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似弱实强的力量——至柔克刚




  烈风可以吹断几个人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却奈何不了一根细细的小草,铁锤可以砸碎硬硬的石块,但捶不坏软软的棉被。软绵绵的太极拳却能无敌于天下,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以柔克刚,在民间思想中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的传统元素之一。像话本小说上常说:“软弱安身之本,刚强惹祸之胎。无争无竞是贤才,亏我些儿何碍。钝斧捶砖易碎,快刀劈水难开。但见鬓白牙衰,唯有舌根不坏!”历史上,虽然这样的思想也成了患软骨症的某些国人用以遮羞的理由,但是也不可否认,国人在异常险恶的环境下如同春草一样顽强地生长,中华文明不断地传承壮大,而没有像其他三大文明一样中断灭绝,以柔克刚的思想还是起过一定的作用的。这样的思想正是道家始创,源于道家最早的经典——《道德经》。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水,正是道家所推崇的一个“吉祥物”。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若水”这个词到现在还非常地有生命力,常和一些80年代后才有的时尚新词一起出现在传媒中。但看到这个词的人是否真正能理解老子说“上善若水”的本意,却很难说了。我们看老子所说的水之所以最接近道的特征:

  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也就说水滋养万物生灵而不自居伟大。正符合老子所说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同;不自矜,故长”的道理。

  二、水处众人之所恶: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但水处下而不卑,处险而无忧,处秽能自洁,这正是水的伟大之处,也正像修道高人的品行。

  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是柔弱的,但水的力量却有时候也大得惊人。记得当年在大学上水文课时,老师讲民国时,长江上游的峡谷被一块如同小山尖一样的巨石塞住,堵了好几天,甚至导致下游的江水水位都降低了,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一时也没有办法,最后还是完全靠江水自身的力量给冲开了。可见水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海上大浪有时能将钢铁制成的舰船打成两截,也能将几十吨的庞然大物高高抛起。这是大家都懂得的,不再多说。

  柔能克刚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但也有些人不怎么信。不过武术中的太极拳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相传由武当派始祖张三丰所创的太极拳法,正是道家以柔克刚的理论在武学上的实践。假如把老子的《道德经》比做电磁学中的麦克斯韦方程,那太极拳法就好比是马可尼的无线电发报机。

  大家看《太极张三丰》等电影上面,太极之术令异常凶悍的敌人有劲使不出,即便能使出来也使不对地方,当真是“用意不用力,太极圆转,无使断绝。得机得势,令对手其根自断。一招一式,节节贯串,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当然也有朋友说,这是小说或者电影中的虚构情节,实际中还是练散打搏击的要厉害得多。笔者觉得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公园里的老头老太太们练的太极拳确实像广播体操似的,不要说打不过散打高手,就算是寻常壮汉也对付不了,这是实情。但这是因为现在的人练太极拳只注意健身功效,搏击功效早就退化了。据此就说太极拳的以柔克刚之术是假的,也是大错特错。

  太极宗师之一的杨露蝉距今年代并不太远,主要活动期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他在端王府教拳,王府上下,高手自然极多,何以个个服他?另外京城中慕名来挑战的也个个身怀绝艺,岂有鱼腩之辈?而且杨露蝉好武成癖,无论何门何派何等人来挑战,无有不允。他用“以柔克刚”的太极拳法,无往不利,打服了四方高手,获得了“杨无敌”这样的美名。太极拳法的威名,想来绝不是吹嘘出来的。笔者虽然也喜欢太极拳,但对其中奥秘却未得门径,看到网上有朋友贴出这样一段论述,像是深有心得的:

