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两代的半农半牧地区隋唐两代都有广大的版图,也各有若干臣附的属国。隋唐两代直接统治并设有州(郡)县的地方,都是在农业地区和半农半牧地区。当时和它们邻国相争执的地方,大半都是在这半农半牧的地区。一些邻国也曾侵入到隋唐两代统治下的农业地区,那只能说是偶然的事件,因为侵入到农业地区的邻国,也未企图在那里久居下去。隋唐两代也曾经进入到相邻的游牧地区,除设过一些极为重要的军事据点外,也都随即撤出,不在那里设置州(郡)县。隋炀帝固曾在青海以西设置过西海郡和且末郡,隋不久就告灭亡,这些新郡实际上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隋唐时期的半农半牧地区,主要是在西北各处。具体说来,相当于现在甘肃全省,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狼山以南,以及陕西省和山西省的西北部,河北省北部。回溯远古时期的历史,这些地方本来都是游牧地区,西汉时司马迁分划当时国内的经济区时,曾经列出一条界线,由龙门至于碣石,用现在地理来说,就是由今陕西和山西两省间的龙门山,斜向东北,达到今河北省昌黎县南的碣石山。这应是最早的游牧地区的南界。此后这个地区为农为牧,曾经有过几次的变迁。大抵每当从事游牧生涯的民族统治这些地区时,这里就成了草原。从事农耕生涯的民族统治时,这里就成了半农半牧的地区。因为根据自然的条件来说,无论是土壤还是气候,这里都是可农可牧的,所以在不同民族统治的时期,就各因其所习,为农为牧了。如果是从事农耕生涯的民族统治这样的地区时,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基础和防御外来的侵略,就必须争取完全控制着整个半农半牧的地区,而且也不能过分超越半农半牧地区之外。因为从事农业生涯的人们不可能长期在游牧地区居住下去。如何防止从事游牧的民族侵入半农半牧地区,这就不能不寻求一些有利的自然形势作为固守的凭借。北陲的阴山和贺兰山,河西走廊南北两侧的祁连山,大雪山和合黎山,龙首山以及河北的燕山皆可资利用。而这样一些高山恰都是游牧地区和半农半牧地区的分界线。这些分界线的两侧,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都迥然不同,和半农半牧地区的可农可牧也是不一样的。在游牧地区不能说就绝对不可耕耘,实际上都是不足以称道的。武后圣历元年(698),突厥默啜请求赐予农器种子并索要原住于丰、胜、灵、夏、朔、代的突厥降户。武后因尽驱六州降户数千帐,并种子四万余硕,农器三千件以与之。据说默啜由此寖强①。默啜由此富强是事实,但似与所得的种子农器无若何关系。即令突厥能播种这样多的种子,也不是马上都可能得到丰收的。
隋唐两代对于半农半牧地区的利用半农半牧地区是可农可牧的。隋唐两代正可借此以弥补农业地区的不足。隋及唐代前期都有强大的军力,其中骑兵居有重要的地位。唐代更重视养马,养马的地区跨有陇右(即渭州,治所在今甘肃陇西)、金城(即兰州,治所在今甘肃兰州)、平凉(即原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天①《旧唐书》卷一九六《陆龟蒙传》,陆龟蒙:《甫里先生传》,《全唐文》卷八○一。水(即秦州,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四郡,幅员已达千里,犹为隘狭不足以容纳,因扩展到河曲①。寻又扩展到岐(治所在今陕西凤翔)、豳(治所在今陕西彬县)、泾(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宁(治所在今甘肃宁县)四州,再后又扩展到盐州(治所在陕西定边)和岚州(治所在今山西岚县)。这样的一再扩展,显示出对于半农半牧地区的善为利用。后来吐蕃势力强大,陇右失陷,养马地区只好内移到襄州(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和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襄州置有临汉监。蔡州置有龙陂监。两监才有牧马三千二百匹,费田就有四万顷①。原来牧马于渭、兰、原、秦四州,牧场幅员千里,并未显得与农业争地,襄、蔡两州的牧场只有四万顷,就感到是一项负担,不久就被废省。
半农半牧地区遭受游牧民族的侵夺半农半牧地区和游牧地区之间是有一条自然形成的分界线的。在当时的自然条件下,还不能用人为的力量从事改移。但是一些从事游牧生涯的民族却常常企图越过这样的自然分界线,侵入半农半牧地区,甚或是农业地区。唐与吐蕃的争执其肇因多属于这一方面。陇右道的祁连山和大雪山,还有更南的日月山,都曾经被利用为唐代防御吐蕃的屏障,有了这样的可资利用的天然地势,还需要重兵控制。安史之乱爆发,陇右驻兵皆东撤勤王,吐蕃就得寸进尺,步步相逼,陇右道陆续陷落。吐蕃既侵占了这里的半农半牧地区,更企图向农业地区进扰。德宗建中四年(783)唐蕃清水会盟,划定一条新的国界,这条新界中间通过陇山之西和六盘山之东②。六盘山东还是半农半牧地区,陇山之东就已经是农业地区了。新界虽已划定,争执却未暂缓。直到宣宗大中三年(849)以后,吐蕃内部内乱,唐朝才能乘机逐渐取得这里的半农半牧地区。②①《旧唐书》卷一九四上《突厥传》。
①张说:《大唐开元十三年陇右监牧颂德碑》,《张说之文集》卷一二。②《新唐书》卷五一《兵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