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与他人相处 与他人相处
|
主持人:刚才我们讲的是《庄子·人间世》当中的一个故事,孔子为什么要对颜回那样说呢?
傅佩荣:因为孔子想考验一下颜回准备好了没有,你说你到卫国去,想帮助他的国君,但是你了解什么是国君吗?那个国君的性格他的想法你知道多少呢?颜回只是一片好心,好多读书人稍微有点学问,就觉得自己应该为国家做点事情,但是又不了解实际的情况,到时候恐怕是白白浪费性命。
主持人:有那么严重啊?照孔子看来,如果不了解当时的卫国国君,那会是什么后果?
傅佩荣:这段话在原文中很长,后面就是孔子问他,你准备得怎么样?颜回提出三种方法:第一种我设法跟自然学习,跟自然学习就是说我是自然的孩子,国君也是自然的孩子,每一个人都是来自大自然,所以大家都不要有心机,等于是从头开始;第二种,我是设法按照人的规矩,该跪下就跪下,该请安就请安,国君也不能说我不合礼仪;第三种,我用古人的话来教训国君,不是我在说他,而是古人在说。
主持人:我觉得这三套方法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
傅佩荣:是啊,但是孔子很不满意。他说,这样还是不够,那三套方法用在卫国国君身上都没有什么效果,所以你还是不要去了。因为孔子知道,国君也是一个人,万一哪一天他心情不好,一念之间,他不会对从鲁国来的一个颜回讲客气的.他如果不信赖你,你以为自己直言进谏,话说多了,他认为你诽谤他;如果话说少了,他认为,你的话说得不太中肯。就是说怎么样做都不好,叫做动辄得咎,在这个时候你就要考虑到自己的处境了。
主持人:那么在这个故事当中,孔子最后给颜回的建议是什么?
傅佩荣:这个建议,我们在谈庄子的时候会经常谈到,叫做“心斋”,那就是一种特别修养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它放在“跟别人相处”上面来看。孔子认为颜回还不够,因为他还需要某些修炼。孔子说,“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就是说我自己先修养到一个时段,我再来要求别人;否则光说做得不好,应该如何、如何,谁都会说,说话很容易,但是请问,你说的就算是对的,我为什么要听呢?因为你自己也不见得做得好。人与人相处最怕的就是由于缺乏信赖而说了过多的话,到时候反而造成误会。
主持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这话听着有点怪,为什么呢?我们从小就听着孔融让梨之类的故事,听的是这种教育,说别人的事情总是比自己的重要,可是庄子为什么要提出先己后人呢?
傅佩荣:他的理由你从今天来看也觉得很有道理,为什么?因为所谓的“人”是天下人,天下人这么多,从父母亲开始,到亲戚朋友,到外面一般不认识的人,都是天下人。如果说你先考虑到别人,考虑谁呢?光是考虑到别人这两个字,那就排不完顺序了。所以你自己本身如果不能先站稳,你能帮得了谁呢?儒家对于人我关系,注意到人我互动,构造一个网络,但是也强调,“己欲立而立人”,自己站稳就要帮助别人站稳。像这样的话,说明儒家也是从修身开始,也是先从自我要求开始;在道家思想里,它不管你能不能帮助别人,而是先保住生命的真实的情况再说。对于生命的真实情况,其实要求很少的;平常我们跟别人来往,要求别人这样那样,往往是希望别人给我们某种回馈,道家就是设法把这些因素放开,珍惜自己的生命,自己觉悟自己有什么样的潜能可以开发出来。
主持人:我明白您的意思了,一个人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那还能做什么事情呢?自己还爬不起来,那就没办法去扶别人。您刚才说儒家把修身摆在第一位,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还是第一位的,庄子提出的这种所谓先己后人的处世方法看来还不是另类,而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傅佩荣:是的。但是也有人批评庄子,说庄子这种想法和孟子批评的杨朱一样,杨朱的有名的做法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他们认为庄子也是宁可保护自己,不愿意伤点脑筋去保护天下人。事实上这并非庄子的想法,庄子如果可以做一点事帮助别人,他肯定愿意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做这点事也不见得帮得了别人。很多时候你以为你能帮别人,你帮了现在,说不定害了将来。所以我们常说,如果你对一个孩子过度溺爱,你以为你爱他,他将来反而不能够独立,这反而变成在未来有困难。作为庄子,他喜欢从长远来看,所以他说,我自己先站稳,我的生命我先珍惜,如果别人都跟我一样,珍惜他各自的生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他基本的观点。
