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5期
诸葛亮为什么杀魏延
作者:老 道
按说,这是大功一件,可诸葛亮一开口却是“推出辕门斩了?”凭什么?天底下,没几人明白个中究竟。原来凭的就是诸葛的一句话:此人天生反骨,日后必反!
读书读到这里,真让人替魏延寒心。
魏延真是天生反骨么?细想,未必是真。就算是真,何不将之用在攻城拔寨上,死则死矣;命大不死,等天下安定,以诸葛之明,哪里寻不出一点岔来,怎能一见面即要杀人?当其时,刘备兵微将寡,真可谓求贤若渴,更何况魏延这样的大才?
刘备入川,为拒曹操,欲得重将以镇汉川,大家以为必是张飞,张飞也以心自许。可刘备却让魏延当了督守汉中的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汉中果然固若金汤。魏延之才,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长沙一杀,与人物性格、与当时情势均不相合。由此观之,所谓“反骨”,多半乃小说家意欲造出一尊“智”神,一意附会而已(或者那便是小说家,假托他人自喻罢了)。“智”神既出,当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岂能不懂相面之术。那么,谁做刀下之鬼?观刘备手下,实难择抉,思来想去,唯魏延合适!于是遂有长沙一杀,为成就如此“妖人”,便不得不有南郑一杀!“妖智”至此,便画上完满的句号。
但同是此人,首出祁山,便有街亭之败。刘备临终遗言勿用马谡,诸葛以已之见,用而杀之,可见其无识人之明。(较之欲杀魏延,如出一辙。)若以忠君而论,此乃背主。观其五出祁山,小敌犹可逐而破之,一遇大敌,则难竟非常之功。五伐皆败,陈寿说孔明“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让人信服。
再说魏延,当时乃征西大将军,领汉中太守,封南郑侯,只比诸葛亮低一级。杨仪任丞相长吏,不过是个秘书。孔明身死之时,让一个秘书负责三军,实在不可思议。如此之将,诸葛非但生前不用,身后反以杨仪之流从而制之,忠贞谋国者,何忍出此谋?
由此可见,《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这一人物的塑造,实乃一大败笔。倒是让人不得不为罗贯中一叹。可能传统文化之弊,深入骨髓,作者已是无法自觉。正所谓: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哪里是诸葛亮要杀魏延,实乃罗贯中要杀魏延。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更悲哀的是千年下来,人与人相处的环境,似乎只是下操口令“一二一”机械地重复罢了!
设若诸葛能如重用黄忠、马超之流者而重用魏延,则于“五虎上将”之后,魏延当为蜀汉之擎天一柱,世上也就无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一语了。设若诸葛祈山无功之后,能从魏延之策,兵出子午谷,“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又“安得河山属晋朝”?
然历史不可假设,其实世上又有什么可以假设?魏延忠心耿耿,一腔热血,拼死投靠刘备,诸葛一见面就不喜欢他,俗话用“犯相”二字,穷尽人性之恶。
生活中,我们时不时便被这种“恶”所毒害着!
正史上的魏延之死,跟诸葛亮没有关系。魏延最终死在官场争斗上。魏延在汉中做过十余年太守,民间口碑不错。现在汉中市虎头桥还存有魏延的碑。
一个被定性有“反骨”的反贼,在老百姓的眼里,却是一个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