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破齐
乐毅,生卒年不详,活动年代约在燕昭王(公元前312年至前279年)
燕惠王(公元前278年至前272年)年间。他是中山人,魂将乐羊的后裔。由于乐毅贤而好兵,赵人推举他在赵国做官。到赵武灵王死后,他离开赵国,到了魏国,后又去燕国。齐国曾(于公元前314年)覆灭燕国,燕昭王为报仇雪耻,以十分恭敬的态度、隆重的礼物招纳贤士,凡是欲破齐的人,知道齐国的险阻要塞、君臣间关系,善于用兵的人,都一律欢迎。乐毅作为魏国的使者来到燕国,被燕昭王任命为亚卿。
乐毅帮助燕昭王进行政治改革,主张:“察能而授官”,“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③还主张:“循法令,顺庶薛者,施及萌隶。”燕昭王也“吊死问主,与百姓同其甘苦”④。经过二十八年的努力,“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⑤。弱燕已逐步富强,伺机向齐复仇。
齐湣王晚年,国内外的矛盾已经显露出来,燕国的力量也已增强,齐对燕又疏于防范。燕昭王跟乐毅商量伐齐的事。乐毅说:“齐国地大人众,又练于兵甲,习于战攻。燕单独进攻不容易取胜,不如与赵及楚、魏等国联合,才能大破齐国”。燕昭王遂派遣乐毅去约会赵惠文王,并通过赵去劝说秦国伐齐;又另遣使者与楚、魏等国联合。公元前284年,燕征发全国军队出征,以乐毅为上将军,秦派尉(官名)斯离率兵和三晋之师会合。赵王以相印授乐毅。乐毅统率燕、赵、秦、魏、韩五国之兵伐齐。齐也征发全国兵众拒战。战于济西,齐将没有斗志,一战就下令退兵,只身乘车逃走,齐军大败。齐军余部继续作战,又大败①。这时,乐毅遣还秦、韩之师,分魏师攻取宋国旧地,分赵师攻占河间,自己率领燕军长驱深入齐国。剧辛反对说:“齐大而燕小,依赖各国的协助打败齐军,从燕国的长久利益考虑,应赶快攻取齐国的边城扩展燕国的领地。只求深入不占土地的作法,无损于齐,无益于燕,空与齐结下深怨,会后悔的”。乐毅说:“齐王夸耀自己的功能,遇事不与群臣商议,废黜贤良之士,信任谄谀小人,政令暴虐,百姓怨恨。今乘齐君败亡的时机进攻,民必叛而其内部会发生祸乱,可一举占领齐国。如果失掉战机,待齐王发觉自己的错误,改成恤下而抚民的政令,那就不好对付了。”遂进军深入。齐果然混乱而失掉抵抗能力。乐毅攻入齐的国都临淄,取齐宝财物祭器送回燕国。燕昭王非常喜悦,亲自到济上慰劳军队,封乐毅于昌国(今山东淄川县东),号昌国君。燕王收集掳获返国,留乐毅于齐,继续用兵,攻占余城。
齐湣王逃亡到卫国,卫君称臣,让出宫室请他居住。但由于湣王的骄傲②本文依据《史记·乐毅列传》的材料,不再注出。
③《战国策·燕二》。
④《战国策·燕一》。
⑤《战国策·燕一》。
①《吕氏春秋·权勋》。《战国策·齐六》略同。
而受到卫人的侵害①,又出奔到鲁国。湣王的随从夷维子询问鲁人预备怎样接待齐王。鲁人说:将以十太牢②接待你的国君。夷维子认为应以天子的规格来接待。鲁人“闭关”不接待。湣王进不了鲁国,将要到薛国去,借路于邹国。邹国的国君才死,夷维子对邹国的嗣君说,天子来吊丧,必须移动棺材的位置,以便天子朝着南面吊丧,邹国的群臣都很气忿,齐王因而不敢进入邹国,折回到齐的莒(今山东莒县)。楚国派淖齿率兵救齐,被任命为齐相。淖齿想要与燕人瓜分齐国,将齐湣王杀死。
乐毅统率燕师乘胜长驱,齐城皆望风奔溃。他“修整燕军,禁止侵掠,求齐之逸民,显而礼之。宽其赋敛,除其暴令,修其旧政。”这些政令,得到齐民的欢迎。接着就分兵五路:一、“左军渡胶东、东来(今山东平度、莱西、乳山等县东北一带地区)”;二、“前军循泰山以东至海,略琅邪”;三、“右军循河、济,屯阿、鄄以连魏师”;四、“后军旁(傍)北海,以抚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北)”;五、“中军据临淄而镇齐都”。在燕军进入临淄,局面较为稳定后,就在郊外祭祀齐桓公、管仲,并表彰贤人的闾巷,在贤人王蠋坟墓上添加封土,封了二十多个拥有燕国食邑的齐人,在燕都城有爵位的齐人一百多个。乐毅的这些政治、军事措施,效果是显著的。他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就攻下了齐国七十多个城,并都改成燕国的郡县。这时候,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县东南)两城没有被燕军攻占。乐毅以右军、前军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乐毅围困两城,一年不能破,就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命令说:城里的人出来不要擒捉,赈济有困难的人,使就旧业。他用这些办法来镇抚燕国的“新民”。又过了三年,仍然没有攻破莒和即墨①。
有人在燕昭王面前谗害乐毅说:“乐毅的智谋过人,他征伐齐国,很快就攻克七十余城。现今不破的仅有两城,不是他不能破,三年不攻的原因,是想长久依仗兵威以服齐人而称王。今齐人已服,还没有称齐王,是由于他的妻子在燕国。不过也可能在齐国娶美女而抛弃他的妻子。望王图谋这件事。”昭王为此置酒大会,当面责备进谗言的人说:“齐国杀害了先生(燕王哙),我恨之入骨,‘广延群臣,外招宾客’,为的是报仇雪恨。有能破齐的人,我还想与他同有燕国。今乐君为我破齐,报了大仇,齐国本来是乐君所有,不是燕国所得。乐君若能有齐,与燕结欢为好,抗拒从诸国来的灾难,是燕国的福气,我的愿望。你怎么敢这样陷害乐君呢!”于是,把进谗言的人给杀掉了。接着,昭王把赐给乐毅妻子的王后、公子的服装、车马,派遣相国送与乐毅,并立他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用书信表示他誓死尽忠于昭王。由于昭王对乐毅的信任、支持,他在齐国和诸侯间享有很高的信誉,没有人敢再陷害他。
