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明哲保身的厚盾——抱残守缺




  花看半开,酒至半醺,缺憾有时也是一种美。真正的圆满完美往往却是那些看起来似乎还有些缺憾的事情。吃亏是福,别总想着占尽所有的便宜,占尽所有的风光。上一篇我们说了一下“抱元守一”,我们再看道家的另一个思想,笔者在这里用“抱残守缺”来代表。“抱残守缺”这个词在词典里算不上好词,按词典上的解释是:形容保守不知改进。但这是凡俗的思路,道家的思路却大不相同,在道家的思想中,世俗所认为的“残”、“缺”等现象,非但不觉得是缺憾,反而是优势和闪光点。

  庄子在《人间世》一中写过一个名叫支离疏的人,腮帮子隐藏在肚脐眼下面,双肩耸立在头顶上面,发髻直指苍天,五脏脉管朝上,两股几乎变成了两肋。他给人缝衣洗布,就能够养活自己;又替人筛糠簸米(也有的说是算卦),赚得钱足可以养活十个人。国家征兵时,支离疏还捋起袖子,满不在乎地在应征的人群中间晃来晃去(因为他那个样子的军队不会要他);国家有大的劳役时,支离疏因天生痼疾而免于服徭役;国家给残疾人赈济粮食,支离疏还领到了三钟粟米、十捆柴草。庄子发议论说:像支离疏这样残缺支离了形体的人,都足以养活自己,保全自己而终享天年,又何况是残缺支离了品德的人呢?

  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云:“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其四十五章中又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所谓“大成”,也就是最完美的东西,像孔子当年极受统治者推崇,就加尊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庙的正殿也称为“大成殿”。老子说最完美的东西往往在表面上看起来却是有欠缺的,但它的作用却是没有止尽的。

  比如像断臂的维纳斯,据说有许多艺术家和雕塑家曾千方百计、挖空心思地想补上维纳斯的双臂,可是后来发现无论怎么样补,却远没有断臂的维纳斯更具风韵,这可能正是大成若缺的一个例证吧。又比如《红楼梦》,假设像其他三大名著一样是一本完整无缺的书,那是不是比现在的地位更高呢?笔者觉得恐怕也不见得,《红楼梦》后半部书稿无存,正是其一魅力所在,无数索隐派、探佚派以此为衣食。后半部越没有,人们越想象得神乎其神,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没有结果的爱情才是最美的。纵观其他三大名著,后半部都远较前半部逊色,《红楼梦》如果真有后半部,能否精彩远超前八十回,也很难说。

  我们再看一下“大盈若冲”这个词,“冲”,是指虚而不满的意思,“盈”当然是满的意思了,“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这句意思是说最充实的东西,看起来却好像很空虚,但是它的作用却是无穷的。比如说一碗水斟得满满的,好像很多,但真正满盈的境界却不是这个样子,而是像一个无底深渊,虽然不停地有瀑布急流注入,但还是显得虚而不满,这就是“冲”而“盈”的境界。武侠小说中所写的高手,如果太阳穴高高鼓起,眼中光华如电,固然也是内力深厚之辈,但并非绝顶高手。真正的大高手,目光反而温润平和,像《倚天屠龙记》中写张三丰“定睛往张无忌脸上瞧去,只见他目光中不露光华,却隐隐然有一层温润晶莹之意,显得内功已到绝顶之境,生平所遇人物,只有本师觉远大师、大侠郭靖等寥寥数人,才有这等修为,至于当世高人,除了自己之外,实想不起再有第二人能臻此境界。”这温润晶莹不露丝毫霸气的境界比那些凶神恶煞般的人可高明多了。说句闲话,这里突然想起令狐冲和任盈盈,金庸先生起名字时肯定是依据“大盈若冲”一词而来的。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两句比较好懂:最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弯曲;最巧的东西,看起来好像笨拙;最大的辩才看起来好像说话迟钝。玄铁重剑钝而无锋,屠龙宝刀神物自晦,都是这样的例子。笔者小时候练书法看字帖时,常觉得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上的字饱满遒劲、秀丽端庄,远在如蟹爪老枝一般的《颜家庙碑》、《颜勤礼碑》之上。得知后者都是颜真卿晚年的作品,当时还以为是颜老人家上了年纪,想必患了帕金森氏综合症之类,拿不住笔了。后来方知,《颜家庙碑》等才是大巧若拙的上等之作,老年后的颜鲁公,笔下字刚劲严整,雄伟挺拔,朴拙老辣,可谓人书俱老。虽然不如早年的字体秀丽,但其高古雄劲却是一般人一生也难达到的境界,真有“金刚睁目,力士挥拳”之势,后人以“大、重、朴、厚、严”来概括颜体书法的特点,为历代书家所叹服。

