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传记系列——

 

 

 

 

文学艺术家卷——凡尔纳

朱宝宸  何茂正   编著

第十一章  辉煌十年(下)



 






  19世纪60年代末期,正处普法战争、巴黎公社的前夕,加之美国南北战争胜利的鼓舞,富有革命传统的法兰西人民和其他阶层的民主力量日益壮大。拿破仑第三,对外穷兵黩武,国库空虚,对内诺言空许,画饼充饥,致使民情沸腾,怨声载道,其中新闻界尤为激进。连大资产阶级也露不满,认为拿破仑第三“昏聩无能”、“疏于朝政”,政府“软弱无力”,不懂发展经济,官宦是一群“庸碌之辈”,只知“中饱私囊”、“争权夺利”之徒,抱怨扶持本国资产阶级、向外扩张不及英王和英国政府。事实上,法国王朝及第二第三共和国当权者向海外扩张,征服殖民地,镇压殖民地人民反抗,并不比英国殖民者逊色。法国和英国在争夺殖民方面采取联合多于争斗,如东方战争,第二鸦片战争,1862年武装干涉墨西哥革命,英法瓜分塞内加尔和冈比亚势力范围,1863年,迫使埔浦寨为保护国,1865残酷镇压越南起义,兼并下交趾,谋求占领越南全境,拼凑印支联邦,并以此染指中国的云贵。19世纪,仅在黑非洲就十数个国家沦为法国殖民地。时至今日,法国在原殖民地掌握经济命脉,并在非洲8个国家驻军达万人。乌干达和布隆迪的种族大屠杀,就是英法对殖民地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必然恶果。原有殖民地还有一部分被永远吞并了,法属圭亚(圭亚那被英法荷三国瓜分了。法国的阿丽亚娜火箭发射地就在圭亚那)为海外省,南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即法国进行核试验的地方)变为法国的海外领土。

  一向反对战争、反对暴政、反对殖民主义、支持民族解放的凡尔纳,此时已不是身居斗室、面壁十年、苦读笔耕、孤军奋斗的无名文学青年,而是赫赫有名的作家,有资格做青年的导师,并且不再离群索居,而是交往频繁,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从而扩大了视野,受到外界、朋友和沸腾的法国社会生活的影响。凡此种种,也必然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如果说上阶段他的作品的主人公,和作者一样竭力逃避使他生厌的现实生活,到非洲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北极茫茫的冰雪世界,到地下的那种虚幻境界和漫游宇宙空间,而这一阶段的作品,尽管主人公也去南美雪峰、澳大利亚荒原、南太平洋孤岛,但他们的行动无不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脉脉相联,他们或干预现实生活,或直接和间接参与现实斗争。

  据多位传记作者的资料,凡尔纳不仅与出版商埃歇尔、气球继而重于空气的飞行器的热情鼓动家和实践家纳德、航空学家朗德尔、当年伟大的海洋学家摩洛哥一世阿尔贝等人过从甚密,还结识了激进共和派新闻记者巴什卡·格鲁塞、著名地理学家埃利兹·莱克吕、为革命终身不嫁的路易莎·米歇,此外还有许多政治取向各有不同在拥护共和上有一致观点的各路朋友,如夏尔·瓦吕特、德利乌克斯、菲利浦·吉尔、莱奥·德布利、维克多·马塞、伊利亚等等,保持接触和联系。

  凡尔纳1863年9月迁入奥泰区拉封丹街39号,居住条件伴随经济收入增加有很大改善。奥泰区位于巴黎近郊,是中产阶级和贵族集聚的地方。新居的独立住宅,虽然不大,也不算阔绰,倒也安适而静雅。接待故旧,迎送新知,十分便当。自然,奥诺丽娜更是笑逐颜开,她可以体面地招待她的至爱亲朋,排遣寂寞(因为凡尔纳的朋友来了,她难得插上话语),施展她招待客人的才华。这里补充一句,凡尔纳家并非门庭若市,车水马龙。虽然这一个期间,他接待朋友多了一些,仍然积习不改,早起写作,白天在家或外出查找资料。接待客人,只限志同道合者,从本质上讲落落寡合依旧,孤高不群同前,只是程度的差别。

  凡尔纳家的座上客,首推纳德。一俟纳德到来,未谋其面,先闻其声,风风火火,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次来访,他总有新主意、新设想、新举措,对飞行器那种痴迷的劲儿,令人敬佩。在老友之间,只要有他在场,就不可能保持那种从容不迫的促膝对坐,品茗谈心的宁静致远的氛围。这位浓眉虎眼、两撇八字胡两角高高翘起、宽大额头满布“五线谱”、齐耳短发蓬蓬松松的天才,依旧那么不修边幅,类似魏晋风度,一身质地上好的浅色休闲西装,随便扣上个扣眼,衣襟撩起,一只手插入裤兜里,另一只手肘部倚在随便什么物件上,西装蝴蝶结总是摆不正,一条洁白的丝手帕随意塞在上装小口袋里,像刚刚擤过鼻涕似的,没形没角。

  纳德生性豪放,总是那么奋发向上、敢于创新,满腔热血,不仅有大胆设想,还有脚踏实地实现理想的执着劲头。他不能将他的主意和计划向朋友们娓娓道来,总是高谈阔论,像和什么人辩论似的。当他讲到动情处,来回走动,并佐以手势,甚至抬起腿来半坐在写字台上。此时,他双眼熠熠有光,面部绯红,神情专注,如此动情,仿佛他创造的飞行器,就在眼前。此时,凡尔纳家内外充溢着激情亢奋的气氛,一扫平日的肃缓沉闷氛围。他走起路来,跳跃式的大步,同行者要小跑才能跟上他。

  出版商埃歇尔,凡尔纳的良师益友,难得抽暇屈尊来访。他一旦到来,奥诺丽娜则以贵宾礼遇接待。在她看来,凡尔纳一家的生活得到改善,全仰仗出版商的鼎力支持,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在作者没有提出要求的情况下,每次都是出版商主动提出修改合同,增加作者的收入。诚然,作家出身的出版商,能够体会到作家的艰辛,并且他为人正派、颇讲义气。但商人毕竟是商人,尽管埃歇尔不是悭吝人,也要靠作者发财致富。仅以《海底两万里》一书为例,作者分得7666法郎70生丁,而出版商净获64429法郎54生丁。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此外,航空学家朗德尔、作曲家阿列维,这些诤友,也不时造访。画家奥里,为凡尔纳的主要作品画插图,接触较为频繁。其他许多朋友,大多在“科学新闻俱乐部”会面,至于说到19世纪伟大海洋学者之一的摩洛哥一世阿尔贝,与凡尔纳相互倾慕已久,一见如故,长期保持友好往来。当然,陛下岂能屈驾临幸,每当阿尔贝来到巴黎,凡尔纳大多亲躬他在巴黎的行宫拜访。后来,凡尔纳乘“米歇尔3号”游览地中海沿岸的时候,阿尔贝在拉巴特以国宾规格欢迎他。这是后话。

  凡尔纳新结交的朋友中间,有两位朋友当稍加介绍,他二人对于凡尔纳的创作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首先他们都从事创作,虽然职业不同,共同忘情地迷恋异国他乡,渴望旅行探险,都对未知事物怀有浓厚兴趣;其次,后来他们成为合作者;再次他们都渴望自由,同情被压迫民族。这一切使他们情投意合,有许多共同语言,虽然在理想实现的途径上还有差异。

