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真經注疏卷之二十五
|
河 南 郭 象 注
唐西華法師成玄英疏
雜篇庚桑楚第二十三
老聰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聰之道,
〔疏〕姓庚桑,名楚,老君之弟子,蓋隱者也。役,門人之稱;古人事師,共其驅使,不憚艱危,故稱役也。而老君大聖,弟子極多,門人之中,庚桑楚最勝,故稱偏得也。
以北居畏壘之山,其臣之畫然知者去之,其妾之絮然仁者遠之;
〔注〕畫然,飾知;絮然,矜仁。
〔疏〕畏壘,山名,在魯國,臣#1僕隸;妾,接也;言人以仁智為臣妾,庚桑子悉棄仁智以接事君子也。楚既幽人,寄居山藪,情敦素樸,心鄙浮華;山旁士女,競為臣妾,故畫然舒#2智自明炫者,斥而去之;絮然矜仁苟異於物者,今其疏遠。
擁腫之與居,
〔注〕擁腫,朴也。
鞅掌之為使。
〔注〕鞅掌,自得。
〔疏〕擁腫鞅掌,皆淳樸自得之貌也。斥棄仁智,淡然歸實,故淳素之士與其同居,率性之人共其躍使。
居三年,畏壘大禳。畏壘之民相與言曰:庚桑子之始來,吾灑然異之。
〔注〕異其棄知而任愚。
今吾日計之而不足,歲計之而有餘。
〔注〕夫與四時俱者無近功。
〔疏〕大穠,豐也。酒,微驚貌也。居住三年,山中大熟,畏壘百姓棄其私道云:庚桑子初來,我微驚異。本我日計,利益不足稱;歲計至,功其有餘。蓋賢聖之人,與四時合度,無近功故日計不足,有遠德故歲計有餘。三歲一閏,天道小成,故居三年而畏壘大穠。
庶幾其聖人乎。子胡不相與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
〔疏〕庶,慕也。幾,近也。尸,主也。庚桑大賢之士,慕近聖人之德,何不相共尊而為君,主南面之事,為立社稷,建其宗廟,祝祭依禮,豈不善邪。
庚桑子聞之,南面而不釋然。弟子異之。
〔疏〕忽聞畏壘之人立為南面之主,既乖無為之道,故釋然不悅。門人未明斯趣,是以怪而異之也。
庚桑子曰:弟子何異於予?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夫春與秋,豈無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
〔注〕夫春秋生氣#3,皆得自然之道,故不為也。
〔疏〕夫春生秋實,陰陽之怛;夏長冬藏,物之常事。故春秋豈有心施於萬寶,而天然之道已自行焉,故忘其生有之德也。實#4亦有作寶字者,言二儀以萬物為寶,故逢秋而成就也。
吾聞至人,尸居環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
〔注〕直自往耳,非由知也。
〔疏〕四面環各一堵,謂之環堵也,所謂方丈室也。如死尸之寂泊,故言尸居。
今以畏壘之細民而竊竊焉欲俎豆予于賢人之問,我其杓之人邪。
〔注〕不欲為物標杓。
〔疏〕竊竊,平章偶語也。俎,切肉之几;豆,盛脯之具;皆禮器也。夫群龍無首,先聖格言;蒙德養恬,後賢軌轍。今細碎百姓,偶語平章,方欲禮我為賢,尊我為主,便是物標杓,豈曰棲隱者乎。
吾是以不釋於老聰之言。
〔注〕聘云,功成事遂,而百姓皆謂我自爾,今畏壘反此,故不釋然。
〔疏〕老君云:成功弗居,長而不宰。楚既虔察師訓,畏壘反此,故不釋然力
弟子曰:不然。夫尋常之溝,巨魚無所還其體,而貌鰭為之制;步仞之丘陵,巨獸無所隱其軀,而萋狐為之祥。
〔注〕弟子謂大人鈴有豐祿也。
〔疏〕八尺曰尋,倍尋曰常。六尺曰步,七尺曰仞。魷,小魚而有腳,此非餛大魚也。制,擅也。夫尋常小瀆,豈餛鯨之所周旋。而統鰭小魚,反以為美;步仞丘陵,非大獸之所k藏隱,而妖簍之狐,用之為吉祥。故知巨獸叉隱深山,大人應須厚祿也。
且夫尊賢授能,先善與利,自古堯舜以然,而況畏壘之民乎。夫子亦聽矣。
〔疏〕尊貴賢人,擢授#5能者,有善先用,與其利綠。堯舜聖人,尚且如是,況畏壘百姓,敢異前脩。夫子通人,幸聽從也。
庚桑子曰:小子來。夫函車之獸,介而離山,則不免于網罟之患;吞舟之魚,暘而失水,則蟻能苦之。故烏獸不厭高,魚鼇不厭深。
〔注〕去利遠害乃全。
〔疏〕其獸極大,口能含車,孤介離山,則不免網羅為其息害。吞舟之魚,其質不小,波蕩失水,蟻能害之。故烏獸高山,魚氅深水,豈好異哉?蓋全身遠害,魚烏尚爾,而況人乎。
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厭深眇而已矣。
〔注〕若嬰身於利祿,則粗而淺。
〔疏〕眇,遠也。夫棲遁之人,全形養生者,故當遠迸塵俗,深就山泉,若嬰於利祿,則粗而淺也。
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稱揚哉。
〔注〕二子,謂堯舜。
〔疏〕二子,謂堯舜也。唐虞聖逵,亂人之本,故何足稱邪。
是其於辯也,將妄鑿垣牆而殖蓬蒿也。
〔注〕將令後世妄行穿鑿而殖穢亂也。
〔疏〕將令後世妄行穿鑿而殖穢亂。辮別也。物性之外,別立堯舜之風,以教述令人倣傚者,猶如鑿破好垣牆,種植蓬蒿之草以為蕃屏者也。
簡髮而櫛,數米而炊,
〔注〕理錐刀之末也。
〔疏〕譬如擇簡毛髮,梳以為髮,格量米數,炊以供養,利益蓋微,為捐更甚。
竊竊乎又何足以濟世哉。
〔注〕混然一之,無所治為乃濟。
〔疏〕祖迷堯舜,私議竊竊,此蓋小道,何足救世。
舉賢則民相軋,
〔注〕將戾拂其性以待其所尚。
任知則民相盜。
〔注〕真不足而以知繼之,則偽矣,偽以求生,拖盜如何。
〔疏〕相盜。軋,傷也。夫舉賢授能,任知先善,則爭為欺侮,盜詐百端,趨競路開,故更相害也。
之數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目中穴坏。
〔注〕無所復顧。
〔疏〕數物者,謂舉賢任知等也。此教浮薄,不足令百姓淳厚也。而蒼生食利之心,甚自殷動,私情怨忿,遂生篡弒,課危社稷,正晝為盜,攻城穿壁,日中穴坏也。
吾語汝,大亂之本,必生于堯舜之問,其末存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也。
〔注〕堯舜遺其述,飾偽播其後,以致斯弊。
〔疏〕唐虞揖讓之風,會成篡逆之亂。亂之根本,起自堯舜,千載之後,其弊不絕,黃巾赤眉,則是相食也。
南榮趣蹴然正坐曰:若趣之年者已長矣,將惡乎託業以及此言邪?
