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雖大,其化均也;郭云:“均於不為而自化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郭云:“一以自得為治。”人卒雖眾,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於天,本於有德而成于自然。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成云:“玄,遠也。玄古聖君,無為而治天下,自然之德而已矣。”蘇輿云:“玄字句絕,與下文‘玄德'之玄同義。”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郭云:“無為者自然為君。”郭嵩燾云:“
言者,名也。正其君之名,而天下聽命焉。故曰名之必可言也,衷諸道而已矣。”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郭云:“各當其分,無為位上,有為位下也。”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郭云:“官各當其所能則治。” 以道泛觀而萬物之應備。宣云: “泛應不窮。”故通於天地者,德也;郭云:“萬物莫不皆得,則天地通。”行於萬物者,道也;成云:“至理無塞,恣物往來同行,故曰道。”宣云:“道蓋義字之訛。”上治人者,事也;成云:“事事有宜而天下治。”能有所藝者,技也。郭云: “技者,萬物之末用也。”技兼於事,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郭云:“天道順則本末俱暢。”故曰:“古之畜天下者,畜,養。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成云:“ 老子曰:‘我好靜而民自正。'”記曰:釋文:“書名,老子所作。”“通於一而萬事畢,成云:“一,道也。事從理生,理必包事,本能攝末,故知一,萬事畢。語在西升經。”無心得而鬼神服。 ”以無心得者,無不服也。
夫子曰:司馬云:“莊子也。一云:老子也。”宣云:“孔子也。下言‘夫子問于老聃 '可知。”“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成云:“刳,去也,洗也。法道之無為,洗去有心之累。”無為為之之謂天,上為去聲。成云:“率性而動,天機自張。”無為言之之謂德,成云:“應答無方,物來斯應。”愛人利物之謂仁, 成云:“心無偏執,措其性命。”不同同之之謂大,郭云:“萬物萬形,各止其分,不引彼以同我,乃成大耳。”行不崖異之謂寬,宣云:“和光同塵。”有萬不同之謂富。故執德之謂紀,成云: “能持以前之德行者,可謂群物之綱紀。”蘇輿云:“ 故字疑衍。”德成之謂立〔一〕,成云:“德行既成,方可立功濟物。”循於道之謂備,成云:“循,順也。順于虛通,德行方足。”不以物挫志之謂完。成云:“一毀譽,混榮辱,不以物屈,其德完全。”君子明于此十者,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成云:“韜,包容也。”俞云:“事心,猶立心也。禮郊特牲鄭注:‘事,猶立也。'呂覽論人篇‘
事心乎自然之塗',亦以事心連文。”沛乎其為萬物逝也。成云:“
逝,往也。為群生所歸往。”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於淵;不利貨財,不近貴富;宣云:“不以物累身。”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壽夭俱忘,窮通不足言矣。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郭云:“皆委之萬物。”不以王天下為己處顯。郭云:“忽然不覺榮之在身。”顯則明,萬物一府,成云:“忘於物我。”死生同狀。”成云:“冥於變化。”
〔一〕“立”原作“力”,據集釋本改。
夫子曰:“夫道,淵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釋文:“廣雅云:‘漻,清貌。'”金石不得,無以鳴。金石不得其和不鳴,亦道之見端也。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感而後應。萬物孰能定之!推此而言,萬物 應感無方,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恥通於事,抱樸以往,羞通於庶務。蘇輿云:“素逝,即山木篇‘晏然體逝 '之意。‘