  莱克吕,著名地理学家,法国地理学会会员,1830年生于外省平民家庭,比凡尔纳小两岁。看上去,他身材高大,并不魁伟,高高的额头,长发掩耳,虽不足四旬,须发斑斑见白。身穿深咖啡色西装,规整挺括,配大蝴蝶结领带,显得庄重老成。他因出身贫寒,能体会到平民阶层的饥苦,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愿望。年轻时曾求学德国,因为经济拮据,缺少川资,假期返法,常常徒步探亲。为了省鞋,总是打赤脚走路。他爱大自然一草一木,并且喜爱动物,领着一爱犬,每月包伙,和爱犬分食。可见,莱克吕虽然清贫,倒也能自得其乐。

  前不久,莱克吕到过南美洲大陆,去过阿根廷苍凉高原、巴西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智利安第斯山脉的茫茫雪峰。当年南美大陆莽莽荒原,渺无人烟,自然界蔚为壮观的美景,使他陶醉。几股顶天立地的龙卷风分合交错扫过大地、洪水肆虐、暴风雨席卷一切、高山雪崩的自然伟力,让人心碎。他特别津津乐道的,是被西方称作“吃人生番”的“野蛮人”的当地土著印第安人,对不携带武装的外来人十分友好,以礼相待,敬为上宾。而那些掠夺他们的财产、强占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的殖民主义者,他们则兵戎相见。他把见闻、思考、认识和见解包容在他的作品《地球和人类》、《人们和地球》之中。这两部作品,不只是出色的旅行见闻,而且是深刻的哲理思考和优美的散文诗。

  莱克吕作为地理学家,以《世界地理》蜚声内外,当然还是旅行家。同时,追求自由,反对暴政,反对压迫是他的信仰。他与法国工人革命组织有密切联系,还是第一国际委员,参加设在伦敦的第一国际总部工作,见过马克思;后来参加1871年巴黎公社的革命活动,险遭不测。

  莱克吕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也和伟大的发现、发明一样,是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他天真认为,全世界工人阶级本是一家,他们总有一天不分国籍、不分肤色联合起来,建立一个统一的民族。当然,这是一种空想。大概,凡尔纳是从莱克吕那里了解马克思的,他把马克思看成空想社会主义在1848年后的代表。凡尔纳逝世后出版的作品中首次提到马克思,仍坚持这种观点。

  还有一位新结识的朋友,叫格鲁塞。他黑头发,黑眼睛,中方短发,络腮须,两撇卧茧胡子,身穿橄榄色大礼服,下穿紧身裤,颇像一位当年的时髦日本商人。格鲁塞1844年出生,比凡尔纳小16岁,年龄的差别没有影响他们成为好朋友,结成忘年之交。格鲁塞才华横溢,年轻气盛,思维敏捷,文笔犀利。他属于激进派先锋,他的反暴政、反主权的文章,常登在各激进派报端。如果说,莱克吕的“科学”社会主义(实际是空想社会主义)是在未来某一天的希望,一旦到了格鲁塞的笔下就变成了战斗檄文,社会主义在他看来不是空待未来的远景,而是必须立即去夺取的现实。

  格鲁塞也和凡尔纳、莱克吕一样,迷恋旅行探险,向往异国他乡海外风情,尝试冒险生活。大概,他没有想到,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他作为公社委员,被第三共和国流放到南太平洋孤岛上度过那么长久的囚禁生活,要不是及时逃回,恐怕早已客死他乡,就不能成为凡尔纳的合作者。可惜,第三共和国宣布大赦后,格鲁塞回国,无所作为,后被选为巴黎十二区议员。用凡尔纳的话来说,格鲁塞是“才华横溢,思想模糊”。

  从1865年至1874年,这十年间,儒勒·凡尔纳献出了一个新的三部曲,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1865—1867)、《海底两万里》(1867—1870)和《神秘岛》(1871—1874)。这一时期,法国和整个世界处于大变革和大动荡时期。在18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历经了国内民主力量日益壮大,自由运动空前高涨,普法战争和失败的耻辱、拿破仑封建王朝的覆灭、巴黎公社革命、临时政府的残酷镇压。从世界范围看,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机械其中包括蒸汽机和电机的出现和完善,使得陆路和海上交通四通八达(当时飞行器尚处于试验阶段),业已进入帝国主义初级阶段的西方列强表现其特有的残酷性和野蛮性,大力向外扩张,加紧争夺海外殖民地,掠夺殖民地财富,镇压民族起义,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有人说,“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文学作品则往往是作者的理想、愿望、思想、品格、情趣、爱好的综合反映。如果此说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凡尔纳的新三部曲,就不仅是19世纪60—70年代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反响,也是这个时期的凡尔纳的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这三部曲从三个不同........

  侧面来表现当时重大社会问题:殖民主义和民族解放,探索19世纪未知世界——海底以及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建立一个理想国;同时,表现凡尔纳的政治理想:自由、平等,当然还有他喜爱的音乐和大洋,例如在《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澳洲“霍坦站”回荡的莫扎特的乐曲,可见一斑。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的创作始于1865年,1867年问世。

  苏格兰的富豪格里那凡爵士在乘他的豪华游船试航时,一位水手捕获一条鲨鱼,鱼腹中竟有一个香槟酒瓶子,瓶中竟有一件用英法德三种文字写的求救信。信已损坏,读不成句,三种文字凑起来,只指出在南纬37°船失事。于是,这位苏格兰爵士组织一支探险队寻找格兰特的下落。探险队由格里那凡和他的新婚妻子、格兰特船长的儿子和女儿、船长和水手组成,乘邓肯号出发。开船时,一位叫巴加内尔的地理学家,因为上错船而与之同行。巴加内尔是借用一位历史学家的名字。探险队越过大西洋,登上南美大陆,历经了安第斯山的火山爆发、徒手斗饿狼等等,又横跨太平洋,到了新西兰及周围诸岛,又登上澳大利亚大陆,被俘脱逃,多次遇险,排除万难,遭遇不测,化险为夷,终于找到了格兰特。格兰特船长的名字是借用一位非洲探险家的名字,当然,也是苏格兰人。

  这次环球救援旅行探险,经过许多国家和地方,各地动植物、地理地貌、自然灾害、自然伟力以及各风土民情的描写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地质地理资料。不过,《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并非仅仅是一部地理小说、一部惊险小说,同时也是一部社会小说。

  格里那凡和他的同伙们要寻找的人,不单是一位遇难的船长,而是一位不受英国当局欢迎的苏格兰造反者,他反对英国统治苏格兰。格兰特和他先辈苏格兰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一样,到南太平洋的岛屿建立一个自由苏格兰移民区。当然,这也是作家凡尔纳正要寻找的理想国。欧文曾在海外试办一个不成功的移民区。其实,这样的理想国只存在于善良的人们的理想之中,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找到或做到的事情。

  凡尔纳借小说主人公在各地寻找落难的格兰特之机,对西方列强对其他民族欺凌和奴役的行为大加挞伐。鉴于法国的严厉出刊检查和出版商的谨慎,作家以英国为例、抒发他内心的愤怒之情,书中写道:

  “不列颠的政策,旨在消灭土著部落,把土著居民从他们世代居住的家园赶出去……”英国人的殖民地种族灭绝政策在澳大利亚尤为猖獗。英国把在本土的杀人越货的各重犯都流放到澳大利亚,像历史上十字军东征一样,他们在殖民当局纵容下,“像对待野兽一样,持械捕杀土著居民。”有一个叫詹姆士法学家公然声称,捕杀土人不算触犯刑律。悉尼有一家日报鼓噪说,应采取极端手段,把道波湖区的土人赶走,实质上是鼓动集体屠杀。

