拭目方识水中珠




  庄子学说虽然荒谬怪诞,但却内蕴着真知灼见。世界上的事情很奇妙,越是荒谬怪诞的东西,往往越是蕴涵着璧玉珠翠。庄子的学说正是这样,它的荒谬恰是它那真知的反衬,它的怪诞恰好显出埋在深水中的珍珠一样,非得擦亮眼睛,才能看它的光芒。

  庄子学说的价值在哪里?仅从“游于方外无生死”这一命题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它从天地之外看人世,为人类打开了一条观察世界的新思路;其二是,这条思路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展示了新的天地,填补了人们思维的缺陷,为人们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创造了必要条件。

  前面我们说过,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变化都有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相对的;另一方面是绝对的。庄子学说的偏颇在于强调了事物的相对性而回避了事物的绝对性,由此导出了事物都是不确定的、都是不真实的、都是无差别的、都是同一的这一结论。可是进一步考察一下,庄子所以进入这样一条路径,所以特别强调相对性,并不是因为他无知,也不是因为他神经发生了错乱,而是因为一般的人都没有发现这条路径,都没有真切地体会到事物相对的那一方面,而只是一味地沉溺于事物绝对性中,一味地沉溺于事物的绝对差别中。

  要知道庄子也是人,也知道冷暖饥饿,在真实的生活中,他也不否认冷暖饥饱差别的真实性,否则的话他便不会感到无粮之饥,便不会向魏文候借粮。不过在他看来,人们的通病是只认识事物的绝对性,只知道事物的确定性,把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差别看得过死,认得过真,不知道事物还有相对的一面,不知道事物还有不确定的一面。这种思维的片面性把人们的心灵禁锢在贵贱、荣辱、贫富、生死的差别之中,给人们造成烦恼,给人们带来痛苦。人们之以陷到了这种思维的片面性中,主要原因就是站得太低,目光短浅。要克服这种片面性,就要站得高,放开眼界。由此他才提出了游于方外的新思路。

  “游于方外”是人类思维发展中的一次升华,它把人们的视角一下子从地球上移到了太空。视角的转换不仅将人世放在了宇宙的庆空间之中,使人们如实地看到了它在宇宙之中只处一隅的地位,而且将人世放在了宇宙的大流变之中,使人们如实地看到了它在宇宙之中只处一瞬的序位。不管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就宇宙发展过程来说,这是真实的,保是站在地球上、处在人世间看不到、认不清而已。站在地球上、处在人世间看不到、认不清的宇宙整体和人世实情,庄子通过游于方外的思路提示了出来,并把它奉献给了世人,不但增长了世人的真知,而且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因此说“游于方外”是一种智慧。

  “游于方外无生死”提示了事物的相对性,将世人从单一的、僵化的、绝对的思维方式中解脱了出来。虽说它在提示事物相对性的时候回避了事物的绝对性,但却填补了世人思维方式的一大缺陷,使原本只认识到事物绝对性的人们得以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对事物有个全面的认识。

  从客观上说,“游于方外无生死”的命题为世人提示了一个片面的真理。它告知人们,事物的存在、事物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眼前的事物看上去是千真万确存在的,可是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变,百看之后、千年之后、万年之后,终将逝去,眼前事物之间的差别看上去是千真万确的,贵贱、贫富、荣辱、生死截然不同,可是它们却在不断地调换着位置,贵的可以变贱,贱的可以变贵,贫的可以变富,富的可以变贫,荣的可以变辱,辱得可以变荣,生的可以变死,死的在一气转化的意义上可以变生,而随着这些事物的终了,它们之间的差别也将化为同一。

  站在科学的高度来考察,这个道理不但真实,而且深刻,不足之处仅仅在于它所提示的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作为一个具体的事物,一方面,将来它化为无有,而另一方面,目前它确实存在;就事物之间的差别而言,一方面,将来它化为同一,另一方面,现在它确实是差别,在这两个方面中,“游于方外无生死”仅只讲了一个方面。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称其为“片面真理”。

  这个道理虽然只是真理的一个方面,但却不可缺少。缺少了这个方面,人们的认识就会陷入片面,就会陷入僵化,就会认为荣就只是荣而辱就只是辱,贵就只是贵而贱就只是贱,就会失去分析事物现实、预见事物发展的能力;有了这个方面,人们的认识才能臻于完善,才能既看到事物的现在,又看到事物的未来,才能既考虑如何对待现实,又考虑如何迎接未来,才能身立当世而神越春秋,见世人所不见,补前人之不足。这正是庄子的伟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