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中国的钢琴神话李云迪

作者:李 音 易运文




  2000年10月,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在肖邦的故乡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华沙成为世界的焦点。全世界最挑剔的钢琴乐迷、最严苛的评委、最权威的媒体采访团纷纷齐集这里,华沙迎来了五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大赛于lO月4日至19日在华沙举行。比赛通过录音带申请参赛的有256人,经过预审获得参赛资格的有98名,分别来自意大利、法国、德国、白俄罗斯、美国、阿根廷、中国(包括香港、台湾)、日本等23个国家。所有参赛者均有获奖背景,李云迪又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大赛评委会由来自波兰、阿根廷、美国、奥地利、巴西、法国、俄罗斯、捷克、德国、意大利、以色列、日本等12个国家的24名资深音乐家组成,评委会主席由卡托维茨高等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亚津斯基担任。比赛地点是气派不凡的波兰国家音乐大厅,而早在半年前,半决赛和决赛的票已全部告罄。
  参赛选手会按照字母排列顺序演奏,开始的字母则由随机抽签决定。比赛采取淘汰制,共分三轮和最后的决赛,每一轮曲目在音乐体裁上都有具体的规定,第一轮包括夜曲、练习曲、叙事曲、幻想曲;第二轮包括大波兰舞曲、谐谑曲、前奏曲、华尔兹、即兴曲;第三轮为奏鸣曲和玛祖卡舞曲;决赛曲目是在肖邦两部协奏曲中任选一部。
  10月3日,在大赛开始前一天,李云迪在恩师但昭义的陪同下到达华沙,这也是他第一次踏上波兰国土。
  10月5日早上10点,万众瞩目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终于砍响了第一声号角。
  第一轮初赛时间是五天,每位选手有大约25分钟的演奏。抽签后李云迪排在最后一天出场,这个抽签并不理想,因为最后出场的选手通常要承受更大压力。
  10月7日是李云迪的生日,但昭义带着他到肯德基吃了一顿“炸鸡宴”以示庆祝,用可乐代酒预祝学生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只是当时谁也没敢觊觎冠军宝座。
  10月9日,李云迪终于在肖邦大赛中亮相了,他最先弹奏的是《b小调半音阶练习曲》。
  肖邦的练习曲虽然曲子都不长,但具有突出的“技术性”,同时充满了他丰富的创作思想和鲜明的艺术性形象。那精巧的复调音响和紧密的结构、完整的风格及形式都对后代音乐家,如德彪西、拉赫曼尼诺夫、史克里亚宾产生极大影响。
  李云迪从一开始的演奏就显得引人注目。他对每一个音符都给予充分的重视,就像传达神谕一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疏漏,演奏犹如水银泻地,让每一个音都提炼出诗化的色彩。他被认为是初赛表现最出色的选手,当他从后台出来时,聚集在出口的观众以热烈的掌声向这个中国男孩表示祝贺。
  当地评论称:李云迪从一开始就以《b小调练习曲》的弹奏赢得了人们尊重,主要是他的发声富有弹性,并且演绎得优美圆润,使人们不得不引起对他的关注。
  大赛评委——1970年华沙肖邦钢琴比赛第三名获得者彼得·帕勒兹尼说:“我觉得这个男孩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他是真正用心在弹奏,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弹奏,所以弹得从容有致,不慌不忙,这是他最成功之处。”
  评委会主席亚津斯基说:“从第一轮起我们就感觉到本届比赛有第一名了。”
  经过第一轮比赛,98位选手只剩下了38人。中国参赛团有七人(包括台湾选手)进入第二轮比赛,当地报纸称中国军团是最大的赢家。
  第二轮10月11日至14日分四天进行,此时,被称为钢琴界“大祭司”的阿格里奇从这一轮加入了评审团,她的出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位以严苛出名的评委让人们更加确信了比赛的含金量。
  如果说参赛选手在第一轮比赛都拼命表现自己的技术实力,那么第二轮则更注重音乐的表现力,而将近40分钟的演奏让许多选手频频出错。
  巧合的是李云迪又在最后一天出场。比赛开始之前,他突然对老师说:“我好紧张,脑子一片空白。”但昭义惊得脸色苍白,立刻写了一张纸条给他:无私无畏。握着这个小纸条,李云迪逐渐地平复了情绪。
  第二轮比赛他演奏了一首谐谑曲、摇篮曲、圆舞曲及大波兰舞曲。
  从波兰民间舞曲发展而来的波兰舞曲虽然音乐纯朴,钢琴织体也很简单,但旋律充满了“迷人的忧郁”,描绘了一幅幅悦耳的音画。
  《辉煌的大波兰舞曲》的演奏最好地表现出李云迪“和谐”的天才,其演奏风格被评委们认为是本届参赛的波兰舞曲演奏中“解释得最为完美的”。他采用了极其轻柔的音色与合适的力量来弹奏主题,而不是对主题简单的重复,这就避免了过于清晰、富有旋律性的主题一再出现时,容易导致听觉上的审美疲劳。
  当地媒体评论:“第二轮的表现中,这个年轻人更加大显身手,他优雅地演奏了《摇篮曲》,《降b小调谐谑曲》热情奔放,但他演奏的《平静的行板》、《降E大调大波兰舞曲》则最能表明他的才华,那是真正的‘SPLJANTO’,琴声仿佛来自天穹。”
  绝佳的表现不仅使李云迪顺利进人第三轮,还获得了大赛设置的第一个奖项——“大波兰舞曲最佳演奏奖”。
  宣布结果后,评委之一的阿里·瓦迪把自己的帽子扣在李云迪头上,两人互相追逐着,玩得不亦乐乎。阿里教授每年差不多一半时间在以色列、一半时间在其任教的德国汉诺威,他希望这位青年才俊毕业后能跟他学琴。
  这一轮下来,只有11名选手进入半决赛。
  第二天,但老师带着李云迪去了肖邦公园,他久久伫壶在肖邦的雕像前,然后对老师说:“我感到离肖邦更近了。”
  半决赛10月15日开始,离奇的是李云迪仍旧抽到最后一个出场,他的发挥比第二轮更好,似乎不那么紧张了。他演奏了肖邦的玛祖卡舞曲等两组作品和《b小调奏鸣曲》。
  奏鸣曲那轻巧的风格和明亮的处理非常合适他,而最成功的是对《D大调玛祖卡舞曲》的诠释,准确地传达出波兰民间舞曲的味道。当最后一个音符还在音乐厅内盘旋时,观众们情不自禁站起来,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当他刚走进后台,就立刻被观众和记者蜂拥包围了,评委们也主动上前向他表示祝贺。
  巴西评委说:“你的声音很好,要注意让每一个音符都灌注到音乐,里去。”
  德国评委也向他提出了宝贵意见。
  当地评论写道:“是的,他的表现证实了他的确值得我们关注,第三轮中弹出的第一个音就决定了这点,他自始至终都演奏得很精美。他才18岁,可弹奏奏鸣曲时,就像个有贵族血统、技艺精湛的演奏家,他的阐释令人感到一种新的发现,找到了其中古典美理想的音乐比例,让人难以相信他仅仅是在中国学的钢琴。此外,他理想地把握住了玛祖卡舞曲的性格,大概谁也不会怀疑李云迪该进入决赛,不会怀疑他将在决赛中有更出色的发挥,因为他已经很好地进入了肖邦风格的某些领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