  当年杨露蝉父子王府教拳,端王、傅伦贝子这些人都是锦衣玉食、妻妾成群之人,你猜是什么让他们如此迷恋。内家拳神色庄严,心平气和,瞪眼间降伏野蛮汉,那种成就感,那种自信心,何快能为?人生血肉之躯,力不能移山,气不能吞河,天之高,海之阔,常怀无奈。西方人锻炼身体总是好勇斗狠,肌肉越大越好,折腾皮肉,和自己作对,妄图与天争胜,其实内心空虚。中华道家,应天顺时,修身养性,反视内听,大松大软,身神合一,养的是真正的神勇。人身是天地中一点灵性种子,力不须大,气不必壮,只要审时度势,在恰当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就能“翻天覆地”。内家拳懂“劲”之后,可以感觉到自己真实的身体,把运动潜力全部发挥出来,而且心情轻松,头脑清醒,感官灵敏,在竞技比斗中占尽先机。欲炼坚钢者不得坚钢,极柔软者反而极坚钢。道之玄妙,玄而又玄,中国人的老祖宗怎么就如此聪明!

  当然太极拳法只是“以柔克刚”最为形象的一个例证罢了,道家“柔能克刚”的道理绝不局限在这一处。为人处世之道更是如此。世人往往崇敬敢打敢杀的硬汉,殊不知“虽万千人吾往矣”的气概固然让人热血沸腾,但冷静澄明,挫其锐、解其纷的高士之作为却更有成效。以看武侠小说为例,大家也是多喜欢萧峰、郭靖之类这样铁铮铮的好汉,而对张无忌这样常人看来粘粘乎乎、优柔寡断的人物往往嗤之以鼻。但笔者看了好多对于张无忌的评论后,却大为其抱不平,其实张无忌才是深谙道家“以柔克刚”妙诣的一个人物。

  读过《倚天屠龙记》的朋友都知道,张无忌当时所处的境地之难是其他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所不及的:明教四分五裂,派系林立,谁也不服谁,和正派武林的冤仇越结越深,类似于《笑傲江湖》上的情况。而张无忌面对的还多了阴险毒辣的蒙古朝廷势力。驱逐胡虏这个大任务的难度比之郭靖当年也小不了多少,郭靖当年宋朝毕竟还有半壁江山,到了张无忌时已经完全被蒙古控制,汉人更无寸土。然而张无忌却将这两件大事完成得漂漂亮亮的——一、成为领袖武林的当然之选,连少林派这样威名千载的主儿也都诚心服他,明教和正派也合好罢斗;二、将胡虏驱至漠北,一洗自靖康之耻以来的大辱。这样的大事,其他的人谁能做到?

  但因张无忌性格柔和,读者就常常忽视了。殊不知,做成这些大事,非要有张无忌这样宽柔的性格不可。昆仑山光明顶一战,张无忌刻意忍让,日后才促成了六大派和明教的化敌为友。要是萧峰那样的,又来个大战聚贤庄一般的恶斗,杀死正派好手无数,虽然过瘾,那可就冤仇越结越深,无法挽救。又比如,周芷若设计陷害赵敏,如果他也像萧峰一样“果敢”,那一掌下去将赵敏打死,又要演出误杀阿朱的悲剧。相反,像张无忌,他宽厚仁慈,救过明教五行旗的人,救过明教左使杨逍的女儿,救过明教和正教双方几乎所有的人,像他这样的才真称得上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样的胸怀。可惜张无忌这个“水一样的男人”常常不被人理解,甚至被认为是“窝囊”的男人(事实上金庸书中的男主角恐怕没有武功高过张无忌的),看来和氏之璧,出于璞石,看人也是一样,一般人是没有那个眼光的。

  唐朝时的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居功甚伟,对唐室说是有再造之功也不为过。网络上曾流行过一副对联,下联就叫做“安史之乱,郭破虏,李莫愁”(上联是“西安事变,张无忌,杨不悔”),巧妙地嵌入了金庸小说中的人名,这“郭破虏”中的“郭”正是说的郭子仪,有郭子仪在,李唐家就不用发愁了。郭子仪虽然功高盖世,但是却处处小心,尤其是对大太监鱼朝恩等,常示以宽柔。

