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蒙牛进军全国市场的“三板斧”

作者:孙先红 张治国




  蒙牛乳制品打开全国市场的三着棋,体现出蒙牛企业家的深谋远虑与高屋建瓴,难怪蒙牛会成为中国成长企业的“百强之冠”,皆因它有这“三板斧”的精神,也值得市场经济今天的各行各业深思。
  
  第一板斧:展翅鹏城,“蒙牛砖牛奶”六千里跃进
  
  蒙牛牛奶选择的第一个重点市场,不是家门口的首府呼和浩特,也不是附近的首都北京,而是需要辗转3300公里才能将货送达售点的鹏城深圳!
  为什么舍近求远?因为蒙牛是初生牛犊,也因为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那里应该最能够接纳新事物。
  牛根生、邓九强、杨文俊、孙先红,主将与谋臣一起出马,亲临前线,亲自督战。首战关系到士气,六千里跃进,焉能不慎?焉可不胜?
  一听说是从内蒙古来的牛奶,名不见经传,商家们不约而同,一致抱持抗拒心态。大型超市水泼不进,中型商场拒之千里,小型店铺满腹狐疑;进也行,拿钱来!
  怎么办?
  蒙牛决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先做居民小区,再做小门小店,后做商场超市——基本思路是,你进超市的人不也是从小区出来的吗?我攻破了小区,不愁你超市不来找我。
  于是首先在小区支起摊来免费品尝,促销员身着蒙古袍,三五人一组,最多时达几百人,遍布主要社区。同时,写了句充满“挑衅”味道的广告语:
  提起深圳,你会想到高楼大厦,高科技;提到内蒙古,你自然会想到蓝天、白云、小羊,还有那从遥远年代飘过来的牛奶的醇香……几千里路来到这里:不尝,是你的错;尝了不买,是我们的错……好牛奶自然会说话。
  这一尝,果然尝出了质量,尝出了魅力。蒙牛牛奶由地摊而小店,由小店而商超,一路绿灯。
  为什么敢夸海口“不尝,是你的错;尝了不买,是我们的错”?孙先红说,之前所做的一个“盲测”试验,为这个策划提供了“底气”:买来深圳市场销势较旺的七八种品牌的牛奶——其中一半是国际名牌,一半是国内名牌——分别倒进杯里,编上号,然后让人们尝,看哪种牛奶最好;结果,十七八个人,大约有90%的人说3号牛奶好——蒙牛正是3号。
  在蒙牛之前,1997~1998年,伊利就进军过深圳,但未获成功,退走了。一般认为,伊利进不去是由于其采取了“先心后圆”(先超市后社区)的“蛇吞模式”,而蒙牛采取的是“先圆后心”(先社区后超市)的“蚕食模式”。
  “小区促销,是牛总和孙先红的思想,”蒙牛深圳经销商乌日娜回忆说,“我选择蒙牛,不是选择产品,是选择牛根生这个人。”
  “4平方米的房,我睡了近3年。”回首往事,为卖牛奶千里迢迢奔赴深圳的乌日娜,脸上掠过一丝凄楚:“起步时住过4次院。晚上悄悄输液,不让员工知道,怕影响士气。最初用自行车送货,后来打车送货,再后来买车送货,现在我是用自己五六十辆的车队来送货了。1999年,我做了600万元(销售额)。2000年,做了3600万元。2001年,就是1个亿,这时已成深圳第一品牌。2002年,做了2个亿。2003年,做了4个亿。2004年,做了6个亿……我也是工作狂,每天(晚上)十一二点,我爱人才接我(回家)。”
  最终,蒙牛砖牛奶成为深圳第一品牌!
  