  英国人在殖民化过程中,是极为野蛮和残忍的,他们在澳大利亚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在南非和印度的故伎重演。从1600年东印度公司创办以来,逐步征服印度过程中,尤其1857年镇压印度人民起义中杀戮印度人不少500万,1857年在孟买地区,制造血案,真是横尸遍野,十室九空。1795年,英国人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取南非以后,在南非开普敦地区,原有百万果舍特人,迄今剩下不足万人,有些部落干脆从地球上消失了。

  英国殖民主义者除了采用公开或隐秘的手段灭绝土著居民以外,更采用劝酒输烟的手段使澳大利亚土著养成酗酒的嗜好,使整个部族退化。英国人还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把成千上万吨鸦片倾销中国,以制造“东亚病夫”,进而统治中国,使之沦为殖民地。

  其实,法国人,无论在第三帝国统治下还是第二第三共和国时期,在海外掠夺殖民地的不义行为,在英国人的面前,并不逊色。1830年,法国殖民主义军队在吞并阿尔及利亚的时候,把上千人其中包括老人、儿童、妇女一次活活埋葬,把抵抗侵略的战士堵死在山洞里。1867年镇压越南交趾省的起义时,奸淫烧杀,无所不为……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是凡尔纳的第一部多卷本小说,由于小说内容丰富多彩,风行一时,尤以自然景观的出色描写征服了读者,如安第斯山的地震、使“翁比”树燃成灰烬的大雷电、探险队在澳洲海岸遭遇海上风暴,“有加利”树林、澳洲的“阿尔卑斯山”、维卡科江两岸自然景观、道波湖、毛利人的葬礼等,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果说《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在法国流行的话,那么《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在英语国家备受欢迎,到19世纪末已销售了38000多部。1878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改编成剧本,但面貌皆非,颇不成功。但足智多谋的格兰特和粗心大意的巴加内尔几乎成了法国民间传说的一部分。小说特色之一,当他们的船到达一个地方,巴加内尔总发表一悉议论。凡尔纳正是通过巴加内尔之口对“黄金热”、对奴役和杀戮土著人的行为进行了谴责。从一定意义说,巴加内尔就是凡尔纳的影子。

  虽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的发表使凡尔纳的名望与日俱增,可以说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的经济生活亦然困窘,他不得不同时写另一本小说《强行通过封锁圈的人们》,同时兼任《插图法国地理》定稿工作。这部法国地理,每省10个分册,共100册,共300万字。1866年元月,凡尔纳在家书中说:“为了一本售价10个生丁的《插图法国地理》我正像被罚划船的苦役犯一样拼命干……老天爷啊!您的最心爱的儿子正像牛马似的工作,他的头就要爆裂了!”(致父亲的信)。

  1866年夏,他在尚特内或在克罗托克继续编写《插图法国地理》。夏末,他送交前40册以后,委实已经筋疲力尽了。9月底完成55册,还有45册。因为,这一百册书,他可以得到15000法郎到2万法郎。为此,凡尔纳把自己比成“驭重的牲畜”,“简直要累死了”(致埃歇尔的信)。按他计划每周二册,余下45册,大约1867年初最后完成,整整苦熬了一年,用他自己话来说:“啊,多么艰苦的一年!我即将写《海底旅行》(即《海底两万里》的第一个书名,后又叫《海底两万五千里》),好好休息休息。这可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乐事。”(1866年12月31日致埃歇尔的信)

  大约1864年夏,凡尔纳一家曾到索姆口的一个叫克罗托克的渔村度假。由于此地面向大海,风景姣好,气候适宜,环境安详,租舍便宜,1865年3月,凡尔纳和他的妻子带着儿子米歇尔在克罗托克港口附近租赁一座楼房。这是一栋二层楼,前有花园,背倚沙丘。花圈中有一凉亭,凡尔纳改装成工作亭;沙丘生长稀疏的树丛和篱草,野雉和其他鸟儿出没其间,小蜥蜴和其他爬行动物,偶尔可见。凡尔纳觉得他离开喧嚣的巴黎回归大自然,心旷神怡,摆脱应酬琐事,可以集中写作。

  翌年,他在克罗托克购买一只旧渔船,请工匠改造成一艘小游艇。小艇重12吨,可以在近海航行。小艇命名为“圣·米歇尔”号,凡尔纳自任船长,请两位退休的老海员做水手。一位叫亚历山大·勒隆和一位叫阿尔弗莱德·贝洛。勒隆或者简称山大,以前是水手长,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和入侵意大利战争。至于贝洛的经历更离奇,据他自己讲,他曾周游世界,多次与“野蛮人”格斗过,当过波利尼西亚土著人的俘虏……

  凡尔纳此时声誉逐日提高,精力、能力和影响正处鼎盛时期。他同他小说主人公一起横跨非洲部、钻入地心、达到北极、遨游月宫,为寻找格兰特船长到南美、澳洲探险,而今作家本人又当上了船长,实现了他童年的梦想。

  这条小船一身兼三用,是游艇兼渔船,更重要的是工作室。小艇狭小,船长室只可容纳一条宽板凳,日间座席夜做床铺,横悬起一块木板当作写字台,板凳上铺草编的软垫子,夜里做褥子。工作间,简朴异常,倒也十分舒适。

  天朗气晴,风和日丽,凡尔纳俨然一条真正的海狼,履行船长的职务,下达命令。然而一旦遇上风暴,原来的水手长白发苍苍的勒隆快步走上船台,接替凡尔纳的职务,下达命令;撤了职的凡尔纳和贝洛一起松紧帆绳,掌船驾船,一丝不苟地履行一个水手的职务,服从新船长的命令。

  游艇四方飘流,从布列塔尼海滨到敦克尔克近海,有时进入荷兰海域,也到西班牙岸边,间或驶过英吉利海峡。有一次船到泰晤士河口时,远远看到大东方号巨轮,这是当年的一大技术奇迹。这艘有五座烟囱、六条桅杆的庞然大物,活像一座海上城市,一个漂浮的岛屿。凡尔纳后来以它为基础写过一部小说叫《机器岛》。

  1867年他完成了《插图法国地理》工作,凑足了川资。同年3月份,机会终于到来。他与弟弟保尔登上大东方号这个19世纪技术奇迹,船长200米以上;总吨位18915吨;时速13海里;功率11000马力。当然,比起今天20万吨的巨轮,大东方号只算个小弟弟,但在那时这已是了不起的成就。

  保尔有20年以上的航海经历,这一次作为一个乘客,最感到无聊。但大东方号一出海,达到大洋的时候,遇到了保尔作为一个职业水手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恶劣的天气。而儒勒则与敷设电缆的人员交谈,了解深海的细节,海流、潮汐、潜流等等。他亲自拜访电缆工程的著名建筑者赛力斯·菲尔德本人,双方互相倾慕。有人说,菲尔德是《神秘岛》一书主人公的原型。

  轮船4月9日在纽约港靠岸,船返回欧洲前,可在美国逗留一周。计划参观哈德逊上的大峡谷、伊里湖和尼亚加拉瀑布等。他们住在第五道旅馆,在百老汇看了一场叫《纽约一条街》的戏。翌日乘轮船去纽约州首府奥尔巴尼;再换乘火车去尼亚加拉。火车过大峡谷,远远望见地平线上的安大略湖,这里是库柏的故乡。在罗彻斯特换车后,午夜到瀑布镇,下榻瀑布旅馆。

