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传记系列——

 

 政治家卷——拉宾

 刘晓平   编著

第十三章  和平之光与世纪葬礼








  1. 小屋透出光芒


  在以巴和平协议签订之前,这里有必要回叙一下,有必要说说挪威山林中的一座小屋。因为,“以巴和平”的最初光芒是从那座小屋里透出来的。

  1992年,当拉宾的鹰爪鸽派形象刚刚树起的时候,很快就因1992年冬季驱逐了415名巴勒斯坦人而受到影响,安理会甚至要求拉宾把他们接回去。无论是拉宾还是阿拉法特,日子都不好过,都必须顶着内外的巨大压力,形势极为严峻。阿拉法特眼睁睁看着哈马斯的声誉上去,而自己却受到内部激进者的反对,经济处境也每况愈下。因此,他不得不采取主动,与以方直接会谈。

  于是,以色列海法大学教授希施菲尔德和巴解高级官员阿布·阿拉首先找到突破口,坐下谈了,但没有解决什么问题。这时,拉宾和阿拉法特已开始了解和接受对方的诚意了。1993年3月,当巴解执委会成员阿布·马赞通过一位实业家来打开与以色列总理直接联系的渠道时,拉宾点了头。

  从一开始,拉宾和阿拉法特就明白:他们必须保密,首先是对自己人保密,即不但要对各自的反对派——利库德集团和巴解反对派保密,而且还要对自己的支持者保密。其中最担心泄密的是拉宾,他很怕吃不到羊肉惹一身膻,因此,他提出人数越少越好,范围越小越好,否则宁可不谈。他担心的是利库德集团搞到密谈证据后在议会里发难,弄得事情还没办成就先翻了自己的船。阿拉法特也同样需要保密,有“解阵”、“人阵”和哈马斯组织作对,加上部下人心不稳定,连工资也发不出,因此,他再也经不起内部造反的大折腾了。

  但在哪儿谈?最终把会谈地点选在了挪威。挪威学者拉尔森擅长安排这类机密会谈。会谈在1993年1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份。主要的谈判场所设在保尔高德庄园,它是一座19世纪的农庄,室内装饰古朴典雅,屋内的壁炉里燃烧着劈啪作响的木柴,屋外白雪皑皑的园林中潜伏着双目圆睁的警卫。

  谈判是艰苦的,常常为一点分歧争论数日,但通过8个月的拉锯谈,小屋里透出了光芒,巴以和平协议有了初步的雏形。但当问题越接近解决,保密工作也就越重要。后阶段除了更换地点外,连一些领导人的名字都用上了代号。拉宾为“爷爷”,佩雷斯为“爸爸”,以方主谈的副外长则成了“儿子”。巴方代表有时说出一句莫名其妙的话,比如“爷爷要求爸爸向儿子传达什么?”等等。即使专搞窃听的特工也不会弄清到底是什么意思。

  通过14轮谈判,直到8月20日,以巴和平协议终于草签了。人们抑制不住泪水,狂欢高歌。两个毗邻的民族,终于开始摒弃前嫌,握手言欢了!然而,协议能否正式签订,以色列还得过内阁这一关。1993年8月29日,拉宾主持了以色列内阁会议,佩雷斯向部长们汇报了整个谈判过程以及达成协议的要点。消息一下子传遍了全世界。欢呼的、沉默的、批评的、愤怒的都有。但不管持哪一种态度的人,都不得不钦佩拉宾那非凡的胆略,因为他敢于干其他中东政治家不敢干的事情,敢于出来解决中东最棘手的巴勒斯坦问题。另一个成为新闻大主角的自然是巴解主席阿拉法特,他也以自己的现实、理智和大无畏的气魄博得了广泛的称赞和敬重。8月31日,以色列内阁批准了协议草案;9月4日,巴解主流派法塔赫也批准了这个协议;9月9日,以巴互相予以承认。

  这样一桩轰动世界的大事,不是美国施压的结果,完全是拉宾、阿拉法特,或者说是以色列和巴解双方的真心选择。但是,难堪的克林顿政府还是走上了前台,它要让世界知道:这场交易的经纪人是美国。美国一位官员称:“要是没有我们,和平进程决不会出现。”于是,“以巴和平协议”最后在华盛顿正式签订。


  2. 和平的荣耀


  诺贝尔奖,是一项有影响的国际性最高荣誉。共设有和平、文学、物理、化学、生理学和医学等5项。

  鉴于1993年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的“以巴和平协议”,在结束了以巴流血冲突,促进中东和平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诺贝尔奖评定委员会决定,将199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阿拉法特、以色列外交部长佩雷斯和以色列总理兼国防部长拉宾。12月10日,是每年举行诺贝尔奖颁奖的日子,和平奖领发仪式在挪威的首都奥斯陆举行。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塞叶尔斯泰德分别向阿拉法特、佩雷斯、拉宾颁发了奖章、证书和奖金。这是和平的荣耀,是可以引为自豪的。

