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我见证了中国轿车扬帆远航

作者:佚名




  陈祖涛 口述 欧阳敏 撰写
  
  《我的汽车生涯》一书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的亲历亲为者陈祖涛的口述回忆录,本刊将分两期选载此书。目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在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21世纪世界汽车产业的大格局当中,中国汽车产业的位置与作用日益凸显。基于此,本书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经验教训的理性分析会给读者以启迪和思考。
  1980年,中国的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央决定成立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中国船舶工业公司等全国性的专业公司,将原来的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转变为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1980年下半年,我被告知,国家将要筹建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我是筹备人员之一。我虽然人在二汽的山沟里,但我时刻关注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也非常了解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缓慢的症结,那就是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都是把企业当成政府的附属物,管得过宽,统得过死,企业没有任何自主权。现在中央主动提出要进行改革,我当然感到高兴,更何况,我也要加入我们汽车工业改革的进程中,不光做参与者,还要做组织者,这该是多重要的责任啊。
  1981年初,我接到通知,正式调我到北京参加汽车工业公司的筹建工作。1982年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正式成立,饶斌任董事长,一汽厂长李刚任总经理,我任总工程师。在部署调整全国汽车工业布局的同时,我们发展中国轿车工业的设想,也逐步进入实施阶段。
  在世界汽车工业的历史上,轿车的诞生是早于卡车的,这就说明,人们对车最早的需求是乘坐,是把它作为生活资料来使用的,到了后来,才向货物运输方向发展,也就是向生产资料方向发展。在我们中国,特殊的国情使得我们的汽车工业发展和国外颠倒过来。先发展卡车,因为卡车是生产资料;不发展轿车,因为轿车是资产阶级的产物,是奢侈品。所以经过三十来年的努力,中国的汽车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重型车有济南、重庆大足等厂,中型车有一汽、二汽等,轻型车则有各地小批量生产的一些厂子,国家经济建设所需的卡车供应基本上有了保障,“缺重少轻”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是轿车等于零的局面却未能解决,轿车发展仍然大大滞后。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干部的增多推动了中国轿车需求的快速增长。而正是这种需求,还原了轿车的本来作用,即快捷舒适的代步工具,只不过这种快捷舒适先让干部们享受了。干部多了,轿车的需求量大了,“红旗”由于其特殊的政治身份,又不能扩大生产,到了80年代,国内只有老上海牌轿车,加上“红旗”,年产量一共才几千辆,和国内不断扩大的干部队伍对车的需求相比,远远不够,只好大量进口。当时中国公务用车,也就是“官车”需求量就达几十万辆之多,这些车全靠进口,国家每年要为此花费大量宝贵的外汇。1984年,一次就进口了几十万辆。1981年到1986年进口汽车花费了8.5亿美元,其中进口轿车18.3万辆,轿车成了国家用汇最多的商品之一。全国城乡公路上,到处跑的都是进口轿车,人民大会堂每逢开会,停车场上就成了“万国汽车博览会”。轿车的需求量如此之大,但由于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国内“左”的思想作怪,总认为轿车是奢侈品,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所以立足国内,自己动手生产轿车的愿望一直难以实现。
  有钱买轿车,无钱造轿车,更不准普通百姓购买自己的轿车,群众难以理解,很多汽车厂的负责人也愤愤不平:“为什么准进口轿车,却不准我们自己造轿车。”“他们不是反对生产轿车,他们反对的是普通百姓乘坐轿车的权利。”
  我们国家轿车发展如此滞后,除了经济发展水平低,机械加工能力较低外,主要是认识问题。一个问题是认为轿车是奢侈品,国家提倡艰苦奋斗,不提倡享乐主义。另一个问题是对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带动性和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没有认识或是认识不够。这种思想说到底,也是“左”的思想认识在作怪,总认为轿车不是大众能够享受的,要坐轿车是资产阶级思想。不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的经济难以发展,汽车工业的支柱产业地位难以确立,轿车工业难以起步,最终是社会难以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轿车的生产工艺复杂,加工精度高,一辆汽车由一二万个零部件组成,涉及机械、电子、化工、钢铁、橡胶、玻璃、公路运输等产业。在现代社会,汽车工业是凝聚了现代技术精华的综合性产业,世界最新技术如机器人、微电子等技术在汽车行业应用得最为广泛。发展汽车工业,就能够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最终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汽车业能带动10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
  汽车工业要对国民经济产生支柱效应,必须达到百万辆级的规模,要上规模,就不能不上轿车。现在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我们完全可以在轿车领域里争得一席之地。在汽车制造行业里,卡车只是小学水平,轿车才是大学水平,从轿车工业的发展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发展水平。大规模地发展轿车工业能够带动各项产业的发展,能够解决大量的就业,能够使我国的制造业上一个台阶,也能够减少进口,为国家节约宝贵的外汇。更重要的是,只有把轿车工业当成支柱产业,让轿车从干部、官员用车成为大众的代步工具,轿车工业才会有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
  早在七八十年代,上海的蒋涛、仇克、翁建新等同志就提出,在小批量生产的上海牌小轿车的基础上,加大投入,组织大批量生产。1982年中汽公司一成立,我们就积极支持他们的观点。当时的思想还比较保守,只想生产一部分替代进口,起码不让国家再花这么多钱来进口。我们经过分析论证以后,1982年上半年,正式向国务院提出报告,要求自己生产轿车,以满足国内“公务用车的需要”。报告要经过国家计委、经委,那个时候,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决策机构里有部分人的思想很保守,“轿车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决不能为它开绿灯”的思想很浓,为此我和一位地位很高的官员在会上就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当他一再表述“轿车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产物,决不能为它开绿灯”的观点时,我再也忍不住了,质问他:“你坐轿车吗?”
  他回答:“坐”。
  我问:“为什么你能坐,别人就不能坐?为什么你坐就不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别人坐就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他一下子就火了,冲着我大声说:“陈祖涛,你可以在《人民日报》上写文章批判我,但是,对轿车生产就是要像计划生育那样严格控制,一辆也不准多生产。”
  结果可想而知,自己生产轿车的报告如泥牛入海。我们早就料到会碰到这个结果,但我们也不是那么容易退缩的。我们知道小平同志的思想非常解放,中国人自己生产轿车,只要他同意就好办了。于是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将报告送到了小平同志手里,请他特批。没有多久,1982年6月,小平同志在我们的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