通於事'與‘通於神'對文,恥字疑誤。”立之本原而知通於神。故其德廣,本原既立,智可通神,故德能廣被。其心之出,有物采之。非感不應。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成云:“道能通生萬物,故非道不生;德能鑒照本原,故非德不明。老經雲‘ 道生之,德畜之'也。”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此謂王德之人。郭云:“忽、勃,皆無心而應之貌。”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宣云:“道不在形勢故。”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宣云:“道又非寂滅故。”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宣云:“至不測矣,而物由此出。”神之又神,而能精焉。至無方矣,而精不可掩。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非有而求無不給。時騁而要其宿,行遠而其歸可會。大小、長短、修遠。”宣云:“‘修遠'當作‘遠近'。大而小,長而短,遠而近。”
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文選廣絕交論注引司馬云:“赤水,假名。玄珠,喻道也。”宣云:“
赤者,南方明色,其北則玄境也。南乃明察之方。已游玄境,不能久守,而複望明處,則玄亡也。”使知索之而不得,釋文:“知音智。”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詬索之而不得也。郭嵩燾云:“廣韻:‘
吃,同□。'□,聲也;詬,怒也,怒亦聲也。集韻雲‘吃詬力諍'者是也。知以神索之,離朱索之形影,吃詬索之聲聞,是以愈索愈遠。象罔者,若有形,若無形,故眸而得之。”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宣云:“似有象而實無,蓋無心之謂。”
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齧缺,齧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堯問于許由曰:“齧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堯欲讓天下於齧缺,因王倪要致之。許由曰:“殆哉圾乎天下! 圾同岌,危也。齧缺之為人也,聰明叡知,給數以敏,其性過人,釋文 “數音朔。”成云:“叡,聖。給,捷。敏,速也。” 而又乃以人受天。宣云:“非純乎天者。”彼審乎禁過,而不知過之所由生。郭云:“過生於聰知,又役知以禁之,其知彌甚矣。”與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無天,若令為天子,彼且專任人而無複自然之性。方且本身而異形,顯分人己。方且尊知而火馳, 宣云:“尚智巧而急用之。”方且為緒使,宣云:“為細事所役。”方且為物絯,釋文:“廣雅云:‘束也,公才反。'”宣云:“為物所拘。”方且四顧而物應,宣云:“酬接不暇。”方且應眾宜,事事求合。方且與物化而未始有恆。宣云:“屢為物變而不能定。”夫何足以配天乎?雖然,有族有祖,宣云:“凡聚族必有宗祖。”可以為眾父,而不可以為眾父父。宣云:“眾父父者,乃族之祖也,萬化之大宗也。齧缺亦可為眾人之父,但不能為眾父之父耳。”治亂之率也,率,主也。用智理物,治之主,亦亂之主。北面之禍也,南面之賊也。”宣云:“不可為人臣,亦不可為人君。”案:借此言以警堯,非齧缺真如此也。
堯觀乎華。司馬云:“地名。” 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 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
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堯曰:“ 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封人曰:“始也我以女為聖人邪,今然君子也。宣云:“今如此,但可為君子。”天生萬民,必授之職,多男子而授之職,則何懼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則何事之有!夫聖人鶉居而鷇食,宣云:“鶉無常居,言不求安;鷇待母食,言不求飽。”鳥行而無彰;成云:“與物俱冥,如鳥之飛行,無蹤跡可見。”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三患莫至,成云:“三患,前富、壽、多男子也。”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封人去之,堯隨之,曰:“請問。”封人曰:“退已!”