  第二板斧:问鼎北京,“蒙牛大冰砖”旗开得胜
  
  1999年5月到10月,王建邦像幽灵一样游走在北京。他在看,在想,在寻觅,他要为蒙牛冰淇淋寻找一个漂亮的切入点。
  王建邦此前是内蒙古某酒厂的副总经理,与牛根生曾是同学。4月份在呼市大街上看到蒙牛的路牌广告,觉得很有气势;到蒙牛一看,负责人是牛根生,就觉得前途无量,于是,辞职、加盟、到北京。
  10月1日,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举行开街仪式。他赫然发现,这一天大冰砖在这里出尽风头,一天销出3000多箱!
  大冰砖的卖点在哪里?
  他发现,第一,冰砖给人的感觉很凉——十月的北京依然炎热;第二,冰砖给人的感觉很大、很实惠。
  但市场上的冰砖也有缺点:纸与砖往一起粘,且没有吃勺,吃起来既不方便,也不卫生。
  徘徊5个月之久的他,这回找到了“感觉”。赶紧向总经理牛根生禀报。牛说,伊利在80年代就做过冰砖,这事情的“老祖宗”是咱,能做,没问题。
  市场指挥工厂。王建邦向总工程师邱连军提出四点研发要求:第一,盒子要靓,以包装吸引人;第二,价格要低,以实惠招揽人;第三,盒与砖要不粘不贴,突出卫生;第四,配上吃勺,予人方便。
  邱工最终设计出来的产品,令王建邦大喜过望:包装“浓眉大眼”,体现了在众多品牌中跳跃而出的“五米效应”;砖体“一品两味”,半边白脸——牛奶味,半边黄脸——香草味。
  1999年底,蒙牛冰淇淋一期工程完成后,推出的第一个产品就是“蒙牛大冰砖”。
  11月18日,大冰砖首次冲击北京市场,插入点直指王府井。
  促销方式在当时独具匠心:花了3800元钱,订了5000张POP,上面的信息简单而集中——跳跃而出的冰砖盒,旁注硕大的一句导购语:“蒙牛大冰砖,买二赠一!”
  这是中国冰淇淋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买赠活动,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促销模式。这样,王建邦就得了一个绰号——“价格战的罪人”。包括之前发生在深圳的牛奶买赠,其“始作俑者”也是蒙牛。但究其实,这只是蒙牛新产品上市的阶段性做法。
  买赠表现出惊人的爆发力。11月18日初推时,一天卖1000箱。一个月后的12月18日,上升为1万多箱/日。
  此次作“秀”,醉翁之意不全在吸引消费者,更大的用意在于“敲山引虎”,激荡行业里的经销体系。而结果也正如所料,活动的开展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经销商们纷纷过来跟蒙牛洽谈合作,蒙牛则趁势从300家经销商中选择了30家佼佼者,一举完成了北京地区的销售网络建设。“这次活动总费用仅3万多元,却起到了上百万的广告效果。”蒙牛冰淇淋销售部负责人杨全栓如是说。
  1月份,蒙牛大冰砖在北京彻底铺开,铺货率达到90%以上。3月份,有关人员抽查了北京120个冰箱,只有2个冰箱里没有蒙牛大冰砖。令营销人员津津乐道的是,“大冰砖当年就走进了中南海”。
  按照冰淇淋企业的惯例,一般是“半年红火,半年冷清”,冬季通常只有50%的开工率。而这个冬天的蒙牛,开足马力,大冰砖还是供不上,紧俏!当年,蒙牛冰淇淋在北京的销售额达到3000多万元,其中70%的业绩是大冰砖创造的。
  在当时的北京人概念中,“蒙牛”就是“大冰砖”,“大冰砖”就是“蒙牛”。所以,有人说,蒙牛是用大冰砖敲开了北京的大门,然后又用蒙牛枕登堂入室。蒙牛大冰砖是蒙牛枕牛奶的“开路先锋”。
  快马加草,宝刀常护,良木勤修。大冰砖的功臣王建邦说:“牛总给了我3万元的股份奖励。”
  这3万元的股份,加上后来的配送股,今天约合市值二三百万元!
  
  第三板斧:逐鹿上海,“蒙牛枕牛奶”网上飞奔
  
  上海是个“牛奶高地”。据统计,上海人均牛奶消费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居全国首位。
  上海又是个“竞争高地”。蒙牛之前,草原乳业的先驱者屡战无果。“要拿吃奶的力气才能挤进上海市场”,这是众多厂家及经销商的共同体会。
  在上海,光明乳业苦心经营多年,占统治地位的是巴氏杀菌奶。UHT(超高温瞬间灭菌)水泼难进。作为UHT牛奶的倡导者,上海同样成为液态食品包装巨头利乐公司难啃的骨头。
  “挺进无竞争领域”是蒙牛的竞争理念之一。上海没有多少UHT奶,在蒙牛人眼中,这就是那个“无鞋岛”。
  “我们先去利乐公司没有包装业务的地方,解放他们不好解放的地区,避免与利乐公司的其他客户形成顶牛或敌对。”牛根生这样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