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西周亡。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从这时起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经历了五个半世纪。这是一个列国争雄,社会剧变,文化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又分为两段:前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后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西周灭亡,王权衰落,诸侯力征。这看起来是走向了分裂和混乱的状态。但这不是问题的本质,西周时期事实上有很多的小邦,也有兼并的事情。春秋以后兼并更迅速了,邦的数目越来越少,邦的幅员却越来越大。相传,周初封诸侯“凡一千八百国”,“春秋之初,尚有千二百国..而见于《春秋》经传者百有七十国焉”(《晋书·地理志上》)。经过兼并,在春秋时期比较重要的国家,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列,连周王朝在内不过十四个。到战国时期,按《六国年表》所列,只剩下八个,其中还有一个实际上微不足道的周。而且,深刻的变化主要还不在邦国幅员之量的增加上,更重要是发生了由封建而郡县的邦国结构的质的变化。因为,如果保持着封建制,那末,不论一个国家如何兼并他国、扩展领土,它也不过把自己控制以外的邦变为自己控制以内的邦而已。所以,逐渐郡县制化的邦国领域的扩大,这正是春秋战国时出现统一趋势的真正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局面如果说西周的“天下”是许多邦即邦国组成的,那末,每一个邦又是由国和野两部分组成的。国人和野人是两个血缘不同的社会集团,前者较后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处于优越的地位。在春秋时期,国、野的区分已在逐渐的消失:到了战国,这种区分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当孟子答滕文公问为国的时候,他说的国、野之别,已经一半是历史回忆的“大略”,一半是经过他“润泽”的理想了(《滕文公上》)。在春秋时期,各邦基本上都还由国人中的贵族掌权,不过,国人中的新士人阶层的力量也逐渐兴起。随着国、野界限的消失,野人中的一部分逐渐上升为士;另一方面,在各种斗争中失败后而没落下来的贵族也有一部分加入了士的行列。春秋以前,非贵族而能掌权的人为数很少;到战国时期,由布衣而将相的人为数已颇不少。原先以出身决定人的社会身分的办法已经过时,爵级或财富这时成为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根本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局面随着国、野界限的消失和出身限制的解除,原先掌握在少数世袭贵族手中的学术逐渐在广大的士阶层中传播开来。加之旧礼制正在无可挽回地崩解之中,怎样面对这种形势并在与对手逐鹿中争胜,这已是各国统治者和不同社会集团的人都必须认真思考并严肃回答的问题。于是,学术在从王宫手中下传到民间的同时,也由一源而多派,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值得指出的是,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两个特点:其一是,自孔子开创儒家学派起,各家对于先秦的学术都有所损益,因而都有所创新,而损益总以前代学术为基础,因而又都有所继承。“孔子、孟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韩非子·显学》)。韩非不相信孔、墨所称道的尧、舜就是原本真实的尧、舜,这不难理解;他又说孔、墨对尧、舜都有不同的批判的继承,这更近于事实。其二是,诸子百家互相驳难,无不欲使对方的论点体无完肤而后快,然而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必须认真探明对方的弱点,以击中对方的要害;同时又必须认真探明对方的优点,经过汲取、加工,用以充实自己论证的力量。先秦学者很精于对各学派进行分析。《荀子·解蔽篇》云:“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各家所长,却成了一种蔽障,使自己不能见到其余的道理,从而成为道之一隅。《庄子·天下篇》讲各家学术,也认为“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这些都是当时学者对学术流派的精辟分析,显出了当时的思想界虽然分为各派,但又始终存着道为一体的观念。先秦学术的这两个特点,对中国后世文化的纵向延续和横向发展都有极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其他古文明中也是不多见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世界形势与春秋战国同时,公元前八至前三世纪的世界也处于剧变之中。其间又可分为两段:第一段公元前八世纪至前六世纪,约与春秋时期同时;第二段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三世纪,约与战国时期同时。
公元前八至前六世纪,在印度和希腊都是重新形成城市国家即第二批文明再现的时期。公元前六世纪末叶,罗马共和国也开始出现。在两河流域,亚述的统治者于公元前八世纪中叶改变了过去对被征服地区杀尽烧光的政策,把注意力集中在勒索贡赋上。在公元前八世纪后期至前七世纪后期,是亚述帝国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它曾经占领了埃及北部、巴勒斯坦、腓尼基、叙利亚、两河流域以及伊朗高原西部山地,一统了北非、西亚的第一批古文明地区。可是,亚述的极度扩张既酿成了被征服人民的深刻仇恨,又严重地掏空了自己的力量。公元前七世纪末叶,它被伊朗高原西部的米底和新巴比他的联军灭亡了。亚述的皇宫图书馆里藏有大量的泥版文书,而皇宫建筑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但是亚述没能攸传统文化在民间生根,所以这些一旦毁于兵燹之后,便沉埋地下,被人遗忘,直至近代才为考古家所发现。亚述帝国灭亡以后,新巴比伦王国和埃及曾一度复苏。公元前550年,波斯人居鲁士推翻米底王朝,建立波斯帝国。波斯帝国于公元前546年征服小亚细亚,公元前538年征服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525年征服埃及。到公元前六世纪末,波斯帝国东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小亚细亚西海岸。波斯帝国囊括了西亚、北非第一批古文明的全部地区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部分地区,在广大的疆土上分设许多行省,并给各个省分别规定了纳税的总定额。在各省设有总督,而且驻军镇守。波斯帝国的出现,加强古文明地区间的联系,便利了各地区间的商业和文化交流。然而在波斯帝国内部,各地区在经济上、民族上、语言上、文化上都是十分多样而不统一的。它与稍后的秦汉帝国不同,它不是各地区间多方面的融合的结果,而是在各古老民族衰朽之际凭借征服而形成的。