  尼亚加拉瀑布把美国和加拿大分开,右岸是美国,左岸是加拿大,属于英国;一侧警察林立,另一侧警察踪影皆无。

  第二天清晨,他们通过一座桥登上山羊岛,从这个方向观看瀑布壮伟全貌,又登上龟塔,俯看瀑布气势:

  “塔在大瀑布中间,从塔顶俯瞰,那是万丈深渊……你能感觉到瀑布冲击下岩石在颤抖,落水的轰鸣震耳欲聋。瀑布的飞沫溅到山上,阳光照射的弥漫的水汽,形成一道‘彩虹’。

  “尼亚加拉瀑布是世界奇景之一;大自然把它的美景和伟力都集中在瀑布里面了。尼亚加拉河转弯处,似乎把迥然各异的佳境汇集在一起了。小岛周边水域雪一样洁白浪花滚滚;瀑布中央的水碧绿如翡翠,是无底深潭;靠近加拿大一边的河水,像熔化了的流淌黄金,金光闪闪,水下,透过云雾般的飞沫,依稀可见巨大的水怪,河水正消逝在这水怪的张开的大口中。瀑布数百米外,河水复又平静地流淌,河面上浮着在四月的阳光照射下尚未完全溶化的冰块。”

  晚饭后,兄弟二人再次登上龟塔,观看瀑布的夕照美景。

  “落日的余辉已经消失在灰濛濛的小山背后,月亮把柔和清澈的光辉洒遍四周山野,宝塔的阴影延伸到深渊的对面。远处河水无声地流淌,河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雾霭。加拿大一边已夜幕四垂,与月光照耀的山羊岛和尼亚加拉镇,对比鲜明。我们脚下的漩涡,为闪烁不定光线所扩大,形成一个无底深潭,潭底激流咆哮不已,令人悚然……”

  尼亚加拉大瀑布给凡尔纳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除了这段描述之外,他还在后两部小说中详细描绘这个大瀑布,在《无名之家》里一对年轻的情侣乘坐一条小舟,投向瀑布;在《世界的主人》里,罗伯尔乘《特罗号》从瀑布飞流而下,逃脱了警察的追捕。

  此次原本计划10天返回,却用了14天,4月16日从纽约港返航,两周后返回克罗托克,合家团聚。

  前面说到,在大东方号启程以及返程中,凡尔纳向大东方号敷设海底电缆的人员详细打听,不厌其烦地询问各种情况,了解各种数据资料,以及亲身跨洋旅行的体验,为他已经构思的海底航行的新小说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素材。凡尔纳的第一次远洋旅行,不仅满足了他多年的宿愿,而且大大地增强了他探索奥秘的渴望和信心。

  1867年暮春,凡尔纳访美归来,便开始撰写《海底两万里》初稿。其实,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的创作计划,早在1865年几乎同时产生,并逐步酝酿成熟。当然,起初各个情节故事,还比较零散。尼摩这个人物形象从那时起便日夜萦绕,常常浮现在脑际,并日渐清晰。作者在1866年12月31日致埃歇尔的信中,便说即将开始写《海底两万里》,在旅美途中大东方号上,便为创作做最后的准备。

  早在1866年春夏间,当凡尔纳在克罗托克购买“圣·米歇尔”号游船改装后下水的时候,致埃歇尔的信中说:“这位陌生人(指尼摩)必须跟他离开人类不发生任何关系。他再不到‘陆地’上来,只需要大海。大海必须能够向他提供一切,包括食品和衣服……我相信,这种‘绝对’的情景将使作品非常突出。”

  有的传记作者认为,凡尔纳创作《海底两万里》的念头是乔治·桑的提议引起的,并引证乔治·桑致凡尔纳的信为证:“我惟一的遗憾是,读完这两本书(指凡尔纳或埃歇尔送给乔治·桑的作品,大概是《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没有另外10卷书供我阅读。希望你不久将把我们带到海洋深处,你应当让你的人物乘坐一条潜水船在海底旅行。你的想像力和知识一定能把潜艇设计得很完美。”此说可能实有其事,但并不确切,至少不是凡尔纳创作《海底两万里》的主因。

  那么凡尔纳将如何实现他的构思意图呢?首先,就一定要制造出可以自由地在大洋底下航行的运输工具,这就是潜水艇。

  1867年暮春、初夏季节,圣·米歇尔号游艇在索姆河口附近,法国近海海岸,时而北上,时而南下,四处飘荡,但船甲板上始终不见凡尔纳船长的身影。他正在躬身坐在狭小如囚室的船长室里伏案写作,草稿逐日增高。到7月末,凡尔纳业已写完了初稿,但并未马上寄给埃歇尔,因为他要在文体上下点功夫。

  《海底两万里》采取开门见山的手法,首先给读者一个意想不到的事实:

  “1866年所发生的神秘离奇的怪事,无疑许多人迄今记忆犹新。这种怪事,特别在航海人员中间引起了强烈不安……。事情是这样的,最近以来许多海员在海上遇见一个庞然大物,像一个长纱锭,在黑暗中发出磷光,其体积比鲸鱼大好多,其行动速度使人惊愕不已。”

  确实,儒勒·凡尔纳具备非凡的想像力,乔治·桑没有看错,他具有足够的知识,这是对的。不过,这种超常的想像力和宽厚的知识,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深沉的爱,依旧是苍白无力的。如果凡尔纳不是幼年时代起就向往大海,热爱大海,在幻想中倾听大海的呼唤,并与尼摩一起深入大洋之下,也不会使读者感受到大海呼吸,聆听大洋的乐章,默读到大海的赞美诗。

  1867年,儒勒·凡尔纳已届不惑之年,他的声誉日盛,无论在知识宽厚、经验丰富、阅历宽广、感情深沉,还是体力充沛方面,都处于人生第二黄金时期。这两年,作家与尼摩船长相伴相随,共同生活了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凡尔纳在给埃歇尔的信中谈到自己的感受说:“一想起诺第留斯号(潜艇)和尼摩的永恒秘密……我感到浑身都发热!”作家把半生的理想和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尼摩这个人物的身上了,这才是使厄摩这个小说人物成为永恒的形象的关键。

  但尼摩船长和他的潜水艇并非是单纯的想像力的产物。

  说起潜水艇,其发展历史漫长久远,又曲折复杂。据记载,在公元前200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就有过制造潜水船只的构想。在公元220年左右,中国三国期间,吴楚之争中,就有人用牛皮包裹、船内置石使之成为半潜船,用水性极佳的水军,口衔芦苇,推船前进,悄悄靠近敌人,发起突袭。西方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大画家达·芬奇曾画过多幅潜水船的设计图(后来,凡尔纳路过意大利,特地核对过草图)。

  古代的潜水船只是构想、纸面上设计或简单物件拼凑。真正设计、制造潜水船只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谁都知道,产业革命始于纺织革命,而纺织发端于当年的不列颠英国。

  1660年,第一艘潜水船恰恰在英国诞生。有一位荷兰人,名叫科尼利反斯·凡·德雷贝,他在英国设计制造世界上第一艘潜水船。潜艇是长形的圆桶,外包皮革,外面四边排上牛皮口袋,注水放水,上升下沉,可以下沉入水4到5米。此船供王公贵族,达官显贵潜水取乐,并无实际意义。据说英王也曾与德雷贝共乘他的潜艇横渡泰晤士河。