  书法上是如此,诗词上也与此类同。宋人的诗句中对仗远比唐诗中工整得多,宋诗重对偶,用典故,尚纤巧,主妍丽,但艺术成就却远不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唐诗。后人评宋诗“雕篆字句,失于纤巧,反失为诗之旨”,《红楼梦》中香菱说:“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得真有趣!”林黛玉就批评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就是这个道理,“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类的诗词,只是一味的小巧,就境界而言不如唐诗远矣。像李白“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之类,一点也不在文字上弄把戏,却潇洒明快,磊磊落落,更显气度。这大概也算大巧若拙的例子吧。

  武功、书法、诗词上的道理是这样,为人处世之道也是如此。“事若求全何所乐?”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小窗幽记》中说:“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比如一个人爱讲卫生是好的,但太在意就成了洁癖了。元代大画家倪云林应该就是这样的人。据说朋友徐氏来拜访他,恰逢倪云林的仆人担泉水回来。倪云林用前桶水煎茶,后桶水洗脚,徐氏奇怪,这前桶水和后桶水有什么不同,他说后面那桶水在挑水的人身后,倘若放个屁什么的,岂不腌臜?所以只能用来洗脚。又见倪家庭院里的梧桐树,每天有人挑水洗净,以致梧桐都被洗死了。徐氏留宿后,倪云林怕他不讲卫生,更是紧张,巡视了好几遍,才放心离开,但他刚睡下之后,就听到徐氏咳嗽了一声,就再也睡不着了,天亮之后,赶紧让人寻找痰迹。仆人们找遍了整座房子一无所获,还是倪云林自己在树下找到一片颜色稍深的树叶,当做徐氏昨晚的“罪证”,捂着鼻子命仆人拿到三里地外丢掉,并让仆人用水洗树不止,弄得徐氏十分惭愧,灰溜溜地走了。但据说就是这样一个视洁如命的人,却是不洁而终。一说倪云林临终前患痢疾,拉得满床都是,恶臭熏天,无人可以靠近;一说他是被朱元璋扔进粪坑淹死。倪云林的作为,活生生和《红楼梦》中的妙玉相似,都是“欲洁何曾洁”的例子,套用老子的话我们可以创造一个词——“大洁若污”,这样洁癖般的行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高洁。张三丰真人,早年被称为张邋遢,晚年一样的不修边幅,但武功已高,威望太盛,人们都不敢再如此相称。

  现代生活中也有类似倪云林的人,这类人从来不愿在外面吃饭,怕碗脏,坐车时常觉得坐位脏,住宾馆嫌床脏,总之,处处小心留心,这样干净是干净了,但多费多少心神?外物虽然洁净了些,但心神却被扰得不得安宁,两者孰轻孰重?

  《西游记》中唐僧取经回来时,被老乌龟掀到通天河里,经都湿了,晒在石上时不想被弄破了,唐僧懊悔不已。孙悟空却说:“不在此!不在此!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孙悟空虽然弃道从佛,但毕竟是从道门中出身,所以这“大成若缺”的道理领悟得比唐僧强得多。

  现代人往往强调精益求精,好上加好,无时不在强调更快、更高、更强。但往往忽视了“适可而止”、“知足不辱”这样的道理。《倚天屠龙记》中写张无忌练至高无上的神功“乾坤大挪移”时,练到第七层的功夫时,“猛地里气血翻涌,心跳加快。他定了定神,再从头做起,仍是如此。自练第一层神功以来,从未遇上过这等情形。他跳过了这一句,再练下去时,又觉顺利,但数句一过,重遇阻难,自此而下,阻难叠出,直到篇末,共有一十九句未能照练。”张无忌是个生性随和恬淡的人,从小可能又常听其父讲武当派的道家经典,所以就不再执着于此。而小昭却说:“张公子,你说有一十九句句子尚未练成,何不休息一会,养足精神,把它都练成了?”张无忌道:“我今日练成乾坤大挪移第七层心法,虽有一十九句跳过,未免略有缺陷,但正如你曲中所说:‘日盈昃,月满亏蚀。天地尚无完体。’我何可人心不足,贪多务得?想我有何福泽功德,该受这明教的神功心法?能留下一十九句练之不成,那才是道理啊。”