主持人:您刚才说到那个杨朱的理论,后世很多人认为庄子的理论带有类似的色彩。其实不然,我觉得可能是庄子提出的下一个原则,那就是他说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傅佩荣:这段话出于《庄子·养生主》,他里面讲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有人把他讲成:做好事不要接近到出名的时候,做坏事不要接近到惩罚的时候。这种情况下就变成:你可以做点小坏事,不要做大坏事,做大坏事就要被惩罚了。这样讲,等于说好事先做一半,坏事再做一半,都没有事儿。这不是庄子的意思,庄子的意思是,善于养生的,不会赢得长寿的虚名;不善于养生的,也不会走到伤残的地步。如果你善于养生,假设我现在养生很好,今年八十岁,脸色红润,别人都问我养生的道理,我一天到晚就跟别人讲养生的道理。说实在的,你不要因为养生而出了名,反而累得要命,违背了养生的原则。
主持人:这一点,还真有实例。江苏南通的如皋被称为长寿之乡,那里出现过好多寿命超过一百岁的老人。据说有些老人本来还可以活得更长一些,但是就因为他们活过了一百岁以后,不断地有外界的媒体来询问他们养生之道,最后他们就给“累死”了,没有再继续长寿下去,这说明可能也是违背了养生这个道理。
傅佩荣:对,这正好是庄子的想法。那么倒过来,“为恶”并不是做坏事,而是说,你不善于养生,就不要走到伤害自己的程度。譬如,我吃喝玩乐,不注意到身体的需求,结果导致中风,身体残疾。这才是庄子“为恶无近刑”的意思。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单独抽出来看,难免容易造成误解,离庄子的原意就很远了。
主持人:看来庄子不是怂恿人家去做坏事的。
傅佩荣:不是的,这跟前面的正好联起来,前面说先己后人,“先己”就是要先珍惜有形可见的现实的身体、生命,你才可能开发起心智方面以及其他层次的境界。
主持人:我还有一个疑惑,庄子提到这么一个看法:“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什么意思呢?受到人情的驱使,这个人会容易变得虚伪;受天道和自然的驱使,这个人就不会变得虚假了。这好像说周围的人,就是除了我以外的人,都变得那么可怕,只要人和人在一起,就会变坏,有没有这个意思?
傅佩荣:你说得没错。道家的思想把人的生命看得很特别。因为宇宙万物有一个特色,就是有规则,像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这些;但是人类出现了之后,他是万物之灵,脑袋特别聪明,就会去想东西,就会去设计,像礼乐制度、上班的规则这些;一旦设计之后,到最后我跟别人相处、来往,就没有办法,逼得我不得不伪装,如果我不伪装,别人就认为我好像没有教养或者是不会说话。那么,如果照自然界的规则,就没有伪装的问题,我按照自然界的发展,我是一个生命,这个生命跟其他生物的生命一样,饥则食,渴则饮,累则睡,很单纯。你刚才所说的,正好反映出道家的一种观点:宇宙万物把人分成两部分,人的身体属于大自然,另外一个属于人类,人类有思想,就有选择的问题,一有选择,就会安排各种礼乐教化,就是刚才我所说的。
主持人:是不是庄子有社交恐惧症,特别害怕一个人到了人群当中,然后变坏?是不是他想要逃避?
傅佩荣:确实有很多人批评庄子,说他有逃避主义倾向,对人间好像不太信赖,要设法逃避。事实上,当时是战国时代中期,战乱频仍,确实有很多危险的情况发生,所以在这个时候,遁世隐居就是一种智慧的判断。你如何判断让自己可以活得平安还是长久?或者活得轰轰烈烈一下子报销了?那就得看你自己的选择了。至于社交恐惧症,在古代没有这样的观念,因为当时古人的社交活动往往是相对行业的,譬如说我做什么行业,就跟这个行业的人有比较多的接触机会。不像现在,社交是全方位的,各种人都可以来往,对现代人来说,这恐怕也是一种压力。我们看庄子的思想,有时候会觉得蛮单纯,但是今天这个时代,单纯不是也有可取的地方吗?我们今天不就是因为生活的内容、生活接触的范围太复杂了,以至于很多人受不了吗?