公元前六至前三世纪间,从印度次大陆到西地中海这一广大地带都有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
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前一时期出现的大量小邦经过兼并逐渐合为“十六大国”和若干较小的国家,其中多数是王国,也有一些共和国。在前一阶段国家发生之际,就形成了严格以人的出身血统而划分等级的制度——种姓制度,同时也产生了为此制度服务的婆罗门教。第一等级祭司婆罗门袭断了宗教和文化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为军事行政贵族;第三等级吠舍为从事农、牧、商业的自由民;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剥夺了各种社会权利,处于奴隶和接近奴隶的地位。婆罗门教为这种制度编造种种神学的根据。公元前六至四世纪时,这种凝固的以血缘划分的等级已经不能符合新的阶级分化和变迁的趋势。于是各种反对婆罗门教的教派(所谓种种“外道”)纷纷而起,其中历史影响最大的为佛教。佛教作为宗教,教人泯灭欲爱,放弃斗争,以求所谓解脱,这当然有欺骗和麻醉人民的一面。不过,佛教教人放弃对婆罗门教及种姓理论的迷信,认为“众生平等”,认为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行而达到解脱(不必通过婆罗门祭司的求神献祭),这都是当时人们理性觉醒的一种反映。经过公元前六至前四世纪的发展,印度古代文明成为世界最有影响的文明之一。同时,印度也发生了各邦由兼并而统一的过程,摩羯陀邦逐渐成为其中最强者。公元前四世纪末,摩羯陀的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4—前187年)建立,到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前236年)时曾统一了除半岛南端以外的印度土地。不过,这个统一为时不长,阿育王死后不久,帝国就又分裂了。
在希腊半岛,公元前八至前六世纪时形成了很多城邦,在公元前五世纪初,希腊就面临着被波斯帝国西侵的威胁。经过几番艰苦的较量,希腊终于击败了入侵者,保全了独立和自由。雅典和斯巴达成为希腊诸邦中两个同盟的盟主。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的奴隶主民主制达到了最发达的阶段,公民大会成了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在公元前八至前六世纪时已经开始发展的希腊文化,在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共和国里臻于极盛。哲学思想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齐放。公元前五至前四世纪的希腊古典文化,与大体同时的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并列为当时世界文明的三大中心,并且对后世世界的文明起了重要的影响。公元前五世纪后期,希腊的以雅典为盟主和以斯巴达为盟主的两大城邦集团进行了二十余年的争霸战争。结果雅典失败,斯巴达内部矛盾也逐渐尖锐,希腊各邦在公元前四世纪时逐渐衰落。公元前四世纪后半期,北方的马其顿王国强盛起来,力图征服希腊。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军大败雅典等邦联军。次年马其顿王召集希腊各邦会盟于科林斯城(仅斯巴达一邦未参加),宣布希腊各邦保持和平,准备进攻波斯。随后亚历山大继任马其顿王(公元前336—前323年)。他于公元前334年率兵东侵,于公元前330年彻底击败波斯皇帝的军队,长驱直入两河流域和波斯本土。次年,他洗劫波斯古都,波斯末帝在逃亡中为人所杀,波斯帝国灭亡。亚历山大又继续向东进军至中亚,遇到当地人民强烈抵抗;又进军印度河流域,部队已疲惫不堪。他于公元前325年退兵至巴比伦,以此作为亚历山大帝国的首都。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随后,帝国分为马其顿王国、埃及的托勒密王国(公元前332—前30年)、西亚的塞琉古王国(公元前305—前64年)等,相互之间常有征战。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帕提亚(安息)从塞琉古王国中独立出来,后来成为介于东西两大帝国(汉和罗马)之间的一个大国。正当这些国家在东地中海争斗的时候,西地中海地区的罗马已经兴起。它从第伯河畔的一个小城邦,经过二百余年的努力,到公元前三世纪时已经统一了意大利半岛,并且战胜了它在西地中海地区的强大敌手迦太基,下一步就准备收拾整个地中海地区了。
在公元前八至前三世纪间,出现了对世界历史育重大影响的三个文化中心: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十六大国时代的印度和古典时代的希腊。在这三个文明中,只有中国的文明是一脉相承下来的,其他两个都是在第一批古文明中断之后作为第二批古文明出现的。
到公元前三世纪末,中国经过秦的统一与崩溃,汉皇朝开始兴起。中国古文明经过长期连续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稳定性的统一的实体。如果环顾世界,不仅其他第一批古文明早已成为历史陈迹,波斯、印度、希腊等第二批古文明至此也衰落了。中国文明的兴起在时间上晚于埃及、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第一批古文明,而中国文明的生命力则是其他古文明无法比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