〔疏〕姓南榮,名越,庚桑弟子也。蹴然,驚悚貌。南榮既聞斯義,心生慕仰,於是驚懼正容,勤誠請益云:越年老,精神暗昧,憑託何學,方逮斯言?
庚桑子曰:全汝形,
〔注〕中#6其分也。
抱汝生,
〔注〕無攬乎其生之外也。
无使汝思慮營營。若此三年,則可以及此言也。
〔疏〕不逐物境,全形者也;守其分內,抱生者也。既正分全生,神凝形逸,故不復役知思慮,營營徇生也。三年虛靜,方可及乎斯言。此庚桑教南榮之辭也。
南榮趣曰:目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盲者不能自見;耳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聾者不能自聞;心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狂者不能自得。
〔注〕目與目,耳與耳,心與心,其形相似而所能不同,苟有不同,則不可彊#7相法效也。
〔疏〕夫盲聾之士,與几常之人耳目無異,而盲者不見色,聾者不聞聲;風狂之人,與不狂之者形貌相似,而狂人失性,不能自得。南榮舉此三諭#8以況一身,不解至道之言與彼盲聾何別,故《內篇》云,非唯形骸有聾盲,夫智亦有之也。
形之與形亦辟矣,
〔注〕未有閉之。
而物或問之邪,欲相求而不能相得?
〔注〕兩形雖開,而不能相得,將有間也。
〔疏〕闢,開也,問,別也。夫盲與不盲,二形孔竅俱開;見與不見,於物遂有問別。而盲聾求於間見,終不可得也,亦猶南榮求於解悟,無由致之。
今謂趣曰:全汝形,抱汝生,勿使汝思慮營營。趣勉聞道達耳矣。
〔注〕早聞形隔,故難化也。
〔疏〕全形抱生,已如前釋。重述所間#9,以彰問旨。
庚桑子曰:辭盡矣。曰#10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雞不能伏鵠卵,魯雞固能矣。
〔疏〕奔蜂,細腰土蜂也。藿,豆也。蠋者,豆中大青蟲。越雞,荊雞也。魯雞,今之蜀雞也。奔蜂細腰,能化桑蟲為己子,而不能化藿。越雞小,不能伏鵠卵;蜀雞大,必能之也。言我才劣,未能化大,所說辭情,理盡於此也。
雞之與雞,其德非不同也,有能與不能者,其才固有巨小也。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南見老子。
〔疏〕夫雞有五德:頭戴冠,禮也;足有距,義也;得食相呼,仁也;知時,智也;見敵能距,勇也。而魯越雖異,天德則同,所以有能與不能者,才有大小也。我類越雞,才小不能化子,子何不南行往師,以謁老君。
南榮趣贏糧,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
〔疏〕贏,裹也,僧也,慕聖情殷,晝夜不息,終乎七日,方見老君也。
老子曰:子自楚之所來乎?南榮趣曰:唯。
〔疏〕自,從也。問云:汝從桑楚處來?南榮趙曰:唯,直敬應之聲也。答云如是。
老子曰:子何與人偕來之眾也?
〔注〕挾三言而來故。
〔疏〕偕,俱也。老子聖人,照機如鏡,未忘仁義,故刺以偕來。理挾三言,故譏之言眾也。
南榮趣懼然顧其後。
〔疏〕懼然,驚貌也。未達老子之言,忽聞眾來之說,顧昤其後,恐有多人也。
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謂乎?
[疏〕謂者,言意也。我言偕來,譏汝挾三言而來。汝視其後,是不知吾謂也。
南榮趣俯而暫,仰而歎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問。
〔疏〕俯#11,低頭也。自知暗昧,不達聖言,於是俯首羞慚,仰天歎息,神魂恍忽,情彩章惶。豈直喪其形容,亦乃失其咨問。
老子曰:何謂也?