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釋文:“通變經云:‘老子從此天地開闢以來,吾身一千二百變,後世得道,伯成子高是也。'”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為諸侯而耕。禹往見之,則耕在野。禹趨就下風,立而問焉,曰:“昔堯治天下,吾子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辭為諸侯而耕。敢問其故何也?”子高曰:“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夫子闔行邪?無落吾事!”俋俋乎耕而不顧。釋文:“闔,本亦作盍。落,猶廢也。字林云:‘俋俋,勇壯貌。'”
泰初有無,並不得謂之無。有無名,可謂之無而不能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宣云:“太極尚未著。”物得以生,謂之德;宣云:“物得此未形之一以生,則性中各有一太極,故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宣云:“雖分陰陽,猶且陽變陰合,流行無間,乃天之所以為命也。”留動而生物,宣云:“動即造化 之流行,少留於此,即生一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宣云:“物受之而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成云:“體,質。” 宣云:“形載神而保,合之視聽言動,各有當然之則,乃所謂性也。上所謂‘得以生,謂之德'者,此也。言性在形之後者,性須形載之,故曰形體保神。”性修反德,宣云:“性修則複其所得於未形之一。”德至同于初。宣云: “德之至,則同于泰初,此極詣也。”同乃虛,虛乃大。宣云:“形容同于初之妙境。” 合喙鳴,宣云:“渾合眾口,蓋忘言也。”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宣云:“既忘言則與天地一體矣。”其合緡緡,釋文:“緡,武巾反。”若愚若昏,郭云:“坐忘而自合耳。”是謂玄德,同乎大順。郭云:“德玄而所順者大矣。”
夫子問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郭云:“若相放效,強以不可為可,不然為然。”辯者有言曰:‘離堅白若縣宇。'成云:“堅白,公孫龍守白論也。孔穿之徒,堅執此論,當時獨步,天下無敵。今辯者雲 ‘我能離析堅白之論,不以為辯,如縣日月于區宇'也。”若是,則可謂聖人乎?”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解見應帝王篇。執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來。釋文:“執留,本又作□,一本作狸。司馬云:‘□,竹鼠也。'一云:“執留之狗,謂有能,故被留系,成愁思也。”案:說文:“
□,竹鼠也。”埤雅:“一名竹□ 。”郭璞山海經注“其音如留牛”,亦引此文“執留之狗”為證。據此,知留是留牛,非竹□,特竹□之音似留牛耳。留牛即斄牛,留、斄雙聲字。蓋斄牛身大,逍遙遊篇所謂“若垂天之雲”者,此狗獨能執之,故謂之執留之狗。言狗以有能被系而成愁思,猿狙以便捷亦自山林而來,見拘縶也。應帝王篇引老子語雲“猿狙之便、執斄之狗來藉”,與此文微異,而恉大同,尤留、斄同字之明證矣。丘!予告若,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謂道也。若、而,皆汝。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眾,宣云: “具體為人,而無知無聞者皆是。”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有形,人也;無形無狀,道也。能人與道俱存者無之。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動靜、死生、興廢,皆非道之所在。有治在人,蘇輿云:“言道無可名,徒有治化之跡在人耳。”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物矣,並其自然之天而亦忘之,是之謂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宣云:“與天為一。 ”
將閭葂見季徹曰:釋文:“將,一本作蔣。葂,亦作菟,音免。姓將閭,名菟。或云:姓蔣,名閭葂也。季徹,人姓名,蓋季氏之族。”“ 魯君謂葂也曰:‘請受教。'辭不獲命〔一〕,既已告矣,未知中否,請嘗薦之。嘗,試。薦,進也。吾進告徹。吾謂魯君曰:‘
