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光学研究及记载关于针孔成像和面镜成像的问题,方以智①的研究和记述基本上与宋代沈括的研究和记述类似。
关于色散现象,李时珍①、方以智等均有观察与记述。方以智指出:“凡宝石面凸则光成一条,有数棱者则必有一面五色。如峨嵋放光石,六面也;水晶压纸,三面也;烧料三面水晶亦五色;峡日射飞泉成五色;人于回墙间向日喷水,亦成五色。故知虹■之彩、星月之晕、五色之云,皆同此理。”②他列举了数种晶体的色散及虹霓现象等,认为这些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有着相同的道理。可以说,这是对我国古代色散知识的一个总结性记录。
至于透光镜,在郎瑛的《七修类稿》中记载:“映日,则背花俱见。凡突处,其影皆空。”③方以智对此亦有研究:“世有日中见镜背盘龙,入室则隐者,..人不解其故,以为异宝。此假作者,先以精铜少剂铸镜,凿龙或花其背,复熔倍锡之铜剂填之,磨使平,又以铅盖其面,日中照之,则龙文尽出。博物如沈存中(沈括),犹讶透光之奇。吾衍(吾丘衍)始明之。”④对于透光镜的铸造方法,方以智与元代吾丘衍的见解相似。
传入的西方光学知识明末,西方近代光学知识开始传入我国。如利玛窦曾用三棱镜表演色散现象。阳玛诺(Emmanuel Diaz, 1574—1659)在《天问略》(1615)中,最早提到光学望远镜,他说:“近世西洋精于历法一名士,务测日月星辰奥理而衰其目力尫赢,则造创一巧器以助之。”此处“精于历法一名士”实指伽利略,他于1609 年制望远镜,并用以观测月面、金星、土星、木星、星团、银河等天体。汤若望(J.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所著《远镜说》(1626)是在我国最早介绍望远镜的专著。该书首先列举了利用望远镜仰观月亮、金星、太阳、木星、土星和宿天诸星,及直视远处山川江河、树林村落、海上行舟和室中诸远物的情形,然后介绍了伽利略望远镜的结构和用法,在天文观测及战争中的功用,还介绍了眼镜、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制造、使用及成像原理,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使用的成像原理、造法、用法及注意事项等。总之,该书从功效、原理、结构和使用等方面介绍伽利略式望远镜,并附有光路图(尽管是错误的)及整架望远镜的外形图。估计望远镜实物当在此前后传入我国。
明末,薄钰曾成功地把“千里镜”(望远镜)应用于战争,观察敌方所① 《物理小识》卷八《器用类·阳燧倒影》。
① 《本草纲目》卷八《金石部·玉类》。
② 《物理小识》卷八《器用类·阳燧倒影》。
③ 《七修类稿》续稿卷七《奇谑类》。
④ 《物理小识》卷八《器用类·镜背纹》。
在和炮弹落点①。明代已有关于眼镜传入我国的记载,见于郎瑛的《七修类稿》卷六《事物类》及张宁的《方洲杂录》。它们主要是远视眼镜,由陆路经甘肃、陕西,或海路从广东输入,因稀少而昂贵,被视为珍品。
① 参阅《吴县志》卷七五下《列传·艺术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