〔疏〕問其所言有何意謂。
南榮趣曰:不知乎?人謂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軀。
〔疏〕朱愚,猶專愚,無知之貌也。若使混沌塵俗,則有愚癡之名;若也#12運智人問,更致危身之禍。禍敗在己,故云愁軀也。
不仁則害人,仁則反愁我身;不義則傷彼,義則反愁我己。我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趣之所患也,願因楚而問之。
〔疏〕仁者,兼愛之迸,義者,成物之功;並是先聖連廬,非所以全身遠害者也。故不仁不義,則傷物害人;行義行仁,則乖真背道。未知若為處心,免玆息害。寄此三言,因桑楚以為媒,願留聽於下問。
老子曰:向吾見若眉睫之問,吾因以得汝矣,今汝又言而信之。
〔疏〕吾昔觀汝形貌,已得汝心。今子所陳畢#13挾三衍。以子之言,於是信驗。
若規規然若喪父母,揭竿而求諸海也。汝亡人哉,惘惘乎。
〔疏〕規規,細碎之謂也。汝用心細碎,懷玆三衛,猶如童稚小兄,喪失父母也;似僧揭竿木,尋求大海,欲測深底,其可得乎。汝是亡真失道之人,亦是溺喪逃亡之子,芒昧何所歸依也。
汝欲及汝情性而無由入,可憐哉。
〔疏〕榮趙踐於聖迸,溺於仁義,縱欲還原及本,復歸於實生#14真情,瘡疣已成,無由可入,大聖運慈,深可哀愍也。
南榮趣請入就舍,召其所好,去其所惡,十日自愁,復見老子。
〔疏〕既失所問,情識芒然,於是退就家中,思惟旬日,徵求所好之道德,除遣所惡之仁義。末能契道,是以悲愁,庶其請益,仍見老子。
老子曰:汝自灑濯,熟#15哉鬱鬱乎。然而其#16中津津乎猶有惡也。
〔疏〕歸家一旬,遣除五億,滌蕩穢累精熟。以吾觀汝氣,鬱鬱乎乎,雖復加功,津津尚漏,以此而驗,惡猶未盡也。
夫外獲者不可繁而捉,將內撻;內穫者不可繆而捉,將外撻。
〔注〕鍵,關鍵#17也。耳目,外也;心衍,內也。夫全形抱生,莫若忘其心衍,遺其耳目。若乃聲色韃於外,則心衍塞於內;欲惡獲於內,則耳目喪於外;固鈴無得無#18失而後為通也。
〔疏〕獲者,繫縛之名。鍵者,關閉之目。繁者,急也。繆者,殷勤也。言人外用耳目而為聲色所獲者,則心神閉塞於內也;若內用心智而為欲惡所牽者,則耳目閉塞於外也;此內外相感,鈴然之符。假令用心禁制,急手捉持,殷勤綢繆,亦無由得也。夫唯精神定於內,耳目靜於外者,方合全生之道。
外內獲者,道德不能持,而況放道而行者乎。
〔注〕偏韃由不可,況外內俱韃乎。將耳目眩惑於外,而心衛流蕩於內,雖繁手以執之,綢繆以持之,弗能止也。
〔疏〕偏執滯邊,已乖生分,況內外韃#19溺,為惑更深。縱有懷道抱德之士,尚不能扶持,況放散玄道而專行此惑,欲希禁止可得乎。
南榮趣曰:里人有病,里人問之,病者能言其病,然其病#20,病者猶未病也。
〔疏〕閒里有病,鄰里問之,病人能自說其病狀者,此人雖病,猶未困重而可療也。亦猶南榮雖愚,能自陳過狀,庶可教也。
若趎之聞大道,譬猶飲藥以加病也,
〔疏〕夫藥以療疾,疾瘉而藥消;教以機悟,機悟而教息。苟其本不病,藥復不消,教資不忘,機又不悟,不謂#21飲藥以加其病。
趣願聞衛生之經而已矣。
〔疏〕經,常也。已,止也。夫聖教多端,學門匪一,今#22所謂,衛請全生,心之所存,止在於此,如蒙指誨,輒奉為常。
老子曰:衛生之經,能抱一乎?
〔注〕不離其性。
〔疏〕守真不二也。
能勿失乎?
〔注〕還自得也。
〔疏〕自得其性也。
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
〔注〕當則吉,過則凶,無所卜也。
〔疏〕履道則吉,徇物則凶,斯理必然,豈用卜筮。
能止乎?
〔注〕止於分也。
〔疏〕不逐分外。
能已乎?
〔注〕無追故逵。
〔疏〕已過不追。
能舍諸人而求諸己乎?
〔注〕全我而不效彼。
〔疏〕諸,於也。拾棄效彼之心,追求己身之道。
能鯈然乎?
〔注〕無停述也。
〔疏〕往來無係止。
能恫然乎?
〔注〕無節礙也。
〔疏〕順物無心也。
能兒子乎?
〔疏〕同於赤子也。
兒子終日嗥而啦不嘎,和之至也,
〔注〕任聲之自出,不由於喜怒。
〔疏〕啞,喉塞也。哽,聲破。任氣出聲,心無喜怒,故終日唬號,不破不塞,淳和之守,遂至於斯。
終日握而手不悅,共其德也;
〔注〕任手之自握,非獨得也。
〔疏〕找,拘寄,勞#23倦者,為其淳和與玄道至德同也。
終日視而目不嘖,偏不在外也。
〔注〕任目之自見,非係於色也。
〔疏〕暄,動也。任眼見視,視不動目,不偏滯於外塵也。
行不知所之,
〔注〕任足之自行,無所趣。
〔疏〕之,往也。泛若不繫之舟,故雖行而無所的詣也。
居不知所為,
〔注〕縱體而自任也。
〔疏〕恬淡無為,寂寞之至。
與物委蛇,
〔注〕斯順之也。
〔疏〕接物無心,委曲隨順。
而同其波。
〔注〕物波亦波。
〔疏〕和光混述,同其波也。
是衛生之經已。
〔疏〕總指已前,結成義也。
南榮趣曰:然則是至人之德已乎?
〔注〕若#24能自改而用此言,更欲目#25謂至人之德。
〔疏〕如前所說衛生之經,依而行之,合於玄道。至人之德,止此可乎?
曰:非也。是乃所謂冰解凍釋者,
〔注〕能乎,明非自爾。
〔疏〕南榮拘束仁義,其日固久,余聞聖教,方解衛生。譬彼冬冰,逢玆春日,執滯之心,於斯釋散。此因學致悟,非率自然。能乎,明非真也。此則老子答越之辭也。
夫至人者,相與交食乎地而交樂乎天,
〔注〕自無其心,皆與物共。
〔疏〕夫至人無情,隨物興感,故能同蒼生之食地,共常品,而樂天。交,共也。
不以人物利害相櫻,不相與為怪,不相與為謀,不相與為事,
〔疏〕摟,擾亂也。夫至人虛心,順世,與物同波,故能息怪異於常生,絕謀談於黎首。既不以事為事,何利害之能擾乎。
鯈然而往,恫然而來。是謂衛生之經已。
〔疏〕重舉前文,結成其義。
曰:然則是至乎?