必服恭儉,若被服之。拔出公忠之屬,屬,類。而無阿私,行政無私曲。民孰敢不輯!'”輯,和。季徹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於帝王之德,猶螳蜋之怒臂以當車軼,則必不勝任矣。釋文:“局局,大笑貌。軼音轍。”且若是,則其自為處危,非自安之道。其觀台多物,觀台,君所居地。物,事也。言君所自此多事。將往投跡者眾。”舉足投跡者眾,君且不勝其煩,非帝王修德安人之道。將閭葂覤覤然驚曰:“葂也汒若于夫子之所言矣。釋文:“覤覤,驚懼貌,許逆反。”案:汒若,猶茫然。 雖然,願先生之言其風也。”俞云:“風讀為凡,猶雲言其大凡也。風本從凡聲,故得通用。”季徹曰:“大聖之治天下也,搖盪民心,使之成教易俗,宣云:“搖盪,猶言鼓舞。”舉滅其賊心而皆進其獨志,成云:“舉,皆也。”宣云:“除其害道之心,進其得一之志。”若性之自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若然者,豈兄堯、舜之教民,溟滓然弟之哉?郭云:“溟滓,甚貴之謂。”宣云:“言不肯讓堯、舜居先而己後之。”欲同乎德而心居矣。”宣云:“欲同天下於一德,而心安處於不用矣。”
〔一〕“命”字,據集釋本補。
子貢南游于楚,反于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李云:“菜蔬曰圃,埒中曰畦。”鑿隧而入井,成云:“隧,地道。”抱甕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 郭云:“搰搰,用力貌。”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卬而視之曰:“奈何?”成云:“問其方法。”曰:“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李云:“抽,引也。”數如泆湯,釋文:“數,所角反。泆,本或作溢。李云:‘疾速如湯沸溢。'”其名為槔。 ”釋文:“本又作橋,司馬、李云:‘ 桔槔也。'”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生、性同。言不可載道。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子貢瞞然慚,釋文:“瞞,李天典反,慚貌。司馬本作憮。”俯而不對。有間,為圃者曰:“子奚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為圃者曰:“子非夫博學以擬聖,于于以蓋眾,郭嵩燾云:“ 應帝王篇:‘其覺于於。'說文:‘于,於也,象氣之舒。'是于、於字同。于于,猶于於也。”獨弦哀歌以賣名聲於天下者乎?汝方將忘汝神氣,墮汝形骸,而庶幾乎!猶雲其庶乎!而,汝也。而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無乏吾事!釋文:“乏,廢也。”子貢卑陬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行三十裏而後愈。李云:“卑 陬,愧懼貌。頊頊,自失貌。”其弟子曰:“向之人何為者邪?夫子何故見之變容失色,終日不自反邪?”成云:“反,複也。崇朝神氣不復。”曰:“始以為天下一人耳,昔以為天下止一人耳。意尊孔子。不知複有夫人也。 不知複有此輩人也。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 '今徒不然。徒,輩也,言此輩人。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聖人之道也。讬生與民並行,宣云:“寄生於世,與民大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備哉!汒乎,言不能測其所至。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宣云:“夫人之心,必無此四累。” 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為。之,往也。心志有所專執。雖以天下譽之,得其所謂,稱為全德。謷然不顧;謷然,猶傲然。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謂,成云:“聲名喪失。”儻然不受。成云:“儻然,無心貌。”天下之非譽,無益損焉,是謂全德之人哉!郭云:“此宋榮子之徒,未足以為全德。子貢之迷沒於此人,即若列子之心醉于季鹹也。”我之謂風波之民。”成云:“水性雖澄,逢風波起,我心不定,類彼波瀾。” 反于魯,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修渾沌氏之術者也:郭云:“以其背今向古,羞為世事,故知其非真渾沌也。”宣云:“假修,言假人事以修之。”案:二說並通。識其一,不知其二;郭云:“徒識修古抱灌之樸,不知因時任物之易。”治其內,而不治其外。成云:“守道抱素,治內也;不能隨時應變,不治外也。”夫明白入素,無為複樸,成云:“心智明白,會於質素之本;無為虛淡,複于淳樸之原。”體性抱神,以遊世俗之間者,汝將固驚邪?郭云:“此真渾沌也,故與世同波而不自失,則雖游於世俗而泯然無跡,豈必使汝驚哉!”俞云:“固讀為胡。胡、固皆從古聲,故得通用。汝將胡驚邪,言汝與真渾沌遇,則何驚 也?郭注正得其意。”且渾沌氏之術,予與汝何足以識之哉!”郭云:“渾沌玄同,孰識之哉!”
