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真經注疏卷之二十九




河 南 郭 象 注

唐西華法師成玄英疏

雜篇寓言第二十七

寓言十九,

 〔注〕寄之他人,則十言而九見信。

 〔疏〕寓,寄也。世人愚迷,妄為猜忌,聞道己說,則起嫌疑,寄之他人,則十言而信九矣。故鴻蒙、雲將、肩吾、連叔之類,皆寓言耳。
重言十七,
 〔注〕世之所重,則十言而七見信。
 〔疏〕重言,長老鄉閭尊重者也。老人之言,猶十信其七也。
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注〕夫巵,滿則傾,空則仰,非持故也。況之於言,因物隨變,唯彼之從,故曰日出。日出,謂日新也,日新則盡其自然之分,自然之分盡則和也。

 〔疏〕巵,酒器也。日出猶日新也。天倪,自然之分也。和,合也。夫巵滿則傾,巵空則仰,空滿任物,傾仰隨人。無心之言,即巵言也,是以不言。言而無係傾仰,乃合於自然之分也。又解:巵,支也。支離其言,言無的當,故謂之巵言耳。
寓言十九,藉外論之。
 〔注〕言出於己,俗多不受,故借外耳。肩吾、連叔之類,皆所借#1者也。
 〔疏〕籍,假也,所以寄之也人。十言九語者,為假託外人論說之也。
親父不為其子媒。親父譽之,不若非其父者也;
 〔注〕父之譽子,誠多不信,然時有信者,輒以常嫌見疑,故借外論也。
 〔疏〕媒,媾合也。父談其子,人多不信,別人譽之,信者多矣。
非吾罪也,人之罪也。
 〔注〕己雖信,而懷常疑者猶不受,寄之彼人則信之,人之聽有斯累也。
 〔疏〕吾,父也。非父談子不實,而聽者妄起嫌疑,致不信之過也。

與己同則應,不與己同則反;

 〔注〕互相非也。

 〔疏〕夫俗人顛倒,妄為臧否,與己同見則應而為是,與己不同則反而非之。
同於己為是之,異於己為非之。
 〔注〕三異同處,而二異訟其所取,是必於不訟者俱異耳,而獨信其所是,非借外如何。
 〔疏〕夫迷執同異,妄見是非,同異既空,是非滅矣。
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為耆艾。
 〔注〕以其耆艾,故俗共重之,雖使言不借外,猶十信其七。
 〔疏〕耆艾,壽考者之稱也。已自言之,不藉於外,為是長老,故重而信之,流俗之人,有斯迷妄也。
年先矣,而无經緯本末以期年耆#2者,是非先也。
 〔注〕年在物先耳,其餘本末,無以待人,則非所以先也。期,待也。
 〔疏〕期,待也。上下為經,傍通曰緯。言此人直置#3以年老居先,亦無本末之智,故待以耆宿之禮,非關道德可先也。

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謂陳人。

 〔注〕直是陳久之人耳,而俗便共信之,此俗之所以為安故而習常也。
 〔疏〕無禮義以先人,無人倫之道也,直是陳久之人,故重之耳。世俗無識,一至於斯。
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窮年。
 〔注〕夫自然有分而是非無主,無主則曼衍矣,誰能定之哉。故曠然無懷,因而任之,所以各終其天年。
 〔疏〕曼衍,無心也。隨日新之變轉,合天然之倪分,故能因循萬有,接物無心;所以窮造化之天年,極生涯之遐壽也。
不言則齊,
 〔疏〕夫理處無言,言則乖當,故直置不言而物自均等也。
齊與言不齊,
 〔疏〕齊,不言也。不言與言,既其不一,故不齊也。

