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期
被历史误解的中美合作所
作者:侍 剑
“中美合作所”成立的目的,是为了中美两国共同对日作战
自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就开始考虑与中国合作,进行对日军的电讯侦译技术研究,搜集日军在中国与太平洋沿岸的陆、海、空军事情报以及这些地区的气象、水文资料。
中国方面则希望与美国进行对日作战的情报交换,并在对日心理战和在敌占区进行破坏活动等方面接受美国的训练,同时希望得到美国先进的电讯器材、武器装备和运输工具。
1943年4月15日,由中美两国军事情报机构联合组建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合作所)在重庆正式成立。
抗战中,“中美合作所”在电讯侦测、密码破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一,在对日作战中破译日军密码。美国空军击落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的座机,就有“中美合作所”的军统局人员在电讯侦测和密码破译方面的功劳。
其二,提供气象情报。“中美合作所”建立了若干为美国海、空军提供气象情报的气象工作站、观测哨等,这些气象情报在美军对太平洋上日占岛屿展开逐岛进攻和轰炸日本本土的军事行动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战后,美国海军部的一份报告中这样写道:中国方面通过“中美合作所”向美国提供的日本占领区军事及气象情报,成为美国太平洋舰队和在中国沿海攻击敌海军的唯一情报来源。
其三,“中美合作所”还在各地陆续开办了一系列训练班,如特种警察训练班、军事情报训练班、气象情报训练班、战地医务人员训练班、爆破训练班等。
此外,为在短期内为中国训练一支5万—10万人的现代化武装游击部队,“中美合作所”还陆续在四川重庆、湖南南岳、河南临汝、安徽雄村、绥远陕坝、福建建瓯等地成立了中美特种技术训练班。
除去军事行动外,“中美合作所”还进行了一些对日心理战、经济战方面的工作。如用秘密广播对日伪电台进行干扰和反宣传,在日伪军中制造恐慌情绪,鼓舞敌后抗日军民的斗志;印制假钞偷运到沦陷区,扰乱日伪金融,并大量收购日货与沦陷区物资运回大后方……著名漫画家叶浅予就曾受聘在“中美合作所”从事抗日漫画宣传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按照当初“中美合作所”成立时的规定,美方人员分批回国。1946年1月,“中美合作所”正式宣告结束,经军统局报蒋介石备案,“中美合作所”中的军统局人员回军统局报到,非军统局人员则发给三个月薪金遣散。到1946年7、8月间,全部手续办理完毕。
“中美合作所”与白公馆、渣滓洞看守所并不是一回事
白公馆,原为四川军阀杨森部下师长白驹的乡间别墅,1939年冬由军统局用作临时看守所。当“中美合作所”建立时,白公馆看守所奉命将人犯迁往渣滓洞,白公馆房屋则让给美方人员作为住所,名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直到抗战胜利后“中美合作所”撤销,白公馆才又恢复其关押政治犯的职能(后称为国防部保密局看守所),主要关押较高级别的政治犯。
渣滓洞看守所,原是因白公馆看守所人满为患而增设的,1946年底将人犯迁回白公馆后,曾一度关门,后于1947年底又重新开张(称为重庆行辕第二看守所),主要关押在1947年“六一大逮捕”中抓捕的教育、新闻界人士,“小民革”地下武装案被捕人员,川东三次武装起义被俘人员,《挺进报》事件被捕人员和民革川东、川康分会成员。
当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关押于歌乐山下的政治犯中,一些人(如叶挺、廖承志、许晓轩等)是在“中美合作所”成立之前关押于此的,另一些人(如杨虎城、许建业、江竹筠、陈然等)则是在“中美合作所”撤销之后才关押于此的。对政治犯的屠杀,全都发生于“中美合作所”撤销之后。
不过,由于“中美合作所”的中方负责人是在国民党内外名声都不好的军统局负责人、特务头子戴笠,美方副主任梅乐斯又不顾美国当局禁令,竭力介入国共两党冲突,再加上该所训练的作战人员、警察和特工,以及美方提供的武器和设备都被国民党当局用在了内战中,因此,该所便有了一个“扶蒋反共”的恶名。
由于这些原因,“中美合作所”撤销之后,在其原址及其附近发生的监禁、虐待和屠杀政治犯的恶名,都被记到了它的帐上。特别是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崩溃时发生的对在押政治犯的集体大屠杀,更被宣传为“中美合作所大屠杀”,使“中美合作所”声名狼藉。再加上小说《红岩》及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等文艺作品的渲染,“中美合作所”遂成为反面形象,至今在许多人印象中还是“法西斯集中营”。但实际上,这种印象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