諄芒將東之大壑,海也。適遇苑風於東海之濱。苑風曰:“子將奚之?”曰:“將之大壑。”曰:“奚為焉?”曰:“夫大壑之為物也,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吾將遊焉。”成云:“大海宏深,以譬至理。雖寄往滄溟,實游心大道也。”苑風曰:“夫子無意于橫目之民乎?成云:“五行之內,惟民橫目。”願聞聖治。”諄芒曰:“
聖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司馬云:“施政布教,各得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宣云:“盡見情理,順而行之。”行言自為而天下化,躬行其言,皆以自為,而人化之。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言以手麾,以顧指,而民畢從。司馬云:“撓,動也。”郭慶藩云:“顧指,謂顧其人而指使之。左思吳都賦‘搴旗若顧指',劉逵注:‘謂顧指如意。'”此之謂聖治。”“願聞德人。”曰:“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 宣云:“心中過而不留。”四海之內,共利之之謂悅,共給之之謂安;民與上共悅安。為、謂字同。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也,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釋文:“字林云:‘怊,悵也。'”案:儻,心無主也。民仰賴之如此。財用有餘而不知其所自來,飲食取足而不知其所從。成云:“寡欲止分,故財用有餘;不貪滋味,故飲食取足。”此謂德人之容。”郭云:“德者,神人跡也,故曰容。”“願聞神人。 ”曰:“上神乘光,與形滅亡,上品神人,乘光照物,不見其形跡。此謂照曠。成云:“智周萬物,明逾三景,無幽不燭,豈非曠遠!” 姚云:“晉人諱昭,皆書作照,右軍法帖皆然。不知者乃因照字作解,非也。”致命盡情,宣云:“致天命,盡實理。”天地樂而萬事銷亡,宣云:“與天地同樂,而物累皆捐。”萬物複情,齊其情實。此之謂混冥。”混同于玄冥。
門無鬼司馬本作“無畏”,云: “門姓,無畏字。”與赤張滿稽,宣云:“赤張姓,滿稽名。”觀于武王之師。謂孟津之役。赤張滿稽曰:“不及有虞氏乎!故離此患也。”不及有虞之揖讓,故遭離征伐之患。門無鬼曰:“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邪,其亂而後治之與?”言天下皆治,而有虞氏又從而治之邪,其必有亂而後治之與?赤張滿稽曰:“天下均治之為願,而何計以有虞氏為?郭云:“均治則願各足矣,複何為計有虞氏之德而推以為君!”有虞氏之藥瘍也,李云: “瘍,頭創也。”王引之云:“藥,古讀曜,與療聲近義通。方言:‘療,治也。'”郭云:“天下皆患創亂,故求虞氏藥之。”禿而施□,病而求醫。宣云:“不禿何用□?不病何用醫?”孝子操藥以修慈父,修,治也。其色燋然,聖人羞之。宣云:“言不如養親使不病也。”至治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如樹枝無心而在上。民如野鹿;郭云:“放而自得。”端正而不知以為義,自然合宜。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成云:“任真當理。” 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互相役使,故不謝。是故行而無跡,事而無傳。”成云:“率性而動,故無跡可記。跡既昧矣,事亦滅焉。 ”姚本“無傳”為一節,從之。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親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宣云:“明于責臣子之諂諛,卻不知人情皆必然。”世俗之所謂然而然之,所謂善而善之,則不謂之道諛之人也。則與而同 義。郭慶藩云:“道即諂也。漁父篇: ‘希意道言謂之諂。'荀子不苟篇‘非諂諛也',賈子先醒篇‘君好諂諛而惡至言',韓詩外傳並作‘道諛' 。道、諂一聲之轉。”宣云:“世俗明道諛,而不謂之道諛。”然則俗固嚴於親而尊於君邪!宣云:“道諛君親則責之,道諛世俗則安之,豈世俗更嚴更尊邪?”謂己道人,則勃然作色;謂己諛人,則怫然作色。