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巴顿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一五 | |
|
|
巴顿从上面跳下来,淌着海水跪到那艘登陆艇跟前,弯下腰用肩膀去顶它的船帮。旁边的士兵们却似乎视而不见。巴顿高声喊道:“到这边来!”“都过来!快!该死的!” 巴顿指挥大家帮助登陆艇发动起来开走了,然后指着卸下的物资对士兵们说:“该死的,难道你们不明白这条船还要不断地运送弹药吗?没有弹药怎么打仗?快把这些东西送到前面堆军火的地方去。跑步,快!” 巴顿在海滩上看到的是一片混乱的景象。来不及运下的伤员散乱地躺在地上,滩头阵地上船只不断驶来,但在卸完货后却无人将船推开。法国飞机不断地轰炸、扫射,岸炮发射的炮弹四下开花。美军士兵情绪低落,战斗进展非常缓慢。 面对这种状况,巴顿当即命令,登陆艇停止行动,转至费达拉港口登陆。他要求士兵们恢复理智与勇气,听从指挥,并指示各级指挥官立即按原定计划行动,找到自己的位置。很快,海滩上的混乱局面得到有效的控制。 日落时,所有部队都到达了预定地点。但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火炮和重型装备大部分没有运上岸,弹药和食品的供给十分困难。车辆和通讯设备供应不上。 9日黎明,巴顿早早地来到海滩。他身穿一套漂亮的新军装,精神抖擞、威武潇洒。他一面指挥部队加快装卸速度,一面淌着水帮助推船。海水和汗水湿透了衣裤,敌机在头顶上呼啸盘旋,他全然不顾。这种镇定自若、忘我战斗的精神,给全体官兵以极大的感染和激励。 巴顿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人们通常认为军队指挥员不应该去干这种事情。但我的理论是,一位军队指挥员应该去做完成任务所必须做的事情,他的任务近百分之八十在于激发他的士兵的士气。”对于这一天的工作,他认为:“对于最初登陆的成功,我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在整个摩洛哥战役中这是唯一值得提起的一段插曲。”可以用来证明他的“亲自干预有一定的价值”。 就在巴顿率领部队艰难奋战的时候,艾森豪威尔将军在直布罗陀的指挥中心接连收到东线和中线部队的胜利捷报。由于通讯失灵,西线巴顿的动向杳无音讯。 10日,艾森豪威尔终于与巴顿沟通了无线电联系,他发出了一份催促性的电报:“亲爱的乔治,阿尔及尔已在我们手里两天了。奥兰海岸炮兵纷纷投降,防线正迅速崩溃。唯一尚待解决的难题在你手里。迅速解决它。” 事实上,巴顿已经下定决心,对卡萨布兰卡发起全面进攻,迫使它投降。 在当初拟订“火炬”行动之时,艾森豪威尔曾许诺,如果其他方法均不能获得成功,可以威胁从空中轰炸和从海上炮击迫使卡萨布兰卡投降,而且在必要时把威胁变为行动。但同时明确规定,巴顿在采取这一极端行动之前必须向他请示,并得到他的明确同意。 此时此刻,巴顿已顾不得许多,他决计来个先斩后奏。 巴顿下达命令:要求休伊特海军少将在奥古斯塔号上做好炮火准备;欧内斯特·麦克沃特将军在突击队员号航空母舰上准备出动他的飞机施行轰炸;安德森则做好地面进攻准备。 同时,命令第3师的前锋迂回到卡萨布兰卡的东南角,做好战前侦察和突击准备。 一切安排妥当。巴顿决定,11月11日上午7时30分发动进攻。 凌晨3点,巴顿被哈金斯上校从睡梦中叫醒。上校报告说,有两名法国军官开车来到美军哨所,声称谈判停火事宜。 巴顿立即接见其中一名法国军官,他向巴顿自我介绍说:“将军,我是菲利普·莱贝尔少校,第3摩洛哥骑兵团。”他随身携带着摩洛哥地面部队总指挥官乔治·拉斯克罗斯将军给卡萨布兰卡部队的一级命令,上写:“收到此令后,法国军队将与美国军队停战。法国指挥官应立即设法通知美国前哨。” 巴顿对这位法国军官说:“莱贝尔,你回去告诉米什利埃将军,如果他不愿意彻底毁灭的话,他最好马上停止下来。因为,我将发起进攻。” 他把情报处副处长约翰·拉泰上校叫过来:“拉泰,你陪同莱贝尔少校去卡萨布兰卡。如果法国海军不立即表明将服从这一停火命令,我们就要按计划发起进攻。” 拉泰和莱贝尔匆匆而去。 整整过了一个小时,毫无动静。 又过了一个小时,仍无消息。 6时25分,离发起总攻的时间只有1小时零5分钟了。诺斯塔德上校的P—40型飞机飞向卡萨布兰卡的轰炸目标。在防波堤外,休伊特的掩护舰队已纷纷抬起黑色的炮口,待命发射。从突击队员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已经到了城市上空,在那里进行着令人不安的盘旋。 在美军强大的武力威慑之下,法军于6时45分正式宣布投降。巴顿长长地嘘了一口气,轻轻地说道:“感谢上帝。” 巴顿现在成了摩洛哥王国的征服者。 11月11日上午10时,美法双方高级指挥官在费达拉的米拉玛饭店召开“和平会议”。 这时,在刚刚激战过的海滩上,勤务人员正在忙于挖掘沙坑,掩埋双方阵亡官兵的尸首。 法国海军的米什利埃将军如约来到,作为一名败军之将,他显得有点拘束不安。但当休伊特将军主动向他伸出右手时,他才勉强放宽心,握住了对方的手。 休伊特说他不得不炮击向他进攻的法国军舰,语气中带有明显的歉意。 “我有我的命令,我尽我的职责。你有你的命令,你尽你的职责。”米什利埃表示一种宽宏的谅解。 这番简短的对话,颇有点“不打不相识”的味道,真是相逢一笑泯恩仇。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