乐毅居赵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子惠王继位。惠王自做太子的时候就对乐毅不满。齐将田单听说了,就派人去作反间、散布谣言,说乐毅不拔齐的两城,①《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②《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①《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一年,三十六年。
又不回燕国,是以伐齐为名,其实是想联合诸侯在齐称王。还说,齐人并不害怕乐毅称王,害怕的是燕派别的将领来。惠王原来就已怀疑乐毅,又听信了齐人反间的话,就派骑劫去代替乐毅,把乐毅调回燕国。乐毅知道燕惠王心怀不善,害怕被杀,就逃到赵国。赵封乐毅于观津(今河北武邑县东南),号望诸君。赵国尊宠乐毅,为的是“警动”燕齐。
田单设诈诳骑劫,大破燕军,乘胜尽收齐城而复齐国。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因而破军亡将失齐;并怨恨乐毅居赵,又恐赵用乐毅趁燕疲惫而伐燕。燕惠王使人责备乐毅,并谢罪说:“先王把全国委托给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了先生的冤仇,天下的人都受到震动,我怎敢有一天忘掉将军的功劳呢?恰巧先王抛弃了群臣,我新即王位,左右臣子误我。我派骑劫代将军,是因为将军长久在外辛劳,所以召回将军暂时休息,商议国事。将军误会了我的意思,以为同我有嫌隙,就弃燕归赵。将军这样做,为自己打算,是可以的,可是怎么报答先王待将军的盛意呢?”乐毅在《报遗燕惠王书》中,说明了他所以奔赵国以及他的政治主张,他接受燕昭王的任命和伐齐的功绩以及燕昭王对他的封赏。接着说: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革囊)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早)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改)。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罹)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洁)其名。臣虽不侒,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①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我们可以大体了解到乐毅的主要事绩,及他的政治思想、品德。他在信的后半段,引伍子胥不早见阖闾与夫差气量的不同,因而遭遇到不幸的下场。这是用历史的教训来说明为什么他必须离燕去赵。但他表示,虽然遭遇到不可测度的罪责,把幸灾乐祸以为利,是道义所不许的;忠臣离国,不肯谤毁君王,为自己辩护。乐毅的这种明朗态度,解除了燕惠王以为乐毅在赵将不利于燕的顾虑。燕国以乐毅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也往来于燕、赵,燕、赵都以他为客卿。后来,乐毅死在赵国。燕王喜四年(公元前251年),燕王令丞相栗腹与赵修好,以五百金为赵王秦。栗腹返国向燕王报告说:“年壮的赵民都死在长平,孤儿还未成壮年,可以攻伐。燕王征求昌国君乐间的意见。乐间说:“赵是四战之国,民皆习兵,不可与战”。燕王说:“我以众战少,以二而伐一,乃至以五而伐一,可以了吧?”乐间回答说:“都不可以。”燕王大怒。群臣都以为赵可伐。燕王喜终于令栗腹、庆秦率大军攻赵。赵使廉颇率军拒战,大破燕军。乐间入赵。燕王后悔没有听乐间的话,又怕乐间在赵对燕不利,便写了一封既责备又谢过的长信给乐间,希望乐间仍能回到燕国,“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②乐间怨燕不听用他的计谋,终于留在赵国。
汉初,刘邦过赵,查访到乐毅的孙子乐叔,封之乐卿(未详),号华成①《史记·乐毅列传》,《战国策·燕二》,《史记》与所记略同,而《史记》对文字有所加工。②《战国策·燕三》。《史记·乐毅列传》所载信,系删节,而与《战国策》略异。君。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乐臣公善黄帝、老子之言,在齐是著名的贤师。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约当今山东胶河以西,高密县以北地区),为曹参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