主持人:单纯的对立面就是有污染的,如果说,道家崇尚一个人,单纯、清纯,那么是不是相对而言的?毕竟那个人群很可能是复杂的、有污染的,正所谓人心叵测。
傅佩荣:庄子对人心的描写是我所看到的文字中,写得最丰富、最深刻的。他说,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登天。人的心就像山川一样危险。并且要了解人心难于登天,就是不可能了解一个人的心。因为人心变化莫测,早上想的是上海,晚上想的却是巴黎了,且不要说早上、晚上,一刹那间都可以想到,现在想的是古代,马上又想今天的事。换句话说,人心可以说是变幻莫测,放在人际关系中又构成多重的复杂性,以致到最后,简直就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很多时候一个人会忽然觉得:这是我的意思吗?话说出来,才觉得这不是我的意思,别人却说你刚才说了什么话。由此可见,庄子对人的了解确实让人惊讶,我自己读庄子很长时间了,常常觉得,他这个人生活那么单纯,对于人类社会复杂的现象、人心微妙的情况却如此熟悉,真是一个奇迹。
主持人:照这样说的话,人心叵测,人群就是一片难测的心树起来的森林,进去了很容易迷路。按照庄子的说法,是不是就不要和人群打交道?是不是有一点自闭的现象?
傅佩荣:根据西方的研究,所有伟大成就的人,都有某种程度的自闭症,譬如牛顿、爱因斯坦,他们在某一方面跟别人都不太来往,只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对于有关庄子自闭症的问题,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是说他是某种天才,看到了某种限制,知道某一方面非我专长。我们也不能把庄子想成完美的人,他也许对于社交方面的活动不太热衷。像他不愿意出来做事,做一段时间小公务员(曾为漆园吏)就不做了,这里也可以看出来他有他的限制。但是他至少没有妨碍别人,他不会说:你们都错了,只有我对。他曾经谈到有关辩论方面的问题时说,我们不要裁判,没有人可以判断别人。今天我们只能就我们所处的21世纪的社会,看看能从庄子那里得到什么启发。我们讲如何跟别人相处,在今天这个时代是复杂有余而单纯不足,如果从庄子里面可以学到一些譬如“心斋”、“身如槁木”、“心如死灰”这些方面的观点,我相信有一种平衡的作用。
主持人:如果您说庄子没有明显的自闭症倾向,他交不交朋友呢?
傅佩荣:在《庄子》一书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庄子是有朋友的,其中一个有名字的朋友惠施,我们已经谈过了,另外一个朋友是没有写名字的。关于这个没有名字的朋友的那段故事很有意思,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地方。有一次庄子带着学生上山游玩,在山上看到一个人在伐木,而旁边一棵很大的树却没有被砍伐。他们都感到很奇怪,就问那个伐木人,这棵大树怎样不砍呢?伐木人回答说,这棵树歪歪曲曲长得不好,没有实用的价值。这棵树因为无用就得到保存。接着他们下山了,来到庄子的一个朋友家,朋友一看庄子带了好几个学生来,很兴奋,就立刻说,杀一只鹅招待朋友。仆人就问,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杀哪一只?主人说,杀不会叫的那一只,因为它没有用,不能看门。第二天,庄子的学生就问,老师,山上的树木因为没有用就得到保存,山下人家的鹅因为没有用被杀,我们该怎么办呢?活在人间真的是步步惊险。
主持人:到底有用、无用该如何取舍,这是个问题。
傅佩荣:庄子怎么回答呢?庄子真是个天才,他说,我庄周就要处在有用、无用之间,该有用时我就有用,该无用时我就无用。这里面就牵涉到一个判断,我发现这些古代的天才都有这种能力。譬如,别人问孔子关于一些伟人的效仿,孔子回答说,我跟他们不一样,无可无不可。就是说没有一定要这样做,也没有一定要那样做。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是滑头,这不是滑头,是一种活生生的智慧,知道昨天这样做是对的,今天不一定,因为情况改变了,所以你随时都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庄子也是一样,他对朋友之间的友情、友谊也可以看得出来,不然他的朋友怎么可能杀鹅请他吃呢。
主持人: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人人都变得单纯和纯净了,人群也就变得纯净了,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庄子应该是不拒绝交朋友的。庄子在交朋友方面,能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意见?
