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页 前页 目录 首页 |
秋荔亭随笔 幼年不学诗。唯令属对。对有三四五七字之分,由三而渐展至七,亦课蒙之成规也。其先皆由两大人自课,其课本则吾母手抄。至光绪戊申,则附入塾中日程内。最初想尚不时倩人,继而师知余拙,每出一对,辄先自为之。若余对不出,则师径以其所预储者填入“课本”中,遂作为今日课毕而放学矣。近来虽仍须理书,对却不再对,以吾母固不知此中之弊端也。如“海棠无香”,余实不知所以对,师则曰,“山药不苦”。以“海棠”对“山药”甚工,虽至今日,余无以易也,而况当年乎。久之渐为两大人所知,约在庚戌之年,又复归内庭督课,而余遂无复书房中之优游矣。然吾父所出,余勉为幼稚之作,非若彼“海棠”者,故余亦渐喜之,亦颇有数句为两亲二姊所赏。余于作诗无所受,若曰有之,此其是欤。入京师已十六岁,而其不解为诗则依然故我。寻书房对对,当颇有可资谈笑者,惜与竹马年光同为烟梦耳。一日,师出上联曰,“绿珠江上月”绿颜色,珠珍宝,“绿珠”美人名,而“绿珠江”又为地名。余当然照例对不出,而一听之吾师,以为吾师必将有以对付之如往日,而孰知其不然。师竟无以对,盖亦漫云尔,初不知“绿珠江”有如此之麻烦也。故至今课本中犹留出一行空白,偶然一见殆不殊昨日,然已匆匆阅三十年矣。顷阅淮阳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有左列文字,“江宁贡院自癸酉科藩司梅公小岩提调院事,运水入闱,高屋建翎,凿壁穿泉,免挑运之苦,受汲引之福,一生注水烹茶,拈‘茶烹凿壁泉’五字,措对久不属,良久大呼,五百年前已天造地设一对,明人笔记中不有‘烟锁池塘柳’一句乎,五行各备。合号啧啧称赞,以为得未曾有云。”然则“绿珠江上月”即幸而有偶,当亦在五百年之后矣。 (载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天津《民国日报》“民国”副刊) |
后页 前页 目录 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