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为民解忧的四品道员





  汤斌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父名祖契,号赠公,曾官陕西按察司副使。汤斌从小聪明,刻苦自励。八、九岁时有耆儒王获嘉开塾讲小学,“人皆惮其严正”,汤斌“独侍坐终日无倦容”,因而时人皆谓其“真大器”。他除读书外别无嗜好,曾经借他人书“篝火读达旦,率以为常”①。这时正值明末社会极度动荡之际,明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河南,兵临睢州。在城北郭就读的汤斌闻讯急归,而睢州城已被农民军攻下,在动乱之中,斌母赵氏“被执不屈死”②。汤斌悲痛不已,乃随父离家避难河北。继而南下,寓居浙江衢州(今衢县)。他读书山中,“益自刻励”。四年后,即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平定江南,他随父归里。五年举于乡。六年会试中式,又三年,即顺治九年成三甲第一百六十七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时年二十六岁。功名获得后,他益加刻苦,“邸舍萧然,不蔽风雨,每入馆一仆一马,箪瓢疏食,坐一室竟日读书,不妄交游。于文艺外,即沈潜易理,究心圣贤之学”①。在探求诸学中,他尤致力于哲理的思索,而对宋明理学兴趣最大,顺治十一年授国史院检讨。

  汤斌学问博洽,遇事直言敢谏。当顺治帝下诏求言,议修《明史》时,他于十二年二月应诏陈言,建议广搜先代遗书及明末死难诸臣事迹以修《明史》。疏上,下所司议,引起了强烈反响。内院大学士冯铨、金之俊等皆“不悦”,攻击他“夸奖抗逆之人,拟旨严饬”②。当时不少人担心他自招罪戾。其实汤斌意在表彰忠义,“昭示纲常于万世”,为巩固清朝统治服务。这点却被聪敏异常的少年天子顺治帝看得一清二楚。顺治帝特于夜半召汤斌至南苑,“温语久之”,不仅未加惩治,反而以其“为可大用”。

  当时府、道多缺员,顺治帝很想在吏治改革上下一番功夫。他认为“京官习知法度,外官谙练民情,内外扬历,方见真才”③,决心把外官内转与京官外任的尝试进行下去。九月,特谕吏部:“翰林官员简擢中秘,习知法度,今用人孔亟,必得文行兼优者,以学问为经济,庶能饬法惠民,助登上理。”于是亲自裁定十八名“品行清端,才猷瞻裕”者,各照外转应得职衔升一级用,“遇缺即补”④。汤斌即其中之一。

  顺治十三年二月,汤斌补授潼关道副使,这是以监督府县为专责之官。

  潼关地处交通孔道,是兵家必争之地,自明末战乱以来,社会凋敝。当时正值清朝用兵紧急之时,这里“征发四至”①,“供应转输之繁,官吏科敛以办军需,民不堪命”,“民逃匿十二、三”②。面对残败的现实,汤斌到任之后,首先下令凡大军经过一律遣人迎之境外,约束其不得入城。令下后,“皆肃①《汤潜庵先生斌传》,载《碑传集》卷16。

  ②彭绍升:《故中宪大夫工部尚书汤文正公事状》,载《碑传集》卷16。①《汤潜庵先生斌传》。

  ②《汤文正公传》。

  ③《清世祖实录》卷93。

  ④《清世祖实录》卷93。

  ①《工部尚书汤公神道碑》。载《碑传集》卷16。

  ②《工部尚书汤公神道碑》。载《碑传集》卷16。

  然,无敢犯者。属吏亦皆兢兢奉法”③。不久,总兵官陈德率兵二万调往湖南,经潼关时欲逗留不走。汤斌感到二万人坐食地方势难支撑,但让军队离开须以车送而不能强遣,遂与陈德商量。陈德提出要车五千辆。汤斌马上答复说:陈将军实用二千,其余待以银折算交付。于是暗中遣人租车二千辆,大部置河床上隐蔽,而对陈德说,车少未能如数租到。陈德说:不足的我自己租,何不把租金给我。汤斌说:可以。但须让兵士坐上租来的车先走,最后看缺多少车,再折算银两。陈德遂传令集合。汤斌乃坐关门之上连夜亲自指挥,令军士依次登车,坐满十辆即发遣出关。同时令藏匿之车齐集使用。至翌日凌晨四鼓,二万兵众便全部登车出关而去,不剩一人。汤斌遂于关门外设祖道准备为陈德饯行,遣人请陈将军出。陈德这才大吃一惊,他急欲追还军士。汤斌从容地说:“吾民驾牛裹粮十余日,一散不可复聚。且军已出关,不得入也。”④陈德无可奈何,仓皇离去。该军到洛阳不久便发生兵变,焚杀掳掠造成不少危害,潼关却安然无事。

