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钓濮水,悟透世情 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壹

  “人生”二字,多么简单明了,又是多么模糊不清!这两个字又是一个人人不能不认真对待的大课题。当今,能铿锵回答出人生的意义,又无怨无悔地圆满实践着人生者能有几人?

  庄子教导众生,不要让人生成为名誉的寄托,成为谋略的场所,成为世事的负担,成为智慧的主宰。而应该潜心地体验人生的真质并永不懈怠。任其所能,禀承自然,从不张扬也不自满,这样的人,才能心境清虚淡泊而无所求,成为修养高尚的“至人”。这种人的心思就像一面镜子,对于外物是来者即照去者不留,应合事物本身而从不有所隐藏,所以能够反映外物而又不因此劳损心神。

  “仁者,人也。”这是孔夫子的教导。为了达到仁的最高境界“至善”,孔夫子教人学而时习之,博学强记,从书本里讨学问。他自己就通晓六经、韦编三绝,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但他在世时,周游列国,终身奔波但却无法使自己的报负和主张得到彰显。只留下大量书本知识,来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对于促进民族亲和,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形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支柱。

  但是书本道理毕竟是有限的,孔子在世时,曾去求教于老子,想把自己的书籍放在老子的图书馆里,老子拒绝了他,而且告诉他:所谓六经,都是先王陈旧的足迹,已经失去了活力。而历代文人学士依之著书立说,经史子集浩如烟海,许多人皓首穷经,把毕生精力埋在书堆里,结果却自缚于教条、八股中不能自拔,埋没了应有的智慧与活力!

  庄子因家境贫困,常常身穿粗布衣,衣服上有不少破破烂烂的补钉,有一天魏王看见了他说:“先生为什么如此潦倒呢?”

  庄子说:“我这是贫穷,不是潦倒。士人胸怀报负而不能够推行,才是潦倒。衣服坏了、鞋子破了,只是贫穷,而不是潦倒。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生不逢时。大王没有看见过那跳跃的猿猴吗?它们生活在适宜的地方时,可以在树林里自由自在地跳跃而称王称霸,即使是神箭手后羿和逢蒙也不敢小看它们。等到生活在柘、棘、枳、枸等刺蓬、灌木丛中的时候,它们就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行走,而且不时地左顾右盼,还不时地因恐惧而发抖。

  “一个有报负的臣子如果处于昏君乱臣的时代,要想不潦倒,那是不可能的,商纣时期,比干遭剖心刑戮就是最好的证明啊!”

  贰

  出世、入世是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入世,当然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出世,则是为了个人的逍遥。孔子在年轻的时候也曾为这个问题而困惑过,孔子所处的时代,诸侯相互僭越,社会混乱,周朝礼制已经土崩瓦解。但出生在鲁国的孔子却以复兴周朝的礼制为己任,他和弟子们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社会理想奔波,期望能重新回到上古以前,君臣有序,长幼有伦的年代。

  但是,孔子的理想却在现实中不断破灭。彷徨中,他听到有一位世外高人,学识渊博,性格超脱,不求闻达于诸侯。于是想去向他请教,这位高人就是老子。

  孔子带着他的学生,驾着国君送给他的马车车队,浩浩荡荡前往周都洛阳,专门拜访老子。

  老子正在自己家里静坐,见孔子带着一大堆弟子前来,他耷拉下眼皮,对孔子没有搭理,双目似睁非睁,面上似笑非笑,神情似醒又非醒。树叶从他脸上飘过,他不动声色;微风从他脸上拂过,他也不眨一下眼睛,就像一株枯树一般,斜倚在那儿!

  孔子一见之下,心里打了个问号:这就是当代最有名望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老子吗?怎么会这个样子啊,像一截枯木头?不过孔子很有礼貌,他不去打扰老子,而是先退了下去,静静等待着。

  孔子恭恭敬敬地等了好久,老子才终于注意到了他,孔子向老子述说了自己的疑问,老子没有先回答他,而是让他谈谈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什么是他心目中的“礼”,以及他奔波列国想要达到的理想和目标又是什么。

  孔子说:“我现在忧虑的是大道得不到施行,仁义受到践踏,战乱不止,国家不得安宁,所以我感到人生短暂,不能为国家建功立业、不能为百姓谋取幸福而感到焦急万分,特意前来请教您!”

  老子听了他的话,闭目静坐了好久,又不去搭理他了,孔子一再的请教,老子方才睁开眼睛,对孔子道:“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深藏起来,表面上好像没有货物一样;一个真正的君子,他有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华,表面上却笨笨的,像个傻子一样。所以,作为一个君子,遇到明君就出来做官,遇不到明君就如蓬草一样随遇而安。如果你真的想有所成就,就应该去掉你身上那些骄傲的气息和贪婪的欲望,以及做作的姿态和狂妄的志向,这些对你都没什么好处。我想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

  老子说了这些,觉得自己说的话已经太多了,已不打算再开口了,但孔子还不甘心,还希望老子多说一些,所以他依然侍立在旁,没有离去的意思,于是老子招手让他过来,张开嘴巴让孔子看,问道:“我的牙齿还在吗?”孔子如实回答:“不在了。”老子又问:“我的舌头还在吗?”孔子告诉老子:“还在。”老子点点头,意味深长地告诫孔子:“这就是我的意思,牙齿是坚硬的,所以它老早就掉了,舌头是柔软的,所以它至今还存在。年轻人啊,要记住:柔弱胜刚强!”