傅佩荣:有的,庄子有一整套办法,有的时候你会觉得,这真的是庄子讲的吗?在庄子的书里面提到“九征”,就是九种检验的方法,用来检验一个人是否可靠。我先把这九个字列出来:“忠”,忠心耿耿;“敬”,尊敬;“能”,能不能干;“智”,智力够不够,反应如何;“信”,是不是守信用;“仁”,是否有仁德、爱心;“节”,能不能自我节制;“则”,能不能够坚持原则,遵守法度;“色”,是否经得起美色的引诱。
主持人:那么如何来考察朋友身上是不是有这样的特点呢?
傅佩荣:庄子的这个做法不尽尽可以用在朋友之间,像我是上级,我是长辈,那我如何去检验下属或者晚辈呢?第一个 ——“忠”,“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派遣他去远方,观察他是否忠心。因为一般人在身边很忠心,是没有问题的,到了远方之后是不是还忠心?那就不一定了。这是第一。
主持人:那就是用下放边远地区的方法来考验他。第二个呢?
傅佩荣:第二个是“近使之而观其敬”,安排他在身边,看他是否恭敬。也就是说在身边的时候,有时候会因为很熟悉之后,就没大没小了。人有时候,平常客客气气保持距离,一旦熟了以后,就变成什么规矩都不管了,这是第二个。
主持人:这一会儿远了,一会儿近了,折腾你一下来考验你。接着呢?
傅佩荣:第三个就是“烦使之而观其能”,交代他繁重的事务,看他是否能干?有时候你要培养一个人才,你就得给他很多事情做,通常他会说,你怎么老是找我一个人啊?但是能者多劳啊,我就要看你能力达到什么极限,然后下一次我才有机会给你升职。如果说我没有给你很繁重的工作,让你升职,那别人也不服气。这是第三个。
主持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叫压担子,给你压的担子尽管很多、很重,但是你表现的机会不就多了吗?接下来还有吗?
傅佩荣:第四个就是“卒然问焉而观其知”,要看他是否明智,这时候就要突然问他问题。有时候你看一些选美比赛,到最后都有机智问答,这时你就知道谁聪明谁不聪明了。所以有时候就要随时立刻问别人问题,不要让他有准备的机会,看他临场的反应如何。
主持人:那么接下来呢?
傅佩荣:接着就是“急与之期而观其信”,给他急迫的期限,看他是否守信。我现在与你约定商量事情,在将来的时间你要做到,这叫做我们约定好;但是时间很急迫的话,譬如说,你明天就要把这个节目做好,然后播出,这个就是太急迫了,你如果把它做好的话,代表你说话算话,言而有信。这也是一种检验的方法。
主持人:只要我接受了这个任务,不管任务有多紧,我都要想办法一定完成,要不然就不要答应。
傅佩荣:对。然后第六个就是“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委托他钱财,观察他是否行仁。你看到钱财会不会起歹心,起心动念呢?如果你还能够坚持做我该做的事情,走在正路上,代表这个人可以行仁。古代有一句话:“为富不仁,为仁不富。”这是《论语》里面阳货所说的话。就是说如果你要发财,就不能做好事了;你如果想发财,做好事的话,要花钱,钱就攥不住了,无法把钱财积聚起来。仁和富二者不能兼全,就有矛盾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要让你管钱,看看你是否能够行仁。这是检验一个人的方法。
主持人:像过去的晋(山西)商考验自己的伙计时,掌柜的会故意丢几个钱在地上,借以观察清晨扫地的小伙计捡到了以后,会如何处理。这倒是个检验人品的好办法。
傅佩荣:接下来的第七个是“告之以危而观其节”,跟他讲处境危险,看他是否能够有节操。节操就是我坚持原则,宁可杀身成仁这些。通常,有些人碰到处境危险的时候,就变节了,不能坚持原则。这是第七项。
主持人:这一点就说明,一个人是否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坚持原则不动摇。那么第八个呢?
傅佩荣:第八个是我们常常见到的,就是“醉之以酒而观其则”,让他喝醉酒,看他是否守规矩。酒能乱性,很多人喝醉酒之后,就忘了自己姓什么了,然后胡作非为。有些人平常表现还好,一喝醉酒就有问题了。这时候你就要看,如果他喝醉酒出问题,将来你让他办事或者到外面别人灌他酒,怎么办呢?
