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彼得大帝传略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五五 | |
|
|
博物馆还收藏着铁铸的老式大炮。沙皇曾两次命令俄国驻荷兰大使鲍里斯·伊万诺维奇·库拉金,要他在欧洲各国收购以前历次战争中被瑞军缴获的老式俄国造大炮。现在瑞典决定出卖这些大炮以充实空虚了的国库。平时一毛不拔的彼得,这一次出手却大方得很,他要求为博物馆购买展品时要舍得花钱。他给库拉金写信说;“要千方百计买下这些大炮,特别是那些年代久远的,不要被别人捷足先得,不要怕花钱。” 彼得还利用另外一个来源来充实博物馆。早在十七世纪,政府曾组织一些专业考察队去探矿,主要是探查贵重金属,同时也调查重新并入俄国版图的那些土地的情况。彼得给这些考察队增加了新任务。由梅塞施米特博士领导的最重要的一支考察队,1720年出发对西伯利亚进行为期七年的考察。梅塞施米特受命研究该地区的地理,调查居住在该地区的各个民族,研究土著居民的语言,收集古代文物。 梅塞施米特给博物馆送来了大量的西伯利亚鸟兽标本以及当地各民族的古代文物和人种学展品等。结果,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收藏,到彼得逝世时,可说已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一所了。 基京府邸的二楼,摆放着一些装满了图书的书柜。这座图书馆,收藏了彼得曾亲身参与其事的各种史料。它的主要馆藏是1712年由莫斯科迁来彼得堡的药物署的藏书,其中大都是医学书籍。后来,图书馆又收到霍斯丁公爵赠给彼得的藏书和霍托尔普地球仪。这个图书馆入藏的还有库尔兰公爵的私人藏书。图书馆还靠没收被贬谪的达官显宦的藏书,以及不择手段骗取来的图书充实馆藏。其中就有阿列克谢太子、莎菲罗夫男爵、已故御医阿列斯金等人的藏书。早在1716年奥地利公使韦贝尔,介绍博物馆的情况时写道:“说句公道话,使我感到惊奇的是,怎么可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收集到如此众多的珍品”;关于图书馆他写道:“如果给这个已经十分珍贵的图书馆继续不断增加新书,不要几年,这座图书馆不论在藏书数量方面,还是在藏书的价值方面,都将与欧洲的一流图书馆相媲美。”该馆的藏书范围甚广,到1725年总数已达一万一千册左右。 博物馆和图书馆于1719年正式开放,供人自由参观和使用。从这两个机构建立时起,彼得就规定它们要发挥启蒙作用。他说:“我希望人们能够在这里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当时,帕维尔·伊万诺维奇·亚古任斯基曾向彼得建议,参观时应象西欧各国那样,酌情收费,但彼得对这一建议没有采纳。他说:“我还要下令不但允许一切人免费前来,而且如果有人带领同伴一起前来参观,我还要自己掏腰包就在这些陈列室里请他们喝咖啡,饮伏特加或者别的什么。”每年花去的招待费达四百卢布,这在当时数目不算小了。 紧靠基京的府邸,在涅瓦河畔,在现今铸造桥的桥头,有首都第二大工业企业——铸造局。铸造局的规模比海军部小得多,但它和海军部一样,也是一个联合企业。在这个联合企业里,主要的是一个铸造铜炮炮身的车间。为它服务的各式各样的辅助车间:车工车间、木工车间、钳工车间和炮架车间等。铸造局能够制造大炮所需要的一切部件:炮身在这里钻孔,旁边不远就是制造车轮、炮架、导火索和炮车钩的地方。 彼得有时也到铸造局来,但不是来参观,而是来干活。在沙皇的行动日志里,记载着他每次外出活动的内容。1715年9月10日的记事为:“皇帝陛下沐浴完毕,于宫中进餐后前往铸造局,迄今已有六门臼炮,一门榴弹炮铸成。” 在涅瓦河对岸,就是彼得保罗要塞。到沙皇去世时,它的墙壁和暗炮台已经造好,沉甸甸的彼得罗夫大门已装修完毕。引人注意的是要塞里面的一座建筑物——彼得保罗大教堂,从该城市任何一处都可以看到它。这是首都最主要的一座宏伟大厦,是首都的建筑中心。工程尚未竣工,但那装有大钟和由镀金铜板制成的大尖顶钟楼的一侧,已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沙皇曾打算使塔尖高度超过莫斯科最高的建筑物——伊万大帝钟楼。塔尖是这座新城在国家中的地位的象征。 瓦西里耶夫岛上涅瓦河沿岸一带刚刚动工兴建。岛上的狭长地带划定为首都的行政和商业中心。这里已动工兴建著名的“十二院大厦”。这座大楼供枢密院、宗教事务管理局和各个院使用。 博物馆是首都最大的建筑物之一。一座多层的塔楼在中间把它的两个侧楼连接起来,塔楼的最高一层安放着霍托尔普地球仪。 彼得多次催促工人们加快工程进度,但博物馆的展品和图书馆的藏书只是在他死后才从基京府邸迁到新址。费了不少周折才把地球仪搬了上去。参加搬迁地球仪的达一百多人,其中有二十五名木工制作包装箱子。地球仪用一条专用驳船运到博物馆前,用滑车吊上三楼,安放在圆厅中央。 首都还有一处引人注目的名胜,这就是港口。在涅瓦河上,快速轻便帆船、平底货船和帆桨大船,往来如织。码头上停着远洋巨轮,正在装卸货物,桅杆上飘扬着英国、荷兰、丹麦和法国国旗,以及来自德国的船舶的船旗。 在祝捷的日子里,用旗帜和灯笼装饰得五彩缤纷的军舰开进涅瓦河里。沙皇最引为自豪的是他呕心沥血建立起来的波罗的海舰队。