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求人生的目的——逍遥而游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道家认为最大的目标就是逍遥快乐。我们现在也有俗话说:“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我的快乐至上,这也是道家的宗旨。道家的本旨,我觉得就是这四个字:逍遥而游。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想法。

  追求权位的人最希望的是掌握绝对权力,四海天下,莫非我土,所有的人都匍匐在自己的脚下,为自己的一举一动、一怒一笑而颤栗。

  追求财货的人最希望的是拥有大富大贵,钱堆北斗,米烂陈仓,顿顿珍馐美味,天天华服新装,越姬燕黛,尽收我房。

  追求名声的人最希望留个让人人崇敬景仰的清名,要学那泰山顶上一棵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但是庄子过来了,他轻轻一拂,把上面这些人下在棋盘上的子都给抹到了地上。他说:“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外篇.刻意》)

  我们试想一下,位高权重的人就真的快乐吗?

  秦相李斯,位不可谓不高,权不可谓不重,但是官场风云何等诡异,李斯是个何等聪明的人,但是他最后还是落了个身死族灭的下场。临刑之际,他和儿子抱在一起痛哭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史记.李斯列传》)其实如果李斯早就心态淡泊,仅仅是能天天牵着黄狗打打猎这点要求就满足了的话,他也不会卷进无底的政治漩涡之中,正所谓:“眼前无路想回头”。

  想当皇帝是何等的难,像《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就为此发了疯。但当了皇帝就能真正快乐吗?也不见得。且不说被谥为“哀帝”、“炀帝”的那些倒霉的亡国之君,就算是功成名就的皇帝依然有烦恼。像汉武帝,武功赫赫,远超先祖。但是他晚年却疑心自己的亲生儿子会叛乱,因此错杀了儿子和很多人。《公主是怎样生活的》一书中曾写过:据说晚年的武帝终日郁郁不欢,难见笑颜。身边的人都觉得提心吊胆。他有一名很受宠的美人名丽娟,曾经问他:“钱能买来欢笑吗?”

  武帝回答:“可以的。”

  于是丽娟拿出千金给武帝,说:“这是买笑的钱,希望皇上能有一点笑容。”收下宠妃千金后的武帝是不是就能满脸笑容呢?史书不载。

  史书中没有说汉武帝是不是真得笑了,但笔者觉得就算是笑也是苦笑吧。

  其实身为帝王,有时候在好多方面反而不如常人,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典故:

  说宋国有一个农夫,冬天时没有御寒的棉衣,只好冻着。春天来了,他在暖暖的阳光下晒着,觉得真是太舒服了。因此赶快回家和妻子商量,准备把这个“秘密”献给国王,让国王也快乐一下。他竟不知道国王有高堂广厦和锦衣貂裘。

  从前看这个故事时,都觉得这是个很好笑的笑话。可是如今看来,我觉得这件事并不可笑。偎红依翠、锦衣玉食的宋王不会体会到春日煦暖阳光的乐趣,这只属于一个冬日里忍冻过来的农夫。宋王虽富甲天下,拥有四海,可他却无法拥有这种快乐。有人统计历代的帝王,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昏昏然于声色犬马中的帝王,震怒于文武百官前的帝王,却始终无法享受到平民百姓最容易得到的快乐。幼年康熙能得到韦小宝和其打闹而视其为“宝”,但其他帝王却难有此际遇。而这个事情也是小说中写的,真实中有没有?不知道。说来皇帝又是何等的可怜。

  那富甲天下的人就真的快乐吗?

  汉时的邓通有铜山之富,汉文帝下诏赐给他铜山,让他有权自行铸钱,若是现在就等于给了一台印钞机,你想印多少人民币就印多少,够富了吧,但是邓通最后被下狱,活活饿死了。这么一个超级有钱的人,最后连一个糠窝窝头也吃不上。像石崇等人用蜡烛当柴火,用蜂蜜来刷锅,甚至可以杀姬而劝酒,豪霸一时,然而须臾间就身死家灭。

  就算是没有什么变故,看似一直富贵享乐者,也常常因消受太过,而像庄子说的那样因为欲态缠身而助长恶性,于是上溃下漏,百病皆生,流脓生疥,内发外泄。《庄子.杂篇.则阳》说过:“欲恶之孽,为性萑苇蒹葭始萌,以扶吾形,寻擢吾性,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痈,内热溲膏,是也。”

