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鱼,遨游于逍遥之境 一条大鱼的自由




  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逍遥这个词无缘于凡夫俗子,而是只属于仙界。有一句话,叫“逍遥似神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最逍遥的,和能够逍遥的,只有神仙才能做得到。因为只有神仙,才能摒弃物欲、遗弃形体、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之中。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祸频发的年代,列国之间的战事连年不断。面对频繁的社会变乱,稍具危机感的哲学家们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孔子广收门徒,以兴仁扬义为救世之方;孟轲逞尽辩才,以游说诸侯为济世之举;墨子侠义自任,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然而这一切,庄子深知,实际上只有远益而无近利,难以解决迫在眉睫的精神危机。

  这似乎也是中国哲学家们的通病,他们都只是从整体的意义上来探讨人、说明人、把握人,而从没有真正去关心人的个体生命、个体意义和个体价值。事实上,真正的个性解放,真正从个体上关心人、把握人,应该是由庄子开其始端的。是庄子首先重视到人的存在和自由,而庄子生命哲学的发韧之初,则是从一条逍遥的鱼开始的。

  庄子写道,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这条鱼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广阔无垠,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某一天,这只庞大的动物从水里蓬勃而出,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这只鹏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无尽的云块。

  这只硕大无比的巨鹏鸟,想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它在飞行的过程中,翅膀拍击水面,一直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沿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庄子浪漫而华美的哲学之旅,就是从这条鱼的旅程开始的。

  一条大鱼的自由

  壹

  《庄子》三十三篇,以内篇居首,内七篇又以《逍遥游》居首。《逍遥游》实为庄子思想之代表,同时也是庄子个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最足以表现其思想态度和处事风格。

  这个故事据庄子所言,是出自《齐谐》,《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的名字虽然是庄子杜撰而来,但后来的很多记叙奇异事件的书都用了这个名字,足见这个寓言的流传之广。庄子真不愧是位灌水大师,讲故事的高手,他的思维宏大,想象奇特。写文章也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一粒小小的鱼籽,在他的笔下竟然是不知道有几千里大的鲲,一枚不起眼的鱼蛋,在他想象中也能够幻化成腾空而起的鹏鸟。后来,这“鹏”和“鲲”两个字成了中国民间给子女取名最爱用的字之一,就是取其志向高远、气势磅礴之象。

  这篇在庄学体系中重要性首屈一指的“自由论”,庄子以“鱼”作为他的精神意象,正是借取了“鱼”的生动活泼,灵气盎然的精气神形象。鱼在中国古代,是常见的生命象征物,鱼水之欢,至今仍是天人和谐的最形象表达。在庄子看来,鱼儿在水里游动,不需要任何辅助物便可以自由行走,这种无所挂碍的境界和他向往的自由有其一致之处。

  在中国文化的谱系中,鱼有着特殊的地位。从源头看,鱼的特殊地位很可能因为它正是“龙”的前身。最早的龙图腾是鱼崇拜的变异与延续,而龙的形象,很可能是先民理想中一种“会飞的鱼”。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类赋予鱼以丰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门类——鱼文化。同时也构成人类精神世界里的神秘意象。即使在当代,与鱼有关的吉祥图案仍然保持着最初的寓意。“金玉满堂”,绘数尾金鱼嬉戏的图纹,用来象征财富,还有“年年有余”的年画,在农村乡间的家庭中随处可见。而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发行的贵金属纪念币上,有三枚“吉庆有余”的纪念币,其内容也正是胖娃娃抱大鲤鱼的经典图案。

  当然,在庄子这里,鱼的核心意义仍然是“自由”,甚至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已经超越了连本身就极为灵动的“鱼”都无法承载的地步。于是,这只鱼变成了一只大鹏,也就是俗称的“鸟”,毕竟,鱼儿在水里才能游,还要凭借水有浮力,而水不管是静止还是流动,都是肉眼可以见到,手可以摸得着的。而鸟要飞,靠的是空气的浮力,而空气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疑比鱼具备了更大的灵活性。更为重要的是,鱼离开了水就不能行走,很难到达它想去的地方,而鸟在这方面就自由自在得多了。

  所以庄子在文章里,让鱼变成了大鹏,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那是更上了一个“自由”的境界了。从悠游于北冥之鲲,酝酿变化而成为鹏,这个变化的过程所代表的就是境界的上升,象征着从现实中超拔而起,另外开辟一个飞扬活跃的精神境界,可以说,这正是贯穿在老庄哲学中“求道”的历程。