  1772年,英国人约翰·戴做了一次不成功的潜艇潜航试验,结果艇沉人亡,设计家为此献出了生命。这是有史以来,潜艇试验的第一位牺牲者。

  1776年,美国人大卫·布什内尔,为了进行战争,即美国独立战争而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金属潜艇。布什内尔的潜艇,外形像个大鸟蛋,由两个椭圆半球组成,合在一起用螺丝拧紧,出入口是一个带玻璃窗的金属盖,推进不用桨,而是手摇的螺旋桨。这是航海史上的第一个螺旋桨,要比船用螺旋桨早60多年。1779年2月,一个星光灰暗的漆黑夜晚,布什内尔制造的第一艘金属潜艇,携带数枚水下炸弹,向停留在纽约港口的英国舰队发起攻击。

  水雷爆炸了,但没有炸坏英国舰队,而潜艇却在爆炸声中艇毁人亡。这是潜水艇第一次投入战斗,也是潜水战中第一位捐躯者,为祖国独立战争牺牲的烈士,世界上第一位潜水专家,他名宇叫黑泽尔·索中士。

  布什内尔也是一位热爱自由的人,当法兰西爆发第一次反王朝革命的时期,他远涉重洋来到法国,与共和派并肩战斗。

  1797年,当法国反对英国的战争处于胶着状态、胜负难断、战争前途未卜的时候,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刚刚洗过战尘,又不远万里来到法国,向政府建议建造潜水艇,以击溃英军进攻,改变海军力量对比。富尔顿的潜艇,活像一只大雪茄,钢骨架钢船体,人力推动螺旋桨,船体出水后,竖直折叠桅杆,就成为水面船只,名为“鹦鹉螺号”(拉丁文为“诺第雷斯”noutilus),1800—1801年,经巴黎等地试验“诺第留斯”可以下潜40米,舱内注入压缩空气,可在水中停留4个小时,携带水雷能炸沉旧驳船。然而,人力摇螺旋桨,无论如何追不上英国快速帆船,而且潜艇内用蜡烛照明,向外无瞭望孔,什么也看不见,是个瞎眼老鼠。

  此后,近60年间直到1869年《海底两万里》问世为止,据统计至少有25艘以上潜艇制造出来或试验成功。

  法国海军上校西蒙·布尔诺设计由海军部投资、著名技师夏尔·布伦承建的潜水鸟号潜水艇于1863年下水。这是第一艘用新技术、新材料建造的潜艇,船体巨大,重410吨,船长140英尺,宽20英尺,高10英尺,80马力空气压缩机为动力,12名水手操纵。1865年在罗什弗尔试验的首航过程中,指挥塔玻璃窗下陷,海水注入舱里,改装后秋天再度下水,但浮力为零。潜航时,起伏不定,颠簸不止。后加一个立式螺旋桨,仍不能保持相对深度。1866年停止试验。潜艇曾在1867年巴黎博览会展出,凡尔纳在展览会上仔细观察了潜艇,研究了潜艇结构和关键部件,这可能给他以直观形象和灵感,使他的诺第留斯号的设计和制造更为完善。这艘潜船在博览会后,移到海军博物馆至今。

  南北战争过程中也使用过潜艇。设计人员之一是维罗耶工程师,此人原籍南特,有可能是凡尔纳的青年时代的老师。1864年2月,半潜水雷船大卫舰队参加了南北战争的战斗,舰队中一艘水雷舰在查尔斯顿港炸沉了一艘装备20门火炮的大战舰,舰上有船员300多人。不幸的是,水雷艇在大船爆炸中被海水卷入船体的洞口中,与之同归于尽,葬身海底。

  从潜艇发展史看,设计和制造乃至使用潜艇的功劳自然不应归功于凡尔纳,在文学作品中描写潜艇,凡尔纳也不是第一人,甚至用电驱动潜艇航行的主意,也不应由凡尔纳独揽,在潜艇上设置潜望镜,也不是凡尔纳的发明。

  我们知道,培根的《新大西岛》中已有潜艇出现,在海底潜行,不惧风,不怕浪。1867年10月,当凡尔纳正在加紧修改《海底两万里》的初稿的时候,巴黎《小日报》连载小说《特里尼杜斯博士历险记》,作者阿里斯蒂德·罗歇,其真实身份是亚眠学会会员朱尔斯·伦加迪博士。小说中的潜艇长8米,用电驱动。特里尼杜斯博士为寻找在珊瑚海失事的妻子建造这艘潜艇,不幸的是,最后潜艇也在新赫布里底群岛遇难。

  这篇小说,1868年以《海底旅行》为名出版,此书1890年再版时,在按语中将此书与1870年发表的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加以比较。凡尔纳致信《小日报》,提请他们注意:他的书出版商埃歇尔已在1867年《教育与娱乐杂志》上发表过此书的预告,以避免剽窃之嫌。凡尔纳的目的可能达到了,因为《特里尼杜斯博士历险记》,早已被人们忘得一干二净,而诺第留斯号迄今仍继续潜行五洋四海……

  其实,没有潜艇的出现,也不会有潜艇小说。培根的《新大西岛》1664年出版,只比德雷贝1660年航行于泰晤士河西岸的潜艇小4岁,而凡尔纳的诺第留斯号也只比布尔诺的410吨那个用现代技术装备的潜水鸟号小5岁。

  潜艇的发展史漫长而历经挫折,试验,失败,多次反复,直到1881年,才由法国人古尔特制造出来世界第一艘电动潜艇,不过仍处于实验阶段,直至20世纪初才正式进入实用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尽管潜艇投入战场,但威力有限;潜艇在海战中的作用在第二次大战过程发挥得淋漓尽致。至于说描写潜艇的小说,也不止三五部,从培根的《新大西岛》到伦加迪博士的《特里尼杜斯博士历险记》以及后来数量不详的有关潜艇的故事,都渐渐被世人忘却。可是为什么凡尔纳那艘在今天已微不足道的诺第留斯号百年之后仍然继续“潜航”?为什么这位逝世近百年的作者的海底小说的魅力有增无减?而它的读者群一代一代绵绵不断?

  儒勒·凡尔纳成功的关键,在于在他的作品中人与技术合二而一,二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故事的中心不是机器或技术,而是科学思想,而且人是科学思想的灵魂。

  人,不只是理解凡尔纳的全部作品的关键,也是检验各种体裁和题材文学作品的准绳,也是打开整个人道主义文学宝库的万能钥匙。文学作品只有写人,写人的命运,才能牵动读者的心,引起共鸣。人都有正义感,都有同情心,除了那见利忘义之徒、压榨他人以自肥的利欲熏心之辈。正因如此,诺第留斯号在今天仍有生命力,而它的创造者尼摩将永垂不朽!

  凡尔纳在构思三部曲的初始阶段,仅仅出于向往大海,眷恋大海,一直想写一部新的鲁滨逊飘流记,塑造一个新时期的鲁滨逊式的人物,然而在三部曲的创作过程中,在他塑造尼摩这个人物的同时,反过来也受到了尼摩的高大形象的影响,为尼摩的命运日夜悬心,受到他崇高理想的鼓舞,被他高尚的情操所感动。随着作家与尼摩相处日深,两年间亦步亦趋,形影不离,使作家大大突破了原来构思的狭小天地,他怎么能把尼摩写成鲁滨逊呢?