主持人:这也是一个弱点,那么最后一点呢?
傅佩荣:就是刚才我们说的“色”了,“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就是说,让他男女杂处,观察他是否端正。看他是不是像柳下惠,可以坐怀不乱。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主持人:刚才您说了九种检验人的方法,当然,我们不可能说检验一个朋友或者检验自己身边的一个人时,要拿着这九条,一条一条去勾。这里面也有几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譬如,身处险境的表现、喝酒、处理金钱的态度,以及男女共处这些日常生活的问题,就给人感觉庄子设立了一个衡量人的坐标,把人往这里一套,就知道这个人好不好交往了,操作性还蛮强的。如果他要是出一本什么“交友手册”的话,我估计我第一个买。那么刚才我们说的是去选择和我交往的人,我选好了人家是合适的,那也得人家看得上我,才能交往,如何才能让别人看得上自己,愿意和自己相处?
傅佩荣:我们自己也要经得住“九征”的检验,你不能说我光检验别人,你不要管我,这不行。
主持人:要自检。
傅佩荣:跟别人相处,你没有办法一个一个去说,我怎么样去投其所好。这是不可能的。庄子就强调说,我要设法做到真诚,所有我的表现在外的,都是由于内心里面的真正的情感,我才表现。在这个时候,最容易看得出来一个人的情感,譬如,你在伤心、快乐的时候,你表现的情绪方式是什么,表现到什么程度,等等。我们平常讲儒家和道家,有一个很简单的区分法,用两个字形容,儒家叫做真诚,道家叫做真实。但是真实包含真诚在内,真诚是人的真实,真实还包括其他万物。学习庄子的时候也要讲真诚,他跟儒家的真诚有相通的地方。儒家讲真诚才能够让一个人内在引发力量做该做的事;道家讲真诚,就是我有感而发,绝不说任何一句讨好别人的话,我跟别人来往的时候,情之所至,我才表现出来,以这样的方式来互动。
主持人:在这一点上,道家和儒家倒是比较一致,就是希望一个人要心口如一。现在市面上那些假惺惺、两面派、虚伪、做作的人太多了,装得太厉害,痕迹太多,其实这样反倒交不到真正的朋友。
傅佩荣:没错。《庄子·渔父》说到一个故事,孔子带一批学生出外游历,见到一位老渔夫。老渔夫讲了一段话,孔子就非常佩服他。这个渔夫讲的就是,你要用真诚的情感,表现你内在的情绪。如果你真正生气时,要不怒而威,不用大吼大叫,发出一股气出来,让别人知道你现在生气了;真正悲哀时,不用哭得很大声,悲哀的感情自然表现出来。庄子在这方面的描述让我们感觉到:人活在世界上,不管喜怒哀乐,如果真诚表现出来的话,顺着人性自然的倾向去走,表现出来之后,对于自己的心身都有帮助,不用扭曲它,不用压抑它。但是在后来有些人学庄子学偏了,我们常常举例子提到谁呢?在魏晋时代有一个名人,叫做阮籍。
主持人:那是竹林七贤之一啊。
傅佩荣:阮籍是竹林七贤之首,他学庄子的思想,总觉得自己不要受名教、礼法的束缚,要设法做我自己,做真诚的人。如何真诚呢?他在母亲过世的时候,不好好守丧,照样吃肉,照样喝酒,这些都是违背礼的规定。他大概认为想吃就吃,想喝就喝,就是真实的人性。但是等到出殡那一天,他一哭就吐血,说明他心里其实很哀伤,但是他就是不愿意遵守社会的外在规范,他的哀伤却是真正的。这说明什么呢?他的做法太勉强了,要哭就哭,不要以为哭是照规矩。另外一个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刘伶更夸张、更有趣了,在家里常常一丝不挂。有人去他家拜访,一见这个样子就责怪,你也算读书人啊,在家里面怎么不穿衣服?刘伶反说,天地就是我的家,房子是我的内裤,你钻进我的内裤,还怪我没穿衣服。像这样学庄子,庄子若是地下有知,也会觉得莫名其妙。
主持人:是不是可以把这一类人叫做性情中人?因为他们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他们表现出来就是一个最真的我。
傅佩荣:话是没有错。但是庄子的做法,是另外一种方式,我可以做性情中人,但是我要避免惊世骇俗。如果让别人侧目,每个人看到我,眼神都怪怪的,那我想过自然的生活也过不了了。就是说别人把我当作某种特殊的人物来对待,这样就不合自然状态。你可以做性情中人,但是你不要引起别人的侧目、注意,不要让别人注意到你特别的地方,就像老子说的圣人“被褐怀玉”,外面穿着很粗糙的衣服,里面揣着美玉;否则你的美玉抱在手上,马上被抢走了。因此,外表“和光同尘”,缓和光芒,混同尘垢,跟别人没什么两样,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生命维持长久而平安。