言與齊不齊也,

 〔注〕付之於物而就用其言,則彼此是非,居然自齊。若不能因彼而立言以齊之,則我與萬物復不齊耳。
故曰無#4言。
 〔注〕言彼所言,故雖有言而我竟不言也。
 〔疏〕夫以言遣言,言則無盡,縱加百非,亦未偕妙。唯當凝照聖人,智冥動寂,出處默語,其致一焉,故能無言則言,言則無言也,豈有言與不言之別,齊與不.齊之異乎。故曰言無言也。
言无言,終身言,未嘗言;
 〔注〕雖出吾口,皆彼言耳。
終身不言,未嘗不言。
 〔注〕據出我口。
 〔疏〕此復解前言無言義。
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
 〔疏〕夫#5各執自見,故有可有然。自他既空,然可斯泯。

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惡乎可?可於可。惡乎不可?不可於不可。

 〔注〕自,由也。由彼我之情偏,故有可不可。
 〔疏〕惡乎,猶於何也。自他並空,物我俱幻,於何處而有可不可?於何處有#6然不然?以此推窮,然可自息。斯復解前有自而然可義也。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注〕各自然,各自可。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注〕統而言之,則無可無不可,無可無不可而至也。
 〔疏〕夫俗中之物,倒置之徒,於無然而固然,於不可而執可也。
非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
 〔注〕夫唯言隨物制而任其天然之分者,能無夭落。
 〔疏〕自非隨日新之變,達天然之理者,誰能證長生久視之道乎。言得之者之至也。
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

 〔注〕雖變化相代,原其氣則一。

 〔疏〕禪,代也。夫物云云,禀之造化,受氣一種而形質不同,運運遷流而更相代謝。

始卒若環,
 〔注〕於今為始者,於昨已復為卒也。
 〔疏〕物之遷貿,譬彼循環,死去生來,終而復始。此出禪代之狀也。
莫得其倫,
 〔注〕理自爾,故莫得。
 〔疏〕倫,理也。尋索變化之道,竟無理之可致也。
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注〕夫均齊者豈妄哉。皆天然之分。
 〔疏〕均,齊也。此總結以#7前一章之是#8,謂天然齊等之道,即以齊均之道,亦名自然之分也。
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
 〔注〕與時俱也#9。
 〔疏〕夫運運不停,新新流謝,是以行年六十而與年俱變者也。然莊惠相逢,好談玄道,故遠稱尼父以顯變化之方。

始時所是,卒而非之,

 〔注〕時變則俗情亦變,乘物以遊心者,豈異於俗哉。
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注〕變者不停,是不可常。
 〔疏〕夫人之壽命,依年而數,年既不定,數豈有邪。是以去年之是,於今非矣。故知今年之是,還是去歲之非;今歲之非,即是來年之是。故容成氏曰,除日無歲也。
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
 〔注〕謂孔子勤志服膺而後知,非能任其自化也。此明惠子不及聖人之韻遠矣。
 〔疏〕服,用也。惠施未達,抑度孔子,謂其勵志勤行,用心學道,故至斯智,非自然任化者也。
莊子曰:孔子謝之矣,而其未之嘗言。
 〔注〕謝變化之自爾,非知力之所為,故隨時任物而不造言也。
 〔疏〕謝,代也。而,汝也。未,無也。言尼父於勤服之心久已代謝,汝宜復靈,無復浪言也。

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復靈以生。

 〔注〕若役其才知而不復其本靈,則生亡矣。
 〔疏〕夫人禀受才智於大道妙本,復於靈命以盡生涯,豈得勤志役心,乖於造物。此是莊子述孔丘之語訶抵惠施也。
嗚而當律,言而當法,
 〔注〕嗚者,律之所生;言者,法之所出;而法律者,眾之所為,聖人就用之耳,故無不當,而未之嘗言,未之嘗為也。
 〔疏〕嗚,聲也。當,中也。尼父聖人,與陰陽合德,故風韻中於鍾律,言教考於模範也哉。
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
 〔注〕服,用也。我無言也,我之所言,直用人之口耳,好惡是非利義之陳,未始出吾口也。
 〔疏〕仁義利害,好惡是非,逗彼前機,應時陳說,雖復言出於口而隨前,此即是用眾人之口矣。

