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海龟”为何变“海带”

作者:林 雪




  面对偌大一个对于高级管理人才急迫需求的中国市场,我们眼睁睁看着“大学生就业难”这么快就延伸成“留学生就业难”,由此引起的惊愕,不亚于当头浇下了一盆凉水……
  中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对技术工人到高级管理的各种人才都呈现出迫切的需求。这使得各国留学生都羡慕不已,有的香港和台湾的留学生就是瞄准了这个市场,希望能够到大陆来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他们到英国留学,不过是为了取得一张进入这个市场的通行证:他们知道大陆对文凭的重视正在日益高涨。
  一个来英国读本科的学生,很可能是为了追求浪漫的理想,可是一个来英国攻读硕士的学生,可以明确地告诉你说就是为了文凭——因为在文凭的背后,就是很实在的经济收入。其中有这么一位,当他在国内获得了某热门专业的学士学位后,当时的月工资是4000元人民币,他觉得太少,就奔英国去读硕士。可拿到硕士学位之后一打听:回国后每月工资只能挣到6000元。这位先生突然觉得自己花了这么多钱到英国来读这个硕士太不划算,一咬牙:“再读个博士!”在英国本土,读个博士要四年的功夫,不是立志于将来去搞学术研究的人,一般是不会去读博的,所以留学生要读博也并不难,有的学科英国政府还承担每月1200英镑的生活费用。
  可问题是:当他读完了博士回国,能不能拿上理想的薪水,恐怕还是个问题。在他出国那阵,国内正流行一种说法,说是现在1000元钱月薪的工作不好找,可是如果你手里有了一张洋文凭,就可以放开胆子去奔百万年薪。没想到才过了两年,一个新名词在中国的大地上广为流传,闹得留学生们人心惶惶,这个新名词就是:海归(龟)变海待(带)。有关调查结果显示:身在海外的留学生中,近九成(87.7%)有回国意愿;已经回国的有大约30%在6个月内没有找到工作,还有大约10.2%在1年内没有找到工作,另55.5%已经找到工作的对现在的工作不太满意,其中两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无法施展才能”和“薪酬低”——他们中有40%的人把薪水定在1万元左右,可是实际情况却相去甚远。北京中关村“海归”跌破月薪3000元大关,一些人已经把月薪降到了2500元;成都的一位从英国回来的女生,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连续报考了两次公务员、向企业递交了十多份申请、获得三次面试的机会,最后得到的那份工作,三个月的试用期内月薪只有800元,其后连同商务提成的年薪,算来也不过3—4万元。不过因为前景看好,她还是比较满意。
  近年来为了鼓励留学生回国创业,中央、地方政府出台了多种优惠政策,各地还创办了各种为留学生服务的特区。为此,有两成多“海归”选择了自己创业,创业领域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比例最高,占到32.2%,其次是咨询业、教育文化行业和对外贸易业。可是很快就有专家指出:不应过多鼓励“海归”创业。中国北京望京留学人员创业园办公室负责人认为,创业园确实是扶持留学生创业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满足了一部分真正有创业愿望的“海归”的需求。可政府所能做的,就是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而不是解决就业岗位,就业的解决最终还得靠市场。对于“海归”回国创业,北京物美商业集团副总裁吴坚忠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社会舆论不应该过多地鼓励“海归”创业,这无形中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压力,似乎海外留学回来的就一定要比别人强。尤其是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回来后最好先不要创业,而是应该先找一个企业熟悉环境。
  面对偌大一个对于高级管理人才急迫需求的中国市场,我们眼睁睁看着“大学生就业难”这么快就延伸成“留学生就业难”,由此引起的惊愕,不亚于被当头浇下了一盆凉水,所有的美丽幻想都被浇了个灰飞烟灭。
  这其中的原因很多。
  首先,中国已经不再是百年前“幼童”时代那个极度封闭的中国,当年连林则徐这样开放的官员都不知道英国地处何方,还以为与俄罗斯毗邻。可是现在,中国已经敞开了大门,信息和网络畅通无阻,把全世界联成了一片。改革开放后学成归来的那17万留学生,很多已经被安排在国家重要的岗位上,具备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留学生从过去的“资源稀缺”到现在的“资源泛滥”;与此并行的,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人才质量不断在提高,因为熟悉国内的人文和经济环境,免去了“适应”这个重要的环节,这些都让用人单位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
  一些留学生不但学业不精,就连德性也成问题。2004年6月29日,山东临沭县对两名从牛津大学毕业的MBA提起公诉,国内传媒对于这桩案件的报道全文如下:
  今年38岁的安森林是湖北黄岗人,2000年通过考试,自费去英国牛津大学攻读MBA,32岁的尚贤华(女)是浙江湖州人,在英国攻读MBA时与安森林结识。2002年,临沭县支柱企业常林集团招揽海外人才,聘用安森林为常林集团外贸公司总经理、尚贤华为副总经理。集团对于这两位“海归”人才寄予厚望,而上任伊始的安森林和尚贤华工作也非常卖力。但在2003年,他们因涉足并不熟悉的木材市场,做下两宗生意净亏损300多万元,安森林觉得自己无法向集团交代,绝望之下,与尚贤华两人携带公司300多万元现金溜之大吉。他们于2003年的9月转道张家港飞往深圳,10月27日被警方抓获。
  安森林案给人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延揽人才不能“贪大求洋”,博士、“海归”等并不是万能的,适合的人才才是最好的;二是对于招聘的人才除了经济、生活方面给予优厚的待遇外,还要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我们还可以从这个案件中获得更多的启示:要么牛津大学的MBA课程并不见得就完全适应中国商业领域,要么这两位博士没有把“真经”取到手,所以导致了他们在木材市场上的失误。可是我们完全可以认定:牛津的教授们肯定没有教过自己的学生在生意失败后卷款潜逃。这到底是因为两位博士出国前就在中国市场上培养出这样的“潜意识”,还是他们回国后在中国特色的市场上摸爬滚打后受到了“新启发”,我们不得而知,反正中国这个市场改造人的能力,实在是不可低估。
  中国的市场很大,所以才有那么多的留学生把目标定在商界。可问题在于:在中国的商界里摸爬滚打出来的老总们,不一定就迷信文凭。比如19岁的项黎并不喜欢读书,但是肯定会继承父业当上一个大企业老板。他最崇拜的偶像,是金庸先生在《鹿鼎记》里写的韦小宝,最讨厌的人是学校里的老师,最瞧不起的就是留学生中的“挣文凭派”——因为那些比他能读书、来到英国拼命挣文凭的留学生,很多人就是为了将来能够在他这样的公司里,谋求一个职位。项黎说:“到那个时候,我或许会招聘一些硕士博士甚至是博士后,可是我看重的不一定就是他的文凭。不管什么样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