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纳粹导弹基地探秘

作者:丁 刚




  美国大兵抢在苏联红军之前开进了这座集中营的工厂。他们立刻就被眼前出现的现代化的工作设备惊呆了。一位指挥官说:“这场面使我们想起一部乌托邦小说里描写的世界。”尽管按照事先已经达成的协议,这些高备应该交给苏联人,但美国人才不会干那样的傻事,他们悄悄地把设备全部装船,运回了美国。
  
  圣奥默尔一个神秘的大水泥包
  
  圣奥默尔是法国北部靠近边界的一个小镇,在一般的世界地图册上找不到这个小地方。这里距巴黎约200公里,距布鲁塞尔约100公里,距英国与法国之间的加来海峡只有40多公里,而距伦敦的直线距离为200公里。现在你大体上知道这个小镇应该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了吧。50多年前,希特勒就是这样在地图上确定了它的方位,不过,这个纳粹首领最看重的是最后一个距离。那意味着整个伦敦将被置于德国人制造的V-2型导弹的射程范围之内。
  在许多欧洲老人的记忆里,1943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晚,直到4月,冰雪才刚刚开始融化。在德军占领下的法国北部人民又度过了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罗斯福和丘吉尔不久前决定要为反攻欧洲大陆制定一个战略计划,希特勒则在盘算着,怎样用新式武器给英国一点厉害瞧瞧。
  4月的一天,一支德军工程兵部队悄悄地开进了圣奥默尔,他们在离小镇大约5公里的一个荒凉的山头上架起了测量工具。几天之后,又有一批德军高级将领来到这里,他们在那个山头上指指点点了一番之后才匆匆离去。接下来,就不断地有德国大兵、党卫军的部队开到这里安营扎寨。到了夏天,有1300多名战俘也被押到这里,他们当中有许多都是苏联红军战士。
  1943年8月,一项秘密工程就在这个山头上悄悄地动工了。在德军的严密监管下,战俘们被迫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着。几个月之后,他们由上而下在这座小山上掏出了一个大坑。然后,他们又把水泥浇灌进去,建造起了一个巨大的掩体。远远望去,那就像是一个光秃秃、圆鼓鼓的山包。整个水泥包的深度为42米,直径为72米,外面是一层5米厚的钢筋水泥保护层。
  这就是纳粹的La Coupole导弹发射基地。我是在一本介绍德国导弹研制技术发展史的小册子上看到这个名字的。Coupole的意思是穹顶,法国人以此来称呼那个水泥掩体,当然是为了表示它那圆圆鼓鼓的外形,我们还是称它为库波尔导弹发射基地更直白一些。
  上世纪80年代,法国人在这个巨大的第三帝国的遗留物旁修建了一个展览馆。那是一个白色的现代化建筑,紧靠在库波尔导弹发射基地的旁边。法国国旗和欧盟的旗帜在展览馆的门前迎风招展。
  这个展览馆的正式名字是:战争与火箭历史中心。现在有三个永久性的展览,一个是二战时期纳粹的导弹制造历史,另一个是二战时期法国北部被占领地区的历史,第三个是火箭和导弹的发展史。前面的两个展览就设在那巨大的水泥掩体之中。
  走进掩体就如同走进了一个高大而阴森的山洞。当初将水泥掩体改造成博物馆时,法国人在许多地方都有意没有作过多的修整,就是为了将掩体原封不动地展现给参观者,让人们能够体会基地里的真实面目。
  像通常的导弹基地一样,这个基地原本也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储藏库,一个是导弹发射场。储藏库就是现在我看到的这个水泥掩体。其中有一个洞穴高达21米,是专门用来为导弹安装发火装置作最后发射前的调整的。希特勒当时的计划是,平均每24小时从这里向伦敦发射50枚火箭,把伦敦炸成一片废墟,彻底摧毁英国人的意志,让英国人要么投降,要么乖乖地呆在一边。
  1943年底,法国抵抗运动战士发现德国人正在圣奥默尔附近修建一个工程,他们立即将情报传递到了伦敦。盟军的情报部门经过分析,认为这可能与导弹或火箭有关。1944年3月,盟军战机开始对这个水泥包进行轰炸。在5个月的时间里,盟军战机总共进行了16次大规模的轰炸,把3000多吨的炸弹倾泄在这个掩体上。最大的一枚炸弹据说有5吨之重,炸掉了靠近水泥包的一块巨大崖石。附近村庄的居民后来回忆说,轰炸最猛烈的时候,就仿佛是地震一样,附近数公里的地方都能感到地动山摇。
  展厅中有一张照片,是1944年6月拍摄的。当时,一架英军侦察机飞临这一地区的上空。飞行员冒着生命危险,在高度仅30米的地方拍下了这个基地的照片。从照片上看,水泥包四周临时搭起的一些脚手架已经被炸得七零八落,附近被炸起的山土覆盖在掩体上,但包体没有出现裂痕。后来,盟军的情报人员也发现,虽然轰炸时水泥包已经基本建成,但盟军的轰炸却使德军不仅无法继续水泥包的工程,也不能继续在外面修建发射场。德军的运输也停了下来,整个工程陷入瘫痪状态。德军随后开始加快研制和生产移动的发射装置。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一个月后,盟军开始在法国境内向前推进。7月28日,希特勒不得不下令停止使用这个基地。库波尔导弹发射基地连一枚导弹也没有发射就宣告“寿终正寝”。1944年9月,加拿大士兵冲进了这个空空荡荡的水泥掩体,他们发现里面竟基本完好无损。
  
  V-1和V-2导弹
  
  水泥掩体里的第一部分展览介绍了德军导弹的发展史。早在1929年,德国军队的技术专家就对发展火箭技术产生了兴趣,他们想借火箭技术来避开《凡尔赛条约》对武器发展的限制,使德军拥有最先进的武器。从那时起,一支优秀的专家队伍就开始组成,并着手展开秘密研究。
  1933年,由德国火箭专家多恩伯格和布劳恩领导的火箭研制组开始研制两种火箭。1942年10月13日,他们成功地把改进后的A-4火箭送上了蓝天,后来这种火箭就被称为V-2导弹。两个月后,由一家德国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另外一种飞航式火箭也获得了成功,这种火箭后来被命名为V-1导弹。
  V-1导弹是现代巡航导弹的前身,它重约2200公斤,弹长约8米,飞行高度为2000米,可以携带850公斤重的弹头,平均射程达到了240公里,但准确度要差一些。V-2导弹比V-1导弹更先进,因装有控制设备,能自动控制飞行速度和弹道,所以打得相对来说要更准一些。这种导弹是现代远程导弹的前身,可以用发射车来发射,它用的是液体炸药,总重量约13吨,长14米,射程可达320~480公里。
  1944年6月13日,在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后,德军开始对伦敦发射V-1导弹,在80天的时间里发射了100多枚导弹,起先对伦敦的打击比较大。但是,英军很快就找到截击V-1导弹的方法,他们采用气球和高射炮展开了阻击,多数导弹被拦截。1944年9月,随着盟军的推进,大部分靠近海峡的地区已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