  金庸先生补述道:“哪知道张无忌事事不为己甚,适可而止,正应了“知足不辱”这一句话。原来当年创制乾坤大挪移心法的那位高人,内力虽强,却也未到相当于九阳神功的地步,只能练到第六层而止。他所写的第七层心法,自己已无法修练,只不过是凭着聪明智慧,纵其想象,力求变化而已。张无忌所练不通的那一十九句,正是那位高人单凭空想而想错了的,似是而非,已然误入歧途。要是张无忌存着求全之心,非练到尽善尽美不肯罢手,那么到最后关头便会走火入魔,不是疯癫痴呆,便致全身瘫痪,甚至自绝经脉而亡。书中还说过好多明教的教主像阳顶天等都是练这个功夫练死的,正是因为他们“身任教主,个个是坚毅不拔、不肯服输之人,又有谁肯知难而退?大凡武学高手,都服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话,于是孜孜兀兀,竭力修习,殊不知人力有时而穷,一心想要‘人定胜天’,结果往往饮恨而终。”

  正所谓“贪吃那一杯,把百杯都呕了;舍不得一金,把千金都丢了”。在股市里,有经验的老股民大多都知道,行情只赚八分饱就不错,甚至六分饱也可以,好多人非想着最低点买进,卖在K线的尖针上,结果却往往只体会到坐电梯一般“上上下下地感受”。甚至高吸低抛,两头挨耳光。还有的,天天买进,天天想抓涨停板,结果却被深套其中,只得“割肉断足”。有的本来已经盈利不少,非想再赚它一把,结果就这一把就将胜利成果全赔进去还不够。反过来讲,庄家也是一样,亿安科技的庄家非要将此股票做到百元以上,创造中国股市中第一只百元大股的神话,结果却招来证监会来查处,涉嫌操纵亿安科技股票案一时闻名全国,虽然罗成等人逃之夭夭,但亿安科技却成为证券市场的反面教材。要说庄家操纵,综艺股份、思达高科之类的难道就没有庄家吗?其实股票中几乎个个有庄家,但是他们没有像亿安科技那样玩得太惹眼而已。

  怪不得相传股市中有个叫青木的传奇人物,1992年他只身携一万元下深圳炒股,一年之后获利五十万,晋升大户阶层。1993年7月由于透支爆仓,一夜之间一无所有,遂返回家乡湖南闭门思过,在潜心钻研股市理论及道家经典后,1994年6月重出江湖,向亲友筹集十万元勇抄深沪股市大底,获巨额利润。

  所以嘛,凡事多留些余地,不要太过分。清朝的李密庵有个《半半歌》说得很不错: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然,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寒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裘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子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一半让将人间。半思后代与桑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自古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之半。知足不辱,凡事不求最完美,这是道家思想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这在道家中也叫做“和光同尘”。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要锋芒太露,老子《道德经》中第二十章说: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这段说大家所畏惧的东西,我也不能不跟着畏惧,但是大道是那样广大无穷,和世俗相差太多了。众人都兴高采烈像赴酒宴和春游的样子,但我恬淡无动于衷,好像不懂事的婴孩一样,大家好像都很有本领的样子,而我却像个没有用的人,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混混沌沌的。别人都光耀自炫,唯独我昏昏然像个笨人,别人好像都很聪明灵巧,而我却像个闷葫芦。

  民间俗语有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之说。真正的高人是不会整天吹嘘的,也不会鼻孔朝天、傲气得不得了。正像我的一个朋友说,庄子说明真正达到这种境界(道)的人,其实跟普通人一模一样,谁都看不出来,也许他跟我们一样,上学找工作结婚过日子。“小隐隐于山野,大隐隐于市朝”,确实是这样道理。得道的高人未必都在深山僻壤中,他们可能就混迹于我们身边。

  其实,抱残守缺也好,和光同尘不露锋芒也好,都是无为的一种形式,也是道家哲学深入人心的一个很重要的成份。大智若愚、藏愚守拙,这一类的事情早深入到民间的智慧中。现在人往往否定老子的三宝之一——“不敢为天下先”(老子所谓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但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的特殊环境中,不敢为天下先还是保证自身安全的一个良策。

