留在这里过冬以待成吉思汗回,镇海称奉有圣旨不许稽其行程,愿亲自随从长春去西域,遂留弟子九人于此,选地建栖霞观;八月八日在镇海、仲禄护送下启行,南越金山,过大沙陀(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二十七日抵阴山(天山)北,西行过二小城,至憋思马大城(别失八里,今新疆济木萨尔);九月二日,沿阴山北麓西行,经诸城,由大池(今赛里木湖)南越阴山,二十七日,至阿里马城(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西);十月二日过亦列河(伊犁河)西行,十六日至大石林牙(西辽故都虎思斡耳朵,今古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东南),又十余日至赛兰城(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南渡霍阐河(锡尔河),十一月十八日至邪米思干(撒马尔罕)。这时,成吉思汗正击溃花剌子模王扎兰丁,统兵溯印度河而上攻略诸地。又已届严冬,长春获准留在邪米思干等待明年春天朝见。1222 年三月,阿里鲜从成吉思汗行营来传旨慰劳,并告已回师,命长春前往朝见。十五日启程南行,二十九日渡阿姆河,四月五日至大雪山(兴都库什山)行营。成吉思汗问:“真人远来,有何长生之药以资朕?”答曰:“有卫生之道,无长生之药。”成吉思汗嘉其诚实,命以“神仙”称之。因该地发生叛乱,准其回邪米思干。八月七日奉旨再赴行营朝见。二十七日随成吉思汗回师北行,九月一日渡阿姆河。十五日开始论道,由耶律阿海(邪米思干长官)、阿里鲜、镇海、仲禄陪同听讲。阿海充当翻译,成吉思汗命记其所论(当用畏兀字蒙文),并“誌以汉字”。自此行途中多次讲论,关于长生之术,以“减声色,省贪欲”为言;关于治国之方,则劝以戒杀戮,敬天爱民,择良吏治汉地等。月末至邪米思干。十月下旬扈从东还,十二月末过霍阐河,成吉思汗再次召见,并集太子、诸王、大臣,以长春先后奏对之语告之,并谓“汉人尊重神仙,犹汝等敬天,我今愈信真天人也”。次年二月,一再请求先行东还;三月,获准,命阿里鲜等护送,并赐旨许汉地神仙门人并道观悉免差发。五月初,至镇海城栖霞观。取东南道南还,六月二十二日到丰州(今呼和浩特东白塔镇),七月九日至云中(今山西大同),应阿里鲜请求,派弟子尹志平持其谕书随之前往山东招谕未降人民。八月中,回到宣德。又次年二月,燕京行省石抹咸得不、刘敏等,遣使者迎请居燕京天长观。

  长春的应召西行,使成吉思汗十分满意,尽管他并无长生之药进奉,仍给予极高的礼遇。在东还后,还一再遣使传旨问候。居宣德时,元帅贾昌来传旨问其回途食宿行旅是否安好,“招谕在下人户得来否?朕常念神仙,神仙无忘朕”。及入居燕京,使者曷剌又来传旨:“神仙至汉地,以清净道化人,每日与朕诵经祝寿,甚好。教神仙好田地内爱住处住。”后又命宣差札八(即都达鲁花赤札八儿)传旨,表示思念之意,并许随意居住,“门人恒为朕诵经祝寿即佳”。于是行省及札八以北宫(即金宫城东北之琼花岛离宫)园池并其近地数十顷给之,遂立道院于此。又重修和扩建天长观,1226 年完工。次年五月,成吉思汗从秦州(今甘肃天水)遣道人王志明来传旨,改北宫仙岛(即建道观之琼花岛)为万安宫,天长观为长春宫,“诏天下出家之人皆隶焉,且赐金虎牌,道家事一仰神仙处置”。其所以如此优待,正如多次诏书所示,主要是因为长春在汉地民众中有很大影响,可利用他“招谕在下人户”,“以清净道化人”,使汉地人民归服和顺从蒙古的统治。燕京等处官员秉承旨意,对长春备极尊礼;士人们也竞相逢迎,拜谒、求名者不绝于门,处于逆境者希望得到他的庇护。长春与其众弟子也利用蒙古大汗给予的特权大肆扩展全真道势力,“教门四辟,百倍往昔”,甚至恃有圣旨、金牌,驰驿四出,宣称可通管僧尼,或抑僧为道,改寺为观,种下了僧道矛盾尖锐的祸根。不过,在当时蒙金战争正激烈进行的情况下,长春“大开玄门,遣人招求俘杀于战伐之际,或一戴黄冠而持其署牒,奴者必民、死赖以生者,无虑二三钜万人”,对保全人民,减轻社会生产力受破坏的程度,不能不说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全真道势力的扩展丁亥(1227)七月,长春病死于燕京,享年八十。遗命以门人宋道安提举教门事,尹志平副之。金中叶时全真道初创,本主除情去欲,清静无为,到长春时发生了重大变化。尹志平说:“丹阳师父以无为主教,长生真人无为、有为相半,至长春师父有为十之九,无为虽有其一,犹存而勿用焉。..尝云:‘无为之道,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行之率不可至,..都不若积累功行最为有效。’”(尹志平:《北游语录》)这一演变过程,与全真道越来越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正相应。在蒙、金、宋三方纷争中,长春成为各方争相笼络利用的对象,身价陡增。他选准了最强的蒙古一方为依托,完全摒弃师父、师兄的无为思想,提倡有为,广招徒众,扩大地盘和道观财产,使全真道势力臻于极盛。其诗文有《磻溪集》、《鸣道集》、《大丹直指》等;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详载其西行旅程以及自奉召启程至去世期间的诗词、讲论;尹志平《北游语录》记载了他的重要议论;《玄风庆会录》①记载了他对成吉思汗“论道”的言论。

  ① 《金莲正宗记》谓系耶律楚材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