〔注〕謂己便可得此言而至邪。
〔疏〕謂聞此言,可以適極。南榮不敏,重問老君。
曰:未也。吾固告汝曰:能兒子乎?
〔注〕非以此言為不至也,但能聞而學者,非自至耳。苟不自至,則雖聞至言,適可以為經,胡可得至哉。故學者不至,至者不學也。
〔疏〕夫云能者,獎勸之辭也。此言雖至,猶是荃蹄,既曰告汝,則因稟學。然學者不至,至者不學,在荃異魚,故曰未也。此是老子重答南榮。
兒子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
〔疏〕虛沖凝淡,寂寞無情,同槁木而不榮,類死灰而忘照。身心既其雙遣,何行動之可知乎。衛生之要也。
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有人災也。
〔注〕禍福生於失得,人災由於愛惡。今槁木死灰,無情之至,則愛惡失得無自而來。
〔疏〕夫禍福生乎得喪,人災起乎美惡。今既形同槁木,心若死灰,得喪兩忘,美惡雙遣,尚無冥昧之責,何入災之有乎。
宇泰定者,發乎天光。
〔注〕夫德宇泰然而定,則真所發者天光耳,非人耀。
〔疏〕夫身者神之舍,故以至人為道德之器宇也。且德宇安泰而靜定者,其發心照物,由乎自然之智光。
發乎天光者,人見其人#26,
〔注〕天光自發,由人見其人,物見其物。物各自見而不見彼,所以泰然而定也。
〔疏〕几庸之人,不能測聖,但見韋於眾庶,不知天光遐照也。
人有脩者,乃今有恆;
〔注〕人而脩人,則自得矣,所以常泰。
〔疏〕怛,常也。理雖絕學,道亦資求,故有真脩之人,能會凝常之道也。
有恆者,人舍之,天助之。
〔注〕常泰,故能反居我宅而自然#27獲助也。
〔疏〕體常之人,動以吉會,為蒼生之所舍止,皇天之所福助,不亦宜乎。
人之所舍,謂之天民;天之所助,謂之天子。
〔注〕出則天子,處則天民,此二者俱能。以泰然而自得之,非為而得之也。
〔疏〕出則君后,處則逸人,皆以臨道體常,故致斯功者也。
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辯其所不能辯也。
〔注〕几所能者,雖行非為,雖習非學,雖言非辯。
〔疏〕夫為於分內者,雖為也不為,故雖學不學,雖行不行,雖辯不辯,豈復為於分外,學所不能邪。
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
〔注〕所不能知,不可彊知,故止斯至#28。
〔疏〕率其所能,止於分內,所不能者,不彊知之,此臨學之至妙。
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
〔注〕意雖欲為,為者叉敗,理終不能。
〔疏〕若有心分外,即不以分內為是者,斯敗自然之性者也。
備物以將形,
〔注〕因其自備而順其成形。
〔疏〕將,順也。夫造化洪鑪,物皆備足,但順成形,於理問學。
藏不虞以生心,
〔注〕心自生耳,非虞而出之。虞者,億度之謂。
〔疏〕夫至人無情,物感斯應,包藏聖者智,遇物生心,終不預謀所為虞度者也。
敬中以達彼,
〔注〕理自達彼耳,非慢中而敬外。
〔疏〕中,內智也。彼,外境也。敬重神智,不敢輕染,智既凝寂,境自虛通。
若是#29而萬惡至者,皆天也,
〔注〕天理自有窮通。
而非人也,
〔注〕有為而政惡者乃是人。
〔疏〕若文王之拘美里,孔子之困匡人,智非不明也,人非不聖也,而遭斯萬惡窮否者,蓋由天時運命耳,豈人之所為哉。
不足以滑成,
〔注〕安之苦命,故其成不滑。
〔疏〕滑,亂也。體道會真,安時達命,縱遭萬惡,不足以亂於大成之心o
不可內於靈臺。
〔注〕靈臺者,心也,清暢,故憂息不能入。
〔疏〕內,入也。靈臺,心也。妙體空靜,故世物不能入其靈臺也。
靈臺者有持,
〔注〕有持者,謂不動於物耳,其實非持。
〔疏〕惟貴能持之心,竟不知所以也。
而不知其所持,
〔注〕若知其所持則持之。
而不可持者也。
〔注〕持則失也。
〔疏〕若有心執持,則失之遠矣,故不可也。
不見其誠己而發,
〔注〕此妄發作。
每發而不當,
〔注〕發而不由己誠,何由而當。
〔疏〕以前顯得道之士智照光明,此下明喪真之人妄心乖嘿#30。誠,實也。未曾反照實智而輒#31妄發迷心,心既不真,故每乖實當也。
業入而不舍,
〔注〕事不居其分內。
〔疏〕業,事也。世事櫻擾,每入心中,不達違從,故不能舍止。
每#32更為失。
〔注〕發由己誠,乃為得也。
〔疏〕每妄發心,綠逐前境,自謂為得,翻更喪真。
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為不善乎幽問#33之中者,鬼得而誅之。
〔疏〕夫人鬼幽顯,乃日殊塗,至於推誠履信,道理無隔。若彼乖分失真,叉招報應,偉怨相感,所以遭誅,則材伯彭生之類是也。
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後能獨行。
〔注〕幽顯無愧於心,則獨行而不懼。
〔疏〕幽顯二塗,分明無譴,不犯於物,故獨行不懼也。
券內者,行乎無名;
〔注〕券,分也。夫遊於分內者,行不由於名。
〔疏〕券,分也。無名,道也。履道而為於分內者,雖行而無名進也。
券外者,志乎期費。
〔注〕有益無益,期欲損己以為物也。
〔疏〕期,卒也。立志矜矯,游心分外,終無成益,卒有費損也。
行乎無名者,唯庸有光;
〔注〕本有斯光,因而用之。
〔疏〕庸,用也。游心無名之道者,其所用智,日有光明也。
志乎期費者,唯賈人也,
〔注〕雖己所無,猶借彼而販賣也。
〔疏〕志求之分外,要期聲名而貪損神智者,意唯名利,猶高價販賣之人。
人見其歧,猶之魁然。
