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一生正气胡耀邦

作者: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组




  
  1915年11月20日,胡耀邦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14岁只身投奔革命,18岁加入共产党,19岁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22岁被毛泽东“钦点”当上抗大政治部副主任。26岁认识了延安女子大学的安徽姑娘李昭。两人结婚。
  团中央许多同志还记得,37岁的胡耀邦笫一次走进机关大院的样子:留着小平头,身材瘦削,乌黑的眼睛炯炯有神;穿一双圆口布鞋,衣着朴素,像个风尘仆仆刚从山区回城的小青年。胡耀邦给人第一感觉是平和与敏捷。他立下规矩:团中央干部之间不准称呼官衔,见面一律称同志。胡耀邦在团中央工作14年,从书记处书记到机关干部,从秘书、公勤人员直至食堂大师傅、传达室老头儿,见他都叫“耀邦同志”。他个性非常随和,吃饭和大伙儿一样拿着碗上大食堂,一边排队一边和人聊天或谈工作。
  在胡耀邦的影响下,那时的团中央充满人情味。干部们亲如一家,互帮互助。孩子们一块上学,一起玩;玩累了,离谁家近就在谁家睡觉。胡耀邦提倡“朝气蓬勃,实事求是”的作风,最喜欢引用的一句话是:“谁掌握青年,谁就掌握未来。”共青团工作在他的主持下,搞得有声有色,十分活跃,屡屡受到毛泽东的赞扬。
  胡耀邦很得毛泽东的赏识。他思路敏捷,文笔流畅,善于言辞,为人机灵、单纯。但是庐山会议后,政治嗅觉敏感的人们开始察觉出毛泽东对胡耀邦的冷淡。胡耀邦在批判彭、黄、张、周的大会上表现沉默,就连在小组讨论的发言记录上也只留下了几行字。彭老总罢官后,他还跑到彭家去看他。这些都引起毛泽东的不快。胡耀邦说:“从那以后,主席有一两年不大理我。让我坐了冷板凳!”此后的中央会议也很少通知他参加。
  尽管政治生命起起伏伏,胡耀邦的家庭生活却一直非常温馨。他与母亲、岳母、妻儿、侄女组成了一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最初住在团中央机关小院,后来搬到富强胡同6号,一个据说是慈禧太后奶妈宅邸的四合院。院子里种了许多花草和果树,从早到晚弥漫着饭香,因为家里经常高朋满座,客人一批批地来,有些人吃住都在胡耀邦家。胡耀邦的工作方式很特别,他不大去机关上班,喜欢把人约到家里来谈话、汇报工作、研究问题、撰写文章。他的书房和客厅,简直成了团中央的另一个书记处办公室。屋子里常常黑压压一群人,烟雾腾腾,像失了火似的。在胡耀邦子女们的记忆中,很少有仅是一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餐桌上似乎总有客人。孩子们觉得父母虽然并不陌生,却也不太熟悉,至少不太亲切。
  1962年,胡耀邦以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身份带职下放,担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1964年年底,调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和陕西省委第一书记。
  49岁的胡耀邦挂职陕西省委第一书记时,正值毛泽东发动的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如火如荼之时。陕西社教运动“左”倾的程度和恶果在全国来讲最为严重,1964年的粮食单产量比西藏还低。八百里秦川富庶之地的社员们过得比河北的农民还苦,多种经营被“以粮为纲”而“割了资本主义尾巴”,连上山砍柴和进城当保姆的收入也要退赔。农民生活相当贫苦,自杀事件层出不穷。全省逮捕6470人、扣留5000多人、开除党籍3200多人、开除公职1450余人,广大干部群众人心惶惶,生产形势十分严峻。
  胡耀邦为这难以置信的情况急得睡不着觉。他夜以继日地听取各个厅局的汇报,轻车简从到处与基层群众座谈。最后果断提出“大、宽、活”三项治理方针,放宽政策,搞活经济,暂停对干部的处罚,对9500多名“投机倒把分子”进行复查等。这逆流直上的谏言与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中央工作会议精神背道而驰,很快就受到了西北局和陕西省委某些领导的严厉批判,说他是“大刮翻案风”,“以停止革命的手段去抓生产”,“与中央对抗”等。
  1965年2月下旬起,西北局连开大会小会批判胡耀邦,直批得他突发大脑蛛网膜炎,医生说有生命危险,才被送进医院。但一俟病情稍有缓和,便继续批判不止。胡耀邦调任陕西的半年里,工作了99天,挨批判100天。6月上旬,叶剑英元帅偕同张宗逊、张爱萍上将突然乘军用专机来西安“视察军事工作”。原来,叶帅从贺龙那里听说胡耀邦在陕西挨整,深为忧虑,当即挺身而出,约同两位上将西行搭救。
  叶剑英自解放后,也因为抵制“左”倾错误而不断受批,当时正赋闲在京,挂名军事科学院院长之职。他们一行三人到达西安后,在当晚西北局和陕西省委的欢迎宴上,张爱萍故意说:“我们一进潼关,就看到陕西的麦子长势喜人,看来会有一个大丰收。耀邦瘦了,陕西肥了,耀邦对陕西是有功的啊!”西北局和陕西省委的人听了哑口无言。宴会结束后,叶剑英把胡耀邦单独留下,询问他挨斗的情况。叶帅说:“老弟啊,你在旧社会少吃几年饭,你斗不过他们呐!在西安说不清楚,回北京去谈嘛!”胡耀邦说:“我走不脱!”叶帅说:“我带你走!”
  胡耀邦以回京治病为名,向西北局请假。西北局明知是叶剑英要带他走,因此也无可奈何,无法阻挠。1965年6月20日,胡耀邦乘叶帅军用专机返回北京,继续在共青团中央工作,但政治风暴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更为严酷的厄运正等待着他。
  
