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王石:生命在高处

作者:王 石 缪 川




  站在整个人生的角度,管理企业与登山不无关系,同样需要坚韧的意志和不懈的精神。而登山,更如人生一样,虽时常不能预知结果,但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2003年5月22日,我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
  从海拔8844.43米的高度俯瞰能看到什么?其实,登顶那天云雾弥漫,能见度很低,还下着雪,什么都看不到。
  曾有朋友问:“你到山顶的一瞬间是什么感觉?”
  当时几乎没有任何感觉。8000米以上属于极度缺氧环境,是生命的禁区,按照高山医学判定,人在此时的智商相当于6岁小孩。一般人都认为在这个高度人肯定有恐惧感和危险感。实际上,这两种感觉都没有。虽然在这种极度危险的情况下随时都有可能滑坠,但由于头脑迟钝,人却不感到害怕。体力消耗殆尽之时,人近乎于机械。
  到达山顶之时只能做两件事:一是要照相,摆出站在珠峰顶上的姿势证明登顶。这在登山行话中叫“取证”。比如两个人登到山顶,可以互相以照片为证。看看位置和周边的地形,然后拍下“证明”。另一件事是展旗。登顶,国旗必须要展示出来。有些遗憾的是,我还带了一面万科的旗,但在山顶刚把万科的旗掏出来,向导就催促快下山,并不给我照相的机会。
  登顶的整个过程中,我都没有太激动的感觉,并没有如同人们想象的那样热泪盈眶。然而在成都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前,公司放了中央电视台拍的20分钟短片,播放到第一小组登顶展旗的镜头时,音乐一起,我的眼睛猛然湿润了。
  不同场合。总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你登珠峰的做法令人佩服,但作为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这样的做法对股东负责吗?”
  此问题的假设前提是,作为一个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不应该冒风险去登山,否则就是对投资者不负责任。如果按此逻辑,我岂止是对股东不负责任?对家庭也不负责任啊!我的太太替我担惊受怕,孩子也可能失去父亲。对父母更是不负责任,对亲朋好友也很不负责任。我认为,不能因为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就没有个人生活,就不能从事一些带有冒险性的运动。
  为了确实对股东负责,我一直把握三条原则:
  第一,作为一个董事长,我是不是合乎这个职位的要求,是不是具有担任这个职务的能力?至少到现在为止,我可以说自己是合格的,有能力的,也是基本胜任的。
  第二,是否尽职尽责?有的人有能力,但不一定尽职尽责去工作。根据万科这么多年的经营状态,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自己是尽职尽责的。
  第三,作为上市公司,有很多股东对万科投资,但作为董事长不能就因此而丧失个人生活。
  话虽这样说,但我也一直在考虑如何规避投资者的风险,答案就是尽可能增加透明度。尽管登山是我的个人生活,但由于这项运动的风险性,我的行为仍可能会影响公司股票的行情,所以,我的行为应尽量透明,让股东知道这些情况。广大中小股东在我登山之前了解了情况,就可以做出判断:一种认为王石登山可能遇难,应该在他登山之前把万科的股票卖掉;另一种判断是,即使万科董事长遇难,公司也会正常运转,否则他不会去登山,这正说明公司运行良好。
  有许多人说:“王石真不简单,52岁还能登珠峰。”
  他们把“不简单”主要界定在我的年龄上,因为在此之前登顶的中国人,包括比较适应登高山的藏族同胞在内,最大的年龄是45岁,而且是专业登山队员。我50多岁去登山,又是一位企业家,人家会觉得是为引起某种轰动效应而搞表演,因而怀疑我能否登上去。为什么我认为52岁登顶珠峰不是问题,但一般人感觉是个问题呢?是因为人们往往认为“人过半百万事休”,而我的做法不符合这种传统。
  为什么对于登山者来说年龄不是问题呢?
  第一,从国际上看,此前登顶珠峰者的最大年龄是64岁,是个日本人。而我才52岁,正好比他小一轮。2003年是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纪念,先我两个小时登顶珠峰的一位日本人的年龄是70岁,这是人类登顶珠峰的最大年龄。
  这位日本登山者是和他的儿子一起登顶的,登顶后打卫星电话给他的父亲。他父亲99岁,此时正在长野滑雪场滑雪!听说儿孙成功登顶,老人就问是从哪儿打来的电话,一听对方是在珠峰顶上,便说:“在顶上还不能算成功,因为你们还没顺利下来呢!”99岁的老人,头脑多清醒!所以说年龄不是问题,主要是观念问题。
  第二,年长不仅不是劣势,某种意义上说甚至还是优势。这次登顶之所以成功,与我的年纪有很大关系。这是我在登山之后总结出来的,因为登山绝不只靠体力,还要看年龄和生活的长期积累。
  我是从1998年开始对登山活动发生兴趣并开始训练的。登山,特别是登雪山要经过一整套的训练:攀冰、攀岩以及使用绳索等系列训练内容。1999年我登上第一座雪山,2001年达到国家级登山运动健将标准。到2003年登珠峰之前,我已登过11座雪山,在中国民间登山爱好者中算是阅历比较丰富的。
  很多报道说我从小梦寐登上珠峰,登上了也就满足了儿时梦想,其实不然。
  2003年登珠峰多少有一点戏剧性和偶然性。一般来说,登一座8000米以上的雪山要准备两到三年,而我2001年才把登珠峰纳入登山计划,因为我的原计划是2002年登世界第六高峰——海拔8300米的卓尔峰,到2006年才打算登珠峰。而2002年10月,中央电视台准备在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时搞一个纪念节目——10集长的专题片,希望我把登卓尔峰改成登珠峰。作为中国登山运动协会的副主席,我非常愿意推动这项运动,就表示了同意。同时,我也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登到8300米时我就下来,因为我认为自己从心理到体力都具备登8800米高度的能力;二是要求摄像镜头不能对着我。电视台编导答应了我的条件,所以,整个攀登过程中我的镜头很少。
  2003年春节后,我们去尼泊尔采购设备、聘请高山向导。当时,登.山队的王勇峰队长说:“今年队员们的实力特别强,有曾经八次登顶珠峰的队员,也有四次和一次登顶的队员,氧气设备非常足,又是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纪念,机会特别好。”综合上述原因,我才觉得应该试一试登顶。
  这次登珠峰的7个队员都是业余队员,其中有一位比我小10岁,身体非常好,在2001年和我一起被授予国家级登山运动健将。登山过程中他的负重比我重,平日训练时他也总能提前半小时或一小时到营地。按照状态判断,7个人中他应该是第一个登顶的,但这次他却没能成功。事后总结,原因有两条:
  第一,对每个人来讲,能登顶世界最高峰肯定是一件很激动的事。但他从2003年3月份起就已经进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