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郭台铭和他的富士康电脑

作者:徐明天




  7.5万元起家
  
  大陆第一代创业者,即使今天身价再高,谈及父母,都会有一种感恩之情。
  “我当年创业的钱,是我母亲标会来的10万(台币)块钱。”每每提起他的母亲,一米八个头的北方大汉郭台铭总会露出难得的温柔。
  因此,郭台铭在富士康大讲“感恩文化”。
  郭台铭祖籍山西晋城,父亲叫郭龄瑞,母亲初永真是山东烟台人。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在军队当兵的郭龄瑞携家眷来到台湾。作为第一代外省人,郭家的生活不但不安定,甚至颇为艰难。郭台铭兄弟姐妹四个,全家六口人的生活全靠当警察的父亲的薪水维持。所幸郭台铭头脑聪明,而且很能吃苦,在学校是孩子王。郭台铭点子多,说服大家富有煽动性,被同学们称做“锅盖”。他在家里对弟妹也有号召力,从很小的时候起,郭台铭就带着弟弟半工半读,每年暑假都会打工,赚取下学年的学费。
  1974年,24岁的郭台铭在部队服完役,正要开始做事,寻找机会,有个熟悉外贸公司的同学,打听到有一笔塑料零件订单,正在找公司承接。于是,郭台铭就和几个朋友商量办厂,把这笔订单接下来。郭台铭到台北建设部门登记注册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7.5万元人民币,是大家凑的。郭台铭当时刚从部队回来,没有什么钱,他的2.5万元是母亲标会得来的。
  但是公司开得并不顺利,经营非常困难,第二年,合伙的朋友决定撤资不干了。于是郭台铭又向岳父借了17.5万元,硬是把工厂顶了下来,公司也登记更名为“鸿海工业有限公司”。
  相信三十年前,母亲和岳父出资支持郭台铭创业,既是出于亲情,也是因为看到郭台铭是一个做事业的人。当时女儿林淑如坚持要嫁给郭台铭,岳父认为门不当户不对,并不愿意接受这门亲事,但是,他对郭台铭的能力还是认可的,因此,才借钱支持他。
  或许,当年那些撤资的朋友,看到今天郭台铭成为台湾首富,鸿海成为全球代工大王,心里一定追悔莫及。
  
  一头扎进制造业
  
  创业之前,郭台铭以中国海事专科学校航运管理科毕业的背景,进入当时台湾前三强的船务公司复兴航运,在当时有“台湾华尔街”之称的馆前路上班,担任排期及押汇工作,每天穿衬衫打领带,也就是今天的“白领”。当时正赶上美国对台湾的纺织品实行配额管理,下一年的配额要由前一年的输出量来决定,而输出的额度就要看船期的安排,船期越多,意味着明年的生意更大。因此,当时的航运公司掌握着许多纺织公司的命脉。郭台铭的工作就是负责船期的规划,是一个很吃香的差使,几乎每天中午都有人请他吃饭。
  但郭台铭没有流连于这种风光的生活中,而是选择了自己创业。按理说,有了在航运公司一年的经验,郭台铭应该深知海外贸易一转手就可以赚钱的奥妙,即使是去创业,也应该进入自己熟悉的外贸行业。但是,郭台铭看到的是贸易背后的东西:几乎所有的贸易产品,不是工业品,就是农产品。生产才是根本,才能带动服务业。因此,他决心去开工厂。
  即使是开公司,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诱惑,也不一定非要进入制造业。这种诱惑就曾出现在郭台铭的面前。
  1977年,鸿海的资本额增加到50万元人民币,他准备投资模具机器,盖一间属于自己的模具厂。
  这时候,有一个机会降临了。
  正当郭台铭筹集资金建模具厂的时候,一个土地掮客找上门来,向他兜售一块地。那是一块在土城永福宫后面的土地,1平方米才卖290元人民币。那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台湾土地开始进入狂飙的年代。如果抓住这次机遇,郭台铭就有可能进入房地产业了。
  郭台铭最后还是决定把第一笔资金用来打造自己的塑料模具厂。然而,不到半年时间,永福宫后面的那块地涨了三倍。其实,制造业的人都清楚,如果当时郭台铭一犹豫,去买了土地,就再也不可能回到制造业来了,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富士康了。
  
