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号《南华真经》源流考(杨思范)




  《庄子》一书又称《南华真经》,然《庄子》何时有《南华真经》之称,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传统的说法认为始于唐玄宗天宝元年。这种观点源于史书的记载。如《旧唐书·玄宗本纪》云:“(天宝元年)二月丁亥,上加尊号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天宝元年)二月丙申,庄子号为南华真人,文子号为通玄真人,列子号为冲虚真人,庚桑子号为洞虚真人,其四子所著书改为真经。”①又《唐会要》云:“天宝元年二月十二日,追赠庄子为南华真人,所著书为《南华真经》。文子、列子、庚桑子宜令中书门下更讨论奏闻。至其年三月十九日,宰相李林甫等奏曰庄子既号‘南华真人’,文子请号‘通玄真人’,列子号‘冲虚真人’,庚桑子号‘洞虚真人’,其庄子、文子、列子、庚桑子,并望随号称从之”②。

  后人多以此诏册作为《庄子》号《南华真经》由来的依据,如《辞源》(修订本)释《南华经》云:“也叫《南华真经》,……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虽然尊《老子》、《庄子》为经典,但还没有‘南华’这一名称。至唐天宝元年二月号庄子为‘南华真人’,始尊称他所著书为《南华真经》。见《唐会要》五十杂说、《旧唐书·玄宗纪》。”③《汉语大词典》释“南华”为“《南华真经》的简称”,又释“《南华真经》”作“《庄子》的别称,始于唐代。《新唐书·艺文志三》‘天宝元年,诏号庄子为南华真经’。《唐会要·杂记》‘天宝元年二月二十二日敕文,追赠庄子南华真人,所著书为《南华真经》’”④。

  然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以为《庄子》册封《南华真经》当在开元二十五年。如清人姚范在《援鹑堂笔记》中认为“南华之名,未详其出。《隋志》有梁旷《南华论》、《南华论音》,其号南华真人,名书为《真经》,在唐开元二十五年”⑤。又如曹础基认为“庄子号‘南华真人’及‘《南华真经》’等号始见于唐开元二十五年”⑥。

  其实宋朝已有学者明确说明《南华真经》之号在册封之前已存在。如北宋学者陈景元在《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叙》认为“天宝元年二月二十日诏册《庄子》,宜依旧号曰《南华真经》。”⑦他在这儿说得很清楚,在朝廷诏封《庄子》为《南华真经》之前,《庄子》已被称为《南华真经》;南宋学者褚伯秀在《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序》引用了陈景元这段话,可见他也赞同在天宝元年之前《庄子》确有号《南华真经》之说⑧。

  王运生在《敦煌残卷南华真经、庄子及世传本之比较研究》一文中以为“我们对于《庄子》称经的年代似乎可以提前看,对传统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这就不是无缘无故的了”⑨。但他在文中并没有明确并考定他的这种观点。

  综上所述,诸家以为《庄子》称《南华真经》的时间,一种是在天宝元年后,另一种是在天宝元年或在开元二十五年之前。其实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8年)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只相差四年,两者之间差距并不是很大。然我认为《庄子》称《南华真经》至少应该在唐初,而且《南华真经》之号是从《南华》、《南华经》演变而来的。兹考之如下:

  在天宝以前已有庄子及《庄子》号“南华”的史料记载。

  初唐时,当时文人在其著作已提到庄子号“南华”,成玄英在《南华真经疏·序》中云:“其人姓庄,名周,字子休,生宋国睢阳蒙县,师长桑公子,受号南华仙人。”⑩此序提到了庄子号“南华仙人”。据《文献通考》载“玄英,字子实,陕州人。隐居东海,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召至京,加号‘西华法师’”?。成玄英生活在天宝前一百来年的贞观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肯定成玄英此序不会迟于天宝元年。又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在《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中云:“及其玄黄再造,日月重轮,功成而不居,名遂而身退。南华吾师也,新居贱职;东方达人也,安乎卑位。”?这里的“南华”即旨“庄子”,杨炯生活在高宗、武后时期。《旧唐书·杨炯传》载“(杨炯)所居府舍,多进士亭台,皆书榜额,为之美名,大为远近所笑。无何卒官。中宗即位,以旧僚追赠著作郎”。?说明在唐中宗即位(公元705年)时,杨炯已不在人世。而天宝元年则在公元742年。