  孔子被老子的一番话打蒙了,用鲁迅的话说,好像受了当头一棒。一向自命不凡,以天下为已任的孔子好像被老子带到了另一个世界。回去之后,他激动地对学生说:“鸟,我知道它能在天上飞;鱼,我知道它能在水中游;兽,我知道它能在地上走。至于龙,我就不了解它了,它腾云驾雾,翱翔九天。我这次见到老子,他就好像一条龙啊!”

  叁

  古龙的小说《陆小风》,是他的作品中很富有庄子意味、也是深受读者喜爱的一部作品。里面的很多人,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个虽是瞎子,却永远面带微笑,聆听外面雪花飘落声音的花满楼;那个永远老实憨厚,却晕晕乎乎,好像总不知道自己要去干什么的老实和尚;还有那如世外高人般飘然尘外,摒弃名利的西门吹雪;更不用说书中的主角,那个永远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陆小凤。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浸透了庄子了达世情、超然众生的超脱与逍遥。

  在《陆小风》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陆小凤为皇帝立下了大功,皇上许诺,可以满足他的任何一个愿望。

  陆小凤的朋友听到后都沸腾了,都在想:那小子会要什么呢?

  有的说:“皇宫大内中,一定藏着有各式各样的美酒。他要的肯定是酒,因为酒就是那小子的命,他不要酒还能要什么?”

  有的说:“酒虽然是他的命,女人却是他的命根子。他会求皇帝赐他一个女人,不过,也许不是一个女人,而是三百六十五个。”

  有的说:“那小子虽然是个酒色之徒,却不糊涂,总该知道有了钱,就不怕没有酒和女人,何况他一向挥金如土,0总是缺钱用。”

  还有人说:“我若是他,我定会要皇帝封我为大将军,率军西征,立威于四方,扬名于天下。”

  也许,他们说得都很对名、利、女人、权势,难道不正是每个男人幻想中的—切吗?

  除此以外,他还能要求什么呢?也许他要的不止一样,这小子的心,一向黑得很。

  正当朋友们议论纷纷的时候,门外有人道:“不是。”

  一个人应声大步从外面走进来,神采飞扬,容光焕发。

  ——陆小凤终于出现了。

  大家立刻迎上去抢着问道:“难道我们全都猜错了?”陆小凤笑道:“不可说,不可说。”

  陆小凤向皇上要求的是什么?谁也不知道。也许,古龙根本就没有打算让大家知道!至少,在他的心里,陆小凤在古龙的心里,已经是很快乐,非常快乐了,再要求什么东西,会对他有什么好处呢?

  肆

  孔子有一次被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七天七夜不能生火煮饭。太公任前去看望他,说:“你快要饿死了吧?”孔子说:“是的。”太公任又问:“你讨厌死吗?”孔子回答:“是的。”

  太公任说:“我来谈谈不死的方法。东海里生活着一种鸟,它的名字叫意怠。意怠作为一种鸟,飞得很慢,看上去好像不是在飞行。它们总是要在其他鸟的引领下才能飞,栖息时又都跟别的鸟挤在一起,前进时不敢飞在最前面,后退时不敢落在最后面,吃食的时候不敢先动嘴,总是吃别的鸟所剩下的,所以它们在鸟群中从不受排斥,人们也终究不会去伤害它,因此能够免除祸患。

  “我们都知道,长得很直的树木总是最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总是最先枯竭。你现在的举动让自己看上去很有才干,让那些普通人很不自在,你注重修养而彰显了别人的浊秽,你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如同在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一样张扬,所以你总是不能免除灾祸。

  “从前,我听圣德宏博的老子说过:‘自吹自擂的人不会成就功业,功业成就了而不知退隐的人必定会毁败,名声彰显而不知韬光养晦的人必定会遭遇麻烦。’

  “大道广为流传而个人则韬光隐居,道德盛行于世而个人则藏誉匿耀不张其名,纯朴而又平常,竟跟愚讷的普通人一样,消除自己的形迹并捐弃权势,不求取功名。这种人也因此不会去谴责他人,更不会招致别人的责备。所以,道德修养极高的人是不求闻名于世的,而你为什么偏偏喜好名声呢?”

  孔子说:“您说得实在好啊!”于是辞别朋友故交,离开众多弟子,来到山泽旷野,穿兽皮麻布做成的衣服,吃柞树和栗树的果实,进入兽群而兽不乱群,进入鸟群而鸟不乱行,鸟兽都不讨厌他,何况是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