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辞赋《楚辞》





  楚辞之称,西汉初期已经有之,至刘向时才编辑成集。本书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景差和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辞赋,共十六篇。后来东汉王逸增入已作《九思》,成十六篇,且为之注,这就是今本《楚辞》。书中汲取了民歌的形式,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以《楚辞》名之。后人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又名“骚体”。

  《楚辞》中以屈原的作品为主,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篇。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宋玉、唐勒、景差也是有名的楚辞作家。《天问》中蕴藏有非常丰富的神话传说,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天问》从开天辟地以来大自然之形成、人类之起源,社会之变化,提出了一百七十二个问题。其前半部,主要是对大自然的神话传说提出了大量疑问;后半部,是关于历史神话传说的提问,也是《天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天问》的形式,是“问中有答”、“答中有问”,在问答中既叙述了上古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的内容,又阐述了屈原自己的观点。在问答中既对所提问题能明辨其是非曲直,又对其荒诞不稽者予以批判;特别是他对“天命论”的否定,都说明《天问》篇带有唯物主义的理智主义色彩。《楚辞》与《诗经》是先秦诗歌发展的两个高峰,它们各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诗经》侧重以朴素的现实主义手法,反映北方的社会生活;《楚辞》则善于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再现南国的风貌。《楚辞》的编辑,虽在汉代,但其中的主要作品,多是战国时人所作。因此,本书不仅在文学上有崇高的地位,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本书的最早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现在通行的注本,有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宋朱熹的《楚辞集注》,以及近人姜亮夫的《楚辞赋校注》,均可参考。

  关于商周史的文献资料,除上述古籍外,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刘向的《说苑》和《新序》,以及《韩诗外传》等书中的有关部分,也是研究这段历史时应当参阅的。

  中国古代残留下来的文献资料以及历代的注疏笺释,都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巨大宝藏。但是,由于这些文献大都古奥费解,而且流传久远,难免有些窜易增删失真之处,因而运用这些资料时需要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使其中的真实部分为我们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