〔注〕夫期費者,人已見其趺矣,而猶自以為安。
〔疏〕企,危也。魁,安也,銳情責取,分外企求,他人見其危乎,猶自以為安隱,愚之至也。
與物窮者,物入焉;
〔注〕窮,謂終始。
〔疏〕舍止之謂也。物我冥符而窮理盡性者,故為外物之所歸依之也。
與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
〔注〕且,謂券外而趺者。趺者不立,焉能自容。不能自容,焉能容人。
人不獲容則去也。
〔疏〕聊與人涉,苟且於浮華,責利求名,身尚矜企,心靈躁競,不能自容,何能容物邪。
不能容人者無親,無親者盡人。
〔注〕身且不能容,則雖己非己,況能有親乎。故盡是他人。
〔疏〕褊狹不容,則無親愛;既無親愛,則盡是他人。逆件既多,偉敵非少,欲求安泰,其可得乎。
兵莫僭于志,模鄒為下;
〔注〕夫志之所摟,焦#34火凝水#35,故其為兵甚於劍戰也。
〔疏〕兵戈,鋒刃之徒,鎮娜,良劍也。夫僭毒傷害,莫甚乎心。心志所綠,不疾而速,故其為損害甚於鎮娜。以比#36校量,劍戰為下。
寇莫大於陰陽,無所逃於天地之問。
〔疏〕寇,敵也。域心得喪,喜怒戰於胸中,其寒凝水,其熱焦火,此陰陽之寇也。夫助敵巨寇,猶可逃之,而兵起內心,如何避邪。
非陰陽賊之,心則使之也。
〔注〕心使氣,則陰陽徵結於五藏而所在皆陰陽也,故不可逃。
〔疏〕此非陰陽能賊害於人,但由心有躁競,故使之然也。
道通,其分也#37,其成也毀也。
〔注〕成毀無常分而道皆通。
〔疏〕夫物之受氣,各有崖限,妍醜善惡,察分毀成。而此謂之成,彼謂之毀,道以通之,無不備足。
所惡乎分者,其分也以備;
〔注〕不守其分而求備焉,所以惡分也。
〔疏〕夫榮辱壽夭,稟自天然,素分之中,反己備足。分外馳者而求備焉,游心是非之境,惡其所受之分也。
所以惡乎備者,其有以備。
〔注〕本分不備而有以求備,所以惡備也。若其本分素備,豈惡之哉。
〔疏〕造物已備而嫌惡之,豈知自然先已備矣。
故出而不反,見其鬼;
〔注〕不反守其分內,則其死不久。
〔疏〕夫出愚惑,妄逐是非之境而不能反本還原者,動之死地,故見為鬼#38也。
出而得,是謂得死。
〔注〕不出而無得,乃得生。
〔疏〕其出心逐物,遂其欲情而有所獲者,此可謂得死滅之本。
滅而有實,鬼之一也。
〔注〕已滅其性矣,雖有斯生,何異於鬼。
〔疏〕迷滅本性,謂身實有,失死不殊,故與鬼為一也。
以#39有形者象無形者而定矣。
〔注〕雖有斯形,苟能曠然無懷,則生全而形定也。
〔疏〕象,似也。雖有斯形,似如無者,即形非有故也。曠然忘我,故心靈和光而止定也。
出無本?
〔注〕欽然自生,非有本。
入無家。
〔注〕欽然自死,非有根。
〔疏〕出,生也,入,死也。從無出有,有無根原,自有還無,無乃無竅穴也。
有實而無乎處,有長而無乎本剽,
〔疏〕剽,末也,亦原二也。本亦作探字,今隨字讀云。言從無出有,實有此身,推索因由,意#40無處所,自古至今,甚為長遠,尋求今古#41,竟無本末。
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
〔注〕言出者自有實耳,其所出無根竅以出之。
〔疏〕有所出而無竅穴者,以凡觀之,謂其有實,其實不有也。
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
〔注〕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窮處。
〔疏〕宇者,四方上下也。方物之生,謂其有實,尋責宇中,竟無來處。宇既非矣,處豈有邪。
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
〔注〕宙者,有古今之長,而古今之長無極。
〔疏〕宙者,往古來今也。時節賒長,謂之今古,推求代叔,竟無本末。宙既無矣,本豈有邪。
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42而無見其形。
〔注〕死生出入,皆欽然自爾,無所由,故無所見其形。
〔疏〕出入,由生死也。謂其出入生死,故有出入之名,推窮性理,竟無出入處所之形而可見也。
是謂天門。
〔注〕天門者,萬物之都名也。謂之天門,猶云眾妙之門也。
〔疏〕天者,自然之謂也;自然者,以無所由為義。言萬有皆無所從,莫測所以,自然為造物之門戶也。
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
〔注〕死生出入,皆欽然目爾,未有為之者也。然有聚散隱顯,故有出入之名;徒有名耳,竟無出入,門其安在乎?故以無為門。以無為門,則無門也。
〔疏〕夫天然之理,造化之門,徒有其名,竟無其實,而一切萬物,從此門生,故郭注云以無為門。以無為門,則無門矣。
有不能以有為有,
〔注〕夫有之未生,以何為生乎?故必自有耳,豈有之所能有乎。
〔疏〕有既有矣,焉能有有?有之未生,誰生其有?椎求淅有,竟無有也。
必出乎無有。
〔注〕此所以明有之不能為有而自有耳,非謂無能為有也。若無能為有,何謂無乎。
〔疏〕夫已生未生,二俱無有,此有之出乎無有,非謂此無能生有。無若生有,何謂無乎。
而無有一無有。
〔注〕一無有則遂無矣。無者遂無,則有自欽生明矣。
〔疏〕不問百非四句,一抄皆無,故謂一無有。
聖人藏乎是。
〔注〕任其自生而不生生。
〔疏〕玄德聖人,冥真契理,藏神隱智,其在玆乎。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疏〕玄古聖人,得道之士,知與境合,故稱為至。
惡乎至?
〔疏〕何至所由,有何為至?
