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养生主》

  [要义]

  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人生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必然要陷入困境了。在这里,庄子看到了认识主体的局限性。他还说过类似的话:“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秋水》)人之所知,远远不及人所不知,有生之年大大短于未生的时间,以昙花一现的短暂人生,去穷尽亿万斯年的浩茫宇宙,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能使自己陷入迷乱和困惑的境况。正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早晨出生、见日而死的菌类自然不知道一天的全部过程,因为其寿命不及一天之长;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也不会知道一年的四季变化,因为其寿命不到一年之满。由于时间的局限,必然限制了人的认识的历时性,面对亘古无垠的大千世界而浩叹不已:“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徒怆然而涕下。”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秋水》)井中之蛙,不可以跟它谈大海,是由于受空间的限制,它根本就没有见过大海;夏天的昆虫无法跟它谈冰雪,因为受时间的局限,它根本活不到冬天;孤陋寡闻的人,不可以跟他谈大道,因为受教养的局限。人在宇宙之中,不过像一粒砂子之于泰山,空间的限制也照样拘约了人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故事]

  《秋水》一开篇就讲了一个类似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故事:“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就是成语“望洋兴叹”的源出。秋雨按时而降,千百条河川之水涌向黄河,水势浩大,两崖之间隔着沙洲,望过去连牛马都辨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河神得意洋洋,以为普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的身上。他顺流东行,到了北海,朝东眺望,不见水边。因此他转过脸仰着头向海神感叹说:“俗话说,有一种‘听到很多道理就以为谁都不如自己’的人,指的就是我。再者我曾听说有人轻视孔丘的学问,藐视伯夷让国的大义,开始我不大相信,今天我目睹浩翰的大海才明白,如果不是到您的门下那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有学问的人讥笑。”人总是生活在很小的地域里,受外在环境的拘限,视野总是不开阔,因而意识狭隘,目光短浅。不登泰山不见天下之大,不观东海不知水域之阔,不游杭州不知山水之美,不去纽约不见都会之盛,不入太空不知宇宙之广。古人也说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庄子神游到了六合之外,以方外观方内,以道观万物,辛辣地嘲笑人类鼠目寸光,认识闭锁,如井里的蛙儿一样只知道天才有井口那么大。

  海神对河神说:“今天你从河谷里出来,看到了大海,知道了自己的浅陋,我可以和你讲一些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万条江河流进大海,从不停止,但大海从不盈满;海水从尾闾排泄,一直不停,大海也永无减损。不论春天和秋天,海水都没有增减;不论水涝干旱,大海都感觉不到。海水之多远过江河的水流,无法用数字来计算,但我没有因此而自满。我知道自己寄形于天地,禀受阴阳二气,我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石小树在大山上一般渺小,正怕被瞧不起,又哪敢妄自尊大?!四海在天地之间,不就像小穴在大泽里一样吗?中国在四海之内,不就像小米粒在大粮仓里一样吗?物类名称成千上万,人类不过是其中之一;人们聚居九州,靠粮谷生存,乘舟车来往,一人只占九州地盘的一点点;个人和万物比起来,不就像一根毫毛在马身上一样吗?五帝的禅让,三王的争位,仁人的忧虑,志士的操劳,都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让天下博取名声,孔子以善谈天下事而被称为广博,伯夷孔子因而感到自满,这不正像你刚才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庄子的思想之野马纵横驰骋,如椽巨笔淋漓挥洒、汪洋恣肆,让千古哲人文士竞折腰,佩服他宏富的想象力和浩阔的视野。他的目光顺着时间、空间两个方向无限推出去,再回过来居高临下以观万物,雄视千古,傲睨万方,大有“把握宇宙,何足道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指捏地球,不屑说七大洲、四大洋、三大世界”的豪情,“唐虞揖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

