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萨都剌 迺贤





  萨都剌

  萨都剌(1290?—1348?),一说是阿拉伯语Sa’dal—Allāh 的音译,意为“真主之福”,与其字“天锡”意合。号直斋,回回人。祖父思兰不花、父阿鲁赤曾镇守云、代。萨都剌生于代州雁门(今山西代县西北),一说生于镇江(今属江苏)①。萨都剌早年家境清贫,但资质超拔颖敏。泰定四年(1327)登进士第。天历元年(1328)七月以将仕郎资历,任镇江路录事司达鲁花赤,任间多以风教为先,他亲书录事司堂匾为“善教”,用以自勤自勉。至顺二年(1331)七月,调任江南行御史台掾史,前后三年。在职期间,他南至吴楚,西抵荆楚,北达幽燕、上都等地,并与张雨、倪瓒、马九皋等人诗文唱和,写出《满江红·金陵怀古》、《念奴娇·登石头城》、《登北固城楼》、《鬻女谣》等名作。

  元统二年(1334)八月,调任燕南肃政廉访司照磨(治所真定,今河北正定)。次年初又调职。他曾作为监礼官陪集贤学士只儿合舟祭祀拖雷在真定的影堂,又先后赴河间、沧州审察刑狱。后至元二年(1336)春,他南行入闽,就任闽海福建道肃政廉访司(治福州)知事,途经徐州、扬州、平江、杭州、桐庐、兰溪、仙霞岭、崇安、建溪等山水胜地,均留下诗篇。

  后至元三年(1337)八月,他再迁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经历,升入从七品,该年冬季到职。至此他一生创作了四百余首诗词。可能他因体弱多病而较早去世。关于萨都剌的晚年,尚有隐居武林(杭州)、寄情山水而莫知所终之说,还有充任方国珍幕僚以及终于太湖司空山、太白山下之说等。萨都剌自称“名在儒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为官清廉,宦绩亦可称道,他生性好游,善写楷书,主要成就在诗词创作。由于官职低微,元人将他与贯云石、马祖常、余阙等并列,但后人备极推崇,列为有元一代词人之冠。因宦游南北,故胸中包纳万里名胜风情,又以北人气质,涵融前代各家之长而不蹈袭前人。诗作诸体皆备,文词雄健,音律锵然,具有一种清朗寥廓之气。诗词编有《雁门集》(有三卷、六卷、八卷、二十卷本)、《萨天锡诗集》十卷、《集外诗》一卷(毛晋刻)、《萨天锡逸诗》(日本刻本)及《西湖十景词》①。

  迺贤迺贤(1309—?)②,字易之,号河朔外史,合鲁(葛逻禄)部人。合鲁部人东迁,散居各地,迺贤家族先居南阳(今属河南)。后其兄塔海仲良入① 萨都剌《元史》无传,事迹主要散见于他和与他同时代的诗文以及明清以来的著述中,因而生卒年及履历有多说。张旭光《萨都剌生平仕履考辨》(载《中华文史论丛》1979 年第2 期)与《回族诗人萨都剌姓氏、年辈再考订》(载《扬州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 年第3 期)也可存一说。① 以上篇目转录自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卷八《结论》三《西域人华文著述表》。② 生年见迺贤《金台集》卷一《徐敬伯哀诗》序,迺贤与徐仁“同生年”,而后者因病卒于庚辰(1340),年三十二,故迺贤当生于1309 年。

  仕江浙,他随之迁居四明(治今浙江宁波)。迺贤先世可能是黄金家族姻亲③。其兄师事本乡儒者,中进士后任职宣慰,名重一时。迺贤则淡泊名利,退居四明山水之间,与名士诗文唱酬。为了扩大见闻,他于至正五年(1345)离浙北上,循运河达齐鲁之地,再向西进入中原。十二月初二,他从郏城(令河南郏县)、阳翟(今河南禹县)北上,进入山西。次年至大都,在那里旅居五年左右。北上的前一年,黄河南北遭受巨灾,次年又瘟疫肆虐,民死者过半。迺贤以当时亲历见闻写成《新乡媪》、《颍上老翁歌》等长诗,真实反映了当地“赤地千里黄尘飞”、“疫毒四起民流离”的惨状,并透露出农民举义旗,攻占州治,“踞坐堂上如熊羆,长官邀迎吏再拜”的史实①。北行期间,他对沿途山川古迹、衣冠人物、断碣残碑以及宋金疆场之变更,均留意察访,并结合图经地志和耆老口碑详加考订,每有感触,便作诗歌述志言怀。在大都期间,他广结名流,对典章制度无不研习精到。至正十一年(1351),他经原路南下,返回吴越。反映中原十万百姓被驱迫修河而再遭凌轹的《新堤谣》,即写于归途之中。

  返浙后,常与友人泛舟鉴湖之上,以诗酒自娱。有人为通达权贵而不惜重金贿赂,每遇此事,他必婉言谢绝,曰:“赂不可黩,周之可受也。”与朋友宾客言谈,多以典故为题,从不涉及官府之事。又乐于为朋友解燃眉之急,因而颇有声望。江浙行省左司郎中刘仁本举荐他主持东湖书院,意在使之获禄而解贫。但他却以全部学官所入修治庙宇,兴建朱子祠堂,延请学行兼得者训导乡里弟子,本人亦登堂讲肄不辍。至正二十二年(1362)三月七日,中书省上奏,推举处士布达等四人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迺贤名列第三。次年循海道北上赴任。

  至正二十四年,陷于灭顶之灾的元王朝企图求助神灵的护佑,派遣使者函香四出,代元顺帝祭祀天下岳镇海渎,迺贤作为熟知祭祀礼仪的清望文臣,衔命南下浙闽。南镇礼成,他取道福建再祀海渎。南行期间,他仍未忘沿途观风采俗的传统。一首反映元末民瘼吏弊的《枫亭女》,可能写成于此期间。迺贤是位深受中原文化熏陶和影响的西域人士,作为世家子弟,他较严格地保持儒家操守,身处末世而仍不忘报效元廷。在优游山水古迹的同时,目睹社会疮痍和吏治的腐败,因而多次察访下情,希图以诗讽谏,匡正时弊,在诗文中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之心不时有所流露。他对邱处机劝阻成吉思汗杀生所起的作用甚为推崇,因而钦慕道家,迷恋于服食和外丹。传世诗作一百八十余篇,吟颂道家者约占十分之一,这在元代文人中是仅见的。当时浙人韩与玉能书,王子充善古文,迺贤长诗词,并列称“江南三绝”。他博学能文,气格轩翥,五言短篇,流丽而妥适,七言长句,宽畅而条达,近体五七言,精缜而华润;又善以长篇述时事,故亦有“诗史”之称。著述有《金台集》、《河朔访古记》。后人又编有《迺前冈诗集》三卷(明万历潘是仁刊宋元四十三家集本)。

  ③ 袁士元:《书林外集》卷一《送马易之》:“外戚高攀桂”。

  ① 迺贤:《金台集》卷一《新乡媪》、《颍上老翁歌》及余阙撰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