  1966年,“文革”爆发,整个中国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狂热。由于这场运动是从千百万少不更事的青年学生中兴起的,负责北京市中学生“文化大革命”的共青团中央,不可避免地继北京市委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后,成为第一批被批判和打倒的对象,胡耀邦也成了“文革”开始后最早被拉出来示众、批斗的中央委员。1966年8月13日晚,北京工人体育场召开十万人群众大会,会上突然宣布毛泽东的命令:改组团中央书记处。从此,团中央机关就天天人山人海,北京几十所大中学校的红卫兵先后跑来造反。胡耀邦和其他几位书记被禁闭在办公楼里,丧失了人身自由,不断地接受批斗和审问。这时他已经清楚地感觉到,这次运动不像以往那样简单!
  “文革”一开始,胡耀邦还只是在团中央机关大院挨斗,没多久就被学校、其他机关和社会上的各种单位“借”去游街、批斗。辱骂、殴打、坐“喷气式”成了家常便饭。胡德华骑车去接父亲的那天,胡耀邦刚从北京长辛店的批斗会场回来。他被技校的学生们斗了整整一天,全身衣服被皮带抽成一条条一缕缕,浑身上下满是血污、痰迹和汗渍,走路一拐一拐的,脖子也被扭伤了……胡德华当场难过得掉下泪来。他雇了辆三轮车,把父亲抬到车上,慢慢拉回家。胡耀邦躺在沙发上,半天没说一句话,喘息了很久,才吐出一口气,用手指着胸前口袋,嘴角抽搐,还是说不出话。女儿满妹见状,上前从父亲口袋里摸出一张信纸,纸上笔迹颤抖,字大行稀地写着:
  孩子们:
  一、这是本月底生活费,希望你们节约使用,学会过苦日子;
  二、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要相信党,相信毛主席。
  胡耀邦
  拿着父亲的信,看着父亲的惨状,胡德华再次忍不住流下眼泪。当晚,“造反派”闯到家里,带走了胡耀邦。此后一年多时间里,胡耀邦白天挨批斗,晚上扫厕所,团中央大礼堂和机关大院的卫生也归他负责。
  此时,高中尚未毕业的胡德华在清华附中住校,很少回家。富强胡同6号的胡家四合院已被“造反派”砸得面目全非。顶棚被扯破,地板被撬开,父亲精选收藏的各类图书被抢的抢,撕的撕,所剩无几。在北京市委工作的母亲李昭被关押在“牛棚”里,不许回家。父亲被打得不能动弹,“造反派”才允许家属每日去给他送饭。胡德华经常和妹妹一起给他送饭、送药,陪他到医院看病。直到1967年3月中央下发文件,抓叛徒、特务的运动成了“造反派”的新的兴奋点,被江青说成“从‘红小鬼’变成‘胆小鬼’”的胡耀邦,日子才开始好过一点。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