主持人:有一个典故叫做“东床快婿”。在东晋的时候,郗鉴与王导都是当时的朝廷大官,有一次,郗鉴想要到王导家挑选一位女婿,派专人送一封信说明来意。王导对使者说,你到东厢房去,随便你怎么挑。结果这位使者回去以后就禀告郗鉴说,王家的几位公子都是可取之才,他们听说您派人来选女婿,个个都表现得庄重沉稳,只有一个人,袒露着肚子躺在东床之上,好像没听过这事儿。结果郗鉴就说,就是这个人。这个人就是王羲之,东床之上,袒着肚子,可谓具有真性情。
傅佩荣:是啊,说得没错。他这种做法,说明他读过《庄子》,并且郗鉴也读过《庄子》,他才会欣赏他。《庄子》里面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原文是: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礡臝。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意思是说,宋元君想要画一个图样,就公告天下的画师,所有画师都来了,行礼作揖之后站在一旁,调理笔墨,等待吩咐。最后来了一个画师,行礼之后就直接跑进画室了。宋元君说,怎么我没有叫他进去,他就去了,去看看这个人干什么。到画室里面一看,这个人把衣服脱了,露出肚子,就开始准备画画了。宋元君说,这才是真正的画师。因为他心里没有想到谁是帝王,给帝王画画,待遇如何,要怎么样画得漂亮一点,这些都没有想到;他只想到:我是画师,我做我的事情,尽我的本分。这才是艺术家。像《庄子》里面这种故事,影响了后代很多人。郗鉴选择王羲之为女婿,就是参考庄子的故事,因为王羲之有真性情,不会伪装,女儿嫁给他,至少不会受苦受难。
主持人:现在社会表面上也是推崇性情中人,说性情中人好,但实际上做一个性情中人,往往是会碰壁的,关于这一点庄子怎么看?
傅佩荣:庄子会建议,你的性情尽量表现在自己的个人生活领域。今天这个社会,强调“公领域”和“私领域”,公领域就是我上班、上课,跟别人来往,在社会上互动,这是公领域;处在公领域时,一定要遵照大家的方式来做。私领域就是下班之后、放假时,在自己家里,我做什么事、跟什么人来往,我完全可以自己选择。我们建议现代人学庄子,不能全盘搬过来,全盘搬过来的话,窒碍难行。作为性情中人比较直爽、真诚,也比较快乐,那么就设法尽量在个人生活领域减少干扰;至于上班或者是工作上其他方面的来往,就尽量遵照别人可以接受的方式来互动。这样一来,大家有一个界限,彼此和睦相处。总之,首先人和人相处,在社会上要有一个界限,其次要把自己的个人生活安排好,不要引起别人的侧目或者非议,这样才能够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过日子。
主持人:今天我们讲了这么多关于与人相处之道,您觉得在庄子给我们的建议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傅佩荣:我想,第一个是尊重个性,因为传统以来,我们都受儒家的影响,把个人的个性放在群性互动里面,以至于经常说,我是扮演什么角色,而忽略了我是一个人,我这个人的个性影响有我自己可以负责的部分。第二个是人人平等,庄子不愿意去评论别人的优劣,他也不喜欢别人评论他,那么不但是人人平等,人跟万物也可以从这个平等的眼光来看。所以,你可以欣赏每一个人,也可以欣赏每一样东西。从人跟人相处里面,这两点至少可以参考。接着是要区分,哪些是我跟别人共同生活的公领域,在这一方面大家互相尊重,按照规则来,避免引起复杂纠纷;在我个人生活的私领域方面,不妨顺其自然,过得自在一点。
主持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必然是要和别人打交道的,如何打交道,希望今天听了庄子的这么多建议之后,会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所启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