  贰

  庄子所要表达的逍遥与我们目前理解世俗中的逍遥或许有着天壤之别。庄子所谓的逍遥是一种哲学思想和精神上的一种理念,表示出人生的境界和世界观,而不是我们所谓的天马行空,来去无碍这等浅显的无规则之意。当然,逍遥一词的意义无论古今,其实都有“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活动”之意。

  这种自由的境界,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应该说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的。很多人在童年时,都曾抱有这样一个心愿,就是“如果我能够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那该有多好。”当然现实是残酷的,当理想无法实现的时候,这个愿望就会转移到梦中。在梦里,人们摆脱了地球引力的羁绊,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飞翔。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做过这样的梦,但之所以大多数人都梦到变成鸟儿飞翔而不梦到像鱼游动,是因为人在水中是无法生活的,这个现实中的普遍常识也会带到人的无意识的梦中。

  弗洛伊德认为,梦境中的飞翔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有关。正是因为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压力最小,最没有拘束,幻想也最丰富的时期,所以会常常梦见与飞翔有关的情境,它实际上象征着摆脱现实束缚和释放潜意识焦虑的欲望。而到了成年以后,俗事渐多,心境浮杂,反而不太会做这样的梦了。

  梦中的情景通常是这样的:首先这个做梦的人要有意念——我要飞,然后身体会慢慢地上升,经常同时伴随着担心坠落的恐惧。开始的飞翔并不是很顺利,有的时候升得不高就降落了,有的时候能够升得很高,也能够飞得很远,这主要是依据做梦者当时的心态而定的。

  毕竟,生活太过现实而琐碎,但梦中却可以拥有一种超脱的完美;未来太遥远,梦中却可以尽情追逐着理想和憧憬,在天空中任意飞翔。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生活压力大的人,经常地会做这样的美梦:像鸟儿在空中飞翔,像鱼儿在水中游动,这也许是人类受自身条件的限制而必然的梦想吧。尽管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发明了飞机、潜艇,但那还是一种外在的物化,受到很大的限制的。不少报刊杂志所做的问卷调查里,很多人最喜欢的生活是婴儿一样的生活。可以像婴儿一样,每天睡软床、喝牛奶、被人呵护、被人迁就、不用担心体重、不用担心“房奴”、“卡奴”的压力、不用担心感情变故、爱人离去、可以随时随地大哭和大笑、没有忧伤、没有牵挂。

  这种渴望超越的心境,其实古今皆同,中西方皆同。1999年出品的电影《卧虎藏龙》,尽管在大陆影评人眼里毁誉参半,在世界影坛上还是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在《卧》片中,李安将打斗场面拍摄得美仑美奂,一个个大侠都在天空下翩然飞翔,打斗者们的身体都失去了重量。据李安说,拍《卧虎藏龙》是圆他个人长久以来的一个武侠梦,而痴癫观众,看后除了心动神往之外,不由要低徊感慨——感慨的除了武侠梦之外,恐怕还有一个更深的飞天情结,那是缠绵在世人心目中完美的生活理想,一个在成人世界里已然远去,心中却如肥皂泡沫般美丽的梦幻。

  《卧》剧里的武功,有着舞蹈般空灵、轻盈的美感,同时又兼具了恰到好处而余韵无穷的精神幻觉,还有始终不肯舍弃的对终极神秘体验与境界的追求。这些要素尽管也曾在别的武侠片中出现,但能做到如此浑然,实在难得。影片中,对地心引力的反抗,是短暂而华美的超脱,是久受压抑的世人内心舒解的出口,所以能够超越中西方的文化壁垒,打动西方观众的心。

  在电影院中,观众见到的俞秀莲和玉蛟龙夜斗那一场,两人在黑魆魆的屋顶上、深院间翻飞追逐的身姿,很多人指责这段拍摄中钢丝绳吊得不够隐蔽,但对于导演想要表达的意象而言,钢丝绳的缺陷很可能是故意为之的。也许导演想表达的,是一种关于飞翔、关于美的理想。影片中的大侠们衣袂袖角的飘然掀动、跳跃奔走时的华丽转身,难道不曾触动观众心底关于美的空灵的梦幻吗?