  笔者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哥们,年纪不大就做生意发了大财,但因为酒色伤身过度,居然患上肝硬化肝坏死之类的大病。幸好花巨资换了肝后还能活着,比起傅彪倒幸运多了。另有一位哥们,也是权柄风光,财色俱收,但却得了脑坏死之症,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不久就呜呼了。像这样的例子,大家想一想,自己的身边肯定也不乏其人。

  其实物欲上的刺激,只能是一时之快。过完瘾后却更加感到空虚无聊。山珍海味、鲍鱼驼峰吃得多了,胃口反而不好了,名酒洋酒喝多了,反而要呕吐出来,美女娇娃玩多了,就会富贵不能“淫”,渐渐有心无力不得不依赖伟哥。过多的金钱使人的快乐神经开始麻痹。以致于让人找不到什么才是“快乐”的事情。医学专家分析毒品的特性时发现,毒品之所以让人上瘾,是因为毒品“劫夺”了人的快乐机制。毒品直接刺激大脑,让大脑产生这种快感,而且要强得多。所以吸毒的人只对毒品感兴趣。而且需要的刺激越来越强,才能满足,如果没有毒品,他们就无法忍受。正所谓:“风流得意之事,一过辄生悲凉,清真寂寞之乡,愈久愈增意味。”(屠隆《娑罗馆清言》)

  一个人有了过多的金钱,他可以拥有一般人无法拥有的东西,如名车、别墅、宝石、美女等。但他也丧失了很多东西,他会分不清身边的爱人是爱他还是爱他的钱?他的财产会不会被盗?他的亲人会不会被绑架?他也有很多烦恼。虽然他不用劳作,但也没有了劳作后的惬意,虽然他的钱今生也花不完,但心里却十分的空虚。

  那追求名声的人呢?

  追求名声的人历史上有不少,像伯夷、叔齐之类就是代表,但庄子却用很尖刻地语言讽刺了他们的愚行。明代的铁铉,也是忠义的代表。当燕王朱棣兴兵颠覆建文帝之际,铁铉等忠于建文帝的臣子奋力抵抗,铁铉虽守住了济南城,却无济于大局,最终被朱棣大军所擒获。蔡东藩《明史演义》第二十六回记载:……兵部尚书铁铉,受逮至京,陛见时毅然背立,抗言不屈。燕王强令一顾,终不可得,乃命人将他耳鼻割下,爇肉令熟,纳入铉口,并问肉味甘否?自古无此刑法。铉大声道:“忠臣孝子的肉,有何不甘?”燕王益怒,喝令寸磔廷中。铉至死犹骂不绝口,燕王复令人舁镬至殿,熬油数斗,投入铉尸,顷刻成炭。导使朝上,尸终反身向外。嗣命人用铁棒十余,夹住残骸,令他北面,且笑道:“你今亦来朝我么?”一语未完,镬中热油沸起,飞溅丈余,烫伤左右手足。左右弃棒走开,尸身仍反立如前。不愧铁铉。铁铉死得这样惨,又有什么价值呢?燕王朱棣和建文帝争位,本来就是“帝王家事耳”,铁铉掺乎了半天,不但身死而尸骨不全,而且妻女还被放入军营中奸辱,后来虽然也有个所谓“忠臣”之名,但于己何益?于人何益?到了今天这样的时候,人们更对铁铉没有什么印象。济南大明湖里有一座“铁公祠”,笔者倒也曾站在黑乎乎的铁公塑像前,端详过铁公祠边的两副对联。记得映入眼帘是上联的前几字——“湖尚称明”和下联的“公真似铁”,当时心中一动,觉得这对联写得不错,对仗工整,蕴意无穷。正自感慨着想向下看时,却听得身后一个人对同伴说道:“这铁公祠和铁公鸡有什么关系吧。”呵,这一句话将我“怀古幽情”冲的一干二净,“公真似铁”这铁铮铮的血泪之句一下子被加到铁公鸡身上,突然就变得异常的滑稽。其实想想也是,铁铉死得一点价值也没有。但即便算是死得有“价值”,但世事白云苍狗,诡异多变,历史经常是颠倒过来又颠倒过去,什么又是黑白荣辱呢?

