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亦商亦政庄希泉

作者:高红霞




  庄希泉出身商人家庭,自己也经商,家族产业遍及上海、香港和东南亚。但他的一生,从投身反清到参加共产党的活动,革命者的身份几乎将商人的身份掩盖。他95岁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对他的评价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新中国侨务工作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生前曾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侨委副主任委员,全国侨联主席、名誉主席,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以及华侨大学董事长等重要职务。
  像许多福建人一样,上海不是庄希泉的主要定居地,庄希泉前半生的活动地点遍及南洋、香港、厦门等地,因为这些地方既有他家族的产业,也是他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然而上海是庄希泉从政的起点,也有他家族的产业。在上海,他曾担任过泉漳中学董事长,而泉漳中学曾是中国共产党重要活动基地之一,这不能不说与庄希泉有很大关系,他的夫人也病逝在上海。
  庄希泉祖籍福建安溪,1888年9月9日,出生在福建厦门白鹭岛商人家庭。9岁进入私塾读书,后就读厦门东亚学院,又到前清举人周墨史创办的私人学馆读了几年。庄希泉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国遭受各帝国主义国家疯狂宰割的年代,他的启蒙老师陈观波是前清秀才,又是南洋归侨,学兼中西,思想开明,不时给庄希泉讲述孙中山在海外的革命活动故事,还介绍章太炎、邹容等革命者的著作让他阅读,这对庄希泉爱国主义思想形成影响很大。
  庄希泉亦商亦政的道路是从在上海泉漳会馆结识沈缦云开始的。中华民国建立后,他以华侨商人的身份三下南洋,帮助同盟会筹款,为孙中山的实业救国和反袁活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06年,庄希泉18岁,按他父亲的愿望,该是子承父业的时候了,父亲庄有理让他到上海自家开办的“庄春成商行”任经理。当时上海的泉漳会馆是福建反清志士聚会的场所,庄希泉在那里结识了被孙中山誉为“功在民国”的前清举人沈缦云,此时沈缦云已弃学从商,任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议董。通过结识沈缦云,庄希泉阅读了不少进步书刊,改变了他一生的道路。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上海光复,上海革命党人成立了沪军都督府,陈其美任都督,沈缦云被任命为都督府财政总长。当时国库空匮,军无粮饷。为渡过难关,沪军都督府派沈缦云率领“南洋募饷队”一行七人赴南洋,庄希泉为其中成员。临行前沈缦云奉调赴南京,队长一职易人。募饷队抵新加坡后,代理队长因渎职被撤,遂由庄希泉负责。在新加坡,庄希泉第一次与爱国侨领陈嘉庚见面。陈嘉庚是庄希泉同乡,新加坡也是闽籍华侨比较集中的地区,在陈嘉庚及广大南洋华侨帮助下,数十万两银元的筹集任务顺利完成。接着庄希泉又赴槟榔屿,在那里由陈新政等人介绍加入同盟会。1912年,孙中山先生被迫辞去大总统职务,决心“实业救国”。他命沈缦云等筹办“中华实业银行”,需要筹集经费,一千万股份有一半要到南洋华侨中招募。沈缦云邀请庄希泉再度赴南洋,三个月内,完成了募集500万股份的任务。中华实业银行很快成立,孙中山任名誉董事长,沈缦云任总行行长,南洋总分行设在新加坡,由吉隆坡矿业家陆秋杰任经理,庄希泉任协理。
  1914年到1921年初,庄希泉基本上在南洋群岛开展抵制洋货、推销国货和创办学校等活动。1916年为了实现实业救国,庄希泉在新加坡和陈楚楠等为抵制洋货、推销国货,合股创办中华国货公司,庄希泉任经理。1917年,庄希泉与张永福、陈楚楠、林瑞轩、黄肖岩等发起创办南洋女子中学,探索“教育救国”道路。除小学之外,兼办师范科,推选陈楚楠为总理(董事长),聘请余佩皋为校长;1919年,庄希泉继任总理(董事长)。这不仅使南洋有了一所名校,也给庄希泉的生活带来变化,女校长余佩皋成为他一生的伴侣。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南洋女子师范学校遥相呼应,首先带头上街游行示威,使学校名声鹊起。