  由上述事实得知,庄子“南华”之称,唐初到天宝元年之前确已存在。又在敦煌遗书P.2390《失题道经》中有八处引用“南华论”?一书的内容,兹摘录于下:

  (1)南华论云:“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2)南华论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是以往,巧厝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而况自有适!无乎适焉,因是已!”

  (3)南华论云:“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

  (4)南华论云:“有始也者,有本未始有有无也者,未有始夫未始有,有无也者,俄而有有无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5)南华论云:“上无为,下亦无为,是下与上同德。下有为,而上亦有为,是上与下同道。”

  (6)南华论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7)南华论云:“大诸问道乎无无始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矣。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

  (8)南华论云:“不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也。”

  据《隋书·经籍志》载:“《南华论》二十五卷,梁旷撰,本三十卷。又有《南华论音》三卷。”?而《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作梁旷《南华仙人庄子论》三十卷。可见在唐时《南华论》已有人称之为《南华仙人庄子论》,此后《宋史·艺文志》及《崇文总目》未收,大概至宋元时期此书已亡。而P.2390所引内容,可帮助我们了解此书的一点情况。将上揭引文与《庄子》对照,其中的(1)、(2)、(4)出自《齐物论篇》,(3)出自《刻意篇》,(5)出自《天道篇》,(6)出自《逍遥游篇》,(7)、(8)出自《知北游篇》。上述引文中,除个别字与通行本《庄子》稍有出入外,大体是《庄子》的原文。可以肯定P.2390《失题道经》所引有关“南华论”的内容出自梁旷的《南华论》一书。据此可知《南华论》即是《庄子论》,“论”是梁旷对《庄子》一书的评或释。“南华”既是对“庄子”本人的称呼,也是对《庄子》一书的称呼。由此可知在南朝的梁时已出现“南华”之号。可见《辞源》与《汉语大词典》的释“南华”起源的时间不可取。

  以上史料说明庄子本人号“南华”、《庄子》书号《南华》应该不晚于南朝的梁代。

  那么“南华”之号是怎么来的呢?成玄英的《南华真经疏·序》称庄子“师长桑公子,受号南华仙人”,成玄英此处提到的“庄子”号“南华”的来历显得很玄。与他持相同观点的有南宋褚伯秀,他在《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序》中云:“窃详南华之号似是上天职任所司,犹东华、南极之类,不可以义理臆度,故诸解无闻焉。”?又林经德《南华真经·后序》云:“戊午访竹溪于溪上,因语而及,溪忽谓我曰:‘余尝欲为南华老仙洗去郭、向之陋,而逐食转移未有闭户著书之日。’”?可见他们对“南华”的理解均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北宋学者陈景元在《南华真经音义·叙》中云:“庄子姓庄名周,…师事长桑公子,受其微旨,著书十万余言,目之曰《南华论》,……南华者,义取离明英华,发挥道妙也。”?他以为庄子号“南华”是自封的。但不管如何,他们均是从道教角度理解“南华”含义的。可见“南华”是道教徒给庄周的一个尊称。

  称《庄子》一书为经又源于何时呢?要寻找这个答案,我们需先了解一下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成书时间。对于其成书年代,有两种看法,一说在南朝的陈代,一说在唐贞观年间。吴承仕的考证最有理据,他考定《经典释文》成书于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