  作家爱大海、赞美大海,通过尼摩之口道出心曲:

  “海是包罗万象的。海的气息清洁而卫生;海之为物是超越的、神妙的生命的乘舆;海是动,海是爱。”

  他接着又说:

  “海不属于压迫者。在海面上,他们可能逞凶肆虐、相互残杀,互相吞噬,把陆地上一切暴戾的行径统统搬到海上来。但30英尺以下,他们的权势就中止了……只有在大海里,人才能享受完全自由;人只有在大海里,人才是完全独立的。在大海里,我不承认有什么主子!”

  尼摩这位奇人,拉丁文Nimo,意思说谁也不是,在同伴(也包括作者和读者)阿龙纳斯教授心目中,他是一位超人:“他像巨人一般高大起来。他不是与其他人一样的那种人,而是一种神秘的水下居民,是大海的精灵……”

  如果,前面的语言表述是一位哲学家的信仰自由和同伴的印象,那么当诺第留斯号用它的冲角撞沉那艘没有悬挂国旗的三桅战舰的时候,尼摩确实是反对压迫的斗士,一个“可怕的裁判执行人”,一个“真正的复仇天神”。为什么这只被撞沉的战舰没有国籍?按当年的规则,战舰都悬挂国旗。凡尔纳在致出版商的信中道出了真情:“……尼摩要为他死难的亲人和朋友报仇!……您想,尼摩是波兰人,而那艘被撞沉的战舰是俄国船……”

  历史上波兰先后被普鲁士、后来的德意志、奥地利和俄瓜分过四次,其中1830和1863年两次民族起义遭到沙皇俄国的残酷镇压。1830年爆发反对沙皇尼古拉一世起义失败后,大批波兰人移居国外,定居法国的人数众多。1863年起义再次遭到残酷的镇压,真的是横尸遍野,血洒街头。法国人同情波兰人,对沙皇的血腥镇压极为不满,而且对拿破仑第三镇压起义者的恶行,十分痛恨。这是法兰西共和派和平民百姓,包括知识界的共同情绪。无疑埃歇尔赞同作家凡尔纳的观点,但是他作为出版商,加之他过去有从政经历,要多方照顾,怕引起外交纠纷,或者被列为禁书。因而,埃歇尔建议作者把尼摩的反殖民主义战士改写成反对奴隶贩子的英雄。凡尔纳对此持有不同意见,他在复信中反驳说:

  “……如果让尼摩怀着对奴隶制的满腔仇恨,去海上扫荡根本不存在的黑奴贩子,那将误入歧途。……这部作品最初是描写一位波兰领主,他的女儿一个个被强奸,妻子被斧头砍死,父亲被俄国皮鞭抽死,他的亲朋好友全在西伯利亚。……如果此人没有权利将他遇到的俄国三桅战舰一艘艘撞沉,那么他的复仇只是一句空话。若我处于这种地位,我必然毫无内疚将这些战舰击沉……我压根儿不想搞政治,我也没有资格过问政治,而这里与政治毫无关系。……”

  1866年4月,凡尔纳又从克罗托克致埃歇尔的信中又强调说:“假如您是波兰人,有和尼摩的相似遭遇,遇上俄国一艘战舰,一定把它摧毁;倘若是我,也会像您那样。”

  后来,凡尔纳在致埃歇尔的信中表达他改写的感受说:

  “最妙的是,让尼摩与整个社会斗争,这是多么美妙的情景啊!但不容易被人接受,因为缺少进行斗争的动机……我们因为纯商业原因把这种斗争放弃了。现在只剩下尼摩对一个虚幻的,跟他一样神秘莫测的敌人作斗争,变成个人之间的一场决斗,从而大大削弱了主题的意义。不,正如您所说的那样,必须保持暧昧不明的态度。”

  凡尔纳被迫把尼摩写成一个高大形象、一个神秘莫测的水下居民,让这位具有反叛性格的无政府主义者成为反对一切暴政的象征,但他没有采取布朗基①“既无主子,又无上帝”的模式,也不是堂吉诃德式无为冒险。这位高深莫测的船长,性格暴烈,有时表现为残酷,同时又无比仁慈,因为只有对受压迫者无限的同情和热爱,才会仇恨压迫人的人。
①布朗基(1805-1881)法国革命家,空想社会主义者。

  “一张女人的面孔闪过,阿龙纳斯教授意外地发现尼摩船长正在凝视他妻子的肖像;她死于压迫者的皮鞭下,但没有说明这个压迫者是谁。”尼摩凝视肖像这一个细节不是无缘无故加进去的。不久,凡尔纳又在信中与埃歇尔争辩说:

  “……倘若将他(尼摩)改造成一个老好人,对此我实在无能为力,因为我和他生活了整整两年,无法以另外的方式看待他。……如果您以另外方式对他做出解释,那您就改一改好了,但我对此不能表示承认!”

  本来定稿在5月份业已完成,因为出版商意见相左,反复讨论、争论,又多次改动,8月末才最后定稿。1868年金秋季节,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凡尔纳船长驾驶圣·米歇尔号游艇,溯塞纳河而上,抵达巴黎市中心艺术桥边码头登岸,受到数千名巴黎市民包括一些名流的热烈欢迎。

  同日在新各布街,埃歇尔在他的办公室为凡尔纳接风洗尘。凡尔纳在到巴黎之前给埃歇尔的信中说,计划在巴黎逗留一个月,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后来一拖再拖。这年冬天,凡尔纳一家是在南特度过的。自然,他在酝酿一个新的鲁滨逊飘流记,一个新的乌托邦岛。翌年暮春,圣·米歇尔号修葺一新,又驶出克罗托克港,在近海四处飘流。

  自从1848年来到巴黎求学,凡尔纳至今已整整在巴黎度过20个春秋。当年怀着征服巴黎的雄心壮志,如今都一一实现。20年间,苦辣酸甜,人生五味,他都体验过了。1848年那种朦胧的追求自由的愿望,几经挫折,使他明白一点,自由不能靠人施舍,尤其不能靠帝王恩赐。拿破仑第三的“自由帝国”不过是一种障眼法,一副麻醉剂,使工人、手工业者不与共和派联合起来。要自由得靠你自己去争取。1868年的凡尔纳再也不是1848年20岁的天真青年,不仅是名噪国内外的大作家,也是一位“革命者”,而且懂得与敌人斗争的策略。帝国限制人民言论自由,禁言讳语颇多,他可以通过作品中主人公之口,同广大读者对话。宣传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当尼摩船长在印度洋珊瑚岛礁中从鲨鱼口中救出采珠人之后,说到他在海底收集沉船的财宝:

  “我知道陆地存在着无边的苦难,存在着被压迫的民族,有灾祸不幸需要资助,有流血牺牲要求复仇。难道您还不明白么?”

  “船长沉默了,……我(阿龙纳斯)倒明白了,不论什么原因使他到水下寻求独立和自由,他首先是一个人。他的心因为人类受苦受难而不停地流血,因而他慷慨地援助被压迫民族。”

  援助?不,尼摩首先是一位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我始终站在受压迫人民的一边;每一个受压迫者,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的亲兄弟!”

