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彼得大帝传略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三一 | |
|
|
※第九章 剑与笔 从1712年起彼得的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8月,他在给叶卡捷琳娜的信中写道:“上天保佑,我等均健,唯生活殊感不便,困我不谙使用左手,故右手须同时执剑与笔;至若吾手下能有几名助手,汝当知也。”沙皇用这句简练而形象的话评价了自己的活动。“剑”,在此处暗指他的各种军事活动,以及正规军和海军舰队的建设;“笔”,象征着立法工作和民政事务。 彼得常常握笔在手,写得很多,而且淋漓酣畅,不能自己。他亲自执笔的信件、命令、指示、诏令、及外交文件等如此卷帙浩繁,就是有力的明证。但这里指的并非他给皇后写信的那支笔。彼得亟盼尽快结束战争,把自己的全副精力投入到经济、文化、行政机构领域内的改革中去。 在1712年之前,沙皇的精力并非都用在军事活动上。这个时期,他还研究民政大事,诸如改革省制和建立枢密院,但是这两项机构改革搞得过份仓促,故此,与其说它们是有切实职能的新型机构,毋宁说是旧衙门。省府机关事实上已经或多或少影响到了调整中的国家机体,而且造成的若干后果是彼得始料所不及的:这种改革已使城市机构失去作用,象后来彼得说的,使“殿堂”“解体了”,以致十年之后又不得不“再次”将它们修复。枢密院的情况也和省府大致类似,其职权行使全凭经验。 波尔塔瓦会战胜利以前的那些年,彼得对民政方面的关注,大多从军事需要出发。比如说,他曾下命令建设国营工厂,保证供应陆海军所需要的大炮、弹药和帆布;他还命令私营工厂供应制服呢、袜子、帽子、腰带等等。 这几个月来,沙皇不管是在莫斯科还是在彼得堡、都很忙,他要操心的事很多:涅瓦河上的城市建设,军舰制造厂的造船工程,海上军事训练,等等。这都是一些属于革创性的日常工作,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行政、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意义。但沙皇为这些日常事务付出了巨大的精力真是夙兴夜寐,为国劬劳。 1713年,一位姓氏不详的作者在莱比锡印发了一本题为《1710年和1711年的圣彼得堡和喀琅施塔得杂记》的小册子。其中有一段描写彼得一天的工作。他写道,圣上不喜欢安逸的生活,每天埋头工作。早晨,圣上起得很早,我每天早晨都可以在滨河街上遇见他不是去找缅希科夫公爵或是将军们,就是去军舰制造厂和船缆厂。他的中饭每每要拖到午后,不拘场所,但经常愿意在大臣、将军或者公使那儿用餐……。饭后,按俄国人的习惯午休一个小时,然后开始工作,直到深夜,才回房歇息。类似玩牌、打猎,或这一类的娱乐他都不十分热衷,唯一的爱好(这和别的君王显然不同)是到水上去玩。水域使他得其所哉,流连忘返,有时他一整天就在水上驾着帆船或小艇逐浪嬉戏……而且日复一日,乐此不疲,不管是下雨、下雪,还是刮风。一次,涅瓦河上已经结冰,只有皇宫前面还有一块百十多米大小的地方未上冻,沙皇就乘一条很小的快艇来回划着。当坚冰封河,他就滑冰床玩,冰床底装有滑刀。每逢这种时候,彼得就说,这也是为了冬季操练航海技术。 1712年过新年那天,沙皇给枢密大臣发出了第一封信,告诉他们,俄国、丹麦和萨克森的部队包围了斯特拉尔松和维斯马两城,并大获全胜:占领城池星未得手,但却诱俘了瑞典将士两千余人。这条消息之所以振奋人心,是因为这是一次与盟国协同作战取得的胜利。沙皇认为他的估计是正确的,原来普鲁特条约签订之后,他曾公开声称,他虽失去亚速,但得以把全部力量投入北方,和盟友协同作战,并以此赢得渴望已久的和平。彼得对忠实履行职责的原则信守不渝,他宣称,不论敌友,“有背信弃义者决无好下场。”但无论是土耳其苏丹,还是他的盟友奥古斯都二世和弗里德里希四世,对“信义”的理解都见仁见智。 从南方传来的是令人忧虑不安的消息。普鲁特条约签订还不到半年,苏丹就决定单方毁约。他命令绞死当年在普鲁特指挥土耳其军队的总司令,指控他有背叛行为。苏丹听从查理十二的劝告之后,于1711年年末就对俄宣战,借口是沙皇迟迟不交还亚速,而且还不从波兰撤兵。 彼得于是命令阿普拉克辛尽快将亚速交出去。1月,他给苏丹写信说,普鲁特条约的各条规定已逐项完成:亚速已交出,塔干罗格和其他一些城堡已拆毁;至于俄国军队之所以在波兰驻扎,是因为他们要假道该国前往波美拉尼亚。冲突总算缓解了,但这些事情说明苏丹对于和平缺少诚意。有鉴于此,沙皇不得不下令南方军队随时做好应变准备。他命令南方俄军的指挥官舍列麦捷夫在基辅聚草屯粮,“以防土耳其进犯”。他授权枢密院给舍列麦捷夫补充一些官兵:因为他认为,“在查理十二的怂恿下,苏丹万难绝蠢蠢欲动之念”彼得全面汲取了普鲁特之行的教训,决定采取防御性措施。 此时北方战事也吃紧。只是到1月,沙皇才收到一条令他为之一快的消息。接着,根据俄国外交官送来的情报,沙皇坚信,波美拉尼亚一地非去不可,以挽救行将解体的北方联盟。原来,盟国之间的分歧在围困斯特拉尔松和维斯马时就已经暴露出来,当时丹麦国王并不急于给围城的盟军提供炮兵,没有炮兵,他们只能在要塞城下逡巡不前;在讨论联合部队的驻扎计划时,几方争执不休。丹麦国王坚持要从波美拉尼亚撤出自己的部队,理由是丹麦要防止瑞典人沿着冰封的海湾进犯他们的领土。奥古斯都二世的意见和这正相反,认为丹麦如从波美拉尼亚撤军,就会削弱盟国的力量,已经占领的阵地就不得不放弃。经过俄国的外交官的一番周旋,总算找到了一个折衷的办法:丹麦国王同意在波美拉尼亚留下六千人马。但使彼得感到不快的是,其他盟国正背着他进行暗中商谈。 1712年6月,彼得到了国外。在去波美拉尼亚(那儿的驻军指挥是缅希科夫)的途中有机会和奥古斯都二世会晤。沙皇佯装不知道奥古斯都的背盟行为,非常认真地讨论联合行动计划。6月24日,沙皇来到被俄军围困的什切青,这时他才深信,盟国阵营分裂的后果令人感到痛心。 缅希科夫向沙皇报告,没有攻城炮要拿下什切青是不可能的,而丹麦人又不肯提供。视察设防之后,沙皇相信这位公爵的话是对的。沙皇打破常例,亲自造访丹麦海军中将,因为知道他管辖的部门就有攻城炮,彼得请他把炮运到什切青。这位海军中将对沙皇优礼有加,还特为鸣放礼炮向这位俄国国君致敬。但他断然拒绝提供攻城炮,理由是没有本国国王的命令。“真是可惜,时间就这样糟蹋了,”沙皇事后这样评论道。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