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弗可以加矣。
〔疏〕此顯至之體狀也。知既造極,觀中皆空,故能用諸有法,未曾有一物者也,可謂精微至極,窮理盡性,虛妙之甚,不復可加矣。
其次以為有物矣,
〔疏〕其次以下,未達真空,而諸萬境,用為有物也。
將以生為喪也,
〔注〕喪其散而之乎聚也。
以死為反也,
〔注〕還融液也。
〔疏〕喪,失也。流俗之人,以生為得,以死為喪。今欲反於迷情,故以生為喪,以其無也;以死為反,反於空寂,雖未盡於至妙,猶齊於死生。
是以分已。
〔注〕雖欲均之,然已分也。
〔疏〕雖齊死生,猶見死生之異,故從非有而起分別也。
其次曰始無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無有為首,以生為體,以死為屍;孰知有無死生之一守#43者,吾與之為友。
〔疏〕其次以下,心知稍閤,而始本無有,從無有生,俄頃之問,此生彼滅。故用無為其頭,以生為其形體,以死為其屍。誰能知有無生死之不二而以此脩守者,莊生狎而友朋#44,斯人猶難得也。
是三者雖異,公族也,
〔注〕或有而無之,或有而一之,或分而齊之,故謂三也。此三者,雖有盡與不盡,然俱能無是非於胸中,故謂之公族。
〔疏〕三者,謂以無為首,以生為體,以死為屍是也。於一體之中而起此三異,猶如楚家於一姓之上分為三#45族。
昭景也,著戴也,甲氏也,著封也,非一也。
〔注〕此四者雖公族,然已非一,則向之三者已復差之。
〔疏〕昭屈景,楚之公族三姓。昔屈原為三閒大夫,掌三族三姓,即斯是也。此中文略,故直言昭景。王孫公子,長大加冠,故著衣而戴冠也。各有品秩,咸往職官,因官賜姓,故甲第氏族也。功績既著,封之茅土,枝派分流,故非一也。猶如一道之中,分為有無生死,種類不同,名實各有異,故引其族內譬也。
有生,贓也,
〔注〕直聚氣也。
〔疏〕默,疵也。無有此形質而謂之生者,直是聚氣成疵贓,非所貴者也。
披然曰移是。
〔注〕既披然而有分,則各是其所是矣。是無常在,故曰移。
〔疏〕披,分散也。天道無彼我而物有#46是非,是非不定,故分散移徙而不常也。其移是之狀,列在下文。
嘗言移是,非所言也。
〔注〕所是之移,已著於言前矣。
〔疏〕理形是非,故或言耳。然是非之移,非忠言也。
雖然,不可知者也。
〔注〕不言其移,則其移不可知,故試言也。
〔疏〕雖復是非不由於言,而非言無以知是非,故試言是非,一遣於是非。名不寄言,則不知是非之無是非也。
臘者之有勝肢,可散而不可散也;
〔注〕物各有用。
〔疏〕臘者,大祭也。肌,生百葉也。賅,備也,亦言是牛琥也。臘祭之時,牲牢甚備,至於四枝五藏,並皆陳設。祭事既訖,方復散之,則以散為是;若是祭未了,則不合散,則以散為不是。是知是與不是,移是無常。
觀室者周於寢廟,又適期偃#47焉,
〔注〕偃,謂屏廁。
〔疏〕偃,屏廁也。祭事既竟,齋官與飲,施設餘砟屋室之中,觀看周旋於寢廟之內。飲食既久,應須便僻,故往囿團而便尿也。飲食則以寢廟為是,便尿則以囿國為是,是非無常,竟何定乎?臘者明聚散無怛,觀室顯處所不定,俱無是非也。
為是舉移是。
〔注〕寢廟則以饗燕,屏廁則以偃溲#48;當其偃波,則寢廟之是移於屏廁矣。故是非之移,一彼一此,誰能常之。故至人因而乘之則均耳。
請常言移是。是以生為本,
〔注〕物之變化,無時非生,生則所在皆本也。
〔疏〕夫悲忘生死者,則無是無非者也,祇為滯生,所以執是也。鈴能遣生,是將安寄?故知移是以生為本。
以知為師,
〔注〕所知雖異,而各師其知。
因以乘是非;
〔注〕乘是非者,無是非也。
〔疏〕因其師知之心,心乘是非之用,豈知師知者顛倒是非者無是非乎。
果有名實,
〔注〕物之名實,果各自有。
〔疏〕夫物云云,悉皆虛幻,芻狗萬像,名實何於#49。倒置之徒,謂次定有此名實也。
因以己為質;
〔注〕質,主也。物各謂己是,足#50以為是非之主。
〔疏〕質,主也。妄執名實,遂用己為名實之主而競是非也。
使人以為己節,
〔注〕人皆謂己是,故莫通。
〔疏〕節者,至操也。既迷名實,又滯是非,遂使無識之人,堅執虛名以為節操也。
因以死償節。
〔注〕當其所守,非真#51脫也。
〔疏〕守是非以成志操,慇乎不技,期死執之也。
若然者,以用為知,以不用為愚,以徹為名,以窮為辱。
〔注〕不能隨所遇而安之。
〔疏〕以炫耀為智,晦進為愚,通徹為.榮名,窮塞為恥辱,若然者,豈能一窮通榮辱乎。
移是,今#52之人也,
〔注〕玄古之人,無是無非,何移之有。
〔疏〕夫固執名實,移滯是非,澆季浮偽,今世之人也,豈上古淳和質樸之士乎。
是蜩與鶯鳩同於同也。