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注〕口所以宣心,既用眾人之口,則眾人之心用矣,我順眾心,則眾心信矣,誰敢逆立哉。吾因天下之自定而定之,又何為乎。
 〔疏〕隨眾所宜,用其心智,教既隨物,物以順之,如草從風,不敢逆立,因其本靜,隨性定之,故定天下之定也。
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
 〔注〕因而乘之,故無不及。
 〔疏〕已,止也。彼,孔子也。重勗惠子,止而勿言,吾徒庸淺,不能逮及。此是莊子歎美宣尼之言。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
 〔疏〕姓曾,名參,孔子弟子。再仕之義,列在下文。
曰: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後仕,三千鍾而#10不洎,吾心悲。
 〔注〕洎,及也。

 〔疏〕六斗四升曰釜,六斛四斗曰鍾。洎,及也。曾參至孝,求祿養親,故前仕親在,祿雖少而歡樂;後仕親沒,祿雖多而悲悼;所謂再化,以悲樂易心,為不及養親故也。弟子問于仲尼曰:若參者,可謂无所縣其罪乎?
 〔注〕縣,係也。謂參仕以為親,無係祿之罪也。
 〔疏〕縣,係也。門人之中,無的姓諱,當是四科十哲之流也。曾參仁孝,為親求祿,雖復悲樂,應無係罪。門人疑此,咨問仲尼也。
日既已縣矣。
 〔注〕係於祿以養也。
夫无所縣者,可以有哀乎?
 〔注〕夫養親以適,不問其具。若能無係,則不以貴賤經懷,而平和怡暢,盡色養之宜矣。
 〔疏〕夫孝子事親,務在於適,無論祿之厚薄,盡於色養而已,故有庸賃而稱孝子,三仕猶為不孝。參既心存哀樂,得無係祿之罪乎。夫唯無係者,故當無哀樂也。

彼視三釜三千鍾,如觀#11雀蚊虻相過乎前也。

 〔注〕彼,謂無係也。夫無係者,視榮祿若蚊虻烏雀之在前而過去耳,豈有哀樂於其間哉。
 〔疏〕彼,謂無係之人也。烏雀大,以諭千鍾,蚊虻小,以比三釜。達道之人,無心係祿,千鍾三釜,不覺少多。猶如烏雀蚊虻相與飛過於前矣,决然而已,豈係之哉。
顏成子游謂東郭子景曰:自吾聞子之言,一年而野,
 〔注〕外權利也。
 〔疏〕居在郭東,號曰東郭,猶是《齊物篇》中南郭子綦也。子游,子綦弟子也。野,質樸也。聞道一年,學心未熟,稍能樸素,去浮華耳。
二年而從,
 〔注〕不自專也。
 〔疏〕順於俗也。
三年而通,
 〔注〕通彼我也。

 〔疏〕不滯境也。

四年而物,

 〔注〕與物同也。

 〔疏〕與物同也。

五年而來,
 〔注〕自得也。
 〔疏〕為眾皈也。
六年而鬼入,
 〔注〕外形骸也。
 〔疏〕神會理物。
七年而天成,
 〔注〕無所復為。
 〔疏〕合自然成。
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
 〔注〕所遇皆適而安。
 〔疏〕智冥造物,神合自然,故不覺死生聚散之異也。
九年而大妙。
 〔注〕妙,善也。善惡同,故無往而不冥。此言久聞道,知天籟之自然,將忽然自忘,則穢累日去以至於盡耳。
 〔疏〕妙,精微也。聞道日久,學心漸著,故能超四句,絕百非,義極重玄,窮眾妙,知照宏博,故稱大也。

理生有為,死也。

 〔注〕生而有為則喪其生。

 〔疏〕處生人道,沈溺有為,適皈死滅也。
勸公,以其#12死也,有自也;
 〔注〕自,由也。由有為,故死;由私其生,故有為。今所以勸公者,以其死之由私耳。
 〔疏〕公,平也。自,由也。所以人生也#13動之死地者,猶私愛其生,不能公正,故勸導也。
而生陽也,无自也。
 〔注〕夫生之陽,遂以其絕迹無為而忽然獨爾,非有由也。
 〔疏〕感於陽氣而有此生,既無所由從,故不足私也。
而果然乎?
 〔疏〕果,决定也。陽氣生物,次定如此。
惡乎其所適?惡乎其所不適?
 〔注〕然而果然,故無適無不適而後皆適,皆適而至也。