  《秋水》中还讲了一个“坐井观天”的故事,以讽刺孤陋寡闻而妄自尊大者。名家公孙龙问魏公子牟:“我少年时学习先王之道,年长后明白仁义的行为,能讲清同异合一、坚白相离的道理,不对的说成对,不可的说成可,使聪明的百家感到困惑,使善辩的众人感到为难。我自以为无所不通,今天听到庄子的言论,却感到很茫然很奇怪,不知道我的辩论不如他,还是才智不如他?而今我无法开口,请问这是什么道理?” 公子牟靠着几案长叹,仰天而笑说:“你没听说浅井里青蛙的故事吗?它对东海之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可以随意到井栏上跳来跳去,休息时就到井壁的砖缝里去。跳到水里,水没入我的腋下,托起我的下巴。踏进泥里,泥水就盖过了我的脚背。掉头看那些小红虫、小蟹子、小蝌蚪,没有谁能比得上我!并且我独占了一坑之水,而拥有盘踞一口井的快乐,真美极了!您为什么不常常进来看一看呢?’东海鳖听了井中蛙的话就准备进去,而左脚还没有进去,右脚就已经被绊住了。犹豫了一阵子后,只好退了出去。于是就对青蛙讲起了大海:‘用千里的遥远不足以说出它的广大,以千仞之高不足以说明其深。夏禹时十年九涝,而海水却没有增加;商汤时八年七旱,而海水也没有降低。它不会因为时间的长短而有所变化,也不会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减,这是我们东海的最大快乐!’听了这番话后,井中蛙感到惶恐异常,怅然若失,茫然不知所措。凭你的智慧不能辨别是非的界限,还想审视庄子的言论,岂不像蚊子背山、马蚿过河一样必不胜任。你的智慧无法议论细微极妙的理论,而追求一时之利,岂不像浅井里的青蛙一样?庄子的言论下至黄泉,上到苍穹,不分南北,四通八达,含义深奥,不可测量;他的言论,不分东西,始于玄冥之妙,达于辽阔之境。你拘谨地用观察的方法寻求庄子的恢弘哲理,用思辩的方法探索它,岂非以管窥天,以锥钻地,不是太渺小了吗?你走开吧!你没听说燕国寿陵的少年到赵国邯郸去学走路吗?他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法,反而忘了自己原来的步伐,最后只好爬着回去。今天你还不走开,将会忘掉你原来的本事,失去自己本来的学业了。”公孙龙听得张开嘴合不拢,伸着舌头缩不回来,赶紧跑了。《庄子》有很高的文学美学价值,数以百计的成语源出于彼,“坐井观天”、“邯郸学步”都出自这段话。庄子常常站在道家的立场上对其余诸子冷嘲热讽,从而显出自己理论的高深宏远,也侧面反映出庄子是古代的阿Q,有着很强的精神胜利心,现实不如人家,转而从思想境界上超过他们!《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邛都最大……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夜郎是我国西南最大的一个小国,不及汉朝一个郡大,井里蛙儿不见天,夜郎王因而自大。滇王也这样,常问汉朝使者:“汉朝和我国谁大?”心里还以为比汉朝大哩!

  《庄子?逍遥游》中塑造了一个大鹏展翅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故事,因而大鹏成了志存高远者的崇高形象。我们常常说某某人“鹏程万里”、“鲲鹏展翅”等,也每每给孩子叫“鹏飞”、“鹏搏”、“云鹏”、“大鹏”等名字。庄子还运用反衬法,有意塑造了几个渺小者,以反衬鲲鹏的高大。现实社会中不也恰恰这样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出于众,众必毁之。”《庄子》也说过:“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干的不如看的多,君子常被小人嫉。正准备“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岳鹏举,被秦桧等一群奸臣活活害死。至今西湖岳庙里岳飞的塑像前还跪着秦桧及其妻子王氏,和张俊、万俟卨,千古唾骂到如今,从今而后亿万年!

  蝉和斑鸠讥笑奋飞的大鹏说:“我奋身而飞,遇到榆树、檀树就停歇在上面;有时飞不上去,就扑落在地上。为什么要翱翔九万里而往南海飞呢?”到葱绿的郊外旅行,只带三天粮食,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去百里之外,要用一夜舂米备粮。如果远到千里,就得花三个月准备粮食。这两只小动物怎么懂得呢?