  1920年5月,英属殖民政府推出了一个24款的《海峡教育条例草案》,对华侨学校的华文教育施加种种限制。《条例》规定政府有权可以随时关闭学校;教员须经政府许可,持有准状,然后方能充当,否则,立时驱逐出境;如果政府查出学校有不合政府旨意的,当重责学校之负责人;教科书须由殖民政府编订;从中国来侨居入学的学生也必须经过政府的审查批准;并规定了罚款、取缔等各种措施。这是英国殖民政府的釜底抽薪之计,是一个以控制、扼杀华侨教育为手段,以镇压华侨爱国运动为目的的苛刻条例。这一行径,激起了当时英属新马地区三百多所侨校师生和数百万华侨的义愤。庄希泉和余佩皋联合陈寿民、张国基等华侨教育界人士,成立了“华侨学务维持处”,发动了一场震动马来亚半岛的“争人格,反苛例”的斗争,在抗议书上签名者达二十多万人。庄希泉被推举为三位华侨请愿代表之一,到新加坡华民政务司抗议、申辩;余佩皋则被选为回国请愿代表,准备赴厦门、上海、北京等地演讲宣传,要求中国政府提出国际交涉。这是中国“五四运动”后海外发生的一次规模较大的爱国运动。
  7月24日夜间,殖民当局突然下令拘留庄希泉,将他关进亚朗敏监狱,进行秘密审讯,妄图扑灭这场运动。按英国法律,拘留不能超过两星期,可是,庄希泉却被关押了三个月之久。他决心以法律为武器与殖民当局周旋。庄希泉倾尽钱财,聘请律师,官司一直打到英国伦敦。最后,伦敦的法庭终审裁决:总督拘留逾期违法,庄希泉得到释放。这场诉讼的胜利震动了南洋侨界,海外侨胞都觉得扬眉吐气,当地华侨举行了盛大的集会,欢迎这位“伟丈夫”出狱。庄希泉因此名扬南洋群岛。但是,殖民当局对这个“危险分子”并没有就此收手,他们采取前门放、后门抓的手法,在庄希泉被释放并与余佩皋于11月7日结婚的第二天,再次下令拘捕庄希泉,并在10天之后,不容申辩就宣判“永远驱逐出境”。1921年1月12日,庄希泉被三名侦探强行押上轮船,回到上海。
  到上海后,庄希泉与先期回国宣传请求声援的余佩皋会合,开始了教育救国活动。他们编写了数十万字的《南洋英属教育之危机》一书,揭露英国殖民者在迫害华侨教育方面的行径。夫妻双双南北奔波,考察上海、苏州与厦门的办学条件,顶住政治暴力、背负社会压力、冲破家庭阻力,创办“厦南女学”。考虑到南洋华侨的便利,他俩最终将校址选在厦门。余佩皋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发表了《致海外侨胞书》:“予自回国以来,有劝余在苏州、上海开办学者,予以江苏教育较厦门发达,予欲办学当在教育未发达之区,此予在厦办学之原因。况厦门为福建下游总汇,南洋华侨息息相关,在厦办学,则南洋学生回国求学尤较上海为便矣。”
  在爱国侨胞的支持下,1922年5月1日,“厦南女学”在厦门虎头山北麓庄氏祖宅创立并正式开办。余佩皋任校长,庄希泉任董事长。厦南者,厦门、南洋之谓,以此表达对南洋父老兄弟姐妹和新加坡南洋女中的思念。庄希泉、余佩皋在办学过程中,敢于冲破家庭阻力,顶住社会压力,抗议政治暴力。庄希泉的一位老师当时任厦门同文书院院长,他对庄希泉说:“余佩皋要提倡男女平等,你要做运动,这都不妥!”同时,庄、余还要做家庭工作,纠正长辈、同辈对新式教育的偏见,把家族的小弟弟、小妹妹共十多个,悉数接到厦南女中及其附小读书。厦南女学后改为“厦南女子中学”(简称“厦南女中”)并附设小学。厦南女中在艰难困苦中办得很出色,学校以教育与救国相结合为宗旨,提倡自由、科学、反帝、反封建,开展歌舞、戏剧活动,推广普通话。
  1925年初,庄希泉和余佩皋加入改组后的国民党,均任国民党福建省临时党部执行委员。这一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很快波及全国。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的厦门,迅速掀起反日高潮。厦南女中的师生们带头上街游行,抵制日货;他们慷慨陈词,为受难同胞募捐,爱国革命气氛弥漫鹭岛。庄希泉还联合各界发起组织“外交后援会”,领导厦门罢工、罢课,抵制日货。日本人、国民党右派对此极为恼恨,寻找理由,加紧迫害庄希泉,无理将他拘禁。7月4日,日本驻厦门领事馆,以庄希泉父亲庄有理曾在台湾经商,有台湾居留证即为日本侨民(当时台湾处于日本统治下)为由,将庄希泉押送台湾审理。消息传开,厦门80多个团体出面抗议交涉。庄希泉上船离港那天,码头上聚集了数千名前来送别的群众,庄希泉站在甲板上,向人们大声疾呼:“我是中国人!”在台湾,他被关押了九个月,日本当局一再威逼利诱,声称只要他承认自己是日本统治的台湾籍人,并公开声明退出中国国民党,不再担任福建省临时省党部执行委员,便可获释。这些要求遭到庄希泉的严词拒绝。在多方的营救和舆论的压力下,日本当局不得不在1926年4月将其释放。但日本人规定他只能留在台湾或日本居住,不能回中国大陆。他想了一个金蝉脱壳的办法,先到日本东京停留了一段时间,再搭乘途经上海去台北的轮船,当船经停上海码头时,他丢下行李,乘人不备,离开码头,潜回市区。回上海后,他申办中国公民证,并在《新闻报》上发表声明:“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为了更明确表达他热爱中国,是一个中国人的心意,特地取名“庄一中”,并刻一方图章,以表心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