  随后,拉宾他们三人分别发表了讲话。他们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把和平奖这种世界最高的荣誉给予了他们;同时还介绍了中东和谈、以巴和平协议的重大意义,以及今后的实施步骤。最后,他们都表示了将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而继续努力的决心。

  他们的发言赢得与会者的热烈掌声。

  颁奖仪式后,挪威国王和王后亲切会见了他们并表示祝贺。


  3. 世纪葬礼


  1995年11月4日晚,拉宾这只和平之鸽折翅身亡。他就像埃及前总统萨达特一样,都是为中东的和平事业而献身的。当拉宾遇难的消息公布后,守候在伊奇格夫医院门外的数百名特拉维夫市民,禁不住失声痛哭,许多人自发地在街头点燃一支支蜡烛,以悼慰拉宾的亡魂。在当晚的内阁紧急会议上,阁僚们有的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他们用黑纱罩住拉宾主持会议时常坐的椅子,以寄托无尽的哀思。许多反对派人士也认为,拉宾的遇害是以色列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拉宾的死,震惊了以色列,震惊了中东,震惊了整个世界。加利秘书长指出,拉宾被刺对以色列和全世界都是一个损失。5日,拉宾的遗体安放在以色列的一辆军车中,身上覆盖着象征这个犹太国的蓝白旗帜,车内6位将军守在灵柩旁。他们送拉宾最后一次走向耶路撒冷,然后守灵到国葬结束。

  当拉宾的灵柩到达议会广场时,来自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全国各地的100多万群众排着长队,向这位为和平而献身的杰出领导人致哀和告别。

  6日,是以色列为拉宾举行国葬的日子。这次葬礼,有人说是“世纪葬礼”。因为,二次大战以来,这次葬礼是世界各国政府要员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这是为一位为和平而献身的国家首脑举行的葬礼。这天,葬礼现场有6000多名来宾,全国参加葬礼的人民超过100万,各地人们则以不同形式表示哀悼。有44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了拉宾的葬礼。

  下午3时30分,耶路撒冷赫尔茨山公墓,祈祷声中,以色列军官将拉宾的灵柩缓缓放入墓穴中,一抔抔黄土洒了下去,渐渐地盖住了灵柩。这时,仪仗队朝天鸣枪致哀,人们便从震惊和悲哀中恢复过来,告别了为和平而献身的领袖。


  4. 深夜来客


  拉宾之死,有一个特殊的人物也在深深地怀念着他。这人便是阿拉法特!

  9日夜间,已故总理拉宾的家中,依然是一派肃穆、悲痛的气氛。客厅临时改成了灵堂。拉宾巨幅照片悬挂在进门的幕布上,下面是各种各样的花圈,它们是以色列政府、议会、军界的要人以及平民百姓送的。其中也有外国客人送的。

  今晚,有一个特殊的人物将来哀悼拉宾。拉宾的遗孀利扬坐在扶手椅里,眼中不断涌出悲痛的泪水。她的女儿也在一旁守候着。

  一会儿,大门打开了,利扬抬头看去,阿拉法特迈着军人步伐走了过来。这是他专程进入以色列来向利扬表示哀悼的。本来,拉宾被害时,震怒了的阿拉法特就要去以色列参加亡友的葬礼,因为对他来说,有一般人无法理解的感情。与他一起签字、一起领奖,刚刚握过手的人,突然间便消失了。但是,以色列当局以“安全气氛不适宜”为由,婉拒了他的愿望。最后,他只好以这种形式来家中慰问其家属,并为亡友的灵魂默哀。

  阿拉法特对利扬说:“拉宾是和平的真正英雄,他的不幸被害使我失去了一位朋友。”利扬称赞阿拉法特是拉宾的“和平伙伴”。

  陪同阿拉法特前来悼念拉宾的有:巴解负责人阿布·阿拉和阿布·马赞,他们也是商谈以巴和平协议的代表。

  整个这次活动是在以色列安全机构正式安排下进行的,只有少数几位记者被允许赴现场报道。

  阿拉法特义重如山,拉宾的亡灵可以安息了!


  参考书目

  ①《和平斗士——拉宾》杨苏曼等编著。

  ②《拉宾传》杜人舟、愈文萍、商兰君等编著。

    ③《以色列特工》吴银著。



免费E

更多好书请

书作品

登陆:应天故事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