  尼摩船长是一个永恒的人物形象,因为他不仅是一个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代表全人类;他是为人类寻找普遍存在的重大社会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微不足道的个人目的而去冒险。

  尼摩的诺第雷斯号潜艇的船长室四壁高挂着为本民族解放献身的战士巨像,波兰自由战士科希丘什科①、当代希腊爱国主义者波查利斯·列奥纳德、爱尔兰自由战士奥康奈尔②、美利坚合众国的奠基人乔治·华盛顿,牺牲在奴隶贩子的子弹下的林肯、为解放黑奴而被吊上绞刑架的约翰·布朗③……,但是在这些肖像中连一个法国人都没有。在拿破仑第三的法国,谁敢于高呼“共和国万岁!”其后果是什么,可以想像得出。
①科希丘什科(1746-1817)波兰政治军事家,1794年民族解放起义的领袖。
②奥康奈尔(1775-1847)爱尔兰解放运动中自由派领袖。
③布朗(1800-1859)美国争取黑人解放的伟大战士。

  但是这类禁词和讳语,在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中俯拾即是。例如,1794年英法战争中,一次海上遭遇战,法国舰队寡不敌众,战舰“马赛人”被击沉,与阿龙纳斯冒险并无任何联系,凡尔纳却借题发挥,通过小说人物之口,大讲马赛曲这类禁词。尼摩说:“经过一场英勇战斗之后,‘马赛人’号已处于半沉状态,三桅杆被打断,三分之一战士英勇捐躯,可船长宁愿葬身鱼腹,也不肯投降……356名尚存战士,在船尾升起共和国国旗,高呼共和国万岁,沉入大海……”

  这艘战舰还有一个名字,叫“复仇号”。

  到底谁是尼摩船长的原型呢?从凡尔纳致埃歇尔的信中看,可能是夏拉斯①上校。夏拉斯上校1810生于法尔斯堡;1848年,他是制宪会议的议员和作战部长,1852年被流放。他豪迈、傲慢,宁客死他乡也不愿返回帝国法兰西。
①夏拉斯(1810-1865)法国上校,1848年制宪会议的军政部长,1852年被拿破仑流放海外。

  从外貌来看,尼摩酷似夏拉斯,从内心上看,这两个典型人物相近,两个人都刚毅,有时暴烈,两个人都是爱国者,都具有先进思想,热爱自由,反抗各种不义行径。

  尼摩性格中的科学家气质,是以摩洛哥的阿尔贝一世为原型的。阿尔贝是当时的一位伟大的海洋学家。还有人推证,尼摩船长的工程师素质源于罗伯特·富尔顿,因为这位潜舰设计家,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是一位空想社会主义信徒,他有一句名言:“自由和海洋,人类幸福所在。”并且他在1800年制造的潜艇的名字就叫“诺第留斯”号,凡尔纳就是借用富尔顿的潜艇名。凡尔纳的忠实合作者、朋友,画家奥里,他一直为凡尔纳的小说做插图。这次,又为《海底两万里》的尼摩画像:“他身材高大,前庭饱满,高高额头,鼻子笔直,嘴唇平正刚毅,牙齿整齐有力,双臂修长而匀称,正好配得他那火热的心灵……。他两眼的间距宽,视野广阔,可把一方景象尽收眼底。当他注视某物,双眉紧锁,微合眼睑,视野缩小,……远方的物体可以放大。他的一双鹰眼可以看透你的心!他能穿过海水看清海底的一切!”这番描写与凡尔纳的肖像和照片又极为相像!

  虽说《神秘岛》作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小说,其构思与其他两部作品《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海底两万里》均发端于1865年,但作为一部独立的作品,其产生的时间要早得多。

  青少年时代的凡尔纳深受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和怀斯的《新鲁滨逊》的影响,多少年来,凡尔纳就有一个宿愿,想写一部鲁滨逊一类的小说。大约是1852年左右,当时凡尔纳在剧院做书记,写过一部有关鲁滨逊一类的小说,名曰《鲁滨逊大叔》。1866年,凡尔纳认真修改誊清,其中有奥诺丽娜的笔迹。1868年夏,作者再次充实修改一遍。1870年,出版商埃歇尔在凡尔纳的原稿上做了许多处认真的批注。同年,凡尔纳在致埃歇尔的信中说,第一卷已完成,6个星期内寄上。出版商在复信中提醒作者,在格兰特船长和尼摩船长之后,一部平淡无奇的平庸之作,读者是不会欢迎的。凡尔纳认真考虑出版商的建议,又做全面改写。同年冬,凡尔纳的信中说:“我整个儿泡在鲁滨逊故事里面了,再也无法考虑别的事情。第一卷已告完成,至于书名,待我到巴黎,面议。”

  1872年2月2日,凡尔纳在致埃歇尔的信中说:“迄今为止,一切顺利。花费不少时间与化学教授交谈,去化工厂参观。在工厂里,我的衣服染上了不少斑点……。《神秘岛》毕竟是一部化学小说。我极其谨慎地对待因尼摩船长在岛上出现而不为人发觉所引起的兴趣,以便造成一种出色的渐强效果。”

  三部曲各自独立成篇,有独立的主题,有完整的故事,有饱满的人物形象,有高潮,有伏笔,而在《神秘岛》中找到了共同的结果以及它们共同联系,而形成一个整体。在《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有个情节,英国海盗、流放犯艾尔通阴谋夺取邓肯号事件败露后,被放逐到一个孤岛上,作者在这里埋下伏笔。10年后,艾尔通在《神秘岛》中再次出现,此时的艾尔通已成为不会说话的野人,经史密斯的诱导和调教、集体的关怀,最后又回到人间,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在《海底两万里》,尼摩的潜艇卷入漩涡,阿龙纳斯教授等三人,趁机逃脱,那么尼摩船长和潜艇命运如何?作者在这里留下一个悬念。5年后,在《神秘岛》中,作者又做了交待。最后,《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格里那凡的邓肯号,把史密斯他们救出孤岛。

  1870年普法战争划地赔款的国耻;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流血一周”的惨剧,公开宣布处死3万人,实际有10万工人失踪,他们或横尸沃野,或血洒长街,或牺牲在公社墙边,或被秘密处决;巴黎满目疮痍,瓦砾硝烟;百世凋零,出版业不振;凡尔纳的至爱亲朋,或死于围困中的饥饿,或毙命于战火,或战死在疆场,或远走他乡,或被流放到茫茫太平洋中的孤岛。1871年11月3日,老凡尔纳溘然仙逝,撒手尘寰,使偌大凡尔纳家族失去了顶梁柱。他的表兄,那位数学上极有造诣的良师益友,活活饿死德国人围困中,他的灵魂能够安息么?出版商因凡尔赛份子公然颂扬德国人,忍受不下国耻家仇,远远地躲到南方休养去了;那位热衷于航空事业、在被围困期乘飞艇两进两出巴黎、并与德国人面对面打遭遇战的纳德,如今他在哪里?还有格鲁塞和米歇,他们如今身陷囹圄,远离热土,身在南太平洋孤悬海外的荒岛上,他们在期盼着什么呢?