  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列《庄子》为经典,即有尊《庄子》为经典之意。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所云:“其列老庄于经典,而不取《孟子》颇不可解,盖北宋以前《孟子》不列于经,而老庄则自西晋以来为士大夫所推重,德明生于陈季,犹沿六代之余波也。”?可见六朝以来《庄子》深受士大夫推崇,这显然是六朝以来崇尚玄学的结果。崇尚老庄,不仅在上层,在民间也是如此。据《隋书·经籍志》载:“大业中,道士以术进者甚众。其所以讲经,由以《老子》为本,次讲《庄子》及《灵宝》、《升玄》之属。”?可见《庄子》一书已被看作为经。因此《庄子》称经至少从陈末开始。

  有唐一代尊崇老子、神化老子,视老子为李氏家族的鼻祖。与此同时庄子的地位也相应得到提高。据《唐会要》卷50载:“开元二年正月二十五日制前件举人合习、道德、南华、通玄、冲虚四经。”?因此至少在开元二年时,《庄子》已有称《南华经》的官方的正式记载。然《辞源》(修订本)释《南华经》所云:“唐天宝元年二月号庄子为‘南华真人’,始尊称他所著书为《南华真经》。见《唐会要》五十杂说、

  《旧唐书·玄宗纪》。”可见《辞源》编者并未细核《唐会要》。

  在敦煌本《庄子》残卷中,我们也找到了五件卷首题名为“南华真经”的残卷。它们是:P.2508《南华真经刻意品第十五》、S.615《南华真经达生品第十九》、罗振玉贞松堂藏本《南华真经田子方品第廿一》(今存国家图书馆,编号BD14634)?、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藏《南华真经天运品第十四》与《南华真经知北游品第廿二》。这是现存最早的《庄子》称“南华真经”的抄本。

  且让我们仔细琢磨一下这些卷首题“南华真经”的《庄子》写卷。如.P.2508卷题名为《南华真经刻意品第十五》,此卷首尾齐全。卷中“世”避讳,“治”不避讳。罗振玉据此(罗振玉以为“渊”也避讳,其实“渊”字在敦煌残卷中书写很复杂,很可能是俗字)断为太宗时写本?。写卷书法精工,饶宗颐在《法藏敦煌书苑精华》解说云:“此为唐初之道书之精写本…此卷亦当属经生书,刻意与徐无鬼实出二人之手,徐无鬼意态飞动,尤为妍秀。”?饶宗颐先生从书法的角度,判断此写卷为唐初的写本,应当是不刊之论。以上两方面事实说明,此件“南华真经”,抄写于唐初是确凿无疑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庄子》号《南华真经》在唐初已存在的实物证据。

  又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藏《南华真经知北游品第廿二》,卷首题《南华真经知北游品第廿二》,也首尾齐全,卷中“世”字避讳。寺冈龙含《敦煌本郭象注庄子南华真经研究总论》中附有此卷旧藏者龚煦春跋,?龚煦春云:“书法醇厚,颇似初唐人所书,然篇首题目称南华真经,则玄宗以后人所书矣。(《新唐书》天宝元年始号庄子为南华真经),……卷中渊字世字皆缺笔,自余唐讳字罕见,无从考知书写岁月,然笔意清醇,可决为中唐初人所作(中唐初习褚体尚多)”。从龚氏跋中得知,此跋作于辛亥(公元1911元)十月。他是最早根据天宝元年册封《庄子》为《南华真经》这一史实来断定《南华真经》抄写年代的学者。他认为根据书法来判断,写卷可以说是初唐的风格;然根据史书记载,《庄子》号《南华真经》则应是在中唐后,而中唐书法又不大可能有这样的风格。由此他得出了此“无从考知书写岁月”的结论。要是他知道,《庄子》号《南华真经》的称号在唐初就已存在,这困惑不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吗?可见这件《南华真经知北游品第廿二》从避讳与书法风格相结来看,也应是抄写于初唐,不是在天宝元年后。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庄子》称《南华真经》在唐初已有存在,经历了《南华》、《南华经》、《南华真经》的嬗变过程。这个演变大体跨越了从六朝到唐朝初年较长的历史时期。

