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内篇·應帝王第七

    7.0G夫無心而任乎自化者,應為帝王也。  

    7.1.齧缺問於王倪,四問而四不知。齧缺因躍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

    7.2.1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7.2.2有虞氏不及泰氏。7.2.3有虞氏,其猶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於非人。7.2.4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7.2.5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7.2.6其知情信,7.2.7其德甚真,7.2.8而未始入於非人。」

    7.2.2G1夫有虞氏之與泰氏,皆世事之跡耳,非所以跡者也。7.2.2G2所以跡者,無跡也,世孰名之哉!7.2.2G3未之嘗名,何勝負之有耶!7.2.2G4然無跡者,乘群變,履萬世,世有夷險,故跡有不及也。

    7.2.3G1夫以所好為是人,所惡為非人者,唯以是非為域者也。7.2.3G2夫能出於非人之域者,必入於無非人之境矣,故無得無失,無可無不可,豈直藏仁而要人也!

    7.2.5G1夫如是,又奚是人非人之有哉!7.2.5G2斯可謂出於非人之域。

    7.2.6G任其自知,故情信。

    7.2.7G任其自得,故無偽。

    7.2.8G不入乎是非之域,所以絕於有虞之世。

    7.3肩吾見狂接輿。狂接輿曰:「日中始何以語女?」

    7.4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經式義度,人孰敢不聽而化諸!」

    7.5.1狂接輿曰:「是欺德也;7.5.2其於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負山也。7.5.3夫聖人之治也,治外乎?7.5.4正而後行,7.5.5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7.5.6且鳥高飛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鑿之患,7.5.7而曾二蟲之無知!」

    7.5.1G以己制物,則物失其真。

    7.5.2G1夫寄當於萬物,則無事而自成;7.5.2G2以一身制天下,則功莫就而任不勝也。

    7.5.3G全其性分之內而已。

    7.5.4G各正性命之分也。

    7.5.5G不為其所不能。

    7.5.6G禽獸猶各有以自存,故帝王任之而不為,則自成也。

    7.5.7G言汝曾不知此二蟲之各存而不待教乎!

    7.6天根遊於殷陽,至蓼水之上,適遭無名人而問焉,曰:「請問為天下。」

    7.7.1無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問之不豫也!7.7.2予方將與造物者為人,7.7.3厭,則又乘夫莽眇之鳥,以出六極之外,而遊無何有之鄉,以處壙埌之野。7.7.4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為?」

    7.7.1G問為天下,則非起於大初,止於玄冥也。

    7.7.2G任人之自為。

    7.7.3G1莽眇,群碎之謂耳。7.7.3G2乘群碎,馳萬物,故能出處常通,而無狹滯之地。

    7.7.4G言皆放之自得之場,則不治而自治也。

    7.8又復問。

    7.9.1無名人曰:「汝遊心於淡,7.9.2合氣於漠,7.9.3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7.9.1G其任性而無所飾焉則淡矣。

    7.9.2G漠然靜於性而止。

    7.9.3G任性自生,公也;心欲益之,私也;容私果不足以生生,而順公乃全也。

    7.10陽子居見老聃,曰:「有人於此,嚮疾強梁,物徹疏明,學道不。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7.11.1老聃曰:「是於聖人也,胥易技係,勞形怵心者也。7.11.2且(曰)〔也〕虎豹之文來田,猿狙之便執斄之狗來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7.11.1G言此功夫,容身不得,不足以比聖王。

    7.11.2G此皆以其文章技能係累其身,非涉虛以御乎無方也。

    7.12陽子居蹴然曰:「敢問明王之治。」

    7.13.1老聃曰:「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7.13.2化貸萬物而民弗恃;7.13.3有莫舉名,使物自喜;7.13.4立乎不測,7.13.5而遊於無有者也。」

    7.13.1G1天下若無明王,則莫能自得。7.13.1G2令之自得,實明王之功也。7.13.1G3然功在無為而還任天下。天下皆得自任,故似非明王之功。

    7.13.2G夫明王皆就足物性,故人人皆云我自爾,而莫知恃賴於明王。

    7.13.3G雖有蓋天下之功,而不舉以為己名,故物皆自以為得而喜。

    7.13.4G居變化之塗,日新而無方者也。

    7.13.5G1與萬物為體,則所遊者虛也。7.13.5G2不能冥物,則迕物不暇,何暇遊虛哉!

