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仗恃着他们从不平等条约中所攫取的种种特权,争着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海关总税务司成立后,总税务司一职长期由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等担任,掌握了行政、用人大权;各口税务司和海关的高级职员也都由外国人充任。如同治十二年(1873)海关行政部门共有93 名外国人,其中英国人58 名,美国人8 名,法国人12 名,德国人11 名,其他国家人4 名。由于关税在清廷的岁入中比重逐渐增长,因而海关总税务司的地位日益重要,对清廷的影响也日益增强。
外国资产阶级把中国当作商品的销售市场和榨取原料的基地。他们推销的商品,品种繁多,据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大宗有二:一则曰鸦片,每年约耗银三千三百万两;一则曰棉纱、棉布,两种每年约共耗银五千三百万两。此尽人而知为巨款者也。不知鸦片之外又有杂货,约共耗银三千五百万,如:洋药水、药丸、药粉、洋烟丝、吕宋烟、夏湾拿烟、俄国美国纸卷烟、鼻烟、洋酒、火腿、洋肉铺、洋饼饵、洋糖、洋盐、洋果干、洋水果、咖啡,其零星莫可指名者尤夥。此食物之凡为我害者也。洋布之外,又有洋绸、洋缎、洋呢、洋羽毛、洋漳绒、洋羽纱、洋被、洋毯、洋毡、洋手巾、洋花边、洋钮扣、洋针、洋线、洋伞、洋灯、洋纸、洋钉、洋画、洋笔、洋墨水、洋颜料、洋皮箱箧、洋磁、洋牙刷、洋牙粉、洋胰、洋火、洋油,其零星莫可指名者亦夥。此用物之凡为我害者也。外此更有电气灯、自来水、照相玻璃、大小镜片、铅、铜、铁、锡、煤斤、马口铁、洋木器、洋钟表、日规、寒暑表,一切玩好奇淫之具,种类殊繁,指不胜屈。此又杂物之凡为我害者也。以上各种类皆畅行各口,销入内地,人置家备,弃旧翻新,耗我资财,何可悉数。”①在品种繁多的进口货中,以鸦片和棉纺织品为最大宗。同治九年到十三年(1870—1874)的五年平均数,鸦片为2598.7 万海关两,占进口货总值6886.9 万海关两的39.2%;棉纺织品为2145.1 万海关两,占进口货总值的32.2%。鸦片居于首位。经过20 年的发展,到光绪二十年(1894),进口货总值增加到14423.3 万海关两,增加了109.4%。其中鸦片为2994.7 万海关两,占进口货总值的21.1%;棉纺织品为4965.3 万海关两,占进口货总值的35.3%。棉纺织品上升为首位,鸦片下降为第二位。这表明外国对华进口贸易的性质从资本原始积累的性质向现代资本主义性质过渡。②外国售价低廉的棉纱、棉布的大量进口,破坏了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也使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者大量失业。其他手工业也相应遭到机制洋货的破坏。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慨叹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灯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制,故工致而价廉,且成功亦易。中①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第586—587 页。
② 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下册,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第1168—1169 页。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费,且成功亦难。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①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出口主要还是农产品,以茶叶和生丝为最大宗,其他还有牛皮、草帽缏、豆类、棉花等。由于茶、丝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日本等的竞争,出口呈现下降。同治九年到十三年(1870—1874)五年平均数,茶叶出口值为3515.3 万海关两,生丝出口值为2572.3 万海关两,而光绪十六年到二十年(1890—1894)五年平均数,茶叶出口值下降为2921.8万海关两,生丝出口值下降为2412.1 万海关两。其他出口货如棉花、豆类、牛皮、草帽缏等,虽有显著增加,但售价低廉,只是为外国资本主义提供原料而已。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几乎全被外国洋行所控制,农产品和原料受到外国商人的压价掠夺。
为了便于在中国倾销商品和从中国输出原料,西方列强还在中国经营轮船航运业。同治元年(1862)美国旗昌洋行设立了第一家专业轮船公司,其后英国太古、怡和两家轮船公司相继成立。这些轮船公司势力扩张很快,垄断了中国沿海和内河的航运,不仅严重打击了中国旧式帆船运输业,而且阻碍了中国新式航运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外资工厂也逐渐增多起来。其中大多数是为了发展他们在中国的航运业而办的船舶修造业,以及为了掠夺中国原料而经营的各种加工工业,如砖茶、缫丝、轧花、制糖、打包等工厂。此外,为了在中国利用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就近销售于中国市场,还建造了火柴、造纸、肥皂、制药、纸烟等工厂。到了光绪二十年(1894),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设立的工厂至少已有100 多家,成为压迫和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种势力。
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在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过程中,还陆续在中国设立银行。早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英国便在上海设立了东方银行(又名丽如银行),这是外国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银行。到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外国在中国开设的银行逐渐增多。其中主要有:同治四年(1865),英国分别在香港、上海设立的汇丰银行,是外国在中国资本最为雄厚的金融机构;光绪十六年(1890),德国在上海设立的德华银行;光绪十九年(1893),日本在上海设立的正金银行;光绪二十年(1894),法国在上海设立的东方汇理银行等。此外,俄国也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中国设立华俄道胜银行。这些银行在中国吸收存款,发行纸币,经营国内外汇兑,并贷款给清廷,操纵中国的金融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各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机构。
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经济势力的扩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①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第715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