〔注〕同共是其所同。
〔疏〕蜩膏二蟲,以蓬蒿為是。二蟲同是,未為通見,移是之人,斯以類也。蜩同於鳩,鳩同於蜩,故曰同於同也。
踞市人之足,則辭以放驚,
〔注〕稱己脫誤以謝之。
〔疏〕跟,蹋也,履也。履蹋市崖之人不相識者之節腳,即謝云,己傲慢放縱錯雜誤而然,非故為也者。
兄則以嫗,
〔注〕言嫗翎之,無所辭謝。
〔疏〕蹋著兄弟之足,則嫗翎而憐之,不以言愧。
大親則已矣。
〔注〕明恕素足。
〔疏〕若父蹋子足,則默#53然而已,不復辭費。故知言辭往來,虛#54偽不實。
故曰,至禮有不人,
〔注〕不人者,視人若己。視人若已則不相辭謝,斯乃禮之至也。
〔疏〕自彼兩志,視人若己,不允人者己外,何辭謝之有乎。斯至禮也。
至義不物,
〔注〕各得其宜,則物皆我也。
〔疏〕物我雙遣,妙得其宜,不卻我外有物,何裁#55非之有。斯至義。
至知不謀,
〔注〕謀而後,知非自然知。
〔疏〕率性而照,非謀謨而智,斯至智也。
至仁無親,
〔注〕譬之五藏,未曾相親,而仁已至矣。
〔疏〕方之手足,更相御用,無心相為,而相濟之功成矣,豈有親愛於其問哉。
至信辟金。
〔注〕金玉者,小信之質耳,至信則除矣。
〔疏〕辟,除也。金玉者,信之質耳,至信則棄除之矣。
徹志之勃,解心之謬#56,去德之累,達道之塞。
〔疏〕徹,毀也。勃,亂也。繆,繫縛也。此略標名,下具顯釋也。
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
〔疏〕榮貴,富贍、高顯、尊嚴、聲名、利祿,六者亂情志之具也。
容動色理氣意六者,謬心也。
[疏〕容貌、變動、顏色、辭理、氣調、情意,六者綢繆繫縛心靈者也。亦有作謬字者,解心之謬妄也。
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
〔疏〕憎惡、愛欲、欣喜、志怒、悲哀、歡樂,六者德家之息累也。
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
〔疏〕去拾、從就、責取、施與、知慮、彼能,六者蔽真道也。
此四六者不盪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注〕盪,動也。
〔疏〕四六之病,不動盪於胸中,則心神平正,正則安靜,靜則照明,明則虛通,虛則恬淡無為,應物而無不窮也。
道者,德之欽也;
〔疏〕道是所脩之法,德是臨人之法。重人輕法,故欽仰於道。
生#57者,德之光也;
〔疏〕天地之大德日生,故生化萬物者,盛德之光華也。
性者,生之質也。
〔疏〕質,本也。自然之性者,是稟生之本也。
性之動,謂之為;
〔注〕峽性自動,故稱為耳;此乃真為,非有為也。
〔疏〕率性而動,分內而為,為而無為,非有為也。
為之偽,謂之失。
〔疏〕感物而動,性之欲#58偽情,分外有為,謂之喪道也。
知者,接也;知者,謨也;
〔疏〕夫交接前物,謀模情事,故謂之知也。
知者之所不知,猶睨也。
〔注〕夫目之能視,非知視而親也;不知視而視,不知知而知耳,所以為自然。若知而後為,則知偽也。
〔疏〕睨,視也。夫目之張視也,不知所以視而視,視有明暗。心之能知,不知所以知而知,而知有深淺。目不能視而不可彊視,心不能知而不可彊知,若有分限,故猶如睨也。
動以不得已之謂德,
〔注〕若得已而動,則為彊動者,所以失也。
〔疏〕夫迫而後動,和而不習,不得已而用之,可謂盛德也。
動無非我之謂治,
〔注〕動而效彼則亂。
〔疏〕率性而動,不拾我效物,合於正理,故不亂。
名相反而實相順也。
〔牌〕有彼我之洛,故反;各#59得其實,則視。
〔疏〕有彼我是非之名,故相反;無彼我是非之實,故實相順也。
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無己譽。
〔注〕善中則善取譽矣,理常俱。
〔疏〕羿,古之善射人。工,巧也。羿彎弓放矢,工中前物,盡射家之微妙。既有斯俠,則擅斯名,使己無令譽,不可得也!
聖人工乎天而拙乎人。
〔注〕任其自然,天也;有心為之,人也。
〔疏〕前起譬,此合論也。聖人妙契自然,功侔造化,使莘品日用不知,不顯其連,此誠難也。故上文云使天下兼忘我難。
夫工乎天而偎乎人者,唯全人能之。
〔注〕工於天,即偎於人矣,謂之全人,全人則聖人也。
〔疏〕俍,養鳥全人,神人也。夫巧合天#60然,善能晦透,澤及萬世而日用不知者,其神人之謂乎。神人無功,故能之耳。
唯蟲能蟲,唯蟲能天。
〔注〕能還守瀘,即是能天。
〔疏〕鳥飛獸走,能蟲也;蛛網蛻丸,能天也。皆察之造物,豈倣傚之所政哉。
全人惡天?惡人之天?