  小聪明不能了解大智慧,短命的不能了解长寿人。怎么知道是这样呢?见太阳就死的朝菌,不知道黑夜和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叫“小年”。楚国南方有一只灵龟,以五百年为春季,五百年为秋季;上古有棵大椿树,以八千年为春季,八千年为秋季,这就叫“大年”。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到现在还以高寿闻名于世,大家都想比他,难道不是很可悲吗?

  商汤问棘说:“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回答说:“无极之外,还有无极。在那不毛之地的北面有个广大无边的海,也就是天池。海里有一条鱼,身宽几千里,没有人知道他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只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展开像天边的云彩。它凭借旋风而飞上九万里高空,飞在云气之上,背负青天,然后飞到南方,去南海。小泽里的尺鴳讥笑大鹏说:‘它想飞到哪里去呢?我飞起来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里飞来飞去,也就到了最高的程度。可是大鹏要飞到哪里去呢?”这是小和大的分别啊!陈胜曾说伙伴们:“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他的伙伴们笑话他也和尺鴳笑话大鹏差不多。毛泽东《吊罗荣桓同志》:“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就用这个典故。斥鷃即尺鴳,大鸟即大鹏。意思是说很多小人诽谤罗荣桓,隐指辽沈战役中林彪等人坚持先打长春,而不听从罗荣桓贯彻中央军委先占锦州的战略方针。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鹰和鸡的故事》说,鹰因为低飞而受到鸡的耻笑,认为鹰跟自己飞得一样低,鹰回答说:“鹰有时比鸡飞得还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样高。”

  《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海鳖曾欺井内蛙,大鹏张翅绕天涯。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这四句诗奉劝世人虚己下人,勿得自满。古人说得好,道是:‘满招损,谦受益。’……如何说聪明不可用尽?见不尽者,天下之事;读不尽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宁可懵懂而聪明,不可聪明而懵懂。如今且说一个人,古来第一聪明的。他聪明了一世,懵懂在一时,留下花锦般一段话文,传与后生小子侍才夸己的看样。”这个人便是北宋才子苏东坡,官拜翰林学士。“此人天资高妙,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风流,胜曹子健之敏捷。”宰相王安石颇重其才,但恶其轻薄,故意让他下地方去锻炼一下,便派他做湖州刺史。三年任满回京,他去拜访王安石,恰巧王安石在睡午觉。他便在外书房等待。见王安石在一张纸上写了两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还没有写完。苏轼一向恃才傲物,瞧不起王安石,看了这两句诗,又笑话王安石了:菊花傲霜耐寒,越是秋季越精神,“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于是提笔续上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他又回去忙别的事了。王安石醒来,就到书房继续写诗,看到了苏东坡的两句,心下很是不悦,知道苏轼虽经挫折而轻薄如故。次日密奏天子,贬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人家都提升了,他却又降职了,心怀不满,又不便说出来,只得怏怏而去。深秋的几天一直刮大风,刮得他心绪烦乱,便偕好友陈季常到后花园赏菊。到了菊花棚下,只见满地铺金,黄花都落,枝上全无一朵,唬得东坡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陈问他如何惊诧,东坡便说了改诗受贬之事,原来王安石贬他到黄州,是让他看秋天落瓣的黄州菊花。陈笑道:“古人说得好:广知世事休开口,纵会人前只点头。假若连头俱不点,一生无恼亦无怒。”苏轼说:“小弟初然被谪,只道荆公恨我摘其短处,公报私仇。谁知他倒不错,我倒错了。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吾辈切记,不可轻易说人笑人,正所谓经一失长一智耳。”后来苏轼赶紧回京向前辈王安石道歉,王安石终爱其才,又恢复了他的翰林学士之位。自从这件事后,苏轼再也不敢目中无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