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天上掉下来的皇太子

作者:孟宪实




  那么李治真的一点努力都没有吗?不,史书记载,李治与李泰有过一次短兵相接。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有过这样的记载:
  魏王泰恐上立晋王治,谓之曰:“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治由是忧形于色,上怪,屡问其故,治乃以状告,上怃然,始悔立泰之严矣。
  元昌,是他们的叔叔汉王李元昌,参与了李承乾的谋反计划被赐死。李泰借李元昌给李治施压,是希望李治懂得厉害主动撤退。最近有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李元昌的墓志,贞观十七年,李元昌不过25岁。所以他跟太子、跟晋王都能玩得很好。这个时候,李泰考虑过自己是哥哥吗?当然没有。他只是把李治当作竞争对手而已,不会考虑手足之情的。李治的反应呢?紧张,不知如何处理。后来被唐太宗发现神色不对,反复询问,才了解真相。唐太宗认为李治表现更好,有保护哥哥不告发的意图。这事,对于李泰而言,增加了一个失败的因素。
   李泰的用意,是在迫使李治低头让位。你跟谋反的汉王元昌关系密切,他已经暴露,你也不能没事。你自己有这样的问题,还要来跟我争太子吗?李泰的用意,李治应该很清楚。李治可以有几种反应。第一,与李泰针锋相对,恶口相向。但是,这样不会为自己争得分数,因为两个吵架的人,任何一方的形象都会受损。第二,他可以立刻向唐太宗汇报,说明实情,李泰如何如何说。但是,那样会留下打小报告的印象,有背后整治哥哥的嫌疑。第三,干脆把事情彻底隐藏起来,不让人发现。但是,那样太便宜了李泰。最后,李治采取的是最有利的一种,既没有让自己处于被怀疑的位置,又巧妙地暴露了李泰的活动。甚至让太宗觉得,李治用心良苦,是在保护哥哥。
  在存在多种可能的情况下,李治选择了最有利的一种方案。说明他的这个表现,不是自然反应,而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李治以退为进,巧妙地暴露了哥哥,并取得父亲的好感。于是,这成了李泰失败而李治成功的一个因素,太宗后悔答应李泰,决定改弦更张,放弃李泰。可见,在李治当太子这件事情上,李治看起来是无所作为,其实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最终取得胜利。
  贞观十七年(643)四月乙酉(六日),废黜太子承乾。第二天,宣布李治为新的太子。唐太宗决定,今后谁也不许经营太子之位,凡是经营者一概抛弃:
  上谓侍臣曰:“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李治不主动告发李泰,在唐太宗看来是在保护李泰,十分符合唐太宗这个时候的心思。不仅如此,李治确实没有留下任何经营的痕迹,连他告发李泰私下的言论,都显得是被迫的。这个时候的李治,虽然只有16岁,可是他的行为已经很成熟。通常说,年龄大一定经验丰富,但在这件事上可见例外时常有之。在政治上,李承乾不成熟,李泰显然也不成熟,而年龄小的李治最成熟。这个结论如果成立,那么李治当太子应该说也不是天上掉馅饼,是有必然性的。
  李治成为争夺太子的黑马,一点都不奇怪。所有的人都没有看到李治在经营,所有的人都在为李治而努力。连意志力超人的唐太宗,也为李治改变了主意,放弃了李泰而支持李治。历史记载表明,李治什么也没有干。连后来的历史学家也认为,李治当时还是一个小孩子。他们认为,长孙无忌要拥立李治,就是看中了李治的年幼无知。事实上,李治完全达到了无为无不为的境界。从高祖李渊的时候起,唐朝就开始推崇道教,推崇老子,但是从唐高祖到唐太宗,看来对老子的理论都没有什么透彻的理解。无为而无不为,看来只有李治把握得切实。
  李治就这样轻松地当上了太子。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责任编辑:刘方 岳秀坤 张晗
  定价:29.00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