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爱因斯坦 >  上一页    下一页
三六


  1933年,爱因斯坦已主动与柏林断绝了关系,去普林斯顿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费莱克斯纳仿佛从天上掉下一个金元宝,连连问爱因斯坦有什么要求。爱因斯坦提出两个要求:一是普林斯顿研究院要接受他的助手迈耶尔,给他正式职位;二是他的年薪只要3000美元。并问弗莱克斯纳:

  “倘若在普林斯顿维持一年生活不需3000美元,还可以再低一些。

  对第一个要求,几经磋商后终于圆满解决。可是,第二个要求却让费莱克斯纳为难了。一个堂堂最高研究院里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年薪只要3000美元,这怎么说得过去呢?让不知内情的人知道,难道不会说普林斯顿在虐待爱因斯坦吗?弗莱克斯纳觉得自己实在担不起这个罪名。他一次又一次向爱因斯坦提议,能否把年薪提高,到最后,他几乎是恳求爱因斯坦了。几经“讨价还价”,总算说服爱因斯坦接受16000美元的年薪。

  从伯尔尼专利局开始,爱因斯坦就养成一个习惯,工作之外的时间,才是属于自己的研究时间。他把研究看成属于自己的东西。仅凭研究去拿薪水他总觉得不安。从苏黎世、布拉格到柏林,他讲课的时候越来越少,但总还是有的。如今到普林斯顿,所有的时间都由他支配,他下意识觉得有愧。

  爱因斯坦对凭纯科学研究领域领取薪金感到难为情,这种感情也许是无意识的,但对于他而言,又有着内在的深刻理由。他总想干些与基本的研究活动无关的事情作为生活费用的来源。在这一点上,斯宾诺莎——以金刚石琢磨匠身份为职业的哲学家——对爱因斯坦有很大的吸引力。尽管普林斯顿研究院多次声明该院的科学家有完全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但爱因斯坦总不想成为纯粹被社会供养的人,他忘不了一个人应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哪怕自己的研究仍然是属于社会的。

  普林斯顿是美国东部的一个大学城,人口只有几千人。小城里古风纯朴,阳光灿烂。这里似乎闻不到金元帝国的铜臭,听不到工业区人的喧嚣。这里就像莱顿小城和苏黎世湖畔、柏林郊外那样娴雅幽静,具有古老欧洲的情趣。

  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这个僻静的小城和一个伟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圣地。

  同时,爱因斯坦也在普林斯顿留下了数不清的轶闻趣事。人们说他把一张1500美元的支票当书签用,丢了也不知道;说人家请他讲1分钟话,给1000美元,他说他不需要钱;1944年,在美国,有人愿意出高价收买相对论第一篇论文的手稿,但当时的手稿已作为生炉子的燃料,早已化为灰烬。为了对反法西斯战争有所表示,爱因斯坦只得一个字一个字地重新抄写一遍。他边抄边摇头:“唉,当初怎么这样写呢?多蠢啊!”结果,这份重抄的手稿,卖了650万美元,以此作为对支持反法西斯战争的捐献。

  拒绝额外的供奉

  爱因斯坦对那些额外的收入,一概敬而远之。例如,不少电台或电影公司,希望爱因斯坦对广大听众讲几句话,或者在银幕上露几分钟的面。他们坚持说,这对爱因斯坦来说,毫不难办,甚至只要站在黑板前面,手里拿上一支粉笔就够了。爱因斯坦不禁大笑起来:“下一步是什么?你们难道真的相信我会像一只马戏团的孩子那样表演?”

  人们都有这样的印象,阿尔伯特和艾尔莎都渴望摆脱各种各样的额外收入,那些收入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余的。但他们却时常被那些乞讨者包围着,就如同被那些逐名者所包围一样。他们发现自己有一大群深信能够得到他们帮助的亲属,并且一些毫不相干的陌生人也怀着这样深信来请求爱因斯坦夫妇的帮助。在他们的家门口,常常聚集着一排等待奇迹降临的人们。

  艾尔莎不得不询问每个人的情况,把这些人的问题分类解决。有时候,滑头的人也能逃避她敏锐的眼光。这时,她就会生气地对爱因斯坦说:“怎么,阿尔伯特,你又给那骗子这么多钱?他已愚弄过你好几次了。”

  爱因斯坦平静地回答:“我知道,可是他肯定还是那样需要我。人怎么会为了欢乐去乞讨呢?”

  他凝视着艾尔莎,那样子似乎是向她挑战,以否定这种事实。

  只有很少的几次,爱因斯坦同意在公开场合露面,差不多是为了赞助慈善机构,或是为了某项事来进行辩解。有时,艾尔莎背着他安排一些活动,他倒也尽职尽力。当然,他一开始总要发几句牢骚,但是后来就会笑着问:“这一次,你把我卖了多少钱?”而后,用赞赏的口气再加上几句:“她知道该怎么去做这些事,每次她都能因我得到相当巨额的收益。”

  事实上,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头脑中存在着一个主要的矛盾,并且越来越尖锐。一方面,他愿意持完全超然的态度;另一方面,他感到对人类有责任。因此,他在很多场合,尤其在反犹主义或法西斯主义抬头的岁月,他总是希望作为人类精英的科学家们在埋头方程式和图表时,永远不要忘记:对人类及其命运的关心才是努力的主要兴趣!

  爱因斯坦旋风

  从1919年11月9日早晨起,爱因斯坦一下子成了世人崇拜的偶像,他的传奇故事具有世界性的魅力。随着爱因斯坦的出访,相对论也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持续的热潮。请看德国外交部收到的各国对爱因斯坦访问的报告:

  1920年6月,奥斯陆:“爱因斯坦的演讲受到公众和报界异乎寻常的好评。”

  1920年6月,哥本哈根:“近来,所有不同观点的报纸均发表长篇文章和访问记,强调爱因斯坦的重大意义,‘当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和‘伟人’。”

  1922年4月,巴黎:“……轰动一时的新闻是,首都的自以为学识高深的人却不愿放过机会。”

  1923年1月,东京:“当爱因斯坦到达车站时,那里人群密集,连警察也无力应付这些危险的人群,……菊花节那天,天皇、摄政王、王子王孙都没有举行招待会,一切都围绕爱因斯坦转。”

  而1921年6月13日,霍尔丹爵士把爱因斯坦介绍给英国皇家学院时,正是爱因斯坦第一次访问英国,住在海尔登爵士家里。一进爵士家,海尔登的女儿看到眼前便是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时,竟激动得昏了过去。

  在宣传相对论的访问途中,爱因斯坦是新闻界与公众关注的热点;在平静的居室里,爱因斯坦依然是世人追逐的猎物。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