〔疏〕夫全德之人,神功不側,豈嫌己之素分而惡人之所稟哉?蓋不然,率順其天然而已矣。
而況吾天乎人乎。
〔注〕都不知而任之,斯而#61謂工乎天。
〔疏〕天乎人乎,不見人天之異,都任之也。爾自遺天人美惡,猶有天人。此可混一天人,不見天人之異也。吾者,論主假自稱也。
一雀適羿,羿必得之,威也;
〔注〕威以取物,物必逃之。
〔疏〕假有一雀,羿善射,射鈴得之。以此滅猛,猛非由德慧,故所獲者少,所逃者多。以威御世,其義亦爾。
以天下為天之籠,則雀無所逃。
〔注〕天下之物,各有所好,所好各得,則逃將安在。
〔疏〕大#62道曠蕩,無不制圍,故以天地為籠。是知以威取物,深乖大造。
是故湯以庖人籠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籠百里奚。
〔疏〕伊尹,有莘氏之媵臣,能調鼎,負玉鼎以干湯。湯知其賢也,又順其性,故以庖廚而籠之。百里奚沒狄,狄人愛羊皮,秦穆公以五色羊皮而贖之。又云:百里奚好著五色羊皮裘,號曰五羖大夫。而湯聖穆賢,俱能好士,故得此二人,用為良佐,皆順其本性,所以籠之。
是故非以其所好籠之而可得者,無有也。
〔疏〕順其所好,則天下無難;逆其本性而籠得者,未之有也。
介者侈畫,外非譽也;
〔注〕畫,所以飾容貌也。刖者之貌既以虧殘,則不復以好醜在懷,故栘而棄之。
〔疏〕介,刖也。栘,去也。畫,裝也,裝嚴服飾,本為容儀。殘刖之人,形貌殘損,至於非譽榮辱,無復在懷,故栘而棄之。
胥靡登高而不懼,遺死生也。
〔注〕無賴於生,故不畏死。
〔疏〕胥靡,徒役之人也。千金之子固貴其身,僕隸之人不重其命,既不矜惜,故登危而不怖懼也。
夫#63復諸不餽而忘人,
〔注〕不識人之所惜。
〔疏〕餽,本亦有作愧字者,隨字讀 之。夫復於本性,胥以成之,既不拾己效人,遂棄忘於愧謝,斯忘於人倫之道也。譬之手足,方諸服用,更相御用,豈謝賴於其問哉。
忘人,因以為天人矣。
〔注〕無人之情,則自然為天人。
〔疏〕率其天道之性,忘於人道之情,因人#64於自然之理也。
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為然。
〔注〕彼形殘胥靡而猶同乎天和,況天和之自然乎。
〔疏〕同乎天和,忘於逆順,故恭敬之而不喜,侮慢之而不怒也。
出怒不怒,則怒出於不怒矣;出為無為,則為出於無為矣。
〔注〕此故是無不能生有有不能為生之意也。
〔疏〕夫能出怒出為者,不為不怒者也,是以從不怒不為出。故知為本無為,怒本不怒,能體斯趣,故侮之而不怒也。
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有為也。欲當則綠於不得已,不得已之類,聖人之道。
〔注〕平氣則靜,理足順心則神功至,綠於不得已則所為皆當。故聖人以斯為道,豈求無為於恍惚之外哉。
〔疏〕綠,順也。夫欲靜攀綠,鈴須調乎志氣,神功變化,莫先委順心靈;和混有為之中而欲當於理者,又須順於不得止。不得止者,感而後應,分內之事也。如斯之例,聖人所以用為正道也。
南華真經注疏卷之二十五竟
#1『臣』字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補。
#2王孝魚依注文校改『舒』作『飾』。
#3四庫本、浙江書局本『氣』皆作『成』。
#4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有』當改作『實』,下文『育』當改作『寶』。
#5原作『援』,疑『授』之訛,依郭慶藩引文及正文改正。
#6四庫本、浙江書局本『中』俱作『守』。
#7原作『疆』,疑『彊』之訛,今依四庫本、浙江書局本改正。
#8郭慶藩引文改『諭』作『喻』。
#9郭慶藩引文改『問』作『聞』。
#10《闕誤》引江南古藏本及李張二本無『日』字。
#11原作『倪』,疑『俯』之誤,依郭慶藩引文及正文改正。
#12王孝魚依上句改『也』作『使』。
#13郭慶藩引文改『畢』作『果』。
#14郭慶藩引文改『生』作『性』。
#15四庫本、浙江書局本『熟』俱作『孰』。
#16『其』字依四庫本、浙江書局本補。
#17『捕』疑誤,依四庫本、浙江書局本改作『撻』。
#18『巳』疑誤,依四庫本、浙江書局本改『巳』作『無』。
#19『靈』字依郭慶藩引文及正文當改作『穫』。
#20高山寺本無『然其病』三字。
#21王孝魚認為當依正文改『謂』作『猶』。
#22郭慶藩引文『今』下補『之』字,並改下文『謂』作『請』,改『請』作『護』。
#23郭慶藩引文『勞』上補『而不』二字。
#24趙本無『若』字。
#25四庫本、浙江書局本『更欲目』三字俱作『便欲自』,趙無此三字。
#26王孝魚云:依《闕誤》引張本及注文當在『人』下補『物見其物』四字。
#27趙本無『自然』二字。
#28世德堂本『至』下有『也』字。
#29原作『有』,諸本皆作『是』,故改正。
#30郭慶藩引文『嘿』作『理』。
#31『輒』疑『輒』之訛,今依郭慶藩引文改。
#32《闕誤》引劉得一本『每』下有『妄』字。
#33浙江書局本『問」作『閒』,高山寺本作『冥』。
#34『焦』,四庫本、浙江書局本均作『燻』,下疏文同。
#35『凝水』,郭慶藩引文均作『疑水』,王孝魚依宋本及下疏文改作『凝冰』,下並同。
#36郭慶藩引文『比』作『此』。
#37高山寺本『也』下有『成也』二字。
#38依正文當有『鬼』字。
#39『以』字依四庫本、浙江書局本補。
#40王孝魚依下句改『意』作『竟』。
#41『尋今』二字不通,依郭慶藩引文當補足作『尋求今古』。
#42《闕誤》引張君房本『入出』作『出入』。
#43《闕誤》引文如海本『守』作『宗』。
#44『明』疑『朋』之訛,依上下文改。
#45原作『王』,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改正。
#46『百』疑『有』之誤,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當改。
#47《闕誤》引江南古藏本及李張本『偃』下有『沒』字。
#48『臾』字『併』字疑筆誤,依四庫本、浙江書局本及上下文當改正。
#49郭慶藩引文『於』作『施』。
#50趙本『足』作『是』。
#51『直』疑誤,依四庫本、浙江書局本改作『真』。
#52《闕誤》引江南古藏本及李張二本『今』上俱有『非』字。
#53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敏』當改作『默』。
#54『者』疑誤,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當改作『虛』。
#55郭慶藩引文改『裁』作『是』。
#56《釋文》『謬』作『繆』。
#57『王』字依四庫本、浙江書局本改作『生』。
#58郭慶藩引文『欲』下補『也。矯性』三字。
#59依四庫本、浙江書局本『各』均作『名』。
#60『天』原作『夫』,依正文當改。
#61王孝魚依王叔岷說改『而』作『所』。
#62『太』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當改作『大』。
#63『夫』原作『天』,今依四庫本、浙江書局本改正。
#64郭慶藩引文『人』作『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