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网络征婚记

作者:[美]黄梅子




  我是福建省福清人,好像我们家乡在全国都挺出名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那里出国的人多,尤其是偷渡来美国的人多。我们家乡那个地方,特别是农村,可以说是十户就有九家有人在美国,不管是以正当手续来美国的还是偷渡来美国的,到了美国的人都是大把大把地将美金往回寄,家家盖的都是大房子,给人的感觉好像美国遍地是黄金似的,所以我们那里的男人都想来美国打工,女人都想嫁来美国。
  我家是在城里,但羡慕来美国的风气比农村更胜一筹。
  我大学毕业以后在厦门的外企工作。
  每次回家,我妈妈总是跟我唠叨,谁谁嫁到美国去了,谁谁又把她家人申请到美国去了等等。
  再加上我本身在外企工作,耳濡目染,看见从美国派到我们公司的高管都是一个个神气活现的样子,也就更加有想把自己嫁到美国的念头。
  当时我首先想的是就近取材,利用工作的便利,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公司里找一个老美,但一番打探下来之后就断绝了这个念头。
  因为从美国派来的高管和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是已婚,除非做情人。当然这我不会干,几乎不可能。偶尔有一两个未婚或者离异单身的,但外企的制度都很严,如果有本公司内的两人谈恋爱或结婚的,必须有一人调离。
  这些从美国来的人个个为自己的前途考虑,对本公司的女同事避之唯恐不及,兔子不吃窝边草,根本就不会在本公司找对象。
  我也是从小就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对那些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烂熟于心,并从中领悟到通过婚姻来改变命运是古来有之。
  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地域和文化的人就很难有机会碰到一起,概率实在太小。
  感谢互联网的诞生,它为人们的婚恋交往提供了一个完全有别于传统交友方式的新的世界性的平台。
  记得偶尔在一个中文征婚网站看到过这样一句口号:婚姻改变命运,网络改变婚姻。我认为说得再好不过了,一语中的。
  网络以不受时间限制的快速即时性和不受地域限制的无穷大的可选择性,扩大了求偶者选择对象的范围,增加了鉴别和比较的数量,提高了满意度。网络征婚之所以火爆,也正是因为它突破了地域和文化的限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里自由选择。
  网络征婚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每个人都可以在无限的网络空间里海选自己喜欢的人、自己追求的生活。又因为网络的虚拟性,而不必在乎别人的说三道四,选择范围和自由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传统交友方式。
  我是个果断的人,在认为找本公司的同事这种想法几乎不可能之后,我马上就决定去网上寻找结婚对象。
  刚开始我也想过是否先试试在网上聊天,看是不是能遇到讲得来的人。
  但聊了几次就发现这样的成功率太低,一是没有针对性,太浪费时间;二是聊了好长一段时间还不能看出对方条件是否合适,太盲目,效率太低。
  我马上就放弃了,然后直接开始搜索征婚网站。
  一搜,发现中文和英文征婚网站都相当多,但英文征婚网站明显要比中文网站显得强势,一是因为免费(当然大部分中文征婚网站也是免费的),二是因为去那里征婚的人也更符合我的选择标准。
  我仔细地浏览了各个英文网站的资料和服务项目,认真挑选了两家我认为比较好和健康的英语征婚网站作为首选,然后就开始上传资料和照片。
  我在要求里写的是要找年薪十万美元以上的美国专业人士,华人或者美国人都可以。
  我这样做并不是盲目自大,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我本身是学企业管理的,又在外企每天与老外打交道,英语读写能力和口语都很好。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我属于稀缺资源,自然也要获得同等的投资回报。没必要自降身价去跟那些条件不够好的男士浪费时间和精力。