    7.14.1鄭有神巫曰季咸,7.14.2知人之死生存亡,禍福壽天,期以歲月旬日,若神。鄭人見之,皆棄而走。7.14.3列子見之而心醉,歸,以告壺子,7.14.4曰:「始吾以夫子之道為至矣,則又有至焉者矣。」

    7.14.2G自聞死日也。

    7.14.4G謂季咸之至又過於夫子。

    7.15.1壺子曰:「吾與汝既其文,未既其實,而固得道與?7.15.2眾雌而無雄,而又奚卵焉!7.15.3而以道與世亢,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女)〔汝〕。7.15.4嘗試與來,以予示之。」

    7.15.2G言列子之未懷道也。

    7.15.3G未懷道則有心,有心而亢其一方,以必信於世,故可得而相之。

    7.16明日,列子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數矣!吾見怪焉,見濕灰焉。」

    7.17.1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壺子。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7.17.2是殆見吾杜德機也。嘗又與來。」

    7.17.1G1萌然不動,亦不自正,與枯木同其不華,濕灰均於寂魄,此乃至人無感之時也。7.17.1G2夫至人,其動也天,其靜也地,其行也水流,其止也淵默。7.17.1G3淵默之與水流,天行之與地止,其於不為而自爾,一也。7.17.1G4今季咸見其尸居而坐忘,即謂之將死;睹其神動而天隨,因謂之有生。7.17.1G5誠〔能〕應不以心而理自玄符,與變化升降而以世為量,然後足為物主而順時無極,故非相者所測耳。7.17.1G6此應帝王之大意也。

    7.17.2G德機不發曰杜。

    7.18.1明日,又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7.18.2吾見其杜權矣。」

    7.18.2G1權,機也。7.18.2G2今乃自覺昨日之所見,見其杜權,故謂之將死也。

    7.19.1列子入,以告壺子。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天壤,7.19.2名實不入,7.19.3而機發於踵。7.19.4是殆見吾善者機也。嘗又與來。」

    7.19.1G1天壤之中,覆載之功見矣。比之地文,不猶(卵)〔外〕乎!7.19.1G2此應感之容也。

    7.19.2G任自然而覆載,則天機玄應,而名利之飾皆為棄物也。

    7.19.3G常在極上起。

    7.19.4G機發而善於彼,彼乃見之。

    7.20明日,又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子之先生不齊,吾無得而相焉。試齊,且復相之。」

    7.21.1列子入,以告壺子。壺子曰:「吾鄉示之以太沖莫勝。7.21.2是殆見吾衡氣機也。7.21.3鯢桓之審為淵,止水之審為淵,流水之審為淵。淵有九名,此處三焉。7.21.4嘗又與來。」

    7.21.1G居太沖之極,浩然泊心而玄同萬方,故勝負莫得厝其間也。

    7.21.2G1無往不平,混然一之。7.21.2G2以管闚天者,莫見其涯,故似不齊。

    7.21.3G1淵者,靜默之謂耳。7.21.3G2夫水常無心,委順外物,故雖流之與止,鯢桓之與龍躍,常淵然自若,未始失其靜默也。7.21.3G3夫至人用之則行,捨之則止,行止雖異而玄默一焉,故略舉三異以明之。7.21.3G4雖波流九變,治亂紛如,居其極者,常淡然自得,泊乎忘為也。

    7.22明日,又與之見壺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壺子曰:「追之!」

    7.23列子追之不及。反,以報壺子曰:「已滅矣,已失矣,吾弗及已。」

    7.24.1壺子曰:「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7.24.2吾與之虛而委蛇,7.24.3不知其誰何,7.24.4因以為弟靡,因以為波流,故逃也。」

    7.24.1G雖變化無常,而常深根冥極也。

    7.24.2G無心而隨物化。

    7.24.3G(汛)〔汎〕然無所係也。

    7.24.4G1變化頹靡,世事波流,無往而不因也。7.24.4G2夫至人一耳,然應世變而時動,故相者無所措其目,自失而走。7.24.4G3此明應帝王者無方也。

    7.25.1然後列子自以為未始學而歸,三年不出。7.25.2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7.25.3於事無與親,7.25.4彫琢復朴,7.25.5塊然獨以其形立。7.25.6紛而封哉,7.25.7一以是終。

    7.25.2G忘貴賤也。

    7.25.3G唯所遇耳。

    7.25.4G去華取實。

    7.25.5G外飾去也。

    7.25.6G雖動而真不散也。

    7.25.7G使物各自終。

    7.26.1無為名尸,7.26.2無為謀府;7.26.3無為事任,7.26.4無為知主。7.26.5體盡無窮,7.26.6而遊無朕;7.26.7盡其所受乎天,7.26.8而無見得,7.26.9亦虛而已。7.26.10至人之用心若鏡,7.26.11不將不迎,應而不藏,7.26.12故能勝物而不傷。

    7.26.1G因物則物各自當其名也。

    7.26.2G使物各自謀也。

    7.26.3G付物使各自任。

    7.26.4G無心則物各自主其知也。

    7.26.5G因天下之自為,故馳萬物而無窮也。

    7.26.6G任物,故無跡。

    7.26.7G足則止也。

    7.26.8G見得則不知止。

    7.26.9G不虛則不能任群實。

    7.26.10G鑒物而無情。

    7.26.11G來即應,去即止。

    7.26.12G物來乃鑒,鑒不以心,故雖天下之廣,而無勞神之累。

    7.27.1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7.27.2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7.27.3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7.27.4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7.27.4G為者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