  所以用道家的思想来看,世人最喜欢的权、名、利却都是束缚人的枷锁。人生如白驹而过隙,正所谓“三九大老,紫绶貂冠,得意哉,黄梁公案。二八佳人,翠眉蝉鬓,销魂也,白骨生涯”。

  《庄子.养生主》中说:“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意思是说野鸡虽然找食找得很艰苦,也不愿意被关入笼中,因为那样虽然生活安逸了,但却失去了自由。

  庄子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楚王派大夫去请庄子做官,这两个大夫说得还挺客气的,说是“愿以境内累矣”,意思是说让先生“受累”来管理一下国家,当时庄子虽然很穷困,以致于有上顿没下顿,还向别人借过粮,但他却回绝了楚大夫,他说:“听说楚国有神龟,死去已三千年,现在把它用匣子装起来藏在庙堂之上。你看此龟是留下骨头让人珍藏好呢,还是活着曳尾于泥涂中好?”这个大夫看来倒也不像中儒家之毒很深的人,于是就说:“当然是活着曳尾于涂中好”(要是典型的儒者恐怕会说留下骨头让人珍藏,是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庄子于是说:那么我还是“曳尾于涂中”吧。(见《庄子.秋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临曳尾于涂中”。)

  有的朋友看到这里可能说,那我什么也不要什么也不争了,就提前当“等死队”,虽然做不到“数钱数到手抽筋”,但也做到“睡觉睡到自然醒”。天天琢磨吃“脑白金”还是“脑黄金”更能够保健养生,订上多份《中老年养生》、《家庭保健》之类的刊物,整天就是为了长寿长命而奋斗。这样该可以符合道家的思想了吧。

  非也!

  请看《庄子.至乐》中所说的:“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意思说:富有的人,劳累身形勤勉操劳,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不看重了。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与否,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忽略了。人们生活于世间,忧愁也就跟着一道产生,长寿的人整日里糊糊涂涂,长久地处于忧患之中而不死去,多么痛苦啊!

  看,最后一句,就是庄子来批评执着追求长寿或者长生的,就算是你真的长寿了,但是如果内心中不能获得一种平和安乐的心境,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比如一个人整天担忧这,思虑那,整天心中为一些琐事所扰,别说这样的人往往不能长寿,就算是长寿也没有什么价值,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生活质量不高。

  那怎么样才算符合这道家的思想呢?

  这就是逍遥而游!这才是道家的主旨。所以《庄子》内篇中的第一篇就是《逍遥游》。

  怎么样才能做到逍遥而游呢?《庄子.逍遥游》中这样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这里庄子先讲了一个叫列子的人,传说他会乘风而游,真是让人羡慕啊,现在油价这样贵,要是我们会这个法术能省多少钱啊!(罪过,罪过,笔者俗念又生矣!)。像列子这样就够自在的了,但庄子却说他还是借了风力,还是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自在。那庄子所说的是什么样子呢?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意思是说能够顺应自然,驾御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畅游于无边无际之中,那就没有什么依赖的,所以说,至人超越自我,神人不求有功,圣人不求有名。

  这段话妙义精深,一时也难以解释得更清楚一些。但是我们慢慢来看,庄子前面举了一个榜样叫宋荣子(据说是宋鈃,战国时著名思想家),他怎么做得呢?——“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也就是说全社会都赞美他,他也不高兴,全社会非义他,他也不过于沮丧,因为他知道内心世界和外界社会的区别,自己有区分荣与耻的标准。呵,这就是宠辱不惊的境地嘛。这个好像更容易做到点,以后领导或者老板教训你时,你千万就不要因为一句话生好几天闷气了,人家“举世非之”都不“沮”,何况只有一人“非之”。

  老子的《道德经》里也说过类似的话:“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意思是说:“对于尊宠或污辱都感到心情激动,重视大的忧患就像重视自身一样。为什么说受到尊宠和污辱都让人内心感到不安呢?因为被尊宠的人处在低下的地位,得到尊宠感到激动,失去尊宠也感到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什么叫做重视大的忧患就像重视自身一样?我之所以有大的忧患,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等到我没有这个身体时,我哪里还有什么祸患!”

  这里面老子也透露出来“无身无己”的思想,和庄子说的“至人无己”的思想是一致的。《逍遥游》举的宋荣子这个例子并非道家修为的极致,宠辱不惊看来只是小学生的水平。更深一些要做到无己无求。所以庄子在《至乐》一篇中说:“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是的,“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有的朋友可能看到这儿会觉得好像上当受骗了一般,前面让我舍了宝座、钞票、美女,甚至养生保命都不行,转了一圈却说没有快乐就是最快乐,滚你的臭鸭蛋吧!

