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使出自己的拿手好戏

作者:王绍军 张福兴




  红军即将开赴抗日前线,在抗战的战略方针和兵力使用问题上,各位领导人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
  毛泽东审时度势,富有创见地提出:红军不能打阵地战,不能集中作战,而必须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
  
  红军即将开赴抗日前线,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面前:红军在抗日前线应当怎样作战?在国内革命战争中,随着队伍的发展壮大,红军已经实现了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转变,而现在,只剩下了几万人,面对的又是日本帝国主义这样的强敌,是打游击战?还是运动战?这是延安统帅部必须马上作出回答的问题。
  毛泽东在历史发展的转折关头,再一次显示出他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他审时度势,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富有创见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红军不能打阵地战,不能集中作战,而必须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
  当时,周恩来、博古已前往云阳出席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召开的红军高级干部会议。8月1日,中共中央以洛甫、毛泽东的名义,给周恩来、博古、林伯渠发去一封电报:
  “(甲)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而不是阵地战,也不是集中作战,因此不能在战役战术上受束缚,只有如此才能发挥红军特长,给日寇以相当打击。
  “(乙)依上述原则,在开始阶段,红军以出三分之一的兵力为适宜,兵力过大,不能发挥游击战,而易受敌人的集中打击,其余兵力依战争发展,逐渐使用之。”
  同时,鉴于蒋介石已经表露出准备将红军分割使用、同日寇拼消耗、逐步予以削弱以致消灭的企图,张闻天、毛泽东在同一天又致电朱德、周恩来并转彭德怀、任弼时,提醒他们:红军抗日出动的路线、出动的兵力、作战的方法都不应请求蒋介石决定颁发,这些都只能待适当的时机,由我们提出与之商定,这样方不吃亏。
  也是在这一天,延安收到了南京方面的一封电报,蒋介石邀请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即飞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共商国防大计。中共中央经过研究,决定由朱德、周恩来、叶剑英前往南京参加国防会议。8月4日,张闻天、毛泽东致电朱、周、叶,到南京后代表中央向国民党提出对整个国防问题的建议,其中强调:抗日战争要实行正规战与游击战相配合,游击战以红军与其他适宜部队及人民武装担任,在整个战略部署下给予独立自主的指挥权。担任游击战的部队,依地形条件及战况发展适当使用兵力,原则上应该分开使用而不是集中使用。电报最后强调:“发动人民的武装自卫战是保证军队作战胜利的中心一环,对此方针游移是必败之道。”
  在上述电报中,毛泽东阐明了两个基本点:一个是独立自主,在指挥上自主使用兵力,坚持共产党对红军的独立领导;一个是打游击战,以游击战争消灭敌人,坚持抗战。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构成了红军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然而,如同在惊涛骇浪中行驶的航船一样,当船长拨开重重迷雾指明正确的航向时,并不是所有的船员都能够理解。当毛泽东的意见传到云阳红军总部时,参加会议的众将领大惑不解:这是什么战略?
  8月4日,周恩来、朱德、博古、林伯渠、任弼时向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全国对日抗战及红军参战问题的意见》和《关于红军主力出动抗战的意见》,主张:我们应参战不迟疑,但要独立自主担任一方面作战任务,发挥红军运动战、游击战、持久战的优点;关于红军出兵问题,以主力出动为妥,但为适应持久战的需要,出去后要节约兵力,谨慎使用,不打硬仗,多进行侧面的运动战和游击战。
  第二天,张闻天、毛泽东再次致电朱德、周恩来、博古、林彪、彭德怀、任弼时,指出:红军在抗战中担负的作战任务是独立自主的游击运动战;只宜作侧面作战,不宜作正面作战,故不宜以独当一面的语意提出;要按照情况使用兵力,在此原则下,同意开拔主力。
  显而易见,在抗战的战略方针和兵力使用问题上,各位领导人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红军出兵在即,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毛泽东提议,召开一次政治局会议,讨论作战问题,地点定在洛川。
  8月20日,毛泽东从延安出发前往洛川,出席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场设在洛川城郊冯家村的一所小学里,毛泽东住在村中的一座破庙里。会议从22日到25日进行了4天。
  在洛川会议上,毫无疑问,军事问题是一个重要议题。
  毛泽东在会议发言中,着重谈了红军的战略方针问题。他说: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不能低估它,看轻它。同日本侵略军作战,不能局限于过去同国民党军队作战的那一套老办法,硬打硬拼是不行的。我们的子弹和武器供应都很困难,打了这一仗,打不了下一仗。因此,红军的战略方针应当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包括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的兵团和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但要着重于山地。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就是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还是过去那句话,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朱德在会议上就军事问题作了多次发言,主张早上前线,谨慎用兵,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他说:“持久战,主要是发动广大群众,军事上是发动广大游击战争。”
  从运动战到游击战,实行这样重大的战略转变,必然不会一帆风顺。这不仅因为,红军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习惯于打运动战,一时不容易改变过来;还因为抗日战争爆发后,不少人十分兴奋,对战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想打一些大仗,早日把小日本赶回老家。如有的人觉得内战时期我们已经可以整团整师地歼灭国民党军队了,日本侵略军有什么了不起?因而不同意打游击战,主张以运动战为主,搞大兵团作战。
  在会议讨论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经过讨论,大家对毛泽东提出的坚持共产党对红军的领导、坚持独立自主的指挥原则、开展山地游击战和红军担负的任务等问题,都表示赞同,形成了一致意见。但是,对于游击战和运动战的关系问题,仍然存在着分歧,看法不尽一致。不过,由于急于出兵,这个问题已经没有时间再展开讨论。
  8月30日,毛泽东从洛川返回延安。
  这时,红军主力部队已经改编完毕,开始陆续出兵,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对新编成的八路军来说,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面前:开赴前线,从什么地方开进?到华北后,在什么地方展开?
  未雨绸缪。这个问题是抗战爆发以来,毛泽东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洛川会议前,他终于下定决心:取道山西开赴抗日前线。
  作出这样的选择,毛泽东是经过反复考虑的:第一,山西是八路军开赴前线最便捷的地方,又是居高临下俯瞰华北平原的地方,可以有力地牵制华北日军的南下。同时这里地形险峻而复杂,不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的展开,而有利于我军开展山地游击战;第二,山西是地方实力派阎锡山的地盘,阎锡山多年来一直把持山西,是有名的“土皇帝”。日军的大举进攻威胁到他的统治地位,而他自己的力量又不足以抵抗日军的进攻。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借助其他势力来抵抗当前最危险的敌人。如果允许国民党中央军进入山西,他担心“请神容易送神难”,权衡再三,他做出一副开明的姿态,同意八路军进入山西,想拉共产党和八路军作他暂时的同盟者;第三,蒋介石当时想把八路军分散配置,并指定了作战区域。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个“阴谋”,坚决不能同意。而把3个师都放在山西,便于统一领导、相互策应,避免因力量分散而遭遇不测。
  从洛川回到延安后,毛泽东立即派周恩来、彭德怀前往太原,与阎锡山当面商谈有关事宜。
  毛泽东估计到,取道山西不会有问题,因为阎锡山已经原则同意。现在的问题是,八路军进入山西后摆在什么地方?这就像下棋一样,布局是否得当,对胜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