而終身道人也,終身諛人也,宣云:“惡其名而甘蹈其實。”合譬飾辭聚眾也,宣云:“廣合譬喻,使人易曉;修飾辭令,使人動聽。所謂招人附己也。”是始終本末不相坐。宣云:“蹈其實,不坐其罪,故曰不相坐。”垂衣裳,設采色,動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謂道諛,指人君。與夫人之為徒,通是非,而不自謂眾人,宣云:“與眾人為徒,同是非之習,而又自謂獨異於眾。 ”愚之至也。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司馬云:“靈,曉也。”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成云:“適,往也。致,至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祈,求也。不可得也。不亦悲乎!大聲不入於裏耳,司馬云:“
大聲,謂咸池六音之樂。”折楊、皇荂,成云:“蓋古之俗中小曲。 ”釋文:“荂,本又作華,音花。”則嗑然而笑。 李云:“嗑,笑聲。”是故高言不止於眾人之心,宣云:“不相入也。 ”成云:“超出俗表,謂之高言。”至言不出,俗言勝也。成云:“出,顯也。”以二缶鐘惑,而所適不得矣。釋文:“缶,應作垂;鐘,應作踵。言垂腳空中,必不得有之適也。司馬本作‘二垂鐘',云:‘鐘,注意也。'”郭嵩燾云:“說文:‘缶,瓦器也,所以盛酒漿。'‘鐘,酒器也。'小爾雅:‘釜二有半謂之藪,藪二有半謂之缶,缶二謂之鐘。'缶、鐘皆量器:缶受四斛,鐘受八斛。以二缶鐘惑,不辨缶鐘所受多寡也,持以為 量,茫乎無所適從矣。上文‘一人惑'、‘二人惑',據人言;此‘以二缶鐘惑',據事言。”案:郭注雲“各自信據,故不知所之”,所見蓋與今本同。自陸氏易“ 缶鐘”為“垂踵”,成疏因之,說究未安。俞氏易“二缶鐘”為“一企踵”,改字更多,不如郭注望文生義之為勝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強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釋之而不推。宣云:“不必推究。”不推,誰其比憂!成云:“比,與也。”案:自寬之詞。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汲然惟恐其似己也。宣云:“厲,癩也。醜人惟恐子之相似,今知天下之惑,而我乃欲強所不可得而又成一惑,獨不懼其相似邪?故莫若釋之而遠于憂,蓋惟恐同蹈於惑也。”百年之木,破為犧尊,淮南俶真篇高注:“犧尊,猶疏鏤之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斷棄之木。比犧尊於溝中之斷,則美惡有間矣,其於失性一也。蹠與曾、史,行義有間矣,然其失性均也。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顙;成云:“五臭,謂膻、薰、香、□、腐。惾,塞也。言鼻耽五臭,故壅塞不通而中傷顙額。外書呼香為臭,故易雲‘其臭如蘭';道經謂‘五香',故西升經雲‘香味是冤'也。”釋文:“惾,子公反,郭音俊。”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郭慶藩云:“ 大雅思齊箋:‘厲,病也。'廣雅:‘爽,傷也。'言病傷滋味。”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飛揚。成云:“趣,取。滑,亂也。”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而楊、墨乃始離跂自以為得,非吾所謂得也。離跂,離人獨立。夫得者困,成云:“既偽其性,則遭困苦。”可以為得乎?則鳩鴞之在於籠也,亦可以為得矣。且夫趣舍聲色以柴其內, 如柴之塞。皮弁、鷸冠、搢笏、紳修以約其外,成云:“皮弁,以皮為冠。鷸鳥翠羽飾冠。搢,插也。 笏,猶珪。紳,大帶。修,長也。”內支盈于柴柵, 成云:“柵,籠也。支柱充塞於內,故以柴柵擬之。”外重纆繳,釋文:“重,直龍反。”成云:“纆繳,繩也。”睆睆然在纆繳之中成云:“睆睆,視貌。” 而自以為得,則是罪人交〔一〕臂、曆指,司馬云:“交臂,反縛也。”宣云:“
曆指,關指。”而虎豹在於囊檻,亦可以為得矣。
〔一〕“交”原作“支”,據集釋本改。注文“交”字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