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鼓应 简介




  陈鼓应(1935年07月01日—),福建省长汀县人,台湾著名哲学学者,台大哲学系事件参与者之一。

  学历
  台中二中 毕业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史地学系 (未毕业)
  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 (未毕业)
  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 学士
  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 硕士

  生平
  陈鼓应,1949年前往台湾,于1960年考取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师从殷海光、方东美。陈鼓应于1964年在台大哲研所取得学位后,于台大哲学系担任讲师,后升为副教授;而且陈鼓应与哲学系讲师王晓波常常批评时政,并且主张应该校内设立民主墙并鼓励学生运动,引发政府单位注意。
  1973年,陈鼓应因为当局的压力之下被调动职务,并自此潜心研究老庄思想,陆续在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老庄相关研究丛书;1974年被台大不续聘。陈鼓应这一段期间投入党外运动;也曾经在乡土文学论战中作文为陈映真等人护航;之后陈鼓应又与陈婉真分别参与1978年的中央民意代表增补选,发表《告中国国民党宣言》,而被中国国民党开除党籍。陈鼓应之后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担任研究员,1984年前往北京大学担任哲学系教授,讲授老庄哲学。
  1997年台大平反台大哲学系事件后,陈鼓应回到台大任教。退休后亦在台大哲学系及文化大学兼课。2003年起于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主讲《道家思想研究》科目。
  现为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文化大学专任教授。

  研究与著作
  陈鼓应主要研究道家思想,年轻从事政治活动,与陈婉真联合参选国民大会代表时,曾发表《告中国国民党宣言》。于学术界的成就,包括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哲学》、《尼采新论》、《悲剧哲学家:尼采》、《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老庄新论》、《庄子今注今释》、《庄子哲学》、《黄帝四经今注今译》《易传与道家思想》、《周易注释与研究》、《耶稣新画像》、《道家易学建构》、《管子四篇诠释》等书,主要研究领域为道家思想与中国思想史。

  作者其人:陈鼓应
  男
  (1936—) 哲学家、理论家。福建长汀人。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与哲学研究所。执教于台大哲学系,升至副教授。七十年代加盟《大学杂志》,与人联合发表《给蒋经国先生 的信》,建言革新政治,后又主张开放学生运动,号召知识青年积极参与,并主张在校园开辟“====广场”。1972年,在“====义”座谈会上,主张国 家统一,引发岛内青年—场公开性的统独之争。遂被情治人员约谈,1973年发生“台大哲学系事件”,卒遭解聘。“台大哲学系事件”发生时,正值台湾当局被 赶出联合国、与日“断交”及保钓运动发生前后,国内长期威权戒严体制遭到第一次重大、持续的冲击。原本在“白色恐怖”时期有点暮气沉沉的校园,因高度== ==义情怀的带动,使校园再度传出要求开放言论自由的声浪。
  1972年12月4日,台大论坛社举办了一场“====义座谈会”,应邀与会的该校哲学系副教授陈鼓应演讲,主题围绕在退出联合国、钓鱼台又被美国强割给 日本等议题上,并以未落实孙中山“====义”批判====。在场的哲学系研究生冯沪祥随即以光天化日之下有白点也有黑点,抨击陈鼓应的言论过度强调黑暗 面。陈则回驳其为“职业学生”,另一位研究生钱永祥也接着说:“我们不要听职业学生的话”。短暂的对立冲突在主席宣布散会后理应结束,不料,警察却在第二 年元宵节晚上约谈陈鼓应,王晓波与钱永祥也先后到了“警总”,罪名均为“为匪宣传”。同年七月,陈鼓应被迫离开台大,时任“救国团”主任的李焕安排他到国 际关系研究中心工作,台大当局并奉命宣布台大哲学研究所停招一年。1973年夏天,孙智燊副教授回台接任台大哲学系主任,在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先后以 种种理由,解聘包括前任代系主任赵天仪在内的十三位哲学系老师,是为“台大哲学系事件”。
  1975年为黄信介的《台湾政论》撰写论文,主张早日解除戒严。1978年竞选“国大代表”。“高雄事件”后旅居美国,任加州大学研究员。1984年赴大 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讲授尼采与老庄哲学,后又在中国文化书院主讲比较哲学。1993年回台。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庄子哲学》、《耶苏新画 像》、《社会公害》、《道家文化研究》、《老庄新论》、《庄子今注今译》、《易传与道家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