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明成祖为何迁都北京

作者:熊召政




  元朝国祚短暂,不到一百年,但对于北京的建设,却是功不可没。有一个叫刘秉忠的汉人,既当过和尚,也当过道士,还精通《周易》,因此得到忽必烈的信任。1256年,他受命在滦河上游修建开平城。他在建城中显露的才华深得忽必烈赏识。于是在1267年刘秉忠再次被任命为元大都的营缮官,即建城总指挥。1276年,元大都建成。这一年,南宋都城临安(杭州)陷落,赵宋政权灭亡。
  据张清常先生考证,刘秉忠并非纯儒,又得蒙古族皇帝信任,所以他敢突破旧制,提出独特的建城方案,当时民间都知道刘太保(秉忠)设计的章法是哪吒城。哪吒是佛教传说中的护法神之一,又称哪吒太子。刘秉忠把元大都设计成长方形。如果从高空俯瞰,会发现元大都形似三头六臂双足蹬着风火轮的哪吒形象。
  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元顺帝弃元大都逃走。八月徐达攻入城中,改大都为北平府。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改北平府为北京。
  朱棣迁都北京,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前面提到的,北方虏患不绝,建都在北京,便于就近制御。当然,西安、开封都可选择,但朱棣在北京住了二十多年,对这里有感情。而且,到了明朝,西北的少数民族如匈奴、回纥等都已式微,而东北地区的契丹、女真、鞑靼都仍存在着骚扰中原的能力,对付东北的“虏患”,北京显然比西安更具有地理优势;第二,由于“靖难”之役,朱棣在南京杀人太多。建文帝的支持者,多半是江南士族,朱棣对他们大开杀戒,因此结怨于江南。再继续呆在南京做皇帝,已经失去执政基础。因此他从取得皇位的那一天起,就有了迁都的打算。
  迁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是北京经过元末的战火,毁坏严重,重建皇城,并非朝夕之事;二是初登皇位,立刻提出迁都,会让人误会他“胆怯”,不敢在南京皇宫内号令天下;第三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北京定为首都,所需钱粮,还得仰仗江南,以当时的运输条件,这也是个不易克服的困难。
  不过,朱棣委实不喜欢南京,从永乐七年开始,他让太子留在南京监国,自己时时跑到北京住下来。当时的情况是南京仍作为首都,而北京则成为行在。实际上,早在永乐四年,朱棣就开始了北京的建都工作。
  据传,明北京城及皇宫的设计者是姚广孝,这个姚广孝同元朝的刘秉忠一样,也是和尚出身。所不同的是,姚广孝到死也没有还俗。
  姚广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和改建北京城。他没有保持“哪吒城”,而是按儒家的观点,把北京建成一座方城。而皇城(紫禁城)则在方城的正中央。
  北京城的建设,整整进行了十五年。这期间,为配合迁都,朱棣做了两件事:一是从江南各地向北京大量移民;二是疏浚运河,打通南北的运输干线。据记载,洪武三十年,通过海运由南输往北方的粮赋只有七万石。永乐六年,就增至六十五万石。永乐十二年,由运河输往北京的粮赋增至五十万石,另还有四十万石由海运输入。到了十六年,由运河输往北京的粮赋就已高达四百六十万石。
  当北京的财赋供给与人口都不成问题时,朱棣就发出迁都的诏令。北京不再是“行在”而变成了首都,南京则变成了留都。
  迁都的正式实施是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此前,朱棣封赏所有参与都城兴建的人员,其中有一个苏州匠人蒯祥,封为工部侍郎。如果说姚广孝是明北京城的总设计师,这个蒯祥就是总工程师了,所以功劳很大。
  
  仁宗的短命成就了北京城
  
  迁都最初的几年,围绕该不该迁都的问题,一直争论不断。朱棣为了压制反对派意见,杀过几个人,包括前面提到的萧仪。
  自从萧仪死后,朱棣再没有为迁都的事杀过人。这是因为那一次雨中跪辩,所有的部院大臣与科道言官都看清了朱棣的决心:迁都不容置疑,哪怕老天爷震怒,再雷劈十座奉天殿,朱棣也决不会把金銮殿搬回到南京去。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死。他的儿子仁宗继位。次年改元洪熙。仁宗同他的爷爷朱元璋一样,喜欢南京,登基之后,他决定把首都再搬回南京。但刚有这个想法,他就死了,在位还不到一年。仁宗的儿子宣宗继位,他是朱棣生前最喜欢的皇太孙。宣宗同朱棣一样喜欢北京,于是更改父皇的旨意,作出了暂不迁都的决定。这个“暂”字是为了给父皇一个面子,其实宣宗压根儿就不想迁都。
  所以说,某一个地方的兴衰,的确与政治家的决策有很大的关系。如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该城是张居正执政期间,为开放边境贸易而倡议修建的“板升”城;再说今天的深圳市,如果不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恐怕至今还是保安县的一个小渔村。北京城的运气非常好,一是碰到了忽必烈和朱棣这样两个皇帝,对它情有独钟;二是负责修城的刘秉忠与姚广孝,都是非常有见地的设计师,没有他们,北京城不可能有令世界瞩目的帝京气象。当然,仁宗的短命也是北京城作为首都得以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他再活十年,北京城会是怎样的命运,就很难说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