  颠覆模具行业的陋习
  
  创办公司的第二年,郭台铭就领悟到了模具的重要性。
  “天下没有最好的办法,但有更好的办法。”郭台铭不但有洞察力,能洞悉要害所在,而且善于行动,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挣到第一笔钱,他就决心投资建设自己的模具厂。他从大学招进一批机械系的学生,提出要按照标准化生产流程来开发模具,改变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传承模式。这就要求那些有经验的员工公开技术,而这些员工却认为这是端了他们的饭碗,不但集体抵制,甚至集体辞职,可见改变旧的观念和模式是多么困难。郭台铭一横心,干脆一律聘请外面刚毕业的学生,全部重新教起。
  这样做,付出的成本是很高的。因为要培养出一个模具师,没有几年的磨练是不行的。因此,郭台铭的模具厂经营得很辛苦,成本又比别人高。
  但是,郭台铭知道,机械行业比的就是模具,只有改变台湾模具行业的陋习,才能建立起适应现代工业的模具产业,从而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因此他一再强调,一天不自我累积模具技术,便要受制于人一天。
  坚持走自己的路,过了六年,郭台铭才开始收获改进模具的成果。因为有了自己的塑料模具机器,郭台铭就有能力和更大的公司合作,也更积极地投入OEM塑料精密零组件。1979年,鸿海和大同公司“合作开发”彩色电视用“返驰变压器”的“高压线框组线”,其他的OEM产品,还有“美式电话座零组件”等。
  
  瞄准电脑连接器
  
  1980年,郭台铭在日本大阪度过了30岁的生日。
  三十而立,在三菱公司吃过饭,一个人回到旅馆后,郭台铭禁不住感慨万千。那天晚上他到底想到了什么?他后来披露说,当时他是为了购买模具机器亲自到日本去的,参观了日本人的实验室,看到日本大厂长期扶持“配合厂商”,教他们开发新零件、做市场计划,让小厂在技术、质量和数量方面都成为稳定的“卫星工厂”。
  郭台铭经常去日本买机器,也对未来的市场趋势做了一些细致的市场调查,他认定,电子游戏机和电脑是未来的成长主流,特别是个人电脑将有大的发展。
  郭台铭的“运气”总算来了。鸿海开发的连接器正好搭上台湾信息产业急速成长的好势头。1981年,IBM推出第一台个人电脑。此外,当时电子游戏机风行,鸿海业绩颇好,员工扩增到300人,资本额从1982年的400万元人民币,一下子增加到了1983年的1150万元人民币,增长了两倍。
  1983年,鸿海利用日本进口的新设备,开发完成电脑业使用的电脑连接器,鸿海开始与电脑厂商建立业务关系。这也是鸿海正式进入PC领域的第一步。
  到了1985年,鸿海中高层举行了一次为期两天的闭门会议,进行竞争策略的规划研讨,研究第一个“五年计划”。
  参与这次会议的有关专家认为,郭台铭非常重视技术开发与专利保护,形成了精密模具的开发技术与专利。虽然电脑连接器只是鸿海产品的一部分,但由于其拥有精密模具的开发技术,让鸿海面临许多新的市场机遇,比如生产照相机、家电、机械工具,甚至化妆品所需要的精密零件。而个人电脑已进入萌芽阶段,很可能会成为90年代成长最快的高科技产品。
  两天的闭门会议使鸿海上下达成共识:专注于个人电脑连接器,主攻世界级电脑客户,五年内成为世界第一大电脑连接器制造供应商。
  如果说,五年的模具功夫让鸿海站了起来,而接下来的五年则让鸿海看清了正确的方向,专注于电脑连接器使鸿海迈出了第一步。
  
  引进海外管理理念
  
  引进国外先进的机器设备,大大提升了鸿海的加工能力,同时,鸿海在悄悄做着另一件事情——提高管理能力。郭台铭强调:“跆拳道打得好,一定是马步扎得稳。你知道少林寺和尚武功千变万化,是过去多少年挑水上山的结果吗?”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