  我的资料登到征婚网站以后,可能因为我写的条件太高了,应征的人并不是特别多,但也有一些。断断续续来应征的人基本上都是专业人士,医生、律师、会计师和教授、科学家之类的,而且以老外居多。
  我基本上对每个我认为条件比较合适的人都分别回信,而不是随便写封信群发给所有的人,所以网友都还认为我有诚意。也是各花入各眼,虽然有的人可能会认为我如此征婚(只找年薪十万以上的美籍人士)比较功利,但也有人就是喜欢我这股爽快干脆劲儿。
  虽然我是华人、老外都联系着,但内心还是以华人优先,毕竟文化和成长背景相同,容易有亲切感。
  我第一个见面的网友是一个美国的华人生化科学家吴。
  吴在给我的第一封email里就说,他喜欢我这种果断而严谨的人,他认为没必要弄那些虚套先说上许多假话去掩盖内心的真实想法。他说他就是因为不喜欢中国干什么事、说什么话都要兜上一个圈子的作风,觉得那样太累,太浪费时间,所以就去了美国。他也给别的征婚的中国女孩打过电话,对方都喜欢装淑女,说话故意欲语还羞的,好像多纯洁、多不喜欢钱,不喜欢来美国似的。如果真是不喜欢来美国,那到网上征的哪门子婚呀。既然上网是想找美国人,明摆着就是冲着这个去的,说出来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他不喜欢这些虚伪的女孩子,跟她们周旋比做个实验课题还伤脑筋。
  古人云: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看来还真是这么回事。
  我马上把我的电话号码email给了他,要他有时间可以打电话给我。
  他也是个干脆人,第二天就打电话来了。
  他在电话里对我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现在的情况是:你要找人嫁、我要找人娶,咱俩都想到一块儿去了。都是爽快人,事不宜迟,他下个星期就回国来跟我见面,顺便他就把办签证的表格带来,合适咱们就把事儿给定了。
  他这番话倒把我给吓住了,虽然我确实是个爽快人,但这也有点快得离谱了吧?女孩子再怎么干脆,总归骨子里还是向往浪漫的。爱情并不像做数学题目,要以最快的途径求解。女孩子总希望有点什么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之类的,况且我年纪并不大,还没到迫不及待的地步。
  但既然吴这么主动,而且又是科学家,年薪也是十几万。我想,大方向是对的,看吴的照片也还过得去,虽然有点土气,但并不难看,所以我就同意见面了。
  吴到了厦门以后,在酒店里住下就打了电话给我。
  那天是周六,我连忙仔细地梳妆打扮了一番,到他住的房间去找他。
  他把房门一打开,就把我着实吓了一跳。
  他戴着一副厚得像酒瓶底似的眼镜,打量我的眼光从那厚厚的一圈一圈的镜片下面透过来,感觉像美国科幻片里的科学怪人。身上穿着一件可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流行的那种底下是一圈松紧带、肩膀上还垫着两个厚厚的垫肩的牛仔服。
  我当时心里就凉了半截,但考虑到看人不能光看外表,毕竟男人的人格魅力在于才华和人品,生活细节可以慢慢改,穿着打扮也可以慢慢学,求大同存小异嘛。
  吴倒是没有察觉我的不快,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向我描绘了一幅以后在美国如何男耕女织的宏伟蓝图。
  我如坐针毡地好不容易熬到了吃饭的时间,马上打断了他的演讲,带他去了餐厅。
  吃饭的时候,吴看着盘子里的牛排,又引发了他丰富的联想。他详细地像做科学报告似的向我描述了他前一个实验课题所做的实验对照组的两组小白鼠的吃喝拉撒睡的各种情况。
  讲到激动处,唾沫星子横飞,准确地落在我的盘子里。
  我是一个比较讲究情趣的人,而且注重细节,马上就胃口大倒。我当时就觉得兴味索然,恨不得马上离去,但拘于礼节,不可能不陪着,毕竟他是专程来看我的,面上总要过得去。
  第二天我又陪着吴游览了鼓浪屿和厦门大学,他的兴致很好,站在鼓浪屿岛边的悬崖上,看着海面上飞来飞去的海燕,诗兴大发。
  他老人家左手叉腰,右手向空中用力一挥,摆出八十年代文学青年在诗歌朗诵会上经典的姿势,即兴用他那蹩脚的普通话朗诵高尔基的《海燕》:“啊!汗颜(海燕),你像一道黑色的三点(闪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