  大家切莫心急,这道家的妙谛非一时一刻能说清楚。但是在这一个地方,我们中国的老子和庄子与西土的释尊同时迈越了思想的高峰,在峰顶上相遇了。如果老庄二人见到佛祖拈花,肯定也会相视微笑。

  翻开《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你会看到:“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不是和“至乐无乐,至誉无誉”一个道理吗?如果你的心中没有过于刻意的追求和贪欲,内心中就肯定会安静平和,所谓“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内心如舍利子一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一切烦恼就无法浸染你的内心。

  那有的朋友可能又说了,你不是讲无为吗,你不是说一切皆空吗?那植物人不也是无为无欲?内心中不也是空空如也吗?难道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做个植物人?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觉得道、佛之中的“空”和“无”并非是简单的空、无。《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家讲究的是无为之为,世俗人眼中的无为,而实际中的大为。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内功的修炼,往往讲究身心两忘。打坐时好像是睡着一样,不语不动,但实际上和睡着或者昏迷大不一样,比只打沙袋强多了。这样能练出“降龙十八掌”和“六脉神剑”之类的神奇功夫,这是你打一辈子沙袋也达不到的境界。

  有时候越执着刻意于某件事,反而不成。像《天龙八部》中所写的,神奇无比的围棋珍珑,却偏偏被虚竹这样一个不大会下棋,也不想破这个棋局的人所解开。于是金庸先生借玄难高僧之口说:“这局棋本来纠缠于得失胜败之中,以致无可破解,虚竹这一不着意于生死,更不着意于胜败,反而勘破了生死,得到解脱……”

  这大概就是至乐无乐的道理吧。对于这点,《庄子.刻意》一篇中可能说得更好懂些:“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导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看到了吧,其实道家也不是说完全无所得,无所为,这里面的“高”、“修”、“治”、“闲”、“寿”,不正是人们所想的,所求的吗?那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境界又是什么呢?庄子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仙人”: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庄子.逍遥游》)

  是说有这样一个得道的神人,肌肤和冰雪一样洁白,容貌和处女一样柔美,而且不用吃人间的五谷杂粮,餐风饮露,乘着云气,骑着飞龙(翼龙?)而遨游四海。她的意念一动,天下万物就不受灾害而五谷丰登。

  庄子又提到一个叫广成子(此人后来写进《神仙传》中,是有名的神仙)的仙人,说他修身一千二百多岁,还是身体从未有过衰老。黄帝这样的人都屈尊来当小学生向他求教,他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庄子.在宥》)这段话也是精深莫测,但依笔者的理解,还是无为自守的意思。

  不过对于笔者这等凡胎浊骨的人来说,上述的两位仙人固然高不可及,而无得无为、无视无听、无荣无辱的至高境界也是难以做到。像我们这些尘世俗人,哪里能抛开一切走到深山里闭关修行?凡尘琐事不一件件地都要来相扰?

  对于这一点,道家经典中也是考虑到的。《庄子.大宗师》中说:“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道家有所谓的“撄宁”一词即指心神宁静,外界一切事物,人世间迎来送往,成功失败,都不能扰动其心。是啊,对于现实社会中的我们来说,想避免事情的侵扰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做到在纷扰中保持宁静,所谓“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所以像笔者这样的俗人能够做的就是,减少一点世俗中的功利之心,克制一下心中对物质生活的欲望,对好多事情看得淡一些,轻一些。多关注一下学术方面和艺术方面的东西,多注重一下精神上的获得和享受。

  明朝的屠隆说“人能以明霞视美色,则业障自轻;人能以流水听弦歌,则性灵何害”。我们一下子达不到无为无欲,四大皆空的境界。却不妨多看看不用一钱买的清风明月,多品味一下自然之音,“竹风一阵,飘飏茶灶;疏烟梅月,半弯掩抑。书窗残雪,真使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

  当然,我们仅仅做到以平淡的心情迎对世俗,以精神的享受来陶冶情操,也不一定就能完全达到逍遥而游的至高境界,但是我们的所作所为肯定是向“道”的境界接近了,或者说叫做“几近于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