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小大学的理念

作者:薛 涌




  如今中国赶上个大学扩张的时代。扩招不说,中专升学院,学院变大学,大学城拔地而起,一个大阶梯教室就可以容纳几百名学生。同时,教育质量下降,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最近竟有大学毕业生的市场“价码”和民工接近的报道。我在2005年初出版的《谁的大学》一书中,要求把北大这样的大学分成几个小大学,并提出大学不能“大”的理念,至今如同对牛弹琴。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界,大家公认美国的大学是最优异的;许多人,特别是那些鼓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人,口口声声要学美国模式。然而这些人,对美国模式一知半解,把美国的大学都描绘成“帝国”式的庞大组织,严重地误导了公众。首先,他们片面强调哈佛、耶鲁等几个研究性大学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对一些文理学院,如威廉斯学院、阿默斯特学院、斯沃斯莫尔学院、韦尔斯利学院等等,几乎绝口不提,尽管后者的教育质量不在前者之下,并且吸引着大量的精英学生。第二,他们没有意识到,美国的小型大学,特别是私立的精英大学,在数量上多于大型的大学。不了解这些小大学,就不了解美国的高等教育。
  根据美国权威的《高等教育编年》的统计,在全美2386个私立大学中,有439个学校学生人数少于200。拥有200—499个学生的学校有536所。拥有500—999名学生的学校有453所。拥有1000—2499名学生的学校最多,有566所。这些小大学,占私立大学的绝大多数。另外,拥有2500—4999名学生的中等大学有240所。拥有5000—9999名学生的大学有95所。拥有万人以上学生的大规模的私立大学,仅57所。
  不过我必须指出,大部分美国的学生,还是在中等规模以上的大学中读书。比如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学生有52000多人,一个学校能容纳50多个1000人的小型大学的学生。把万人以上的大学相加,其教育的学生人数远比小大学多。同时,美国的高等教育目前也在享受“人口红利”。因为适龄学生人口膨胀,在这群适龄人口中想上大学的学生比例又远远超出历史最高点,大学教育供不应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精英大学都有扩招的计划,原因就是合格的学生太多了。一些两年制的社区学院纷纷改成四年制的本科文理学院,四年制的本科文理学院则要升级到大学。更有许多大学,竞相上马博士课程,要成为研究性大学。但是,这种扩张,给教育质量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哈佛的学生最近几年就对自己所受的本科教育非常不满意。原因之一,就是哈佛本科生与研究生相加,几乎达到25000人(其中本科生不过6000多人),规模太大,师生关系疏远。虽然名牌教授一大堆,但你在那里读4年书,这些学术明星其实和你并无太大关系。所以,一些小的私立学校,放着众多合格的申请者不招,维持现有规模以求保证教育质量。而这些私立的小大学,一直被视为是美国精英教育的精髓,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创意的重要源泉。
  为什么大学要小?小到什么程度才合适?厄勒姆学院(Earlham College)的校长道格拉斯·C.贝内特(Douglas C.Bennett)提出一个神奇的数字:1200人。厄勒姆学院在2005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小型本科生学院排中名列第六十九。《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每年的排名,都把研究性大学和这些本科文理学院分列。因为前者有研究院,规模庞大;后者基本全是本科生,常常一两千学生。大家没有可比性。但是,看看学生的分数,就知道这样的小本科生学院的质量了。厄勒姆学院在上榜的100所左右的小本科生学院中,属于中等偏下的。但是,其中游学生的考分,即SAT成绩,达到1110—1340分。而在研究性大学中排名并列68的3所学校,这个分数仅在1050—1290之间。大名鼎鼎的伯克利,在研究性大学中排名第二十,这项分数也不过是1200—1450,并无太大优势。
  厄勒姆学院最近生源充足,面临着扩招的压力。但校长贝内特拒绝扩招。为什么?他指指一间小会议厅,让你看看就明白了。这个小会议厅,是个简单、朴素的木结构建筑,天花板非常高,中间放着一排排木制长凳,有些教堂的气象。每个星期三,全校教授到这里开会。大家彼此全是熟人,像个家庭,你没有地方躲。这样,教授之间、教授和学生之间,就形成了非常亲密的个人关系。要说多学科交流吗?在这样的小圈子里提倡多学科交流显然是多此一举。因为化学系教授和英语系教授每周相谈甚欢,甚至有英语系教授当“票友”,给化学系教授贡献几点自己的“尖端化学幻想”。
  再看看大学校,许多同系之间的教授都很少往来,甚至几周不见面。每个人都钻在自己学科的牛角尖中。要多学科的交流就得和各系协调、扯皮。比如哈佛,各系彼此都是个独立王国,很少共享资源。不久前文理学院的教授一起扳倒了校长萨默斯,这算是历史上罕见的各系教授彼此协调的行动,而大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渐渐走到一起,互相交谈,也竟花了几年时间。学生和教授就更不用说了。大家校园里碰上,彼此都有一个“好像见过”的印象,然后老远就礼貌地互相回避。
  贝内特个人的经历,塑造了他对小大学优越性的信心。他本科是在哈弗福德学院(Haverford College)读的。该校是小型本科文理学院中的名校,2005年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本科文理学院排名中列第八,基本具有常青藤的水平,如今学生仅1160名。后来贝内特成了教授,在坦普尔大学(Temple University)教政治学。坦普尔是个巨型的私立大学,如今有32359个学生,其中本科生有2300人。他亲眼看到,这样的巨无霸什么都想做,什么也都做不好,校内矛盾重重,为了工资,教授们曾两次罢课。1989—1993年,贝内特出任里德学院(Reed College)的教务长,该校如今仅1340名学生,在2005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本科文理学院排名中列第四十七。在这样的小大学主持教务,使他有机会认真思考大学规模与教育质量的关系,最后发展出一套自己的公式。根据这个公式的换算,1200名学生是最优的大学规模。
  这个公式基于贝内特所谓的“知识弧”(arc of knowledge)的原理:一个大学,必须有几个基本的学科,包括艺术、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从这些基础学科中,再生出大致25个系。每个系至少有3—4个教授。这样,一个学校大致有90—100个教授。以这样的规模,教授们能够维持一个大家庭的关系,一起为共同的使命奋斗。比如一个学生学业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特长、应该如何发展,在教授中很容易形成共同话题,大家可以像夫妻之间谈论自己的孩子一样谈论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潜力。
  以此为底数,一个财政良好的大学,就可以按1比11或12的师生比例招收学生,最后1200名学生就成了最优规模。在贝内特看来,1000名学生是最下限,但高出太多,学校的家庭气氛就会打折扣。当然有人提出稍微不同的理论,比如贝内特母校哈弗福德的校长特里顿(Tritton)就认为,1200—12000名学生属于最佳大学规模。
  现实是如何呢?美国的四年制私立本科文理学院大致有550所。规模较大的韦尔斯利学院有2300名学生,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中列第四,史密斯学院(Smith College)拥有2500名学生,排名第十九,迪金森学院(Dickinson College),拥有2270名学生,排名第四十五。另外顶尖的几所学校规模都十分有限,比如排名第一的威廉斯学院有2000名左右学生,第二的阿默斯特学院有1600名左右学生,第三的斯沃斯莫尔学院的学生人数不足1500,第六的鲍登学院(Bowdoin College)有1600多名学生。总之,一般的本科生学院,学生人数多在1000—2000之间,超过2500的十分少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