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凌青:从中央外事组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成立

作者:凌 青




  中央外事组在山西临县诞生
  
  1947年国民党进攻延安前夕,美军联络组撤出延安。当时,美军组长是一位名叫赛尔斯的上校军官。他们是分批撤退的,最后只剩下几个人,赛尔斯最后走。撤退时间,我记得是在3月7日。就在美军联络组撤走前两个多月,赛尔斯上校还举行新年招待会,刘少奇夫妇、朱总司令夫妇都出席了,气氛友好。赛尔斯上校走时,送他上飞机的中方代表只有我了(作者当时在中央军委外事组工作——编者注),没有更大的官送他了。他上了飞机,频频向我们挥手致意,但这时,国民党军队已在美国武器装备支持下向延安进发了。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空城的时间是3月19日。
  美军官兵撤走后,我们自然也没有必要再呆在延安。我同马牧鸣、毛立青等同志一起背着行李、背包,从延安撤出,一直走到黄河边,夜渡黄河,继续随着中央队伍走,也不知道目的地是什么地方。后来,走到山西临县三交镇附近,朱总司令的警卫员李树槐(解放后任公安部警卫局局长)骑马赶过来,传达上面的指示,说是就地停下,不走了。我们就在三交镇附近住了下来。后来才知道这一带就是当时中共中央后方党委的驻地,党委书记是叶剑英,杨尚昆、邓颖超担任副书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都在陕北前线打仗,原延安中央机关中不需要留在陕北的,也都聚在了这里。
  过了一个多月,记得是在1947年5月1日,叶剑英、王炳南把我们这些人找在一起,宣布中共中央外事组成立和外事组领导成员名单。外事组主任就由叶剑英担任,副主任是王炳南。王炳南是20世纪20年代就入党的老党员,一直协助周恩来搞统战工作,西安事变时,曾为我党统战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外事组设顾问一人,是马海德。下面设三个处。即研究处、编译处和新闻处。研究处处长是柯柏年,当时没有副处长,1948年,张香山来任副处长。编译处处长是徐大年(解放后名徐永煐)。徐永煐是20世纪20年代入党的老同志,也是唯一长期在美国工作,直至1947年延安撤退前才回国的党内有留美经验的同志。编译处副处长是章文晋。章文晋是周恩来同马歇尔谈判时的翻译和助手,英文好,工作作风细致认真。新闻处处长是董越千。董越千在晋察冀军区时曾给白求恩当过英文翻译。新中国外交界的重臣或元老级干部,如黄华、乔冠华、龚澎当时都没有在外事组。黄华随刘少奇和朱德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到晋察冀军区的阜平去了,后到西柏坡,续任朱总司令秘书。乔冠华、龚澎都留在香港工作,没有回来。另一元老陈家康代表中国青年组织到布拉格开会,也没有到外事组。
  处下面设有科。研究处设两个科,第一科科长就是我,负责编《美国手册》;第二科科长是吴青(女)。吴青是燕京大学学生,较早加入共产党,后来代表中国去布拉格参加国际妇联的工作。吴青走后,由王朴继任科长。王朴英文好,抗战末期参加东江纵队工作。第二科负责编《供您参考》。这是一个不定期的内部刊物,根据当时所获得的有限的外国报刊材料编写,由柯柏年主编。
  编译处下只有一个科,科长是马牧鸣。该处负责翻译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几个主要文件,即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刘少奇的《论党》、朱总司令的《论解放区战场》。
  新闻处下设两个科,一个科长叫陈应,另一科长是刘华锋。除三个处外,还设一个行政科,科长是曾远辉(后任满洲里外事处处长),副科长是郭戈奇(后任成都大学教授)。
  1947年5月1日,叶剑英主任向中央就上述情况作了报告,指出:“外事组包括南京、北平、延安三处外事人员,已于5月1日改组,现有工作人员二十余人,分为三处。”并详细报告了各处工作计划。其中,研究处的题目有:“一、四外长会议后形势与中国问题;二、美国经济恐慌;三、英美矛盾与美国走向孤立;四、党的外交政策。”编译处主要是上述各译题。关于新闻处工作,则报称:“参考材料每日印五六页,已出十一期。”
  当时解放战争开始,敌强我弱,忙于打仗,实际上没有什么外事工作,为什么还要成立一个外事组呢?这是根据周恩来的意见办的。周恩来认为,这批干部有一些外事经验,也懂一点外文,可能成为新中国搞外交的骨干。不要走散了,以后不好找。应该成立一个机构把他们保留下来。
  我们这些人来自四面八方,如有从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回来的,包括柯柏年、王光美、董越千、刘华峰、王朴等同志,有从重庆、上海、南京回来的,如王炳南、章文晋等同志,有从延安出来的,有我和马牧鸣等。外事组当时聚集了大约二三十名干部。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人后来成为外交工作的骨干。张香山解放后做过中共中央联络部副部长。徐永煐解放后做过外交部美澳司司长,后转抓中央编译工作,主持翻译毛选。章文晋解放后任外交部副部长、驻美大使。董越千解放后做过外交部国际司司长、办公厅主任、部长助理、驻瑞典大使。张颖(章文晋夫人)曾任全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吴青后来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妇联工作。马牧鸣任外交部翻译室主任,驻尼泊尔、西班牙大使。陈应20世纪60年代任驻蒙古使馆参赞。刘华锋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陈浩长期担任周恩来的外事秘书。王凝任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褚启元任驻津巴布韦大使。陈佩明任新华社高级记者、国际部主任。刘文仲任外交部档案室主任。孙少礼任外交部新闻司专员。赵颖任外交部干部司副司长,等等。
  
  外事组的日常工作
  
  外事组成立后,与其他部门并称为中央八大机关。究竟是哪八大机关,我也说不清楚,大概是: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中央社会部、中央办公厅、军委办公厅等等吧。当时,周恩来虽然正转战陕北,协助毛主席指挥解放战争的全局,异常忙碌,但他仍然十分关心外事组的工作。1947年7月31月,他给叶剑英主任的指示信中指出,外事组的几件工作就是:“译好毛主席重要著作及少奇关于修改党章报告,编译两三本介绍解放区的小册子(如土地改革、爱国自卫战争),编译两三本研究国际问题的工具书(如美国手册、译词统一表、美共介绍等),有系统地研究几个国际专门问题(如美国独占资本或经济恐慌,联合国与战后各种国际会议,战后世界贸易问题等)。”并指示叶剑英主任设法“为外事组从外边订购最低需要的外文报纸杂志两份,委托黄华同志转交”(叶剑英、黄华当时均在河北省平山县)。在此前后,他还给王炳南写信说:“对于外事组,应将重心放在翻译几本毛主席的重要著作,编译几本有关美国的工具书,编译几本有关解放区基本政策的小册子,就是为这些事,花一二年功夫,都要得。”11月10日的信中又说:“编译方面,译毛、刘著作,望仍照原计划进行,勿停勿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