  次年,潼关一带早春无雨,干旱严重,小麦绝收。按例春夏兵饷要支付小麦,这时麦价昂贵高于谷价,汤斌建议以仓谷代替,将军却以将要兵变相拒绝,督抚怕兵变而加紧向民间征麦。汤斌说:“民且饥死,独不能变乎?兵有变吾自任之。”①于是,颁发仓谷充兵饷,并向军队保证:“今岁无麦食此,明年将补支若麦,而以谷价偿。”对此,将士均表满意。因而“关西数千里麦征悉停,兵民赖之”②。汤斌在潼关道副使任上效率甚高,出现“讼无留狱”。他除了严加约束兵将不许骚扰地方外,还“设保甲、行乡约、建义仓、立社学”③,以安定地方。不到三年,流民数千户回归家园。汤斌实心为民任事,也赢得了民众的爱戴。一次,他勘荒遇雨避于大树之下,过后“民以朱栏护树,时人比之甘棠”④。这是对他政绩的由衷肯定与赞美。

  顺治十六年,汤斌转江西岭北道参政。调令一下,他便携带二仆奔上了千里征途。经河南时,他便道省亲,见父已病,因未莅任不能滞留,便又怀着悬念之心匆匆上路。岭北道地处江西南端,辖赣州、南安(今大余县)二府,地广山深。明旧将李玉廷称通海侯,率所部万余人,于雩都山一带坚持抗清斗争,局势动荡不宁。汤斌到任后,抓紧治理地方,“甫三日清积案八百余”⑤。同时致书李玉廷进行招降。此时,郑成功、张煌言海上抗清联军攻入长江,围困江宁(南京)。他们秘密遣使至赣州与李玉廷联系,争取呼应。不久,汤斌接到李玉廷受抚投降并约定降期的回音,但同时也查获了郑成功派来与李玉廷联络的使者,得悉李玉廷打算借诈降之机,攻陷无备的南安府城。汤斌立即将使者交与江西巡抚苏宏祖,并紧急报请移兵守南安以防不测。果然,李玉廷举兵来袭南安,见有防备,急忙撤去。后经清军数月追捕,终于剿灭其众。

  岭北兵患消除之后,汤斌念父病亟忧虑成疾,特请假归省。督抚挽留无③《汤潜庵先生斌传》。

  ④《工部尚书汤公神道碑》。

  ①《故中宪大夫工部尚书汤文正公事状》。

  ②《工部尚书汤公神道碑》。

  ③《故中宪大夫工部尚书汤文正公事状》。

  ④《汤潜庵先生斌传》。

  ⑤《工部尚书汤公神道碑》。

  效,为其惋惜。按清朝惯例,外官因事因病请假离任,等于断送了升官的前途,因为没有特荐,一般难以再次起用。这时督抚“欲令权宜,以终养请”,即谎报以独子身份离任奉养年老亲人,以终天年。汤斌因有十六岁的异母弟,不同意此议说:“奈何以此欺吾君也?且谓无兄弟而归,吾父必不乐。”①于是,以病具呈乞归,三院皆不同意。汤斌遂再次具文称:“某母赵氏壬午殉难最惨,已负终天之恨。前赴任时便道归省,某父抱病。马首南驰,方寸已乱,留之终无益于地方。且老父闻某病,病必剧。是某贻误严疆不可为臣,病贻亲忧,不可为子也。”②情词恳切。于是,获准以病离职归家养亲,时年三十三岁。从此,他二十年间无闻于宦海。

  ①《工部尚书汤公神道碑》。

  ②《汤潜庵先生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