1724年,舰队共有三十二艘主力舰和一百多艘小型舰只。三十年前还没有一艘军舰的内陆国家,如今变成了在波罗的海拥有最强大舰队的海上强国。 彼得堡成了俄国的主要港埠,它重新把波罗的海沿岸的港口城市维堡、雷维尔和里加联结起来。 彼得堡是朝向欧洲的一扇窗户。港口的生活反映了俄国的经济生活。 当时首都周围是一片半荒芜地区,不能为首都居民提供粮食。因此,谷物、面粉和米要靠从远方运来,首先是从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部分地从乌克兰和奥尔洛沃地区运来。虽然粮食由水陆运输,交通费用较廉,但粮食在彼得堡的售价仍然比收购价格高出两、三倍。 外国商人运到俄国来的是毛、丝织品、染料、饮料、咖啡、香料、玻璃等。从商品清单可以看出,进口的主要是显贵人物用的消费品。外商购买的是俄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如大麻、亚麻、皮革和脂油等。 停泊在码头仓库附近的平底货船,满载着杰米多夫工厂生产的生铁。 一开始,生铁只供给国家使用并在国内出售。但随着工厂数目的增多,出现了多余产品,国家和杰米多夫就将它们销往国外,而十七世纪末俄国要由瑞典进口优质铁,因为图拉附近老式炼铁炉生产的生铁质量很差,用它只能生产很脆的铁器。二十五年间,生铁的产量增加了四倍多,1725年已达到八十万普特。出现了两个新兴的冶金工业区。其中的乌拉尔区以其优质锻铁在欧洲市场上声誉卓著。另外一个是奥洛涅茨区。 炼铜工业也组织得很好。这种金属主要在造币厂用于铸造铜币,还用于铸钟。十七世纪末,铜的产量还是微不足道的,国家需求要靠进口满足。二十五年以后,俄国就不再进口这种金属了。 海上列强的船只,除了生铁以外,还装载着俄国纺织品——麻布和帆布。欧洲很久以来就使用俄国农村织工生产的麻布。现在,除了农村产的粗糙麻布之外,已开始外销麻制的台布、餐巾、床单,以及制船帆用的帆布。 在所有的经济部门中,彼得最看重的是工业。这首先是因为工业能保障经济独立,能保证积极的贸易平衡,即出超。前已指出,彼得慷慨地给予厂商以各种优惠待遇和特权。政府最高的保护政策是关税税率。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的数额,直接取决于本国企业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程度:俄国工厂生产的某种商品越多,由国外进口这种商品时征收的关税就越高。当时对进口的铁、丝织品、烟斗和缝衣针征收的最高关税,是商品价格的四分之三。对麻布和丝绒征收的关税为价格的一半。征收百分之二十和百分之十的最低关税的,是那些俄国还不能生产的商品。对俄国的出口商品,大部征收较低的关税。 俄国商人如果用自己的船只运进或运出商品,关税额减半。 采用新税率的好处很快就显示出来了。1726年,也就是彼得逝世一年之后,商品输出额较输入额多了一倍。 在帝国首都开办了俄国第一批科学教育机关,还创办了全国第一所高等专门学校——海军学院。在彼得堡还建立了科学院,它也是彼得心血的结晶。 创建科学院的想法,彼得考虑了很久。和现在一样,“科学院”这个词有两个意义:一是高等院校的意思,一个指的是科学研究机关。一些俄国和外国的设计家,在给沙皇上条陈时,多次建议在俄国建立科学院。其中之一就有费多尔·萨尔蒂科夫。他早在1714年就建议在每省都成立一所科学院。他认为,科学院应当成为从八岁到二十三岁的贵族子弟和商人子弟的学校。萨尔蒂科夫曾打算为这所科学院招收一万八千名学生。在阅读这类条陈时,彼得照例在他感兴趣的那些建议旁划一个小十字。在建立科学院的那条建议旁沙皇划了个小十字,这说明他认为这个建议值得考虑。 1718年6月,彼得在另一位设计家的条陈上写道:“应当建立科学院。现应从国人中物色学识渊博并有志于此道者。还应着手翻译法学以及与此有关之各类书籍。此事本年内应即着手进行。”但是彼得未能如愿以偿。建立科学院工作所以延宕下来,一是由于圣上国务繁冗,另是由于招聘外国学者不易。彼得坚持,应聘到彼得堡科学院时,不应是一般学者,而应是欧洲科学家当中的泰斗,但这些人多不愿冒险万里跋涉来北国。 1724年1月22日,举行了一次在科学院历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枢密院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彼得和最主要的大臣们:海军上将阿普拉克辛、总理大臣戈洛夫金、缅希科夫公爵、总监察官亚古任斯基等人。经过四小时的讨论,通过了两项重要决议。关于其中的一项决议记载如下:“科学院可暂时占用莎菲罗夫宫”,即被贬黜的莎菲罗夫的府邸,它座落在涅瓦河畔,现在的皇宫广场和夏宫花园之间。在这次会议上,彼得批准了根据他本人的意思制订的建立科学院的计划,同时对计划作了修改和补充。计划写道:“不得照搬其他国家的现成模式。”这就表明彼得认为西欧各国建立类似机构的作法是不足借鉴的。彼得堡科学院不同子亚欧各国的经验是,它不是独立活动,而是将并无从属关系的三个机构合并成为一个。这三所机构就是:大学——这指的是向青年传授法学、医学和哲学知识的“学人荟萃之所”;中学——为培养学生学习大学课程作准备之所;科学院本身——即“学者专家荟萃之所”。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