  鱼朝恩曾多次进谗言中伤郭子仪,一度夺去郭子仪的兵权,但郭子仪坦然处之。鱼公公还暗中差人到华州去挖了他的祖坟,盗了坟中的祭品。这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可是深仇大恨。郭子仪的部将李怀光等人非常气愤,准备搜查物证,决心报复。但郭子仪入朝,面对皇上,流泪长哭,自称有罪。向皇帝奏说:“我指挥部队,外出征伐,动不动就成年地打仗。害了人家的兄长,杀了人家的父亲,这情况是很多的。他们的兄弟妻子想给我捅刀子的人也是很多的。今天我受到的污辱,正是由于他们的无辜。但是,我为报效国家的热心,即使死了也是无悔。”皇帝和鱼太监本来都暗自担心,但见郭子仪如此大度宽柔,率先自责,并不追究自己祖坟被刨之事,都长出了一口气。

  后来有一次鱼朝恩请他一起游章敬寺,郭子仪答应了。宰相元载派人劝告郭子仪,希望他不要去。郭子仪的部属也唯恐鱼朝恩将对他不利,并且把这话告诉了将领们,请他们劝阻。不一会儿,鱼朝恩派人来请郭子仪。郭子仪刚要走,部下三百人全副武装要求同他一起去,以便保卫。子仪生气地说:“我是国家的大臣,他如果没有天子的密诏,怎么敢害我?如果是天子的命令,你们更不能胡来。”说完,只带十几个仆人走了。鱼朝恩正等待郭子仪,见他轻车简从,非常惊讶。说:“你怎么带这么几个人?”郭子仪把他听到的流言告诉鱼朝恩,感动得鱼朝恩这个大奸大恶都捶胸顿足,流涕呜咽,说:“非公长者,得无疑乎?”——要不是您这样的宽厚长者,哪有不疑心的?

  有的朋友可能说,郭子仪宽柔养奸,要是他把鱼太监抓过来一刀“咔嚓”了,又有何妨?笔者觉得郭子仪当时也不是没有这个能力,但是如果这样做,皇帝对他不免就更加疑心,那他和皇帝之间就势成水火,无法“和平共处”了。不是他学习曹操好榜样,去“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皇帝派人杀了他,像威震西域的高仙芝等一样的下场——高仙芝被西域人称为“山地作战之神”,何等勇悍?却被一个大太监边令诚请来一纸诏书就杀了头。当然还有第三条路,就是像唐朝后来的诸多节度使一样,做个“高度自治”不听朝廷命令的藩镇。但这些道路,对于唐室也好,对于天下百姓也好,对于郭子仪自家也好,都是不划算的。所以,你当从尸山血海中过来的郭子仪真害怕那个不男不女的鱼太监?曹操曾称赞荀攸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这里笔者觉得相比于郭子仪,历史上的其他功臣猛将也是“勇猛可及,宽柔不可及”,所以郭子仪才有“权倾天下而朝廷不忌,功盖一世而主上不疑,侈尽人欲而议者不贬”之称,郭家七子八婿都作大官,逢郭子仪生辰时,齐来给郭子仪祝寿时笏板满床,留下“满床笏”这一典故,确实是福禄寿考齐全的罕见功臣。这正是郭子仪暗合道家“以柔克刚”妙诣的功果。

  但正像老子所说的:“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知道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柔,当然也不是一味的妥协偷安,更不是采取驼鸟政策一头扎进沙堆。像《红楼梦》中迎春,懦弱至极,手下的丫头老妈子都不将她放在眼中,偷拿了她的“攒珠累金凤”首饰,她也不闻不问,自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一边去看。像这样的“柔”,就只有受欺负的份了,那里又有“克刚”之效,所以柔中要有刚,弱中要有强,绵里藏针,这等妙味,寻常人是一时领会不来的。

  所谓柔能克刚,其实也是道家“无为而无不为”总纲中演化出来的一种具体体现,无用之用,无为之为,柔能克刚,这些道理都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