  此时此刻,尽管法兰西科学院授予凡尔纳文学奖,对他的作品做了高度评价,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告别、奋斗了25年并且取得辉煌成就的巴黎,定居亚眠,1872年起,儒勒·凡尔纳便毅然地决定定居亚眠。

  在北美的南北战争时期,五名美国人乘气球从里士满逃出,被风暴带到南太平洋一个荒岛上。在气球飞行过程中抛掉所有物品,包括小刀和火柴。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开发荒岛(他们叫它林肯岛),为自己创造一种新的生活。他们共五人,工程师史密斯、新闻记者、黑人男仆、一名水手和一个少年。作者试图通过他的主人公的活动说明,人类在难以生存的环境下,只要抱着必胜的决心和信心,通过人的聪明才智和艰苦的劳动,凭自己双手可以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史密斯他们到了荒岛以后,发生许多事情均无法解释,后来终于发现岛上的秘密。原来是尼摩船长暗中保护他们。尼摩船长在临终之前,把自己一生的坎坷和抱负都告诉了这五位移民。

  尼摩船长是印度人,是一位王子,名叫达卡。幼年时代被送往欧洲受教育。在欧洲学习期间,游遍欧洲,考察各国,他要了解世界,渴望学习,充实自身,有朝一日使他的故国成为文明国家。

  达卡王子1849年重返故里,完婚生二子,1856年参加了印度人民起义。达卡王子为实现祖国独立,联合其他诸侯,勇敢与英国作战。最后起义被血腥镇压下去。达卡王子名震四方,英国以高价悬赏他的头颅。

  起义失败后,达卡回到家里,全家惨遭杀害,家破国亡,他绝望了,达卡怀着对殖民主义的刻骨仇恨和对现代文明的厌恶,变卖了家产,与他的伙伴远走他乡。他们在南太平洋一座荒岛建立一间工厂,自行设计和制造一艘潜艇,以电做动力。达卡王子自称尼摩,潜艇名为诺第留斯号。此后,几十年来在大洋下面游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四处漂荡,并在海底搜集财宝,全心身地支持那些为祖国独立而战斗的民族。

  1866年11月,尼摩船长俘获阿龙纳斯教授和他两个助手,带着他们在大洋底下航行7个月,直到1867年6月22日,诺第留斯号卷入漩涡,他们乘机脱逃。潜艇脱险后,继续在海底游弋。

  尼摩船长已届花甲,便把“诺第留斯”号开到林肯岛。由于地震把出口堵死,潜艇无法离开岩洞。尼摩见到几个落难人,便暗中给予帮助。他临终前,把史密斯他们召到床前,讲了他的生平,并把所余财宝转给他们,要求把潜艇沉入湖底。

  许多传记作者和文艺批评家认为,凡尔纳的《神秘岛》是笛福和怀斯等以荒岛为主题的小说中最出色的小说,即《神秘岛》是新的最好的鲁滨逊的漂流记。史密斯与笛福和怀斯的鲁滨逊有着本质的差别。

  笛福的鲁滨逊·克鲁索被抛到一个荒岛上,但他保留一支完全的船只,必要的工具、武器和足够食品。而他落难的荒岛地处赤道线上,自然界的慷慨和丰富馈赠唾手可得。而《神秘岛》的移民在气球飞行中丢掉了一切,他们不得不从零开始,去寻找火种、种植、驯养、造屋、架桥、冶炼等等。他们是平等的团结集体,而克鲁索是孤家寡人。

  更重要的,五位落难者到了荒岛之后,不等不靠,不靠大自然馈赠,不怨天尤人,而是用自己双手的艰苦劳动为自己创造生存条件。凡尔纳根据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理论,小说的主人公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生存。也可能凡尔纳自己没有意识到,他的《神秘岛》是真正的劳动诗篇。在19世纪的文学作品中,劳动是不被颂扬的对象。而史密斯他们的劳动,并不是达尔文的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那种意义的劳动,也不是鲁滨逊那样的原始积累。史密斯他们是适应大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第二自然的创造性劳动,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典范,是人类文明的最高体现。

  欧洲1848年革命,第一次在世界上宣布了人应享有劳动权利,然而在19世纪现实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劳动依然是与苦难、屈辱、贫穷和绝望不可分的词语。在百年之前,凡尔纳公开地、张扬地赞颂劳动的理想、劳动的热情,劳动的伟大,劳动的美,确实难能可贵!

  有的传记作者认为,凡尔纳选择美国人做他的小说主人公,因为作家认为“美国是一个前途无量的国家”,“是一个理想国度”。这种观点,既有背于实际,又欠周详。《神秘岛》一开头,便开宗明义地说,故事发生在美国内战时期,主人公之间的真诚友谊与南北间互相残杀形成对比,落难集体中白人与黑人处于完全平等地位与奴隶制现实形成鲜明对照,从中不难看出,作者用心之良苦。当然,新大陆较少有旧大陆欧洲那种深重的传统势力和那么多陈规陋习,这也是真的。但是,美国绝对不是人间天堂、蓬莱仙境!

  《神秘岛》,好像某种神奇力量专门为落难者事先准备好的世界舞台,不仅从美洲运来了动植物,也搬来澳洲独有的动植物,甚至亚洲、欧洲的动植物,有热带、北温带的动植物,只差两极动物了,几乎把全世界的矿藏都集中在孤悬南太平洋的荒岛上来。毋怪批评家说:“荒岛的动物和植物差不多是全世界的动物界和植物界的五光十色的混杂体。”凡尔纳这位具有广博知识、并选择资料认真到苛刻程度的大作家,竟能如此荒唐无羁呢?

  其实,这也是凡尔纳独具匠心所在。这是他刻意设置的微型世界:他把神秘岛当作全世界的缩影。凡尔纳的神秘岛是一个,微型乌托邦社会,人类反璞归真、二次创造文明的试验区。

  工程师、记者、水手、少年和仆人,白人和黑人或别的什么皮肤的人,在凡尔纳的神秘岛里,都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之间没有个人利害冲突,他们的分歧是方法步骤的不同而不是得失的分歧,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改造环境,创造世界,为他们自身谋福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工程师赛力斯·史密斯是科学家、研究家、发明家和实践家荟萃于一身的典型形象。

  我们前面说过,凡尔纳的朋友雷塞布、纳德、阿列维、后来的莱克吕、格鲁塞等等激进的和温和的社会主义者们对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如果我们说凡尔纳的社会主义思想是明确的,那恐怕不合实际,但至少认为空想社会主义是美好的理想,并且与他的“自由、大海和音乐”的理想有众多相通之处。与此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一个实践家往往比一个空想家更高明。凡尔纳比起空想社会主义先驱略胜一筹。笛福的鲁滨逊原来是一个残暴的冒险家,后来在荒岛上变成一个绅士,做了荒岛总督,并成为黑奴贩子,发了横财。在神秘岛上艾尔通,即被流放荒岛后成为一个野人的艾尔通,在集体关怀下,终于回到人世间,改邪归正成为一个平常人,成为集体中的一员。

  小说《神秘岛》反映出来的作者思想非常接近傅立叶思想(如反对资本主义强加于人的劳动分工、人的全面发展、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神秘岛》完成于1872年,而这一年正是傅立叶的百年华诞,也许不是一种巧合吧?

  三部曲是凡尔纳创作的巅峰。作家在三部曲中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人物群像,如尼摩、格兰特、史密斯、巴加内尔、阿龙纳斯正面人物典型。

  三部曲标志着凡尔纳的创作艺术达到新的高度,在“文体”方面已和他敬佩的作家一样“优美”。同时,三部曲充分反映出凡尔纳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奋争进取的世界观。

  三部曲的第一部反映了在殖民主义压迫下的悲惨世界;第二部刻画了反对殖民主义统治的无畏战士;第三部则体现了作者有关世界未来的理想。三部曲构成了一个有序的整体,展现了一幅19世纪的历史长卷,反映出19世纪世界面临的两个课题,一对矛盾:殖民主义和民族解放。说到空想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理想体系完善之前,两百多年来一直是许多善良的人们之最高期望。

 



 

免费E

更多好书请

书作品

登陆:应天故事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