  还有更经典的场景,是李慕白和玉蛟龙在竹林中的打斗,在被葱茏的绿色所填满的画面里,两人站在竹林尖梢上随风舞动,已经是完全超越了物理效应的空中极限,却是从视觉到想象空间再到精神视域的一个纯粹的梦幻。李慕白如雕塑般岿然不动的身姿,完全是其精神气度中之温柔敦厚宽容凝重之于视觉上的外化,而摇曳的竹枝,散发着的也是言不能及的优雅和质洁,传达着中国文化飘逸灵动的精神内涵。

  叁

  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什么是“逍遥”,想来更为现实的答案应该是把“适度的自由”和“无尽的快乐”能够完美联系起来的一个平衡点。比如说我们在民族道德的前提下,在法律、法规的限制下,在正义、正直的指导下,不受限制、自由交流、获取快乐,这就是“逍遥”了。在此条件下,任何人干涉我们,我们都可以给予抨击和斥责,甚至给予他们攻击,在这个范围之内,随兴而发、兴尽而至,来去自如、不受约束。

  在庄子的意念中,“自由”的境界当然远远地超出了我们俗人之所能想象。从对鲲、鹏的描写中,庄子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从自由自在、到处漫游的鱼,到化而为鲲,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从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这也就是说由水的世界,而达到水天合一更宽阔的天地,显现一个无所不在的领域和境界。

  “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是何等波澜壮阔的世界?但是庄子并非只是一个空有满脑子奇思怪想的臆想家,他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境界的达到,并不是全凭想象,漫无目的的。在向更高的“道”转换的历程中,“积厚”与“有待”是两个重要的观念。意即为,如果没有这只大鹏的厚积薄发,没有强大的风力给这只大鹏腾空而起的机会,恐怕再有雄心壮志的大鹏,也只能望空兴叹了。

  为了说明“积厚”和“有待”的重要性,庄子特意举例说明:水,如果汇积不深,它就没有力量浮载大船。就像倒一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飘在上面给它当作船,而搁置一个稍微大一点的杯子就粘住不动了,那是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如果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会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经过这样的长期准备之后,它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

  由此可见,大鹏最后能够在天池中展翅万里,逍遥而去,绝不是一蹴可及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默默耕耘。同样,我们想要逍遥而游,绝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对自我的一切感到满足、自我陶醉,甚至跳出了社会、家庭的束缚,便自认为是逍遥了。逍遥的境界,不是流于虚无,而是把我们所“有”的东西加以净化、升华,以达到更高、更强。因此要达到逍遥的功夫,仍然必须从“有待”做起。

  肆

  动物园里的小骆驼问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长得这么长?”

  骆驼妈妈说:“当风沙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让我们在风暴中都能看得到方向。”

  小骆驼又问:“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

  骆驼妈妈说:“那可以让我们重重的身子不至于陷在软软的沙子里,便于长途跋涉啊。”

  小骆驼又问:“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丑死了!”

  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帮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养份,让我们能在沙漠里耐受十几天的无水无食的饥渴。”

  小骆驼高兴坏了:“哗,原来我们这么有用啊!!可是妈妈,为什么我们还在动物园里,不去沙漠远足呢?”

  天生我才必有用,可惜现在没人用。在这个分工越来越细致的社会里,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机会面前,每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然而,同样困难的是,要想成功,除了本身才华出众,心态良好,以及具备识人、识己的犀利慧眼外,更关键是要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舞台。不然的话,就是关在牢笼中的老虎,徒唤奈何而已。

  就是在庄子笔下,那只无所不能的大鹏之所以能高飞九万里,何尝不依赖于风?那么,我们能不能摆脱这种对外界的依赖与局限,达到不依赖于任何媒介物的完全“逍遥”的境界呢?庄子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得做到“无己”。

  即使是带有神话色彩的大鹏,要到达这种“无己”的地步也并非易事,更别说是人了。人的本质的一面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人与人的关系网之中。“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关系网的束缚无论在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是存在的。而处在重重纠葛中的人要摆脱这种束缚,只有从主观上、自我上下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轻,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小;把自我视作不存在一般,做到如佛家所说的“去我执”,那就可以解脱了。“至人无己”,正是这个意思。既然“无己”,哪怕它密网宏罗,法眼遍地,我自悠然而来,悠然而往。处于乱世的魏晋人士,便深受庄子学说滋养,在兵灾人祸的乱世,尤能各得其所得,各美其所美,各是其所是,各然其所然,安于所受而达到万事不介怀的逍遥之境。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

  那么,这种“逍遥”的境界如何达成?

  依庄子的说法,便是要承于自然之道,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至远。即使是圣人,也必须要乘世道交兴之大运,才能应运出兴,成就事业。总结来说,必须要深蓄厚养、待时而动,才能尽大圣之体用。

  世人皆知庄子逍遥之学为其哲学总论,而不知庄子逍遥境界的背后,有着切实的修练功夫,绝非一蹴而就所能达到。庄子哲学是关于生命的哲学——人怎样才能逍遥,其中首先就要“去蔽”——摆脱心灵的任何束缚,抹去心镜上的所有灰尘,还一个清纯空明的天然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