  而唐玄宗于天宝元年二月十二日正式诏册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为《南华真经》(详见上文第二段),?这表明《庄子》号《南华真经》已正式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认可。

  又唐玄宗《尊道德南华经诏》曰:“义必存乎文字,俾之大顺亦合礼经,其坟籍中有载玄?元皇帝南华真经等真人,犹称旧号者,并宜改正。其余编录经义等书,亦宜以《道德经》列诸经之首,其《南华经》等不须编在子书,仍即令集贤院审详改定应旧号并科目讫,具宣付所司,仍颁示中外。”?查《册府元龟》,此诏颁布于天宝五载己卯?。可见,尽管在天宝元年改《庄子》号《南华真经》,然当时《庄子》一书还是有《庄子》、《南华经》、《南华真经》三种称呼并存的现象,显然李唐王朝真正提高《庄子》地位,彻底改造《庄子》为《南华真经》应在此诏颁布后。

  知道了《庄子》称《南华真经》的时间,这对判断题名为“南华真经”敦煌残卷的抄写年代是大有裨益的。而有学者只根据史书所载的《庄子》号《南华真经》的史实,来确定敦煌残卷卷首题名《南华真经》的抄写年代。如寺冈龙含在《敦煌本郭象注庄子南华真经研究总论》中认为这些冠以《南华真经》的残卷是在天宝元年后抄写的?。又谭世宝在《敦煌文书〈南华真经〉诸本写本之年代及篇卷结构探讨》中认为:“凡可定为是《南华真经》的各写本,都只能是在玄宗天宝元年三月十九日以后抄写的,凡被断为此日以前的《南华真经》诸敦煌写本,可以说是非伪即误…若真为《南华真经》之残卷,则也可断为天宝元年以后的写本,凡有断为在此以前之写本者,皆误。否则,就不是《南华真经》的残卷。”?

  因此,我们判断卷首题名为“南华真经”敦煌残卷的抄写年代,就不能以唐天宝元年二月十二日册封《庄子》为《南华真经》的时间作为唯一依据。总之,在唐初《庄子》已号《南华真经》,敦煌遗书中卷首题名“南华真经”的写本是迄今为止最早号《南华真经》的写本。

  注:

  ①《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册第215页。

  ②《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07册第646页。

  ③《辞源》(修订本)(1-4册合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313页。

  ④罗竹凤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年,第1卷第895页。

  ⑤姚范《援鹑堂笔记》,道光15年刊本,第15册第50卷第6页。

  ⑥曹础基《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前言》第2页。

  ⑦《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5册第894页。

  ⑧同上书,第175页。

  ⑨《昆明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第61-62页。

  ⑩《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6册第273页。

  ?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733页。

  ?《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册第1965页。

  ?《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册第5003页。

  ?据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120册第179-183页。

  ?《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4册第1002页。

  ?同上书,第15册第175页。

  ?同上书,第15册第892页。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5册第894页。

  ?见《北平北海图书馆月刊》第2卷第2期,1929年2月,第741-742页。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册第662页。

  ?《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4册第1094页。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06册第635页。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精品选》有部分图版,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上海龙华古寺、《藏外佛教文献》编辑部合编,2000年,第24页。

  ?见罗振玉《敦煌石室遗书百廿种》,《敦煌丛刊初集》,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8册第505-534页。

  ?饶宗颐主编《法藏敦煌书苑精华》,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册第224页。

  ?寺冈龙含《敦煌本郭象注庄子南华真经研究总论》,福井·福井汉文学会1966年,第295-299页。

  ?任继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认为“唐玄宗尊老子、庄子、列子等书为真经,均纳入道教的范畴,是利用清静无为思想来治国。实质是利用道家的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38页。

  ?引文中“玄”原避康熙讳作“元”,今回改。

  ?《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册第356-357页。

  ?《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册第601页。

  ?寺冈龙含《敦煌本郭象注庄子南华真经研究总论》,福井·福井汉文学会1966年,第149-179页。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3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79-86页。

  (作者单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