 〔疏〕夫氣聚為生,生不足樂;氣散為死,死不足哀;生死既齊,哀樂斯泯。故於何處而可適,於何處而不可適乎?所在皆適耳。

天有歷數,地有人據,吾惡乎求之?
 〔注〕皆己自足。
 〔疏〕夫星歷度數,玄象麗天;九州四極,人物依據;造化之中,悉皆具足吾,於何處分外求之也?
莫知其所終,若之何其无命也?
 〔注〕理必自終,不由於知,非命如何?
 〔疏〕夫天地晝夜,人物死生,尋其根由,莫知終始。時來運去,非命如何。其無命者,言有命也。
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
 〔注〕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謂之命,似若有意也,故又遣命之名以明其自爾,而後命理全也。
 〔疏〕夫死去生來,猶春秋冬夏,既無終始,豈其命乎?其有命者,言無命也。此又遣其#14命也。
有以相應也,若之何其无鬼邪?

 〔注〕理必有應,若有神靈以致也。

 〔疏〕鬼,神識也。夫耳眼應於聲色,心知應於物境,義同影響,豈無靈乎?其無鬼者,言其有之也。

无以相應也,若之何其有鬼邪?

 〔注〕理自相應,相應不由於故也,則雖相應而無靈也。
 〔疏〕夫人睡中則不知外物,雖有眼耳,則不應色聲。若其有靈,如何不應?其有鬼者,言其無也。此又遣其有也。
眾罔兩問於影#15曰:若向也俯而今也仰,向也括撮#16而今也被髮,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
 〔疏〕罔兩,影外微陰也。斯寓言者也。若,汝也。俛,低頭也。撮,束髮也。汝坐起行止,唯形是從,以此測量,必因形乃有。言不待,厥理未詳。設此問答,以彰獨化耳。
影曰:叟叟#17也,奚稍問也。
 〔注〕運動自爾,無所稍問。
 〔疏〕史史,無心運動之貌也。奚,何也。影答云:我運動無心,蕭條自得,無所可待,獨化而生,汝無所知,何勞見問也?

予有而不知其所以。

 〔注〕自爾,故不知所以。

 〔疏〕予,我也。我所有行止,率乎造物,皆不知所以,悉莫辮其然爾,豈有待哉。
予,蜩甲也,蛇蛻也,似之而非也。
 〔注〕影似形而非形。
 〔疏〕蜩甲,蟬殼也。蛇蛻,皮也。夫蠐螬變化而為蟬,蛇從皮內而蛻出者,皆不自覺知也。而蠐螬滅於前,蟬自生於後,非因躋螬而有蟬,蟬亦不待蠐螬而生也。蛇皮之義,亦復如之。是知一切萬有,無相因待,悉皆獨化,僉曰自然。故影云:我之因待,同蛇蛻蜩甲,似形有而實非待形者也。
火與日,吾屯也;陰與夜,吾代也。
 〔疏〕屯,聚也。代,謝也。有火有日,影即屯聚,逢夜逢陰,影便代謝。若其同形有影,故當不待火日。陰夜有形而無影,將知影必不待形,而獨化之理彰也。

彼吾所以有待邪?