  庄子的《徐无鬼》一篇中,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博捷矢。王命相者趋射之,狙执死。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意思说:吴王游荡于江中,登上了猕猴山。群猴一见到吴王打猎的队伍,都吓得吱吱怪叫,没命的逃跑,躲进丛林深处去了。独有一只猴子,怡然自得地晃来荡去,似乎在向吴王炫耀它的灵巧。吴王发箭射它,它敏捷地顺手一抄,就接下飞箭,表现相当轻松,一连数箭,都是如此。吴王恼羞成怒,就命左右都拿出弓箭,然后一声令下,万箭齐发,那只猴子腾挪不及,抱树中箭而死。吴王回头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夸耀它的灵巧,倚仗它的敏捷,竟敢藐视于我,以致于丧命在乱箭之下!要引以为戒啊!可叹!不要以傲态待人啊!”

  刚者则折,皎者易污,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这都是和道相背离的。

  有时候,人自污可以免于被污,好比美眉们在乱世中涂污了脸能免得被强暴一样,又如聊斋中的瑞云被道士点黑了脸,却保住了贞洁。在烦扰的俗世中,有时候不得不把自己涂上一身泥,而防止小人的猜忌。

  当年,秦国大将王翦统帅六十万人马去完成秦国最后的统一大业,他明白自己率倾国之兵出征,秦始皇对他肯定要心怀疑忌。秦始皇亲自送他们至灞上时,王翦就向秦王提出了要求,拿出一张地图来。秦始皇开始一惊,以为战事又有什么变化,哪知王翦拿出来的是秦国咸阳附近的地图,中间划了很多的良田,要秦王答应赐给他。秦始皇不禁好笑说:“将军都要建奇功大业了,还担心这些干什么?”王翦说:“我作为大王的将领,有功也不会封王拜侯,还不如做一个乡臣,多要些产业,为子孙后代留条生路。”秦始皇大笑。在攻楚的过程中,王翦又频频派使者回咸阳,要求秦王多给他赏赐,要求秦王给他修一个大宅子,再种上花养上鱼什么的。这时候他的副将大为奇怪,心想,王将军战场上雷厉风行,做事都如斩钉截铁一般,怎么现在像个老妈子一般罗罗嗦嗦地要这要那,平了六国,还怕没有这些富贵吗?其实他如何懂得,王翦这样做,正是为了安秦王的心。让秦王觉得自己只惦记着这些享乐之事,并无什么大志。真所谓破楚国易,破秦皇心中猜疑难。别以为王翦是多此一举,其实这正是老将军的过人之处,历史上不知道多少名将都浑浑噩噩地栽在君主的疑心上,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呢。后来,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老将军回来后,再次邀功,把戏演到十足,滴水不漏地取得了秦王的绝对信任,终得善终。

  王翦能够善始善终,与他自觉不自觉地暗合了道家的“抱残守缺”、“和光同尘”等真义是分不开的。他不断的要良田美宅,显得十分贪财,正是“俗人昭昭,我独昏昏”的体现,让皇帝觉得其人没有野心,可以放心使用,这才能够备受恩宠,直至老死。如果他“妇女无所幸,财物无所取”,声名越来越响,那祸患也就不远了。

  魏晋时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名声赫赫,魏国权臣司马昭想同他结为儿女亲家,但阮籍不想卷入当时黑暗的政治,又不便明着反对,就借嗜酒而连醉六十天。司马昭见他终日沉醉,连话也搭不上一句,只好作罢。

  明代宗室宁王朱宸濠很赏识唐伯虎,特地派人用一百两黄金把他从苏州请到江西去做官。唐才子去了半年以后,看出朱宸濠日后必定会谋反。为了避免卷入是非招致杀身之祸,唐伯虎就开始装疯。一次朱宸濠派人来送礼,只见唐伯虎赤身裸体蹲在地上,还随口乱骂。让朱宸濠以为唐伯虎原来是个疯子,就放他回家。不久,朱宸濠就起兵反叛了。唐才子却因装疯逃过一劫,做他的桃花庵里桃花仙去了。

  王翦、阮籍、唐伯虎等虽然算不上完全得道之人,但他们运用了道家思想的这一点,就能够远灾避祸,看来庄子所说道家思想的“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确实不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