 〔疏〕吾所以有待者,火日也。心其不形,火日亦不能生影也,故影亦不待於火日也。
而死乎以無#18有待者乎。
 〔注〕推而極之,則今之所謂有待者率至於無待,而獨化之理彰矣。
 〔疏〕況乎有待者形也,必無火日,形亦不能生影,不待形也。夫形之生也,不用火日,影之生也,豈待形乎。故以火日况之,則知影不待形明矣。形影尚不相待,而况他物乎。是知一切萬法#19悉皆獨化也。
彼來則我與之來,彼往則我與之往,彼彊陽則我與之彊陽。彊陽者又何以有問乎。
 〔注〕直自強陽運動,相隨往來耳,無意,不可問也。
 〔疏〕彼者,形也。強陽,運動之貌也。夫往來運動,形影共時,既無因待,咸資獨化。獨化之理,妙絕名言,名言問答,其具之矣。

陽子居南之沛,老聃西遊於秦,邀於郊,至於梁而遇老子。

 〔疏〕姓楊,名朱,字子居。之,往也。沛,彭城,今徐州是也。邀,遇也。梁國,今汴州也。楊朱南遭,老子西道,邂逅逢於粱宋之地,適於郊野而與之言。
老子中道仰天而歎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也。
 〔疏〕昔逢楊子,謂有道心;今見矜夸,知其難教。嫌其異俗,是以傷嗟也。
陽子居不答。
 〔疏〕自覺己非,默然悚愧。
至舍,進盥漱巾櫛,脫屨戶外,膝行而前
 〔疏〕盥,洒也。櫛,梳也。屆逆旅之合,至止息之所;於是進水漱洒,執持巾櫛,肘行膝步,盡禮虔恭,股動請益,庶蒙鍼艾也。
曰:向者弟子欲請夫子,夫子行不間,是以不敢。今間矣,請問其過。
 〔疏〕向被抵訶,欲請其過,正逢行李,未有閑庸。今至主人,清閑無事,庶聞責旨,以助將來也。

老子曰:而睢睢盱盱,而誰與居?

 〔注〕睢睢盱盱,跋扈之貌。人將畏難而疏遠。
 〔疏〕睢盱,躁急威權之貌也。而,汝也。跋扈威勢,矜莊耀物,物皆哀悼,誰將汝居處乎?
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疏〕夫人廉潔貞清者,猶如汙辱也;盛德圓滿者,猶如不足也。此是老子引《道德經》以戒子居也。
陽子居蹴然變容曰:敬聞命矣。
 〔疏〕蹙然,慚悚也。既承教旨,驚懼更深,稽首虔恭,敬奉尊命也。
其往也,舍者迎將,其家公執席,妻執巾櫛,舍者避席,煬者避寵。
 〔注〕尊形自異,故憚而避之也。
 〔疏〕將,送也。家公,主人公也。煬,然火也。陽朱往沛,正事威容,舍息逆旅,主人迎送,夫執氈席,妻捉梳巾,先坐之人避席而走,然火之者不敢當竈,威勢動物,一至於斯矣。

其反也,舍者與之爭席矣。

 〔注〕去其夸矜故也。

 〔疏〕從沛返歸,已蒙教戒,除其容飾,遣其矜夸,混#20迹同#21塵,和光順俗,於是舍息之人與爭席而坐矣。

南華真經注疏卷之二十九竟
  #1世德堂本『借』下無『者』字。
  #2高山寺本『年耆』二字作『來』。
  #3郭慶藩引文改『置』作『是』。
  #4高山寺本『無』上有『言』字。
  #5原作『大』,據成疏改作『夫』。
  #6郭慶藩引文依上句『有』上補『而』字。
  #7郭慶藩引文改『以』作『此』。
  #8郭慶藩引文改『是』作『義』 。
  #9趙練議本『也』作『化』。
  #10世德堂本無『而』字。
  #11趙練議本『觀』作『鸛』。《闕誤》同,張君房云:『鸛雀』作『觀烏雀』。
  #12《闕誤》引張君房本『其』下有『私』字。
  #13郭慶藩引文改『也』作『而』。
  #14郭慶藩引文改『其』作『有』。
  #15四庫本『影』作『景』,下同。
  #16『攝』字依成疏及《闕誤》引張君房本補。
  #17浙江書局本『叟』作『搜』。
  #18『無』字依郭注及《闕誤》引張君房本補。
  #19原作『去』,疑訛,今依郭慶藩引文改正。
  #20原作『昆』,疑訛,今依文意及郭慶藩引文改正。
  #21原作『司』,今依文意及郭慶藩引文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